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相似预报的原理制作了甘南高原冰雹短时预报工具,该方法的实现是通过建立历史个例资料库,寻找相似个例并根据条件判断是否有冰雹,查看历史天气图并与当天实况进行对比,进行人工判断,增加新的冰雹个例4部分完成的。经检验,该方法在甘南州冰雹短时预报中使用效果较好,是一种有效的短时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相似预报技术,用500hPa侯平均格点资料作为历史样本资料,国家气象中心下发的候平均实产史资料和侯平均预报资料以及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500hPa格点资料得到的5d平均资料作为3种寮时样本资料,通过相似比较得出相似历史个例,最后通过综合判别得出全省各片中期天气趋势预报结果,此方法在2000年汛期用于中期降水趋势预报,3个月的各片平均趋势预报准确率达67%,并且该方法对天气过程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
纪忠萍  谢炯光 《广东气象》2001,(4):20-21,40
本文用500hPa月平均环流场及500hPa合成平均环流场为基本资料,用前期特征月、季的500hPa高度场进行相似定量计算,从中找出最相似的年份个例作出月、季要素预报,该方法在广东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工作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报表和灾情记录,统计2002—2011年商洛地区共出现冰雹天气过程48例。根据500hPa天气形势,将商洛冰雹天气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高空槽切变型三种类型。通过计算冰雹个例的动力、热力、能量、稳定度指标,发现与商洛冰雹天气关系密切的11个物理量指标。其中,初夏(5—6月)和盛夏(7—8月)冰雹天气的K指数、沙氏指数、850hPa和500hPa温差、瑞士雷暴指数、850hPa露点温度等对流指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进行冰雹潜势预报时需要注意。CAPE值、0℃层和-20℃层高度在各月差异不大。5—6月进行冰雹潜势预报时应特别关注低层水汽条件的增加,7—8月应特别注意0℃层和-20℃层的高度是否适合冰雹的生成。冰雹预报指标在2012—2014年商洛冰雹天气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春季冰雹短期预报影响系统指标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研究了形成贵州省春季冰雹天气的500hPa五种主要影响系统的基础上,以量化的影响系统特征值和无降雹条件指标为依据,建立了冰雹短期预报模型。预报模型的样本年代准确率为57%,经2001年的实际预报检验预报准确率达59%,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似预报技术,用500 hPa侯平均格点资料作为历史样本资料,国家气象中心下发的侯平均实况资料和侯平均预报资料以及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的500 hPa格点资料得到的5d平均资料作为3种实时样本资料,通过相似比较得出相似历史个例,最后通过综合判别得出全省各片中期天气趋势预报结果.此方法在2000年汛期用于中期降水趋势预报,3个月的各片平均趋势预报准确率达67%,并且该方法对天气过程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预报实践和个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预报铜川冰雹天气的经验指标,得出:应用08时高空指标和本地要素,预报当日铜川冰雹天气效果较好;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尤其是5月下旬-7月中旬、9月中旬为冰雹的多发期,日降雹时间主要在11-20时。  相似文献   

8.
利用南疆西部近20 年暖季(5-9 月)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箱线图的形式对冰雹(102 次)和短时强降水(159次),以及上述个例中的特强强对流个例的关键环境参数分布特征和预报阈值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 850 hPa和500 hPa之间的温差、地面至700 hPa露点温度、大气可降水量和暖云层厚度等关键参数的分布特征可以区分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对应参数的最低阈值:850 hPa 和500 hPa 间温差分别为29 ℃、31 ℃、地面至700 hPa露点温度分别为4 ℃和-3 ℃、对流有效位能分别为1152 J·kg-1和1470 J·kg-1、0-6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4.0 m·s-1和7.0 m·s-1。(2) 强降水暖云层厚度最低阈值为1.2 km。冰雹适宜的融化层高度在3.5~4.3 km;(3) 特强强对流天气主要体现在水汽条件有所加大、对流有效位能的增大、有效抑制的减小和0-6 km垂直风切变的增强。同时,对南疆西部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的潜势进行初探,为本地分类强对流天气智能网格预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使用1970-1998年5-10日地面以及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同期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资料和汉江中上游50个雨量站点日平均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到丹江口水库运行的致洪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归类分型,建立了汉江中上游致洪峰水过程预报模型;配合预报模型,对致洪降水的诸多天气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筛选相关性和稳定性较好的因子,建立了汉江中上游不同量级降水的预报指标和预报判据;将以上预报方法试用于2000年5-10月,其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旱涝中期预报方法及其业务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荣花  李月安  晁淑懿  任金声 《气象》2004,30(12):47-52
介绍了双层多因子综合相似的长江中下游旱涝中期预报模型。该模型引入了具有明确动力学和热力学意义的地转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和经向温度梯度诊断量,同时强调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键作用,并考虑了对流层中、低层500hPa高度和850hPa温度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与过去业务应用的单层相似预报模型相比较,不仅物理意义和天气学含义明确,而且更符合对具有复杂动力和热力机制的降水预报的考虑。5年的预报试验和业务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中期趋势预报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西主汛期降水量的分析 ,初步确定了异常偏多和异常偏少年 ,分析广西主汛期平均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筛选影响广西降水量的海温和 5 0 0 h Pa位势高度场因子 ;建立降水异常的统计诊断模型及概念诊断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西历年霜冻异常偏重年的统计分析 ,确定广西霜冻异常重年的指标 ,找出广西霜冻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因子 ,建立统计诊断模型及广西重霜冻年的概念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Yearbook of China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s(hereafter CLTC) from 1949 to 2008,correlation between CLTC frequency/intensity and 500 hPa height field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fields are investigated and employed for TC statistical prediction.A prediction model for yearly and monthly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of CLTC is established with binomial curve fitting by choosing the gridpoints with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s composite factors.Good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n experiments shows that the model could be used in routine forecast.  相似文献   

14.
陈德花  陈创买  周学鸣  孙琼博  韦晋 《气象》2013,39(9):1190-1196
建立福建汛期降水量气候场的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通过预测福建汛期降水量气候场的主分量来实现对福建汛期降水量场的预测。选取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等含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诸多因子场的前若干主分量因子作为预测因子。计算分析了福建汛期降水场的主分量分布特征和分型特点。利用相关筛选和双重检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福建汛期降水场与多个因子场的关系,建立主分量的预测方程。通过对2012年福建汛期降水的预报,发现该模型对福建汛期降水的趋势和分布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冻雨垂直温度层结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3年江西省8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插值处理方法,对江西106次冻雨过程垂直温度层结进行分析,并建立冻雨预报思路。结果表明:江西省冻雨发生通常伴随1000-850 hPa剧烈降温和700 hPa增温,925-700 hPa存在明显逆温。融化层是冻雨发生的必要条件,87.7 %样本融化层位于700 hPa,9.4 %样本融化层位于850 hPa;一般以1000 hPa温度<1.0 ℃、925 hPa和850 hPa温度<-2.0 ℃和700 hPa温度≥0.0 ℃作为江西冻雨预报的温度阈值标准,同时也应注意融化层位于850 hPa的情况。地面气温越低,越有利于冻雨形成,冻雨发生时最低气温为0.0 ℃以下,平均气温为1.0 ℃以下。冷暖空气持续在27°-28 °N交汇,且鄱阳湖以南至抚河流域平均气温<1.0 ℃和最低气温<0.0 ℃出现比其他地区多,造成该区域冻雨发生频次比其他地区明显偏多。另外,通过大气逆温层结、地面气温与冻雨的对应关系,建立基于模式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的自动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国家气象中心模式检验方法,对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数值预报模式WRF和中国气象局下发的GRAPES模式2013年1-12月的预报产品(包括降水、2 m温度场、850 hPa温度场、850 hPa风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预报)进行统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要素24 h预报均优于48 h;对于晴雨预报,GRAPES模式TS评分高于WRF,但随着降水量级增大,WRF的TS评分基本都高于GRAPES,同时WRF降水预报范围明显偏大;分析2 m温度场的均方根误差及预报准确率发现,WRF的2 m温度场预报优于GRAPES,且暖季预报优于冷季;形势场要素分析表明,WRF对850 hPa温度场和风场预报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全年误差变化较稳定,而对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预报误差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即夏半年WRF高度场预报优于冬半年,GRAPES模式则相反。总体上,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数值模式产品对天气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汛期暴雨的延伸期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飞  陈伯民  穆海振  孙国武 《气象》2016,42(11):1372-1378
本文利用700 hPa低频流场的演变分析上海暴雨过程的主要低频静态模型及大暴雨过程的主要低频动态模型。根据2005—2015年近10年的11 2个暴雨日样本建立低频系统静态预测模型,即一种是北方低频反气旋南方低频气旋型,另一种是北方低频气旋南方低频反气旋型。进一步研究发现,24 h雨量≥100 mm的大暴雨主要表现为低频气旋型,约占大暴雨总日数的60%。这种低频模态的大暴雨在发生前30 d至发生时的低频系统移动路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源自高纬度的低频反气旋在大暴雨发生前30 d左右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在暴雨发生前20 d左右热带洋面进入低频气旋活跃期,随后低频气旋向西北方向移动,当两者交汇于上海附近地区时,产生大暴雨过程。利用这种移动路径的一致性建立大暴雨的动态预测模型。将静态及动态模型相结合用于业务预报,利用该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报出近5年汛期的最强降水,时效均在12 d以上。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气候场的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该模型将气候场的预测变成对该场主分量的预测。提取对气候场变化有重要影响的500 hPa高度、太平洋及印度洋海温和全球海平面气压等含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因子场的前若干个含高信息量的优质主分量因子。通过相关筛选和双重检验逐步回归,建立气候场的主分量的预测方程,由此就建立气候场与多个因子场之间的联系,但是模型却仍然保持着两个场相关的特点。根据气候场的特征向量的近似不变性,将其与主分量配合进行反算,从而得到气候场的预测。以广东汛期降水预测作为试验例子,计算了它的主分量,分析了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分类,对2003—2005年的分布作预测并与实测分布作比较及进行误差检测,发现预测效能显著。有关预测的年限、区域范围、要素和因子的物理背景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9—2015年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从1979/1980—2008/2009年冬季前期500 h Pa高度场、200 h Pa势函数和850 h Pa势函数场选择预测因子,考虑不同时效因子的组合及其独立性,综合应用多因子回归集合、交叉检验集合、逐月滚动集合,建立了针对中国冬季气温的逐月滚动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10/2011—2014/2015年冬季气温进行了独立预测试验和检验。结果表明,综合运用多种集合可提高短期气候客观定量预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多因子回归集合能增加可预测站点数,交叉检验集合可减少因统计关系不稳定而产生的对预报效果的影响,逐月滚动集合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可预测站点数,而且使预测效果更加稳定。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对中国冬季气温进行长时效的预测,且有一定的预报技巧,对实际的季节预测业务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