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贾汪煤田周围奥陶系广泛出露,1924—1939年间,刘季辰、李四光、谢家荣在调查煤田地质的同时,对附近的奥陶系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当时笼统称为“奥陶纪珠角石灰岩”,“奥陶纪马家沟石灰岩”,对于奥陶系下部与寒武系连接部位的一段地层,李四光(1930)命名为“贾汪页岩”,其下谢家荣(1932)命名为“三山子石灰岩”,这两段地层的时代,有的划为寒武纪,有的划为奥陶系。1973—1978年我队在贾汪地区开展一比五万区  相似文献   

2.
1989年10月26日,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届时,第一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将颁发,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地质工作者将获此殊荣。“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分为“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相似文献   

3.
杨新孝 《第四纪研究》1989,9(3):237-242
本文以李四光先生在1925年写给当时在德国留学的杨钟健的三封信为根据,记述了这两位学者长达五十多年的师友情谊。杨钟健是李四光先生1920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时的学生,在李四光先生的鼓励、帮助下,杨钟健专攻古脊椎动物学,从而开始了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与当时苏联地学界来往交流紧密,他对地质学的贡献得到了苏联地质学家的高度评价。1958年,苏联科学院全体大会选举李四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并授予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该奖章是1947年由当时的苏联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发起的、对地质科学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最高单人奖励,李四光是第六位获奖人,也是至2017年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外籍地质学家,他的获奖理由是:在地质、古生物、地层和矿产研究工作的综合贡献。李四光有两部著作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分别是1952年的《中国地质学》和1958年的《中国西北部的旋卷构造》,这两部译作对当时的苏联地质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李四光学术思想的广泛认知;"地质无国界",中国地调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俄罗斯地学理论、规范、方法实践的烙印,在新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李四光学术精神传承下,中俄、中国与中亚在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不断深化,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地壳应力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来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以及地壳应力测量在我所的发展历程。一、地壳应力研究所(原地震地质大队)是李四光同志亲自组建起来的1962年新丰江水库地震后,李四光同志十分重视地震地质的研究。1962年在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设置了地震地质的研究课题,并由广东省地质局组建了新丰江(河源)地质队,进行地震地质调查及地震监测研究。1964年四川西昌到渡口(攀枝花)一带要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而这一带又是有名的地震带。如何在地震活动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是当时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李四光同志认为,在…  相似文献   

6.
4月3日,“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中心主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带头人、著名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孙革教授196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博  相似文献   

7.
学会小资料     
一九二二年一月二十七日(农历除夕),当时二十六位中外地质学家在北京前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图书馆聚会,成立了由章鸿钊、翁文灏、王烈、李四光、葛利普五人组成的筹备会,负责推选中国地质学会成员候选人。一九二二年二月三日(农历初六),新春节日刚过,立即召开了中国地质学会全体会员大会,通过了委托袁复礼和谢家荣起草的学会章程;选章鸿钊担任会长,翁文灏和李四光为付会长,谢家荣担任书记(相当于秘书长);同时还决定出版《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作为会刊。当时出席第一次会议的二十六人即为学会的创立会员。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质科学》主编夏林圻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矿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火山岩浆研究中心主任夏林所博士,前不久荣获中国地质学界最高奖——第三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被誉为我国地质界的“诺贝尔奖”。夏林所是从全国...  相似文献   

9.
2008年2月1日,在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期间举行的第10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党委书记、总局工程师徐水师荣幸地接受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自颁发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相似文献   

10.
《浙江地质》2011,(1):9-9
2010年12月侣日,冬天的杭州阳光明媚,浙江省地质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之江饭店隆重召开。会议中心大门口,“李四光中队”的少先队员在“李四光中队”旗帜下奏迎宾曲,热烈欢迎出席浙江省地质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与会代表近300人。会议代表首先起立,奏唱了国歌。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同志,浙江省科协副主席隗斌贤同志。  相似文献   

11.
康滇地轴的地质构造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曾有不少地质学者对康滇地轴作过研究。戴拉普(Deprat)曾把康滇地轴称为“云南弧”,李四光在他所著“中国地质学”一书中曾将它称为“巴康山字型系”和“康滇山字型系”,其脊柱大致也就是康滇地轴区。米士(Misch)则把此构造区称为“中部云南隆起”,郭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弘扬李四光的学术思想,本文回顾了李老“安全岛”学术思想的创立过程,简单介绍了在工程实践中,从“安全岛和稳定地块”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发展过程,并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积累,归纳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因素和技术方法。最后重点提出了,加强和发展李四光“安全岛”思想应当特别重视的几个大问题,以便共同为该向领域的研究更加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我们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4.
吕梁运动新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秀夫  王雪英 《地质论评》1984,30(2):177-178
传统地质学中一个褶皱幕或一个造山运动的确立是根据地层柱中的角度不整合面及其伴生的有关热事件。一个间断时间很长的角度不整合面当然不宜作为运动或褶皱幕命名的依据。吕梁运动最初命名地点在吕梁山北段的鸡儿墕附近(李四光,1939)。后来研究表明,那里的地层是寒武系霍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于野鸡山群(相当于滹沱群)之上。不整合面所表示的时间间隔长达十数亿年,代表了晚前寒武纪期间多次运动的叠加区。因而一些地质学家,包括有影响的地质  相似文献   

15.
张俭  蒋斯善 《地质论评》1966,24(1):72-74
高骊山段一名最早见于李四光、朱森的“南京龙潭地质指南”(1932)一书中,但在李毓尧等著的“宁镇山脉地质志”(1935)一书中才有详细的描述,并在高骊山、龙潭、赤燕山等地采得植物化石及瓣鳃类化石碎片。植物化石主要有:Lepidoden-  相似文献   

16.
1966年3月,河北省邢台市发生了强烈破坏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周恩来总理亲临现场慰问并指挥抢险救灾。为了减轻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李四光先生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可以预防的。周恩来总理请当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先生组建地震预报队伍,届时大批人马从全国各地奔赴到地震地质大队所在地——河北正定,开始逐步完成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保卫四大(大城市、大厂矿、大水库、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光荣而伟大的任务。当时,朱林青同志任地震地质大队队长兼党委书记,组建了华北三个地质队、精密仪器加工厂和多个地应力前兆观测站,与原…  相似文献   

17.
晋北前寒武纪含铁岩系中绿泥石类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晋北五台,吕梁地区前寒武纪含铁岩系研究时,只有过“叶绿泥石”矿物的记述。当我们对五台、吕梁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三个群的三个组段含铁岩系(五台群舖上组文笔岩段、吕梁群袁家村组、滹沱群四集庄组)进行地质剖面实测和铁矿标  相似文献   

18.
高振西  王鸿祯 《地质论评》1980,26(3):269-271
孙云铸先生字铁仙,1895年11月生于江苏高邮。先生青少年时期正值晚清末季,十五岁时即离家赴南京求学,受“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立志学习理工科。1914年中学毕业,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堂予科,1916年入本科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理科地质系,1920年以优等成绩毕业。当时在北大地质系任教的有自英国学成归来的李四光和著名美籍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孙先生毕业后留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文字是在不断演变的。有些不用或少用的字“退化”被淘汰了,有此需要用的字便被创造出来。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从英国伯明翰大学回国在北京大学理学院任教(1920~1926)期间,为了搞清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解  相似文献   

20.
一 在庐山西谷谷源部分的谷底中心,有两块巨石一上一下叠置在一起,通常谓之“冰桌”。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在三十年代就发现了庐山“冰桌”,在其冰川地质的代表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