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葵多肽神经毒素结构与功能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海葵神经毒素是一类能与可激动细胞电压门控钠通道发生亲和作用的海洋多肽毒素。根据80-90年代中期国际上对海葵神经毒素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其结构特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综合评述。已有的结果表明,所有已发现的海葵神经毒素其同源性较高,拥有相似的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不规则环状结构的正确构象对毒素的心肌刺激活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比较研究方法,作者认为:typeⅠ毒素的残基18和typeⅡ毒素的残基17侧链具有强流水性,对毒素的活性起关键作用;而typeⅠ毒素残基43和typeⅡ毒素残基40的疏水烷基侧链,可能对海葵毒素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藻类溶血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赤潮、水华频繁发生,危害加剧[1],赤潮和水华藻类能分泌多种毒素,造成水质恶化,使大量鱼贝类死亡,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2]。目前,国内外已对多种藻类毒素,如肝毒素(hepatotoxins)、神经毒素(neurotox-ins)、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s)内毒素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赤潮藻类溶血素的研究报道还处于起步阶段。作者综述了产生溶血素微藻的种类、溶血素的生理生化特性、作用机理及危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溶血素的定义及能产生溶血素的藻类溶血素(hemolysin)是指在血清学和细菌学方面,能引起动物红细…  相似文献   

3.
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对兔红细胞作用的AFM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血性毒素是有毒藻类分泌较多的一类毒素,具有溶血活性。运用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溶血毒素对兔红细胞的溶血现象。结果显示,经毒素处理后的兔血红细胞边缘凹凸不平,只剩下一小部分残骸。该毒素可能由于其双亲性质与血红细胞膜表面的膜脂连接,产生脂溶效应,使细胞膜破坏。  相似文献   

4.
张倩  闫昊  王路 《热带海洋学报》2021,40(6):111-119
海葵白化是由于海葵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和(或)共生的虫黄藻失去体内色素而导致海葵变白的生态现象。为探究鬼手海葵(Aiptasia pulchella)白化和白化恢复后相关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对海葵进行慢性热胁迫处理, 以白化海葵和白化恢复后的海葵为研究对象, 采用2代IIlumina Hi-seq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 探究两者在基因表达水平方面的差异变化, 分别获得50109686和43163786条Clean reads, 注释后获得24565和24157个Unigene。比较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 白化海葵与白化恢复后的海葵之间存在214个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白化海葵的高表达基因有101个, 白化恢复后海葵的高表达基因有113个, 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DNA复制、新陈代谢、离子转运和胶原蛋白有关。对不同处理所涉及的全部28050个表达基因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 结果发现, 白化海葵在胶原蛋白和离子转运方面显著富集表达, 白化恢复后的海葵在核酸修复方面显著富集表达, 推测这些生物学过程在海葵白化和白化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获得的转录组数据和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海葵共生体系在共生失衡后进行适应性调节的分子机制, 为海葵及珊瑚共生体系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霞水母Cyanea sp.中分离刺丝囊,提取刺丝囊毒素(NV),并研究了温度、pH和几种化学组分对其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4~37℃范围内NV的溶血活性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毒素在4℃以下几乎没有发生溶血反应,在37℃以下反应45 min以后,溶血活性达到最大值;毒素的溶血活性对pH敏感,在pH 7.8时.溶血活性最强,溶血率为93.53%.EDTA、NaCl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NV溶血活性都具有稳定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发现,GSH对溶血活性的影响最大,当提取液中含有1.0 mmol/L GSH和5.0 mmol/L NaCl时毒素的溶血活性最强.DTT(二硫苏糖醇)明显降低毒素的溶血活性,说明毒素中溶血蛋白的活性很可能与分布在蛋白质表面的二硫键有关.Ca2+虽然能够增强毒素的溶血活性但是对毒素并没有稳定作用,所以Ca2+可能只是毒素溶血活性的活化剂.甘油对毒素的稳定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海葵的蛋白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力 《海洋科学》1984,8(1):55-59
海葵属腔肠动物,常见于大潮退后礁石间的浅水洼里,也有些品种生活在深海或埋入较深的沙层中,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区域的海葵常常生活在珊瑚礁中。海葵的身体呈圆筒状,口盘周围生有许多触手,当触手伸展时,象一朵朵小菊花。海葵体重大小不一,小到几克,大到上斤。当触手受到刺激时立即缩成一  相似文献   

7.
海葵这种腔肠动物,真象鲜花一样美丽。它们附着在岩石或海底其他物体上,缓慢地爬行。它们颜色各异,以独特的淡雅悦目的天然色彩点缀着大海,大有“淡妆浓抹皎若丽人”之感。大海中优美的闺秀鱼在海葵有毒的触须中从容出没,姹紫嫣红,万态千姿。不知何故,我国古代本草书、博物书竟没有收载这种美丽的生物,所以古人没给我们留下一点点有关的知识。1980年我国有关单位在民间普查时发现了沿海渔民使用海葵治病的情况。他们在舟山黄龙岛采集了纵条矾海葵Haliplanellaluciae(V.)进行了一系列药理学实验,发现很有价值的生物活性:镇痛胜似颅通定。颅痛定是一种强效止痛剂,广泛用于癌肿、神经等方面的痛症中,而海葵的作用却优于颅痛定。把海葵原动物全体洗净,按比例水煎煮后,乙醇处理,得黄色澄明液体。pH为6。对实验鼠采用电击法、热板法和化学刺激法引起小鼠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痛感,然后给予海葵液,结果对这三种痛疼均能显著抑制。比如用电流刺激,小鼠痛觉反应平均为16.7秒,给海葵后30分钟,痛觉反应直到46.7秒才出现,而颅痛定给药后30分钟,痛觉反应时间21.2秒就出现了。若给药后60分钟再电刺激,颅痛定基本上无镇痛作用了,而海葵仍显示了非常...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绿侧花海葵(Anthopleura anjunae)抗前列腺癌酶解寡肽制备与工艺优化。以绿侧花海葵肉为原料进行酶解,筛选最佳蛋白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酶解条件,并通过超滤、阴离子交换层析、G-25凝胶过滤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纯化,通过LC-MS和氨基酸序列测定鉴定寡肽的氨基酸序列,并以MTT法检测产物对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增殖抑制率,以确定活性最强组分,最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纯化肽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为最佳酶种;工艺条件为:最适料液比1︰5、最适p H=11、最适加酶量2000U/g、最适温度35oC、最适酶解时间6h;经高效液相纯化得到由五个氨基酸组成的绿侧花海葵抗前列腺癌寡肽,其氨基酸序列为:Tyr-Val-Pro-Gly-Pro(AAP-H);倒置显微镜结果显示经AAP-H作用24h后的DU-145细胞具有明显的凋亡形态学特征。结论: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并通过超滤和色谱分离技术能从绿侧花海葵肉中制备抗肿瘤活性肽;且AAP-H对DU-14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与剂量依赖关系,作用后细胞出现了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因此,AAP-H能明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DU-145增殖,可以诱导其发生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罗非鱼肝及鳃组织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立红  陈学豪 《海洋科学》2003,27(12):75-78
研究了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腹腔注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毒素粗提液对鳃及肝组织的Na^ -K^ -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毒素粗提液对罗非鱼鳃及肝组织Na^ -K^ -ATPase有激活作用,高浓度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者鉴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金星”号调查船于1975及1976年在东海大陆架区进行综合海洋调查所采的底栖生物标本时,发现近丽海葵属(Paracalliactis)的一个新种一一中华近丽海葵(Paracalliactis sinica sp. nov,)。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