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一、课程标准要求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断经纬度、量算距离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方向标志的地图;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这里要求学生能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日常需要,在此最好不要让学生在极地投影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纬度"是"在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这一条课程标准要求的拓展和深化,是对学生在掌握经纬度分布规律基础上的具体应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在此最好也不要涉及极地投影图上的经纬度判读。对于量算距离,考虑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需要  相似文献   

2.
初中地理“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一节中,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在教学中通过精讲和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我发觉学生由于尝到成功的喜悦,情绪兴奋,在转入下一个内容(分层设色地形图)前,我就因势利导,设计了这样一十问题同学生:“我们的同学  相似文献   

3.
记得在高一刚进行完第一个单元教学时,有一个单元活动是“如何阅读地图”,如何在地图上判读方向,本来觉得这是一节很普通,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大学里都做过的,并且平日熟知的东西,感觉很有把握:所以在备课时简简单单地写了一下教案,就进了课堂。没想到,前面还很顺利,到中间时,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旅游图(导游图)的判读来了,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把每一个步骤都分析的透彻淋漓,最后一步不明白了,向我抛来了第一个“球”:  相似文献   

4.
多年教学的现实告诉我,学生“晕”地图,老师也“晕”地图,学生“晕”的是看不懂地图,老师“晕”的是我的学生咋就看不懂地图呢?干着急,却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晕”就是“晕”,再多的理由还是“晕”,晕车有药,“晕”地图有何良方?我苦苦寻觅,感觉自己也很“晕”。复习区域地理,“地球和地图”是一道关隘,虽然有了多媒体课件,也不能说没效果,机器无法取代老师,一个“偶然”的教学现场,笔者巧妙实现了学生观点提升、教学流程优化和课堂和谐互动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开源网络地图服务Open Street Map(OSM)数据精度的提高和数据覆盖范围的扩大,其应用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对OSM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为探究OSM在极地科考领域的应用实现,同时促进我国极地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应用角度出发,论证了OSM在补充谷歌地图实现"雪龙在线"网络信息平台功能的可行性。实现了本地OSM全球地图数据库的建设,并在实现极地网络地图服务(WMS)功能基础之上提出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与可视化表达的技术路线,为极地海冰检测与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为极地主管部门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上海版初中地理教材“地图的语言”一节包括四个部分“地图的用途、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及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而与教材配套的地图册中只有第四部分有相应的配图,这就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抽象,新课程改革中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象从原来的七年级学生下降到现在的六年级学生,这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限时找国家,活跃课堂气氛 某天,我们全组到洪梅中学听课调研。第三节课,我听了初一(二)班一堂地理课,课题是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学会在地图上找出主要的国家及城市,而教材中关于本区主要国家及城市并没有文字介绍,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民族”一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如复习旧课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等。但是,我认为利用地图,根据民族的形成导入较好。这是因为民族本来就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具有地理性;同时,学生对民族的形成也感到玄妙,因而比较好奇,而利用地图就能便利地让学生初步感知民族的形成。这样做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和需求,也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强 《地理教学》1994,(5):18-19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中的“地图上的比例尺”,与老教材相关部分比较,两者包括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表示方式和比例尺的应用三部分内容,但新教材显著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环节。其知识结构由传授系统地图知识为主变为以地图知识应用为主。表现在:  相似文献   

10.
孙继虎 《地理教学》2010,(10):23-25
一、前置地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话” 现行教材中的大多地图,要么置于地理概念、现象或规律之后,用作论证或说明,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探究上的作用类似于“立此存照”的味道;要么使用在文字描述之后,大多从属于文字,起不到“看图说话”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会造成这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张焱 《地理教学》2009,(11):23-24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订阅《地理教学》,看完了也舍不得卖,总觉得里面有挖不完的宝藏。前不久,打开今年第9期《地理教学》,目录中一篇“‘地图·国家’一课观摩与思考”的文章名字吸引了我的注意。2007年底我曾上过“地图·国家”这节课,08年5月拍了录像课。难道是我的那节课,抑或是哪位老师也上了这样一节课,同名不同的内容?好奇心驱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了全文。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一直把“校园平面图的测绘”作为地理教学的延伸,在加深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万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姜桂林 《地理教学》2004,(10):41-42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会看地图的能力就成为新教材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首轮新教材实验教学中,立足地图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极地科学考察的背景与技术现状,重点阐述了水下机器人在极地科学考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其次调查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在极地考察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描述了我国研制的“海极”号水下机器人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的作业情况,对极地考察水下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最后,本文针对极地环境和极地科学考察的需求,对极地考察水下机器人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谢骧 《地理教学》1997,(3):29-29
“南极洲”一节的教学,难点之一是方向的判断。首先,南极洲以极地为中心,不能简单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特别是三大洋,科学考察站等的位置,学生不易确定。  相似文献   

16.
李万龙 《地理教学》2007,(10):10-12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获取地理知识以及进行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应把地图的运用列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体要求。”我国现行教材也明确指出:“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掌握阅读、使用地图的技能。”  相似文献   

17.
叶青 《地理教学》2006,(9):31-31
温州加尔活页地图制作有限公司研制了一套《中国地理辅导牌》,我尝试使用它上了一堂“中国行政区划”的拓展课,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南极洲极地投影图是世界地理分区图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其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地理方位的判别、东西半球的划分以及四周海陆的辨认,是教学中的四个难点。尽管“南极洲图”并非是本节教学重点,但对图中四个难点的解决,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南极洲的地理知识,而且对学生学会阅读地图,形成较强的读图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好地理知识起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空间识别能力尤其弱。所以,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初中地理有关“地球”、“地图”、“地球的运动”等章节的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以下方法对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地图的国家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年间的《左传》就载有夏禹“铸九鼎,像九州”,即把九州的山川地形镌刻在“九鼎”上。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地图了。 在先秦的诸多典籍中,有关我国上古时期地图的使用、绘制的记载屡见不鲜。《管子·地图篇》即明确指出,作为军事指挥者“必先审知地图”,并详细总结了地图运用的一般规律。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时期,地图在军事政治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和国家命运相联系。荆轲刺秦王,献的就是燕国的地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