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CFD商业软件PHOENICS3.6.1对奥里油在恒定流情况下在海面和海下的稳态扩散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扩散的浓度场分布规律的分析,并与经验数据对比,表明奥里油在海下的扩散与其它类型油的扩散有所不同,在扩散的初期油的浓度与水深呈正比例关系衰减,在后期浓度则随水深呈指数型衰减.并应用信息熵理论对污染带的浓度分布进行预测,结果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吻合良好,表明用信息熵预测奥里油海上溢油扩散的浓度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滨海沙滩石油污染物吸附与释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胶州湾海域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滨海沙质滩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型波浪槽模拟试验装置,测定沙土对可溶性油吸附和释放的动力学曲线,并系统分析波浪高度、潮汐作用和海水循环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和释放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符合对数型的动力学曲线,其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0 h;沙土释放的可溶性油浓度随时间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此外,在高波作用下,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速率、吸附量和释放速率、释放量都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沿海地区溢油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我所做的溢油回收系统和回收方法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沿海地区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应该各种溢油污染防治方法,各种溢油回收设备联合使用,以收到最佳的溢油防治效果。本文对围油栏-亲油圆盘收油机-重力式油水分离器、围油栏-履带式吸油枕-轧辊式挤压机-重力式油水分离器等三个系统进行了总结;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吸油材料、溢油分散剂在沿海地区适用性进行了评价。本文还介绍了处于实验阶段的凝油剂一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原油和两种船用燃油进行340 d的室外模拟风化模拟实验,运用GC-FID法和同步荧光光谱法对海水中风化的漂浮油和沉底油的特性进行分析,为沉底油溯源提供相关依据,以此完善海上溢油事故的监管工作。结果表明:4种实验油品的漂浮油和沉底油荧光光谱差别不大,因此可以用荧光光谱法初步测定沉底油的风化时间;沉底油受蒸发、光解等影响弱于漂浮油,其GC可保持低碳组分峰形,并且由于生物降解,沉底油的气相谱图中均出现不可分辨的复杂混合物(UCM)的特征图谱,可以作为判断是否沉底的判据;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建立一种确定溢油时间、风化经历及方法,以便对溢油进行更准确的溯源。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仓储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油气二次运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仓储层中油的运移动力和运移阻力分析,计算仓储层油运移的临界油柱高度,来研究仓储层运移或聚集油的砂体厚度,判断仓储层内油的运聚状态,结果表明:(1) 当仓储层的砂体厚度大于临界油柱高度时,仓储层可以起到输导油的作用,当仓储层的砂体厚度小于临界油柱高度时,仓储层不能运移油,起聚集油的作用;(2) 临界油柱高度的值不是绝对的,它受孔隙度、埋深等因素的影响,三者之间有相互补偿的关系,临界油柱高度与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埋深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临界油柱高度的计算,研究一定埋深下仓储层砂体的厚度和物性的变化,可以判断仓储层内油的运聚状态,确定仓储层起输导油气还是聚集油气的作用,这对于寻找他源次生隐蔽型油气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储层环境,对油套管的强度、密封性等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合理选择适合的油套管对油气钻采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渤海、东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海域进行了基础数据的收集,主要包括油田分布情况、油气藏特点;并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明确了海况参数与油套管技术参数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储层地质特点和差异建立了适用于各海域的海上油田油套管推荐体系;采用Django+MySQL为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形成一套基于Web前端的海上油田油套管数据库管理系统;最后通过渤海海域埕北油田M1井应用案例测试,获得合适的油套管推荐方案,验证了该海上油田油套管数据库的实用性。海上油田油套管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高效、科学的管理油套管的应用信息,有利于未来海上油田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围油栏是水面溢油处理的主要设备之一。文中所研究的自充气围油栏是在传统充气式围油栏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其结构来实现围油栏自充气,同时通过气阀的改造和工作系统的改进,使围油栏的作业速度和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溢油的控制和后序处理赢取了宝贵的时间,并有效降低了水面作业的工作量。与传统围油栏相比具有存储空间小、布放速度快、劳动强度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断层面形态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认识中浅层油气成藏特征,在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断面形态的情况下,断层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幕式(非稳态)充注条件下,断层面的形态对中浅层石油的运移路径和方式构成重要的影响,S形断层面最有利于断层上、下盘砂层油的充注,这时油在砂层中的运移速率较大,而凹形断层面则有利于断层下盘砂层油的充注,凸形断层面有利于断层上盘砂层油的充注;(2)越陡、弯度越少的断层面越有利于油的运移,即通常所认为的凸形断层面对油气运移起到发散作用,凹形断面起到油气运移汇集作用从模型试验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纤维是一种良好的吸油材料。它具有吸油率高和吸油速度快的优点。将它装入油膜采集器,可以吸收漂浮于水面上的同面积的油膜。聚丙烯纤维在吸油的同时,也能吸收一部分水,用3A型的分子筛将水吸出,即可得到吸收的油重。用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测定漂浮于水面上的油膜重量和厚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鄱阳坳陷所发现原油的储层孔渗特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源—储"接触关系、原油物理性质及原油显示特征进行分析,初步证明了所发现原油为致密油,确认了南鄱阳坳陷致密油的存在。结合南鄱阳坳陷致密油成藏地质要素、油源对比及流体包裹体成藏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南鄱阳坳陷致密油的主要烃源岩为乐平组老山段含煤泥页岩,致密油为喜马拉雅早期成藏,总结了官山段致密油的成藏过程。在南鄱阳坳陷油气显示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沉积相、烃源岩及断层为南鄱阳坳陷致密油的成藏主控因素。结合南鄱阳坳陷致密油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总结了官山段致密油的富集规律,阐述了南鄱阳坳陷具备广阔的致密油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一台单波段断面现场油荧光计的研制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实验结果,表明了与在实验室检测条件下的测试结果是一致的。在假定没有荧光污染(如溶解的有机物,无机物和浮游生物物质)的条件下,该荧光计对油的探测范围为5×10-9~100×10-6g/cm3。而荧光污染对于沿岸海水如波罗的海、北海和挪威海湾是有普遍性的。为了得到油产生的荧光信号,还描述和讨论了对油和污染物产生的荧光信号的总量所作的修正步骤。为了获得在海中,特别是在沿岸、海洋峰面和密度跃层附近油溢的准确、定量的空间分布,有人认为使用单波段油荧光计测定方法最好与其他光学辅助测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在三维计算潮流场基础上,根据物质输运方程,考虑陆源排油、分散油的挥发、悬浮物对油类的吸附沉降及微生物对油类的净化作用,建立了三维油类浓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 5种 N,N-二烷基酰胺型表面活性剂 ,并对其所成膜的状态进行了测定。表明当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单独成膜时获得的集油膜为多层膜 ,而当选用合适的溶剂与其配制成溶液以后 ,所成的集油膜则为转变膜或液态凝聚膜。在 5种 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中 ,酰基碳链越长、氮烷基碳链越短则其集油能力越强。应用 N,N-二烷基酰胺类物质配制了 4个配方 ,均具备良好的集油能力 ,并且对原油的集油能力大于对柴油的集油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适于高温高盐油藏的聚合物性能指标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多数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综合含水已超过90%,而采出程度低于35%,如何提高油田采收率是高含水油田急需解决的难题。目前,聚合物驱油是工业化应用程度最高的一项提高采收率技术,但由于聚合物产品性能差异和油田现场对污水处理的需要,多数聚合物不适宜高温高盐油田的现场驱油试验。本文以胜坨高温高盐油藏的地质条件为依托,在对聚合物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适合于高温高盐油藏强化采油的聚合物性能指标,优选了具有梳形结构的KYPAM聚合物为胜坨油田的驱替剂。该性能指标的提出对国内外高温高盐油藏进行聚合物驱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耦合海洋和溢油模型,建立起1个适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内溢油轨迹预报模型。海洋模型考虑了深水航道中导堤丁坝的影响,能够较好地模拟深水航道内流场,使物理场更加可信;溢油模型采用前国际上常用的随机游走和拉格朗日油粒子追踪法,预测油粒子的漂移扩散轨迹和扫海面积。研究表明:在深水航道中段发生的溢油事故,油粒子的漂移分布和扫海面积受导堤丁坝和流场的共同影响,涨急时刻溢油24h后油粒子的分布和扫海主要分布在导堤丁坝附近,落急时刻溢油的油粒子则大部分分布于导堤丁坝外,扫海面积也比涨急时刻大,对九段沙自然保护敏感区域产生一定程度的潜在生态影响。本文用数值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海洋模型中考虑导堤丁坝与不考虑导堤丁坝相比,溢油轨迹预测是有差别的,考虑了导堤丁坝会对油粒子在导堤丁坝附近的漂移和扩散起阻挡约束和聚集的作用,没有考虑导堤丁坝的溢油扫海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石油激光荧光光谱的实验结果,给出了用荧光光谱特征波长的强度比值鉴别油种的实验依据。在对国产原油和半精炼油的实测中,对于具有相近峰值波长的不同油种,荧光强度比值间的差异能够提供鉴别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7.
研究舟山海域溢油污染的问题,选用"油粒子"追踪模式,在潮流计算的基础上模拟了海上溢油动态.将海上溢油油膜离散为大量油粒子,每个油粒子代表一定油量,在表层海流和风的作用下漂移,而油膜的扩展则通过油粒子的随机走动来实现.本文以柴油为溢油油种,选择静风高潮时、低潮时和不利风向情况下的低潮时作为溢油初始时间,对溢油漂移路径及扫海范围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浅海原油净化过程的模拟实验──分散油的挥发降解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9年3-7月在青岛海洋大学进行“河口”原油和“东营”原油实验室模拟实验,以了解海上溢油进入海水中的分散(溶解和乳化)油的挥发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分散油的蒸发速率除与原油本身性质有关外,还与环境温度、水体盐度和水面风速有关。水体中油含量随时间变化可表示为:,温度、盐度和风速增大时,均有助于分散油的挥发,其中风速变化对Kv的影响最大,而盐度变化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9.
围油栏是重要的水域防污设备之一。近年来在我国近海、港口和河流已开始使用。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使用围油栏,本文将固体浮体式围油栏的连接、下水、铺设、回收和维修等有关技术问题,予以介绍,以供同行交流。一、围油栏的连接和下水 1、围油栏的连接固体浮体式围油栏大多数是由15米或20米长的若干节构成,使用时可根据所需长度连接。各节围油栏之间的连接通常是在岸上或船上进行,连接后组成具有一定长度的一段围油栏。将几段围油栏下水后,工作人员再乘小船将它们对接起来,以便围船或围油。  相似文献   

20.
陆相储层单砂体内的薄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单砂体内部薄夹层极薄、规模小、测井全部识别有一定困难,且位于层内。在油田开发初、中期作用不明显,而在高含水期、三采阶段,单砂体及其渗透率宏观分布已不能详尽揭示层内剩余油分布,层内薄夹层对注入剂驱油的影响及其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与渗透率在储层内韵律性分布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以往只是着重从渗透率在储层内分布的不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储层中驱油效率问题,忽略了薄夹层的对储层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在排除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 渗透率垂向序列 重力”三因素共同控制剩余油分布、驱油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