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前不久,笔者在台湾进行考察访问,先后参观了台南县莱寮化石馆、台南民族文物馆、台南奇美艺术馆、台中自然科学馆、台北故宫博物馆……等等众多博物馆和一些文化遗址。对照福建省东山县考古新发现,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自远古以来,两岸人民就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地质学家研究发现,远古台湾海峡有陆桥。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更新世3次“海侵”依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定成  孙全  许志峰 《台湾海峡》2011,30(3):324-329
晚更新世是全球气候环境与海陆变迁频繁的重要地质时期.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采集的活塞柱状样(长度〈6.5111)的分析研究,曾提出晚更新世台湾海峡存在“金门海侵”、“福州海侵”、“海峡海侵”3次海侵.为提高台湾海峡第四纪地质研究和认知水平,本文探讨了3次“海侵”的立论依据,认为现有柱状样沉积层是晚更新世一全新世的浅表层沉积.台湾海峡具有开放性沉积条件,该浅表层沉积层的”c年龄数据应用于地层年代可能偏老.此3次“海侵”地层划分依据不足,存在疑点,尤其是“海峡海侵”.台湾海峡海底已发现数量及种类丰富的晚更新世各气候带陆生哺乳类动物遗骨,并有古人类遗骨化石,这些表明台湾海峡海底在玉木冰期鼎盛时期曾经出露成陆,并可能成为东亚大陆东缘冰期海退的海滨平原上,惟一有各种气候带古动物与古人类的生存地和避难地。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仅130km。在距今15000—18000a前的大理冰期极盛时期,东海、黄海发生了最低海面下降,此时台湾海峡出现了陆桥,致使台湾岛不但与福建大陆联成一体,甚至琉球群岛也产生一连串的陆桥,大陆上的古人类、古文化、哺乳动物群以及植物群等,得以从大陆迁徙和传播到台湾岛上。甚至远溯至100万a前,在琉球石灰岩堆积之后的海退时期,台湾与大陆间即形成了陆桥,使大陆的动物群到达台湾。如台湾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即与华北泥河湾动物群相似,在台南县所发现的“左镇人”化石即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相  相似文献   

4.
2001年11月15日至24日,受到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行10人,带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声纳探测技术仪器,冒着风大浪高和寒冷的海水,到东山岛海域实地进行闽台水下考古调查,他们经过调查,发现东山岛海域、古雷头、东门屿、南门湾等海区有古沉船遗址,有丰富的文物蕴藏。  相似文献   

5.
中国某些地区全新世高温期植被和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衰亡与外界环境(气候、土壤、山岳、湖海)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植物被称之气候变化的温度计.近年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课题研究中,从“过去是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的观点出发,试图通过对历史植物遗存,恢复过去植被,进而研究植被带分布的气候主要因子—热量和水分.正如竺可侦先生早已指出的“植物化石对气候变化的标志比动物化石更为有效”,同时又指出“植物结构比较脆弱,所以较难保存”.虽然孢粉分析与植物化石相比,有其优越性.但又因考古时期历史植被产生的孢粉组合,往往取决于当地或区域性植被的植物组成、生活型、孢粉产量、传播和保存以及其他自然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依据考古  相似文献   

6.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57-59
12月22日11时30分,“南海一号”在广东省阳江成功出水,28日下午“南海一号”这个庞然大物终于成功进入了已经等待它多时的“水晶宫”,接下来便是长时间的考古工作。“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工作分为六个重要阶段,分别是:下放沉井、水下穿梁、沉箱起吊、沉箱起浮、驳船拖航、停靠上岸和博物馆内的水下考古。至此,深埋在海底800余年的“南海一号”终于重出海面,等待它的将是对历史漫长的考证。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区的构造格局,并揭示台湾海峡的中、新生代沉积分布状况,为有关部门提供油气远景评价的基础科学资料,在福建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的关心和支持下,本所和福建海洋研究所共同合作,以“实验2”号和“延平”号调查船,于1986年7月10日至8月6日,在23—27°N之间,包括粤东韩江口、福建九龙江口和闽江口外、台湾海峡的西部海区,进行了海底测深、重力,磁力、单道地震和多道地震反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夏季海水及某些营养盐水平通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寿景  黄自强 《台湾海峡》1998,17(3):275-277
根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84-1985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历史资料和1994-1995年“台湾海峡碳及生源要素通量研究”课题的现场调查资料,计算出台湾海峡南、北两个断面夏季海水、铵、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水平迁移通量。  相似文献   

9.
晚玉木冰期台湾海峡成陆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保全 《海洋科学》2002,26(6):51-54
依据台湾浅滩西部、澎湖台地和台中浅滩打捞出来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沉积物特征、海面变化和年代测定资料,认为晚玉木冰期台湾海峡曾是陆地,至少南部是这样,这时期台湾海峡全为浅海的观点与现有的证据不符。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文昌鱼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在学术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国内外都投入力量进行研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方永强等课题组历时12年,围绕着“文昌鱼生殖内分泌调控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先后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动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海洋学报》、《台湾海峡》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论文40篇。论文发表后有9个国家44位科学家函索。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动物系主任提出交换留学生。最近,在厦门召开了“文昌鱼生殖内分必调控系统的发现鉴定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  相似文献   

11.
联合SWAN模型和改进的椭圆型缓坡方程,结合考虑台湾海峡地形效应的改进藤田公式风场模型,建立了台湾海峡及近岸波浪场的数值嵌套模式.边界采用波谱离散驱动,模拟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期间台湾海峡波浪场的演变和崇武西沙湾浅水台风浪传播的物理过程.以实测数据进行单点验证表明,整个模拟过程风速的平均绝对误差为3.38 m/s,波高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30 m,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海峡内波浪对台风的响应过程.“莫拉克”台风登陆台湾岛时,台湾海峡有效波高最大值为5.0m;台风中心进入台湾海峡后,海峡东北部为巨浪到狂涛,有效波高最大值可达10.5 m.接近福建崇武沿岸时,偏E向台风浪向西沙湾内近岸传播,发生浅化、破碎、反射、绕射等变形现象,有效波高最大不足2 m,最小仅为0.2m,波向趋于SE向,波峰线则趋于与峡湾岸线平行;崇武闽台贸易码头附近,大部分波浪受到阻挡作用发生反射,少部分发生绕射,使得码头以北水域波浪较小,有效波高仅为0.2 ~0.6 m,对湾内避风坞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生物学家吴宝铃教授邀请,澳大利亚悉尼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哈钦斯博士于七月一日至八月五日在我国讲学并进行了合作研究.哈钦斯博士此次来华除在广州南海分局、上海市自然博物馆和青岛海洋局一所等单位作了学术报告外,还与吴宝铃教授合作进行澳大利亚大堡礁多毛类与我国海南岛珊瑚礁多毛类的比较研究.并在青岛海区进行了海洋生态考察研究.她经常冒雨出海,多次潜入水下采集生物样品,对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哈钦斯博士在华期间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馆、青岛历史博物馆、青岛海产博物馆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还参观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考察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总结以往台湾海峡海洋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各学科知识综合地探讨台湾海峡的各种海洋现象及其规律,进一步开发利用台湾海峡,保护环境,使台湾海峡更好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福建海洋学会、福建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台湾海峡海洋科学讨论会,于1981年8月14—18日在厦门举行。大会收到86篇论文报告。来自全国27个单位的76名代表,围绕着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福建沿岸及其河口港湾的海洋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邱秉经副院长并就发挥优势,联合邻省,研究台湾海峡,发展海洋科学问题作了重要讲话;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黄文沣所长作了“泰国渔业考察观感”报告。  相似文献   

14.
国家科委、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于1992年12月26~28日在北京联合表彰了全国351种优秀科技期刊,《台湾海峡》入选其中,成为国家海洋局系统和福建省获奖期刊之一。《台湾海峡》于1982年创办,当时暂定半年刊,1987年改为季刊。至今共出版发行了11卷34期,约510万字,内容反映了台湾海峡区域性综合性海洋科技期刊的特色。创刊11年来,它已成为交流台湾海峡海洋科技成果的专门舞台和培养人才的园地。先后有70多个单位上千名次作者为本刊撰稿,我国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海洋科学的论文多数在本刊上发表。由于长期坚持严格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制度,来稿务必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台风暴潮非线性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不大于50米,台风侵袭频繁.由于台湾岛的“墙壁效应”和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的影响,台湾海峡的台风暴潮显得较为独特.以前,我们及其他兄弟单位对福建沿海台风暴潮的研究,大多数仅局限于单站的气-水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很少涉及整个海峡.虽说我们也曾作过福建沿岸台风暴潮现场调查,但进行次数有限,了解的也仅是海峡西岸局部地区的情况,它仅能反映台湾海峡台风暴潮的一个侧面,而无法了解整个海峡地区的风暴潮全貌.  相似文献   

16.
安徽东至华龙洞是2006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因出土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和相关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而为学术界所关注。对华龙洞遗址的区域地质与洞穴发育特征进行解析,对堆积物蕴含的哺乳动物群、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华龙洞位于扬子地层区内,处在下扬子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过渡地带。遗址发育于下古生界中寒武统团山组条带状微晶灰岩岩系内,周边地貌以低山-丘陵-湖泊平原为主。洞穴发育初期由沿围岩裂隙运移的裂隙水引起,溶蚀方式以垂直渗流为主,后期逐渐转为水平流向的溶蚀方式。洞口开口方向为南偏西,洞内堆积物较少,洞外为一岩溶洼地,其间富含以下部角砾层和上覆红色黏土为主的堆积物,堆积营力主要为重力作用。遗址形成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总体为温暖湿润环境,堆积物充填早期气候相对晚期较为干凉,后期逐渐转为相对温暖湿润环境,动植物资源繁盛,有利于古人类生存、活动。华龙洞古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对揭示长江下游中更新世古人类适应行为与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8年4月28日,日本政府批准了与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的周边事态措施法案。关于“周边事态”的“周边”这一说法,日本政府曾解释,“这不是地理概念”,“是对日本的和平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事态”。现在,日本政府又把“周边”改说成“远东及其周边”,还毫不含糊地指出,台湾海峡也是新的军事合作指针的对象范围,进而把台湾海峡也说成是“周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西岸第四纪有孔虫与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言台湾海峡西岸的第四纪地质工作,解放前,只是在地质矿产调查,土壤调查时涉及到一些。而第四纪有孔虫的研究工作更是空白。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钻孔和地表资料,出现了系统地研究第四纪地质的新局面。1977—1980年,我们与福建省水文工程地质队协作,对福建沿海一些钻孔中的有孔虫等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主要根据五个钻孔(图1)岩心中的有孔虫、硅藻等化石群特征,参考有关资料,就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州盆地、闽江口和厦门筼筜港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的划分、第四纪海侵层的沉积环境和第四纪地层发育史,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和余流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取“福建海岸带调查”的9个站和“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10个站的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潮流、余流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遗址之一的船帆洞中曾生活过两期古人类(40~37 kaBP和30~29 kaBP)。在第一期古人类的文化层中发现的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旧石器考古中属重要发现,对研究末次冰期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对船帆洞沉积物的植硅体分析显示,尖型植硅体和棒型植硅体数量比较占优势,扇型和块状植硅体含量其次,短细胞植硅体形态中鞍型的含量较多。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剖面至下而上划分为5个气候带,气候环境依次为凉干-冷干-冷偏干-凉偏干-温凉偏干。第一期古人类生活于带I底部,为凉干背景下较温暖的气候环境;第二期古人类生活于带Ⅳ上部,为凉偏干背景下较温暖的气候环境。植硅体的变化特征较好地指示了H4和H3事件,分别对应两期文化层。两次Heinrich事件改变了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推测是两期古人类离开船帆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