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小黑山岛人工鱼礁区为研究区,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三种习见肉食性软体动物长蛸(Octopus minor)、短蛸(Octopus fangsiao)和脉红螺(Papana venosa)的营养生态位,进而判断物种种间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食物来源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蛸、脉红螺、短蛸,其中长蛸食物来源包含短蛸食物来源范围,但脉红螺与两种蛸类食物来源无交叉;营养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长蛸、短蛸、脉红螺。长蛸与短蛸营养生态位重叠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与短蛸相比,长蛸营养级更高,食物来源范围更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脉红螺的营养生态位与两种蛸类无重叠,其营养级比两种蛸类更低且无捕食或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杂色鲍性腺发育提前的现象展开研究,以产卵量为指标分析了杂色鲍可量性状与产卵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以体长的立方除以体重作为体型系数(F),它与产卵量(G)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9480.曲线回归方程为:G=-7.5009 ln(F)+18.22(R2=0.9095).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杂色鲍雌性亲本的产卵量和体长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182.结果提示,性腺发育较早的小个体的杂色鲍母本更多地参与了繁殖活动,而且产出的卵子的绝对重量大于大个体的杂色鲍亲鲍.这可能是造成人工育种中杂色鲍体型减小、性腺发育提前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控制暂养水体盐度,用盐度突变与盐度渐变2种方法测定长蛸的盐度耐受性.测定了长蛸血细胞密度、各类血细胞数量比例以及各种酶的活力几组数据,并分析其血细胞与体内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长蛸的生存盐度范围为7.0~30.3,适宜盐度范围为16.3~27.3,最适盐度范围为18.3~24.3,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有利于长蛸大规模养殖的开展.在盐度胁迫下,长蛸血细胞密度,各种血细胞数量比例均发生显著改变,长蛸个体也随着胁迫加大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出现喷墨、休克、甚至死亡,这表明长蛸的免疫机能降低.无论在低盐度还是高盐度胁迫情况下,受渗透压的影响,长蛸肌体大量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减弱,体内供氧降低,导致长蛸体内有氧呼吸降低和无氧呼吸提高,于是催化有氧呼吸的LDH酶活力降低.同时,细胞内与免疫和消化相关的细胞器由于细胞吸水或失水作用功能受到影响,保护酶(SOD、POD、CAT)、磷酸酶(ACP、AKP)和消化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盐度胁迫对长蛸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繁养真蛸,详细观察了真蛸胚胎发育和浮游期幼体生长过程,描述了各时期外部形态和重要器官的发育特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浮游期幼体的吸盘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真蛸成熟卵子长径为(2.4±0.2)mm,短径为(1.2±0.1)mm。根据Naef划分标准,发育过程分为20个时期,发育期间胚胎经历两次翻转。水温20.4—23...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短蛸(Octopus ocellatus)对不同生物饵料的利用效果,以南美白对虾、肉球近方蟹、菲律宾蛤仔和玉筋鱼四种饵料进行了饲喂实验。结果表明:1)肉球近方蟹组短蛸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美白对虾组脏体比显著高于玉筋鱼组(P<0.05),各饵料组肝体比无显著差异;2)南美白对虾组和肉球近方蟹组短蛸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菲律宾蛤仔组和玉筋鱼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南美白对虾组短蛸肝胰腺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菲律宾蛤仔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投喂肉球近方蟹可以显著提高短蛸的增重率;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的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有影响,对其肝胰腺功能和胃蛋白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饵料对真蛸(Octopus vulgaris)生长与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实验采用4种饵料:蓝点马鲛(鱼组)、天津厚蟹(蟹组)、四角蛤蜊(贝组)和日本枪乌贼(鱿鱼组)分别投喂真蛸,分析了各实验组真蛸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经济效益比,以及饵料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指标方面,贝组的日均摄食量最高,而饵料转化率低于鱼组与蟹组;鱼组与蟹组的日均摄食量差异不大,但蟹组真蛸的特定生长率和饵料转化率高于其他三组且经济效益最佳;鱿鱼组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比均低于其他三组。在真蛸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方面,鱼组均高于其他各组,而鱿鱼组的丰富度最低;在门水平上,软壁菌门、螺旋体门、变形菌门等10个门为真蛸的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摄食率最大的贝组真蛸肠道菌群中的支原体、乳球菌等11种菌为优势菌群,特定生长率最大的蟹组中真蛸肠道菌群中的弧菌、小纺锤状菌等5种菌为优势菌群。综合不同饵料对真蛸生长性能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认为蟹类是真蛸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7.
大菱鲆产卵季节对卵子的生物学及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于2000年6-8月,采用现场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菱Ping雌鱼产卵盛期和产卵晚期卵子的生物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结果表明,大菱Ping卵子的生物学特征及生化组成随着产卵季节的进程而改变。产卵晚期的卵子卵径小于产卵盛期,每粒卵子含水量及重量均高于晚期,盛期卵子的粗蛋白、脂肪、灰分占干重的百分比低于晚期卵子。在产卵晚期,中性脂所产卵盛期有明显增加,而20:5(n-3)、20:4(n-6)水平比产卵盛期有明显增加,而20:5(n-3)、20:4(n-6)、22:5(n-3)和22:6(n-3)的水平则明显下降。产卵盛期卵子的孵化率和存活力要高于晚期。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前期构建的短蛸cDNA文库中克隆获得了一个短蛸(Octopus ocellatus)酪氨酸蛋白激酶(OoBtk)基因的cDNA全长,其cDNA全长1191 bp,包括5’非编码区(UTR)259 bp,3’UTR 227 bp,开放阅读框(ORF)7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预测理论等电点为8.50,分子量为27.7 kD。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OoBtk在健康短蛸不同组织及鳗弧菌、藤黄微球菌刺激后短蛸血细胞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OoBtk在健康短蛸肌肉、外套膜、鳃、鳃心、系统心脏、肝胰脏、肾囊、胃、性腺和血细胞等各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脏的表达量最高;短蛸经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后,OoBtk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呈现出了明显的被诱导表达趋势,在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后6 h后表达即增强,并分别在鳗弧菌刺激后48 h和藤黄微球菌刺激后12 h达到最高。OoBtk参与短蛸对于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的应答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工条件下长蛸(Octopus minor)繁殖习性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9-2010年对山东荣成天鹅湖盛产的长蛸进行了人工繁育研究.采用显微观察和数码拍照等方法,观察其胚胎发育,详细描述各发育期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室温21-25℃、盐度28-31等条件下,长蛸产卵量9-125粒,个体间差异较大.卵长径13-20mm,宽径4-6mm.雌体具护卵行为.胚胎发育期72-89d,分别历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器官形成等20个时期.整个发育过程,胚胎发生两次翻转,第一次发生在第Ⅵ—Ⅶ期,约21d;第二次发生在第ⅩⅠⅩ期,约65d,少数个体也存在多次翻转现象.初孵幼体胴背长8.5-11.5mm,全长25-31mm,直接营底栖生活.  相似文献   

10.
黄、渤海几种海产无脊椎动物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虾蛄(Squillaoratoria)、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海地瓜(Acaudinamolpadioides)、脉红螺(Rapana venosa)、长竹蛏(Solengouldii)、泥蚶(Tegillarcagranos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蛸(Octopusvariabilis)、马粪海胆(Hemicentrotu…  相似文献   

11.
王伟  丁孟文  董云伟 《海洋科学》2017,41(11):67-74
作为常见的肺螺亚纲生物,日本菊花螺Siphonaria japonica(Donovan,1824)会将卵带产于潮间带岩石上,因此会经常遭受降水的影响。为阐明降水对日本菊花螺胚胎发育和幼体孵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野外原位取样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降水对卵带内胚胎发育状态、幼体累积孵化数、单位时间幼体孵化最高值和最高值出现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模拟降水会显著影响卵带胚胎发育和幼体孵化(P0.05);自然降水并不会影响幼体累积孵化数(P0.05),但会显著加快幼体孵化速率(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发眼卵孵化的适宜温度、盐度条件,作者通过设置不同的孵化温度和盐度,研究了温度、盐度对斑点鳟发眼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发眼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8~16℃,孵化率都在(73.33±2.04)%以上,最适温度为10℃,孵化率达(87.77±1.23)%。温度高于24℃时发眼卵不能孵化。温度在6~22℃内,斑点鳟发眼卵孵化时间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斑点鳟胚胎发育的平均积温值为343℃?d。发眼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为0~15,孵化率都在(85.33±1.92)%以上,最适盐度为0,孵化率达(97±1.13)%。盐度高于15时的孵化率为0。盐度在0~15内,发眼卵孵化时间与盐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在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中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幼虫的存活率, 本试验模拟滩涂生态环境对瘤背石磺亲贝进行人工养殖, 并促使其交配产卵。将采集的瘤背石磺新鲜卵块置于盐度18, 水温25~26 ℃的水体中进行孵化。比较3 种不同孵化方式对孵化速率的影响, 并研究不同孔径(1.0~1.5 mm)海绵附着基和不同培育密度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同时结合幼虫在各水层中分布的变化规律, 探索瘤背石磺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的关键技术。结果显示, 采用3 种方式(“喷淋”、“露空”和“梯笼”)孵化, 受精卵至出膜面盘幼虫期所需时间分别为8、6 和9 d; 大孔径(1.2~1.5 mm)海绵组对幼虫的附着效果较好, 存活率显著高于小孔径(1.0~1.2 mm)海绵组(P<0.05),且两者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附着基组(P<0.05); 存活率与不同培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 瘤背石磺幼虫培育密度为55~61 个/mL 时存活率较高。上述结果表明, “露空”孵化方式能显著缩短瘤背石磺孵化所需时间; 在生产过程中, 幼虫培育密度以55~61 个/mL 为宜, 面盘幼虫期投放大孔径海绵作为幼虫附着基能显著提高幼虫存活率且能明显缩短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4.
对海洋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Lh-1所产多肽R-1的性质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R-1对温度和pH稳定,在pH 11.0~12条件下,121℃处理1 h,其活力保持在75%以上。经3种不同浓度的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处理4 h后,活性保持在80%以上。与常见的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在一起反应,对抗菌肽R-1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可以配合一起使用,仅吐温和SDS对其影响较大。氨基酸分析表明,抗菌肽R-1由亮氨酸(Leu)、酪氨酸(Tyr)、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赖氨酸(Lys)、甘氨酸(Gly)、蛋氨酸(Met)、丝氨酸(Ser)、丙氨酸(Ala)9种氨基酸组成,其中疏水氨基酸居多。抑菌试验表明R-1的抑菌谱广泛,对经培养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及白假丝酵母菌的扫描电境超微结构观察表明,R-1的杀菌机制主要是通过含有带正电荷的Lys与带负电荷的磷脂分子结合,然后R-1的疏水端插入到指示菌的疏水区,改变膜的构象,从而导致菌体的死亡。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培养液中不同锰离子浓度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DHD-3 的生长、油脂积累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培养液中不同初始浓度的锰离子对斜生栅藻早期叶绿素积累和生长会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过高或过低的锰离子都不利于斜生栅藻细胞内叶绿素的积累、微藻的生长和油脂的积累。经过14 d 培养后, 当初始锰离子的添加量为2.72 mg/L 时, 斜生栅藻的生物量和细胞内油脂含量分别达到2.9 g/L 和细胞干重的55.1%, 细胞内油脂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1%; 同时, 单位水体中油脂的产量达到了1.6 g/L, 比对照组提高了14%, 但改变锰离子的初始浓度并不对斜生栅藻脂肪酸的组成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4︰1混合酸湿法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了南黄海沿岸滩涂文蛤生物体中微量元素硒的周年变化,并用质控样和加标回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硒的周年含量为0.2~0.5 mg/kg,平均值为0.330 mg/kg,文蛤体内硒的含量呈一定规律性变化,春、秋季高,夏、冬季低。说明文蛤中硒含量因不同季节而具有明显差异,其含量变化与海水温度、饵料生物及文蛤生长繁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采集广西北海廉州湾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的周年样品进行了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胚胎发育研究。结果表明,红树蚬雌雄异体,性别可通过成熟生殖腺颜色区分;1年1个生殖周期,性腺发育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阶段,性腺发育两性同步;繁殖期从6月延续到11月,其中7月和10月为繁殖高峰期;肥满度指数最高为5.19%(5月份),最低为1.98%(2月份);繁殖方式为非孵育型,沉性卵,外被一层厚的胶质卵膜,水温26℃时,D形幼虫孵出时间约为27h。  相似文献   

18.
从处于不同脱水复水阶段的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叶状体中提取总RNA,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条斑紫菜不同脱水和复水过程中psbA和psbD基因的转录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psbA和psbD基因转录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不一致.在相对含水量约为71...  相似文献   

19.
卵形鲳鲹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养殖3龄以上的卵形鲳鲹成鱼于催产前3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在水温达到23℃以上的季节,用激素HCG和LRH—A2、A3进行催产.受精卵在水温28~29℃、盐度32、pH8.1时,经过20h孵化.在土池水温23~34℃,盐度24~34,pH7.6~9.4的培育条件下,开口仔鱼经20d左右完全变态为全长25~30 mm幼鱼.  相似文献   

20.
以鳕鱼皮为原料,采用双酶水解法制备鱼蛋白水解物再经亚铁修饰获得鱼蛋白水解物亚铁复合物(Fe-FPH),并对Fe-FPH进行了抗营养性贫血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以水解度(DH)为5%的鱼蛋白水解物为原料,在pH7.0、温度20℃、螯合时间15min的条件下可获得Fe-FPH6.7%;(2)Fe-FPH蛋白含量为85.1%,铁含量达40254mg/kg,氨基酸价为59.62;(3)抗营养性动物实验研究表明:Fe-FPH给药组第5天可显著提高营养性贫血大鼠的Hb含量,第11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Fe-FPH组,第11天有显著降低大鼠血中PPIX作用,到第18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因此,Fe-FPH不仅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显著抗营养性贫血功能,可望成为鳕鱼加工副产物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