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通过构建旅游空间错位测度模型,采用2011年截面数据,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全国53个沿海城市旅游空间错位的程度。结果表明:1全国53个沿海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旅游空间错位现象;2负向空间错位城市数量较少,多集中在泛珠三角地区;3依照错位程度由高到低,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呈塔型结构;4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北向南,空间错位差异愈加明显。最后根据不同空间错位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补位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沿海城市经济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与游艇旅游业系统三者间的耦合协调作用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对沿海16个游艇旅游发展重点城市三者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探讨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游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并不高,可进一步分为城市经济滞后型、生态环境滞后型和游艇旅游业滞后型三种制约类型;区域内三大系统耦合度较高,但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系统内部各因素间相互关联。鉴于此,提出游艇城市应因地制宜,协调开发与保护关系,深化产业融合等建议,以促进三大系统较高层次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山东沿海七城市及地区雾的区域性差异、季节和日变化特征雾的类型,讨论了有利于城市酸雾形成的主要天气型。结果表明,半岛南部沿海城市雾季多平流雾,半岛北部沿海城市雾季多锋面雾,整个半岛沿海城市秋冬季多平流辐射雾;有利于酸雾形成的主要天气型有海上高压后部型和低压前部型,前者由于近地面层有较强的平流逆温,持续时间长,酸雾严重,后者由于伴有降水,持续时间短,酸雾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沿海城市脆弱性现状日益凸显,文章从脆弱性视角,并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探讨沿海城市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三角图法是对沿海城市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的好方法,选取恰当的指标为揭示沿海城市脆弱性提供新的视角,也为研究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另一范式。  相似文献   

5.
沿海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2003年国家提出建设生态县、市、省以来,全国各地区按照发展生态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根据各自地区特点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由于沿海城市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龙头,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而2003年的生态市建设指标没有区分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尤其缺少对建设指标考核的评价体系,所以有必要对沿海生态城市建设建立指标体系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作者就沿海城市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试论生态园林在福建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义雄  林从华 《台湾海峡》2001,20(1):110-114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福建沿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了生态园林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出在福建沿海城市建设生态园林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舟山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文章以主要沿海开放城市为对象,透视城市科技竞争力与时空演变。建立沿海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时序全局因子法考量2007-2012年16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发现舟山与沿海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差距,分析了影响舟山科技竞争力的内部因素,为科技支撑与引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选取的东海区8个沿海城市的滨海旅游业消费环境不同年度、不同城市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是沿海城市滨海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研究,文章从自然消费环境、经济消费环境、社会消费环境、生态消费环境以及政治消费环境5个视角,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东海区8个沿海城市2014—2016年滨海旅游业消费环境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消费环境较强,自然和生态消费环境较弱,尤其空气质量和城市绿化率需要改善。(2)福州、泉州和厦门自然消费环境较有优势,有较为庞大的海域资源。(3)宁波和温州整体状况较良。(4)连云港和南通整体情况较差。(5)沿海城市之间既有竞争,还有合作,两者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6)考虑到东海区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有发展国际、国内贸易地域及政策上的优势,建议加快完善东海区沿海城市旅游消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促进区域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文章采用Pearson关联模型,选取2014年长三角地区11个沿海城市的代表性数据,分别计算和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好,但存在增速较缓和区域不平衡等问题;与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极强相关和强相关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支撑力度2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应优先考虑经济和科技较发达的城市,并逐渐带动和辐射其他沿海城市和周边内陆城市,促进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总量有限且水质日益低下已成为沿海地区持续发展的瓶颈.文章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为核心,探讨沿海城市通过建立节水型清洁型城市经济系统实现城市生产活动合理有效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位的视角下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开发是一项新的尝试。文章以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为例,构建辽宁沿海城市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的5个维度,包括资源维、市场维、社会经济维、环境维和沿海交通维,选取2005-2009年的数据资料,得到各城市生态位分值及排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和27个内陆城市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指数评价体系,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改进的引力模型和Arcgis10.0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测度环渤海地区沿海与腹地旅游空间联系强度,揭示海陆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时空演化态势。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沿海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内陆城市,时序上海陆系统的联系逐渐增强,空间上呈现局部聚集和整体分异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基础和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影响沿海与腹地旅游空间联系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跨区域产业融合和资源配置、优化旅游开发空间格局、建立整体营销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环渤海地区沿海与腹地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孟  刘大海  邢文秀  李森 《海岸工程》2019,38(2):154-164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相关性模型研究了2006—2016年53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重心迁移、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总体呈向好态势,但总体协调度不高,仍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协调度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均衡性,且呈逐步扩大态势,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失调状态;2006—2016年协调度重心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并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显示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空间集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96年至2005年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9大海洋产业数据,对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作了聚类分析,并对山东半岛海洋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及优化提出了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青岛市位居首位,烟台、威海次之,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再次之.山东省海洋经济应以青岛市为发展中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应特别重视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沿海城市大都有港兴城兴、港衰城衰的发展历史。文章结合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城市烟台市中心区(芝罘区)的发展与港口的关系,指出了港口因素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认为烟台市的重新振兴,必须重新挖掘港口潜力,通过港口带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具综合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为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三阶段DEA模型、Malmquist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基于2006—2015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的面板数据,动静态结合分析其生态效率和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环境变量和运用相似SFA模型,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可更加准确地测算区域生态效率;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均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区域生态效率同时存在空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空间格局处于动态变化中。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研究沿海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对其海岸类型变迁的影响以及海岸类型变迁历程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响应作用,文章基于厦门地区30余年来海岸类型和海洋经济的统计数据,阐明自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以来不同海岸类型占比变化与海洋经济总值和产业类型变化的规律及其关联性。厦门海岸类型变迁经历3个阶段:1984—2000年,海岸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海岸利用类型为以盐业和渔业为主的粗放型和集约化的低产值类型;2000—2010年,海岸开发利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海岸利用类型为以大规模填海造地、交通运输和旅游娱乐为主的开发型高产值类型;2010年至今,海岸开发利用处于合理开发与保护并行且以保护为重的恢复阶段,海岸利用类型为生态恢复和软质护岸等近自然类型。厦门海岸类型变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需求对城市海岸类型变迁的响应特征十分显著。从粗放型第一产业,到发展型第二产业,再到保护型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从理念与要求并存到理念超越要求,最终实现理念与要求和谐共存和相融互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海洋环境规制划分为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两类,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从沿海地区整体来看,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均显著为正;在试点城市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优于非试点城市;在环渤海地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经济激励型不显著;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命令控制型不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加大政府对研发资金的支持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5个我国典型沿海城市,并对其蓝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创新性地提出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4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进行全面评估;构建分类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2个层面的领军指数,从静态和动态2个方面设计公正客观的蓝色经济领军城市评价标准;建立"四维一体"联合模型测评蓝色经济领军指数并进行动态分析,力求评价结果科学准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以及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贸易、经济发展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现有文献主要探讨贸易、经济发展对于陆地污染的影响机制,而忽视近海污染转移效应。文章选取2003-2016年沿海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和“污染避难所”假说。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城市对外贸易与工业废水排放量负相关,但与近海污染正相关,说明存在污染转移效应;沿海城市的近海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形曲线的关系,不符合EKC假说。本研究结论表明应从陆海统筹角度治理环境污染,抑制污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