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肖明 《地理教学》2011,(9):21-22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善教者,必善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课堂提问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呢?地理上讲到节水技术时有一种叫“滴灌”技术,其实在课堂提问中,我们可以借鉴“滴灌”的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
陈红方 《地理教学》2010,(20):55-57
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课堂是动态的是开放的,任何一节课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意外”发生(这里的“意外”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相偏离的状况)。课堂“意外”处理好的话,课堂就会精彩纷呈,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使老师失去了信心,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教学机智”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3.
赵可金 《地理教学》2000,(11):36-37
搞活课堂教学,是对应试教育模式下“老师一言堂、学生齐听讲”的沉闷局面的否定,是对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相长的新型课堂关系的呼唤和生动写照,是从生命的层次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应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更高境界。怎样搞活课堂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4.
方小培 《地理教学》2011,(12):60-61
每次看小品节目时,我们总会开怀大笑,感悟良多。幽默的情节,多少年以后,还能牢牢记取。幽默闪耀着人类智慧火花,它通过语言、表隋、动作等形式表达,能收到愉悦身心、启迪心智之效。智慧的课堂是幽默的,教师将幽默运用在课堂中,亦庄亦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幽默感,更引人入胜,富有成效呢?  相似文献   

5.
耿峰 《地理教学》2013,(9):38-39
正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见到这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请坐下来再想一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能够帮帮这位同学";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会提醒"再想想,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然而不知道我们的教师注意到没有:这些学生会很"识相",这节课就一直低着头,再也没说过一句话。长此以往,课堂氛围逐渐沉闷,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于是我们不由佩服那些名师在课堂上的沉稳、睿智,感叹为何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兴  相似文献   

6.
赵文珺 《地理教学》2010,(21):57-57
幽默能使人发笑,能使人快乐,而快乐之后给人带来的是深思!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的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地轴是一根假想轴时,孩子们有一点迷惑。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地轴不是假想轴的话,我们找到地轴,再找一些力气大的人,那么地球不就一下子被翘起来了吗?”孩子们一愣,随即就哈哈大笑起来,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理解了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有的时候看见一个学生在说话,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有问题时,其主动性思维才能被真正激发和启动。试想,如果学生每天能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时时有问题意识,那么我们就不愁学生不想学,就不愁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了。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问及身边的人,中学时代最喜欢上什么课?什么老师让你印象深刻?当中的回答不乏“地理”与“地理老师”。这样的回答多么让人自豪!确实,在我们心目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好奇与花色品种畏之心,还有年少时对地理课和地理老师的美好回忆,正是这种地理情结让我们今天走到了一起,加入中学地理教师的队伍,走进了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9.
实施新课程的地理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课堂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讨论,确实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然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使课堂讨论在对传统的反叛中走人误区,其实效性往往不尽如人意,导致一些地理老师对课堂讨论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今天,课堂讨论究竟存在什么误区?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蒋亚琴 《地理教学》2010,(13):17-19
立足课堂是我们教师的本分,而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则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充分体现。笔者这里所说地理课堂的“实”是指常规教学,一般教学,教师操作起来方便,如参照教科书,或者从网上下载几个案例,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取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点毋庸置疑。它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告别填鸭式教学,必须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平时我们总提到活动,单看这两个字我们就明白,要“活”,就离不开“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游戏辅助小学英语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因而课堂“活”得很,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效率都变高了。将游戏作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笔者主要着眼于“三动”——动脑、动手、动口。一、动脑——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能充实地理课程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笔者提炼出古诗词与地理课程融合的新模式——古诗词地理研讨课。“古诗词地理研讨课”指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对古诗词中的地理要素展开自主研究和讨论的地理课堂,主要包括精读古诗词、提取地理信息、解释地理现象和规律等环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能实现古诗词与地理课堂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孙继虎  沈涛 《地理教学》2012,(14):58-59
地理的趣味点之一是地理思维,如何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让地理课堂成为一个“思维场”.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但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课堂中常常会出现短思维的现象,即学生新授课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不是完整地思考、或者被动接受没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案例教学能使高中地理的教学做到三个转变: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变“教材”为“学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编学习案例,能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能力因素,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以《8.2环境问题产  相似文献   

15.
动态教学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产生火花的一个瞬间,它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动态”是使课堂异彩纷呈的重要方面。营造效果良好的动态课堂,是教师教学策略的关键点,需要教师对教材有足够的熟悉度,能够灵活的运用各个教学技能,能有效的调控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被动“听”课的局面。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运用“中国地理扑克牌”进行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真正体现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地理课堂的教学中,能将枯燥的地理原理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的学习中,而且会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1.用教科书中的地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本人在教湘教版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节内容时,其中有一块知识点是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大表现:吸收、反射、散射”。在课堂里我没有一开始就叫学生去回答或解释这三大表现,而是叫学生朝窗外看,  相似文献   

18.
“节外生枝”这个成语在很多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我们就是要克服照本宣科和就事论事,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也就是不惧“节外生枝”。当然,这里的节外生枝是生“新”枝,“新”就是要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就是要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指导下,浙江余杭高级中学两年来成功开发和实践《课堂观察手册》,使“课堂观察”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课例研究方式。“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实施的三个步骤: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宁夏银川一中自2007年9月开始组织试行,目前这一课例研究方式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20.
孙继虎 《地理教学》2010,(4):29-30,39
周末看一电视娱乐节目,名称叫做“我来比划你来猜”,虽是比划,但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表面每组选手得分的高低取决于双方配合是否默契,而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比划者的语言描述能力,比划者描述到位,猜中的几率更高:这时我就想到我们的课堂,由于教师的专业性、先知性与学生的求知性、未知性的不对称状况,使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具有“主导”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