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IPR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所占丰度为92.47%;对照组的优势菌由梭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三者所占的丰度分别为34.45%、33.30%和21.30%。在养殖水环境中,两种养殖模式的微生物群落数均大于肠道样本,且二者优势菌不同;IPR水环境的优势菌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6.53%),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67%);对照组水体中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8.99%和28.15%。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高于肠道样本,IPR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低。本研究结果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应注意该模式下养殖对象的肠道健康,加强养殖管理。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附加值水产养殖物种,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的病害和病原微生物研究受到人们关注,但对其共生菌群组成、地域性差异及与水体环境间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共786例仿刺参肠道、水体和沉积物的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比较细菌群落组成以探寻仿刺参肠道微生物与环境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仿刺参肠道、水体和沉积物中各细菌组分的比例不同,但共有菌属甚多,表明仿刺参可以从外界环境大量获取微生物。与水体和沉积物的样本类型相比,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低且所含菌属的种类最少,进一步提示仿刺参肠道对外界来源的微生物进行了富集和筛选,其中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的富集尤为明显。中国、日本和韩国来源的仿刺参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主坐标分析将它们聚为不同的簇,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细菌门类。比较中国渤海和黄海两个海区的仿刺参肠道菌群获得了相似的结果,体现出广泛的地域性差异。基于细菌分类的功能预测发现三个国家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均具有发酵、化能异养和需氧化能异养功能,表明共生菌群在功能上存在共性,并可能对宿主生理产生相同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与水体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仿刺参共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并可能在自然循环过程和渔业资源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外源寡核苷酸对2种典型肠道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影响,向核酸营养缺乏型的培养基中分别添加39和61nt的2种寡核苷酸,利用平板菌落计数和16SrDNA定量法比较了外源核酸对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单独生长及2种细菌混合生长的影响。研究显示,虽然添加2种外源寡核苷酸对单独培养的2种细菌的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但对于混合培养的2种细菌,大肠杆菌的生长会因双歧杆菌的生长而受到一定的抑制,当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比例增加到1∶10时,大肠杆菌生长的抑制率可达到27.7%。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本研究中的2种寡核苷酸,达到主动利用外源的核酸类物质、促进自身生长的目的,体外实验结果预示,一些特殊序列的寡核苷酸可能对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海水池塘跑道养殖系统(IPRS)的不同生境中细菌群落特征以及不同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PRS中鱼类肠道、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鱼类肠道、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群落在结构和多样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境中细菌群落的优势组成不同,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肠道内相对丰度最高的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 57.92%),河鲀(Takifugu rubripes)肠道内为弯曲杆菌门(Campylobacterota, 41.17%),水体和沉积物中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相对丰度分别达到91.03%和48.06%。LEfSe分析表明,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罗氏菌属(Roseburia)等20个菌属在花鲈肠道内显著富集;unclassified_Arcobacteraceae、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a)和罗尔斯顿菌属(Ralstonia)等12个菌属在河鲀肠道内显著富集;伍斯菌属(W...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 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虎龙杂交斑肠道微生物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 斜带石斑鱼中以变形菌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厚壁菌门为主。(2) 在属水平, 虎龙杂交斑和斜带石斑鱼肠道中均含有高丰度的弧菌属(Vibrio)。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丙酸菌属(Propionigenium)是斜带石斑鱼肠道中的标志微生物, 而虎龙杂交斑肠道中的标志微生物为棒状杆菌属1 (Corynebacterium 1)、变形杆菌属(Prote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类香菌属(Myroides)。(3) 网络分析显示, 变形菌门在两种石斑鱼肠道中均占主导地位。(4) 功能预测表明, 虎龙杂交斑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抗坏血酸与糖醛酸代谢、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和胰岛素信号通路显著高于斜带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在万古霉素类抗生素和链霉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双酚降解以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途径中显著富集。研究结果有望加深对石斑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认识, 为选择合适的石斑鱼养殖品种, 提高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在不同冻藏时期的优势微生物,并且得到一个较全面的细菌群落组成结构,采用16SrDNA基因克隆文库及克隆子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冻藏1d、8d和20d条件下鲐鱼鳃体系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优势微生物及其中产组胺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鲐鱼鳃内的细菌多样性均较强;冻藏1天的鳃体系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优势为总数的77.5%,产组胺细菌如泛菌属(Pantoe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较少;第8天优势细菌种群是梭杆菌属(Fusobacteria bacterium)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而产组胺菌如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弧菌属(Vibrio)较前期数量有所增加;冻藏到第20天的优势种群为哈夫尼菌属(Hafnia)和沙雷菌属(Serratia),它们均是产组胺的菌群。鲐鱼中细菌多样性及其优势微生物的变化等全面信息可为了解鲐鱼水产品组胺发生的微生物机制及其控制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刺参体内外微生物组成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孙奕  陈騳 《海洋与湖沼》1989,20(4):300-307
从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前后消化管、体腔液和表皮上所分离到的359株细菌分别属于弧菌属、假单胞菌属、奈瑟氏球菌属、不动杆菌属、柄杆菌属、黄杆菌属、节杆菌属、微球菌属、黄单胞菌属、棒杆菌属、产碱菌属这十一个主要菌属;57株酵母菌分别属于球拟酵母属、红酵母属、隐球酵母属和德巴利氏酵母属四个属。刺参样品分别于1986年10月至1988年5月采自灵山岛、威海和青岛。 研究表明,刺参肠道微生物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后肠,并在其中分离到罕见的Caulobacter属菌株。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生理生化特性,反映出刺参选择性摄取藻类营养的特点。刺参栖居地泥中常见的芽孢杆菌在肠道内很少发现;前肠数量较高的弧菌和假单胞菌在后肠大为消弱。刺参体液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对体内微生物组成与数量有一定调节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洋细菌在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的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岛近岸海区两个不同地点 ,分别进行浸海挂片实验研究四种不同基质表面 (玻片、钢片以及涂有防污漆、防锈漆的玻片 )微生物粘膜中细菌组成。从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共分离32 3株附着细菌 ,大多数为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氏阴性细菌 ,且大部分具有鞭毛。依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将革兰氏阴性细菌鉴定到属 ,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 ( Aeromonas)、发光杆菌属 ( Photobacteri-um)、莫拉氏菌属 ( Moraxella)、假单胞菌属 ( Pseudomonas)、弧菌属 ( Vibrio)和产碱菌属 ( Alcali-genes)等 12个属 ,其中气单胞菌属是优势菌属。不同基质表面 ,微生物粘膜细菌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9.
羽毛粉是一种潜在的饲料蛋白源。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羽毛粉,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有助于禽类废弃物的再利用。在动物消化、降解、吸收羽毛粉过程中,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添加羽毛粉的饲料对鱼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作者对比研究了以添加羽毛粉(包括水解、酸解、膨化处理或生羽毛粉实验组,添加量为5%)和不添加羽毛粉的饲料(即对照组,包括鱼粉和商业饲料两组)喂养黑鲷12周后,黑鲷肠道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羽毛粉的实验组中肠道细菌的丰富度、辛普森指数和香农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含酸解羽毛粉组的实验组,其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体来看,黑鲷肠道细菌主要由厚壁菌门(57.3%)和变形菌门(36.3%)组成;实验组细菌群落中拟杆菌纲、梭菌纲、δ-变形菌纲、草酸杆菌科和青枯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的羽毛粉处理组之间也呈现出群落结构上的差异:与水解羽毛粉组相比,生羽毛粉组的变形菌门、γ-变形菌门、海洋螺菌目、盐单胞菌科和盐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与鱼粉组相比,生羽毛粉组中芽孢杆菌目在群落中的占比显著上升,而拟杆菌门、草酸杆菌科和青枯菌属的占比则显著下降,而且生羽毛粉组中厚壁菌门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的比值(7.42)明显高于鱼粉组(0.97)和水解羽毛粉组(0.74)且均接近显著(P=0.057)。与鱼粉组相比,水解羽毛粉组中紫单胞菌科和回线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而盐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0.
冬季刺参养殖环境与肠道内细菌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冬季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Liao)养殖池塘环境(养殖水、底泥、附着基)及刺参肠道内的细菌菌群进行了分析。应用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测得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底泥、附着基和肠道细菌数量分别为0.75×102~1.4×104cfu/mL、8.7×104~8.1×105cfu/g、3.8×105~2.8×106cfu/g、7.1×105~1.5×107cfu/g;根据形态学差异从培养所得的细菌中筛选得到22株菌,用限制性内切酶Rsa I和Msp I对所分离菌株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分析,这22株菌被分为8种不同的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中OTU2与OTU3所包含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种数的30%和20%;此外,作者对不同环境培养所得的优势度最高的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中优势菌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及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沉积物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附着基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肠道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splendidus)、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通过对冬季刺参池塘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和优势菌鉴定,为筛选低温益生菌和防治刺参疾病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分析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斑马鱼后肠道生理健康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刮伤皮下真皮,使用105 CFU/mL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暴露6 h后转入清水,分别在暴露前、暴露后6 h、12 h、24 h取样。使用鱼特异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肠道中紧密连接蛋白ZO-2 (TJP2)含量和乙氧基异戊二烯-O-脱乙基酶(EROD)酶活性,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暴露引起了斑马鱼肠道生理损伤,表现为肠道TJP2含量、EROD酶活性在暴露后显著下调。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微生物及其菌群结构变化,嗜水气单胞菌暴露斑马鱼后致病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明显增加,OTUs数量明显下降,Alpha多样性降低,结果说明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了斑马鱼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改善肠道上皮和黏膜屏障功能紧密相关,该研究对从肠道健康的角度评价嗜水气单胞菌毒性,探索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超深渊海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了解其所在沉积环境的物质循环特征,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雅浦海沟海参肠道微生物16S rDNA的V3-V4和V4-V5可变区基因序列进行了扩增,并与近岸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与养殖刺参比雅浦海沟海参肠道细菌的多样性(辛普森指数和Chao1指数)和丰富度(ACE指数和香农指数)均较低;雅浦海沟海参肠道细菌主要包括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34.1%)、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16.0%)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24.0%),古菌主要由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98.8%)组成;雅浦海沟海参肠道中,化能自养的氨氧化古菌亚硝化侏儒菌属(Nitrosopumilus)相对丰度达95.6%,甲基营养的硝酸盐还原菌(Methylotenera)相对丰度为10.6%;而养殖海参肠道中硫酸盐还原菌(28.1%)和硫氧化菌硫卵形菌属(Sulfurovum,13.7%)的相对丰度较高。16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亚硝化侏儒菌与超深渊沉积环境中奇古菌门亲缘关系最近,且遵循氨氧化古菌从陆地到深海进化的理论;雅浦海沟海参和养殖海参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可能反映了超深渊和近海沉积环境中氮循环、硫循环特征。本研究可以为揭示超深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生命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久效磷对中国对虾血淋巴溶菌活力和细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菌酶是治疗和防御各种细菌感染的有益武器,在人及动物组织中均有存在[1]。本文研究了久效磷对中国对虾血淋巴的溶菌活力和细菌含量影响,为农药污染与虾病防治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试验生物为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实验用有机磷农药为久效磷,参见文献[2]。1.1.2 致病菌株 分离自发病的中国对虾血淋巴,经鉴定为溶藻弧菌25-D。1.1.3 培养基 异氧菌、弧菌分别采用“2216E”[3]和TCBS(据叶孝经等,1986)培养基培养。1.2 方法1.2.1 试验条件 参照文献[2]。1.2.2 试验分组 试验共分8组,第1~5组为正常对虾久…  相似文献   

14.
对野生和人工养殖刺参的肠壁及内容物中的菌群数量、种类组成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产酶试验和溶血性试验,对刺参肠道益生菌做了初步的体外筛选。结果表明,野生刺参肠壁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3.30±0.41)×107 cfu/g、(6.39±0.32)×107 cfu/g,养殖刺参肠壁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2.83±0.31)×107 cfu/g、(5.67±0.53)×107 cfu/g。野生刺参肠道优势菌为弧菌属(Vibrio),次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养殖刺参肠道优势菌为弧菌属(Vibrio),次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224株细菌中,共有160株细菌具有产酶能力,所占比例为71.43%,其中具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能力菌株分别为114株、114株、108株,所占比例分别为50.89%、50.89%、48.21%。99株细菌中有23株具有溶血性,所占比例为23.23%。综合分析实验数据,确定6株细菌作为刺参肠道潜在益生菌,菌株代号分别为HS1(Pseudomonas)、HS5(Bacillus)、HS7(Shewanella)、HS8(Vibrio)、HS10(Vibrio)、HS11(Vibrio)。  相似文献   

15.
河口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理化条件,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河口区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目前还知之甚少.本研究选取九龙江河口区7个近年来遭受较为严重人类活动干扰的采样点,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表层水体,采用流动注射法测定了水体的三氮、电导率、pH值和溶解性磷酸盐等环境参数,采用海水和淡水培养基,基于纯培养技术分析了可培养细菌的总数和分布特征,并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研究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各克隆文库中最优势的类群.在河口下游海水区,变形菌门微生物与放线菌门微生物的比例约为2∶1~3∶1,而在河口上游淡水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比例约为1∶1.在河口下游海水区,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为变形菌门中的优势类群,而在河口上游淡水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克隆文库中丰度占第四的类群,说明水体可能遭受畜牧养殖粪便污染.本研究表明,九龙江河口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水体盐度、温度、水文情况等时空因子及人类活动造成的营养物浓度上升、动物粪便污染等共同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时空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喂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鱼油和鱼白酶解液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结构的变化,探讨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喂食鱼油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丰富且多样。在门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鱼白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科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中的优势菌科为Muribaculaceae;鱼白组中的优势菌科为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在属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中的优势菌属为Muribaculum;鱼白组中的优势菌为Lachnoclostridium;对照组、鱼油组和鱼白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丰度较高。在种水平上,对照组和鱼油组中的优势菌为Muribaculum intestinale;鱼白组中的优势菌为解糖梭菌(Clostridium saccharolyticum)。研究结果证明鲣鱼鱼油和鱼白可以调节菌群结构和组成,增加肠道有益菌,减少病原菌的丰度等。  相似文献   

17.
对 1 993~ 1 994年南极夏季取自菲尔德斯半岛地区的空气、雾、雨、冰、雪、海、淡水、陆上、湖泊和海滨的土、砂、石、不同深度湖泊沉积物的 2 0 6份样品的微生物 ,包括海洋性细菌、陆源性细菌、菌物 (即真菌 )、大肠埃希氏菌、耐铬、镉、汞、银、铁、阴离子洗涤剂 (LAS)菌、耐酸菌及烃氧化菌等的含量做了分析 ,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拮抗微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抗菌微生物的分布,结果表明,海洋动植物体表或肠道存在细菌10^4 ̄10^5个/g、真菌10^3 ̄10^5个/g和放线菌10^3 ̄10^4个/g,其菌量随宿主而变化;在289株分离菌株中,53株菌株有抑菌活性,28株为细菌,17株为放线菌,8株为真菌,30%的拮抗菌可抑制3种以上敏感菌的生长;鉴定结果表明,拮抗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放线菌为链霉菌和小单孢菌,真菌分  相似文献   

19.
九孔鲍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异养细菌产酶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俊鹏  程璐 《海洋通报》2006,25(5):22-28
2002年5月从汕尾健生鲍鱼场养殖水体和成鲍肠道中分离筛选到26株异养细菌,其中11株来自成鲍肠道,15株来自养殖水体。对它们产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肠道异养细菌中有72.7%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或明胶酶,9.1%分泌脂肪酶,45.5%分泌卵磷脂酶;水体异养细菌中则有46.7%能分泌蛋白酶或脂肪酶,66.7%分泌卵磷脂酶、淀粉酶或明胶酶。比较发现,肠道中脂肪酶或卵磷脂酶生产菌的比例小于水体异养细菌的比例;而蛋白酶、淀粉酶或明胶酶生产菌的比例却高于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比例。另外,水体异养细菌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强于肠道异养细菌。由此揭示现有鲍鱼肠道菌群结构的不完善,进而为通过添加有益菌而提高鲍鱼饲料利用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平板划线或点种法对 6 0 2株海洋细菌进行筛选 ,得到 4株对海水养殖动物 (鱼、虾、贝 )的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拮抗菌 QJ2的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为 :QJ2有广泛的弧菌抗菌谱 ,对 37株弧菌的抗菌阳性率达到 89.2 % (33/ 37) ;用活菌平板计数法和 O.D.60 0 nm研究了QJ2培养物的去细胞上清液 (CFS)与病原菌 W- 1的作用动力学 ,15min时 W- 1的细菌数便开始减少 ,4 h时细菌数最少 ,6 h后开始增加 ,而对照组的细菌数呈逐渐上升趋势 ;QJ2对自身的拮抗物质不敏感 ;QJ2抗性物质的分子量不大于 80 0 0 Da;经常规生理生化方法和 API- 2 0细菌快速鉴定系统鉴定 ,QJ2为气味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odora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