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断裂稳定度值变化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讨论琼州海峡及邻域断裂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时,首次引入稳定度(β)的概念。它是指在库伦破裂准则下材料稳定程度的数字表征,其表达式为它对评价材料(或某一区域地质体)有无断裂的稳定程度具有定量研究的意义。本文通过计算海峡及邻域断裂的△β值后,得出△β值的增减对地震活动的影响跟前人所总结的地震活动性规律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重磁异常解释断裂构造的处理方法及图示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磁异常解释断裂是地质构造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重磁异常解释断裂通常是在等值线图或剖面平面图上进行的,而重磁异常在进行等值线网格化成图时会造成微弱信息丢失,这些原因造成重磁异常解释断裂的多解性.本文对重磁异常数据在化极、曲面延拓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水平梯度法提取延拓曲面上的重磁异常梯度带,之后对断裂带进行窄化处理,通过图示技术将重磁异常数据转换成灰度值,图像的灰度值以变密度显示,形成彩色的变密度图像,这样就提高了数据图像识别断裂的视觉效果.该方法应用在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层次(时间序列)的断裂研究中,提取和识别重磁异常特征所反映的断裂信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钻孔数据评估断裂密度和排水距离的简单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平行于层理的钻孔,是建立在观察露头的断裂间距及实验模拟的断裂模式研究基础上的。应该强调,该方法不是预测岩体的渗透性和流动速率。确切地说,用该方法来识别具有长断裂排水距离的高断裂密度的区间是恰当的。为了评价这种方法,将二维的已知断裂模式特征与一维的有限数据进行了比较。一维数据是从通过上述已知断裂分布的钻孔中获取的。  相似文献   

4.
《活动断裂地震潜势的定量评估》一书评介《活动断裂地震潜势的定量评估》一书由四川省地震局副研究员闻学泽撰著,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国瑜教授作序,1995年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全书26万余字,16开本,软面平装。活动断裂地震潜势的定量评估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地震危...  相似文献   

5.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方法是最近10a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将已获得的定量地质资料运用于活动断裂中—长期地震潜势概率评估的方法,从而使得在缺乏历史记载或仪器记录资料,但已获得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同震位错、古地震年代序列等资料的活动断裂段上评估未来的发震概率成为可能。在定量计算活动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过程中,作为输入参数之一的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它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概率计算的结果。对研究断裂上已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H)、地质资料(G)和古地震资料(P),笔采用了时间可预报(T)和准周期(Q)两种模式分别计算其平均复发间隔,比单一的只假定一种复发模式计算更具有完善性和可靠性。在叙述该方法的同时,以西秦岭北缘断裂为例,详细阐述了该断裂上特征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西秦岭北缘断裂未来地震潜势作了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6.
模糊综合评判在活动断裂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活动断裂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活动断裂的定量研究作了初步探讨。以华南滨海断裂为例进行了试算,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理解研究区的构造运动规律,进一步探求地壳物质可能的运移模式,本文基于Crust1.0地壳结构模型和最新莫霍面深度模型对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数据进行联合约束,采用三维重力反演技术得到了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三维密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背景场稳定,断裂构造发育部位表现为重力密度低值,特别是营潍断裂带正处于大范围的重力密度低值区并纵贯整个研究区,由此可推断重力密度低值区可指示断裂构造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震源断裂规模与震级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震源参数(震源断裂规模)与震级的定量关系必须考虑震级的物理含义。本文利用我国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后的151个小震(1.5≤M_L≤3.9)和国内外58个浅源的中、强震(4.4≤M_s≤8.2)资料,得到了一组稳定的、互相一致的震源断裂参数与震级M_L和M_S的函数关系。由此讨论了常用震级M_L、M_S与m_b之间的关系。 新的震源参数与震级关系表明,震源断裂规模如断裂长度、面积或错距等与面波震级M_S和近震震级M_L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缘,近代地壳运动强烈,活断裂发育,强震频繁。本文总结了四川活动断裂研究从定性向定量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活动断裂研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活动正断层主要发育在鄂尔多斯周边和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这两大区域。高喜玛拉雅南部的正断层系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断裂发育地区人烟稀少,现实防震减灾需求不强烈,目前对该系统的研究程度并不高,仅有零星的工作,而且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鄂尔多斯块体东缘和南缘(山西地堑系和渭河盆地)由于位于黄土地区,严重的黄土覆盖大大加大了获取活动断裂定量数据的难度。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银川—吉兰泰盆地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干扰和古黄河严重的侧蚀作用,也导致获取活动断裂的定量数据非常困难。相比之下,鄂尔多斯北缘的河套盆地是活动正断层研究的理想地区。河套盆地北缘控盆断裂系自西向东由北东向狼山山前断裂、东西向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组成。相比之下,狼山山前断裂构造位置更为敏感、断裂地貌现象极其丰富、现实防震减灾需求强烈、研究也更为薄弱。因此,本研究将狼山山前断裂作为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对鄂尔多斯周边活动正断层的工作主要是定性的、描述性的研究,定量的研究工作较少。虽然后来也有学者从古地震学、断裂滑动速率等角度进行过一些定量研究,但并不成体系。而且对河套地区的活动正断层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和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对狼山山前断裂涉及较少。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之前的定量研究工作大量基于热释光(TL)的结果。该方法对沉积物定年的不稳定性已经被学界公认。以北东走向长约160km,断裂地貌极其明显的狼山山前断裂为目标断裂,利用构造地貌学和活动构造学的研究手段,开展了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古地震学和构造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狼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演化模型,对狼山山前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获得的认识,对未来河套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指出了研究方向和目标,获得以下认识和新进展:(1)在地貌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认为狼山山前断裂是一条以正断活动为主的断裂,控制着鄂尔多斯西北缘的构造形态和地貌特征,并在活动性调查的基础上完善了断裂的几何结构,提出了断裂几何分段模型可以达巴图庙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各断裂段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断裂整体形迹简单,连贯性好,主要只发育一条主断裂,不发育大规模阶区;(2)以遥感解译、地貌调查及测年为基础,对山前发育的洪积地貌面进行了分期,认为狼山山前普遍发育有多期晚更新以来形成的洪积地貌面,并通过这些洪积地貌的断错特征定量研究,获得了断裂不同位置的垂直滑动速率,并发现断裂不同位置、不同时段的滑动速率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可能反映了断层活动的不均一;(3)对狼山山前断裂地貌特征分析认为,在断裂开始活动前,狼山山前已经存在一些先成河流(冲沟),断裂的活动使河流(冲沟)的形态,特别是,陡峭指数发生了改变,而裂点的迁移和形成也可能是断裂活动及不同段落连通的结果;狼山山前断裂现今河道的陡峭指数很好地指示了狼山地区滑动速率分布的"M"形特征,与狼山山前断裂的几何学分段模型有非常好的吻合。这种分段模型可能代表了狼山山前断裂贯通前的分段样式。狼山山前断裂中段的分段点已经进入贯通阶段,北东端的活动性要明显强于西南端的活动性;(4)探槽古地震揭露的结果认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了5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由新到老依次为2.3~2.43ka BP(E1),4.41~3.06ka BP(E2),6.71~6.8ka BP(E3),7.6~9.81ka BP(E4)和19.7±4.2ka BP(E5),其中至少有3次地震事件E1,E3和E4发生了断裂全段破裂,估算震级为7.5~8级,同时提出狼山山前断裂可能是一条以不分段破裂为主要强震活动特征的断裂,其强震危险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5)对比研究和区域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北缘存在强震活动的危险,但需要综合区域的主要断裂活动及深部构造特征,综合分析河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地震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浅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天气预报相比,地震预测,特别是地震的短临预测更为困难。概率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地震发生的随机性,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于地震认识的局限性,加快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研究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概率预测是经验预测、统计预测和物理预测的综合,各类地震预测方法特别是物理预测方法的发展还很不充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我国地震预测的现状来看,应大力发展统计预测方法。地震目录可为我们提供对背景地震发生率的估计,而前兆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发生率大大高于背景发生率的时段,其增益越强,时段越短,越接近于理想预测。前兆和地震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检验对于概率预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提出,应按实用化的要求逐步规范各种地震预测方法。这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预测效果的科学评价是预测学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地震预测效果的评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单次预测成败的评判,另一种是对方法或手段多次预测效果的统计评分。本文提出了针对单次有震预测是否准确的定量评价方法,即地震预测准确性A值评分法。针对我国地震预测现状,本文约定了准确性评分由预测与实际地震的对应情况(简称“对应度” )和时、空、强预测窗口的精确程度(简称“精确度” )综合决定,同时,还给出了对应度的计算方法和精确度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四川省地震局2013年2月上报的短期预测意见进行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可用于短期地震预测意见统一管理的准确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Strategy and methodology of dynamical analogue prediction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numerical prediction level by using current models and data, the strategy and methodology of dynamical analogue prediction (DAP) is deeply studied in the present paper. A new idea to predict the prediction errors of dynamical model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analogue information is put forward so as to transform the dynamical prediction problem into the estimation problem of prediction errors. In terms of such an idea, a new prediction method of final analogue correction of errors (FACE) is developed. Furthermore, the FACE is applied to extra-seasonal prediction experiments on an operational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Prediction results of summer mean circulation and total precipitation show that the FACE can to some extent reduce prediction errors, recover prediction variances, and improve prediction skills. Besides, sensitive experiments also show that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FACE are evidently influenced by the number of analogues, analogue-selected variables and analogy metric.  相似文献   

14.
新疆是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最早的省区之一,自1973年以来累计划定105个年度地震危险区。整理总结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地震对应情况,结果表明年度地震预测总报准率为26%,相当于全国的平均预测水平;年度危险区预测数量与预测面积基本成正比;危险区划定次数最多的构造区域是北天山中西段,以下依次是柯枰块区、乌恰-喀什地区、南天山东段、乌鲁木齐地区、西昆仑地区和阿勒泰-富蕴地区,其中北天山中西段和乌恰-喀什危险区的时、空继承性较强,但预测效果相对较差。对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能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新疆年度预测水平积累一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朱令人  洪时中  陈棋福  郑兆苾  王琼 《地震》2004,24(2):119-125
该提出了评价一次地震预报有效性的概率统计法(套圈模型)。设预报4维空间中一个有限封闭的范围,实际地震落人其范围内即为“报准”,否则为“未报准”。在报准的情况下,预报区间的大小就反映预报水平的高低。这可用预报区域内地震发生的自然概率P来衡量。与“打靶模型”相似,“套圈模型”评价上限是准理想预报尺度,下限是可容忍误差尺度。根据不同的尺度,计算相应的概率。以相应概率对数值之差为比例计算评价值。实际算例表明,此方法与距准误差评价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及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报进步的几点建议:①继续坚持并强化现行地震预报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验性和统计预报的方法,努力作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为防震减灾再做出一些有减灾实效的预报。②制订中国地震监测预报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水平。③探索地震动力(物理)预报的途径。④培养一流的地震预报科技人才,开展地震预报的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7.
防疫与防震     
在地震预报上大多数人的思路、大多数人的行为进入了误区。在地震预报上宏观异常优于微观异常、群发异常优于单项异常、集中异常优于分散异常,在地震预报上抓集中群发的宏观异常是其关键。中长期预报总是根据部分信息做出的,自然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短临预报是在把握大量充分信息基础上做出的,愈是大地震愈有明显的临震信息,根据大量临震信息做出的预测应有更大的确定性,要获得明确减灾效果的地震预报,应转向千方百计获取强震临震信息上来。一旦群众有了相应的知识、树立了牢固的地震可报的信心、知道了自己参与的重要、乐于观察自然、善于观察自然、看到异常马上核实、报告,职能部门认真落实,我相信人口稠密地区6级以上强震基本上不应虚报或漏报。  相似文献   

18.
推进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监测预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总结了监测预报工作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并对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各环节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对张北6.2级地震预测的回顾和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林瑛 《地震》1999,19(3):267-273
对张北6.2级地震在测震学前兆图像、预测回顾及总结的基础上,对部分反映较好的测震学预测指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预报效能检验和评估,进一步确定和筛选出部分测震学预测方法的最佳三要素预测指标,为各预测指标的三要素界定和预测效能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 对各种预报方法进行比较系统和客观的预报效能检验和评估,确定和筛选预测方法的最佳三要素预测指标,这不仅是地震预测预报逐步向科学、客观、严谨和实用化方向迈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探索以震源物理为基础和孕震阶段为依据的多学科异常有机结合的综合概率预测的必要前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波动方程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的二维表面多次波预测算法相比,基于波动方程的全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方法无需对地下介质做简单近似,其更符合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真实状况,是地震资料处理中解决多次波预测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本文从三维多次波预测的基本理论出发,给出了全三维多次波预测算法的预测矩阵表示、计算方法以及实现条件,采用GPU(图形处理器)加速全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较传统的CPU串行计算,GPU并行预测表面多次波的计算效率约提高165倍.文中分别利用二维和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算法对理论模拟的含表面多次波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多次波预测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二维算法,文中所述的基于波动方程的全三维表面多次波预测效果明显改善,其计算精度更高,辅以合理有效的自适应相减算法,可获得高精度的地震勘探资料表面多次波压制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