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海洋红藻龙须菜为材料,建立了5种内源性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茉莉酸(JA)、水杨酸(SA)、肉桂酸(RA)的GC-MS微量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初步研究了龙须菜中5种植物激素对不同浓度氮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最优的实验条件为:样品用正丙醇:水:HCl(2:1:0.002)提取,HLB固相萃...  相似文献   

2.
大型海藻体内TN和TP含量及其对近海环境修复的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研究了广东省珠海桂山岛附近海域网箱养殖区生长的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石莼(Ulva pertusa)、海带(Lamianaria japonica)、羽藻(Bryopisis plumosa)和草叶马尾藻(Sargassum graminifolium)5种典型大型海藻在不同月份体内总氮(TN)、总磷(TP)的含量,并分析了其对近海环境修复的意义。结果表明,这5种海藻2—5月份各自TN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076%-5.460%(m/m,干重,下同),TP月平均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85%-0.510%(m/m,干重,下同)。这5种海藻TN、TP含量随生长月份而变化,在生长旺盛月份,海藻体内TN、TP含量相对较高。对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石莼、羽藻体内TN、TP含量较高,可作为近海富营养化水环境修复的优选海藻。  相似文献   

3.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稚鱼在摄食和饥饿2种营养条件下胃肠道中5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定位和分布密度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生长抑素(somatostain,Som)、胃泌素(gastrin,Gas)、P物质(substance P,SP)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NPY)的特异性抗血清进行胃肠道免疫活性细胞的检测.结果显示,5种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在斜带石斑鱼稚鱼胃肠各部位均有开放型和封闭型2种,饥饿对细胞的形态有所影响但不明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种内分泌细胞在摄食组和饥饿组的斜带石斑鱼稚鱼胃肠各部位的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贲门胃,饥饿组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免疫活性细胞数量上升,为正常摄食组的2.2倍和12.4倍,而在胃体和幽门胃则下降了1/3~5/6;饥饿组的胃泌素和P物质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在幽门胃下降为1/2,在肠道则有升有降;唯有神经肽Y免疫活性细胞在摄食组和饥饿组2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胃肠激素参与调控斜带石斑鱼稚鱼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一旦发生饥饿,斜带石斑鱼稚鱼胃肠激素细胞的分泌活性发生相应改变,最终可能会导致细胞功能失调,成为幼体死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蒽、菲、芘、■混合液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哲  马丽  高阳  杨丽 《海洋科学》2005,29(8):47-52
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生态条件下采用不同浓度的蒽(Fluoranthene)、菲(Phenaphthene)、芘(Pyrene)、[艹屈](chrysene)混合液进行染毒实验,研究菲律宾蛤仔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实验的3种混合液浓度为5μg/L(低浓度组),50μg/L(中浓度组),500μg/L(高浓度组)。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混合液下(5μg/L),CAT比SOD和GPx更快受到诱导;4种多环芳烃混合污染物对SOD、CAT和GPx活性的影响均为先诱导后抑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方格星虫属动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格星虫纲(Sipunculidea Hasehek,1883)方格星虫目(Sipunculiformes Cutler et Gibbs,1985)方格星虫科(Sipunculidae Quatrefages,1865)方格星虫属(Sipunculus Linnaeus,1766)动物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红海和加勒比海等海域。全世界11种,我国5种,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芙蓉岛鸟类生态类群和多样性,本文以2019年9月芙蓉岛鸟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样点法对芙蓉岛鸟类的种类、生态类群、区系、居留型和鸟类多样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5目15科31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有效决议汇编》附录Ⅲ中的鸟类1种。从生态类群构成上:鸣禽19种,猛禽7种,涉禽4种,陆禽1种;从鸟类地理区系构成上:广布种23种,古北种7种,东洋界1种;从居留类型构成上:冬候鸟5种,留鸟3种,旅鸟17种,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混合类型6种。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为3.83,均匀度指数(J)为0.77。芙蓉岛鸟类优势种为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家燕(Hirundo rustica)和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本文对芙蓉岛鸟类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报道,对芙蓉岛鸟类资源的本底调查以及该区域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灸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灸法在国际上的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中以“Moxibustion”为检索主题词,年限为2010—2019年,将纳入的文献应用Cite Space 5.5.R2、Bicomb 2及SPSS 21.0对作者、机构、国家进行共现分析,对被引文献、作者进行共被引分析,最后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76篇。频次排前5位的作者分别是HUANGAN WU(67次)、HUIRONG LIU(39次)、LUYI WU(35次)、YIN SHI(29次)、CHUNHUI BAO(28次)。中心度排前5位的作者分别是SHUGUANG YU(0.13)、BAIXIAO ZHAO(0.12)、XIAORONG CHANG(0.10)、JING LI(0.10)、YIN SHI(0.09)。频次排前5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中国(739篇)、韩国(135篇)、美国(83篇)、日本(44篇)、英国(28篇);排前5位的机构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112篇)、北京中医药大学(67篇)、中国医学科学院(57篇)、韩国庆熙大学(50篇)、韩国东方医学院(48篇)。期刊载文量排前5位的分别是《世界针灸杂志》(182篇)、《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杂志》(116篇)、《针灸推拿科学杂志》(71篇)、《中医杂志》(58篇)、《医学杂志》(34篇)。被引文献排前5位的分别来自DENG HY、PARK JE、HIGGINS J、ZHOU EH、HIGGINS JPT 5位作者。而被引作者排前5位的分别是MACPHERSON H、PARK JE、CHEN RX、LEE MS、WU HG。抽取文献高频关键词32个,经共词聚类分析分为3个类团。结论:对灸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初步揭示了灸法研究现状及热点。  相似文献   

8.
湄洲湾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作者于2008年1月(冬季)、10月(秋季),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在湄洲湾东吴港区附近设置3条潮间带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共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283种,其中多毛类94种、软体动物91种、甲壳动物74种、棘皮动物9种、鱼类5种、其它类群动物10种.C断面种类最多179种.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20.07g/m^2,平均栖息密度645.9ind/m^2,B断面生物量最高,A断面栖息密度最大.年平均去灰干重3.61g(AFDW)/m^2,依据Brey(1990)的公式计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5.33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1.93.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量、生物量、次级生产力、P/B值均高于海坛海峡潮间带.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泉州市沿海2008—2017年发生的15起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5起,发生面积31.0 km2,发生天数7 d,从赤潮发生次数、发生面积和发生天数来看,后5年(2013—2017年)较之前5年(2008—2012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赤潮的主要发生期为4—9月,暴发高峰期为5—6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4.7 d;②引发赤潮的藻类有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4种,甲藻门(Dinophyta)4种,金藻门(Chrysophyta)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赤潮的藻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藻类引发赤潮;每种硅藻赤潮均只发生过1起,甲藻引发赤潮次数最多,金藻赤潮发生天数最多,面积最大;③有毒赤潮共发生6起,其中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业;④赤潮分布范围广,主要发生在惠安县海域和石狮市海域。通过全面分析近10年泉州市沿海赤潮的基本特征,为泉州市赤潮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单细胞淡水绿藻-雨生红球藻能够在一定条件积累一种次生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因而在生长后期藻体变为深红色。其中,IPP异构酶在雨生红球藻中的虾青素合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通过基因组上游步移克隆到了雨生红球藻中IPP异构酶基因的两个不同5’上游侧翼序列,大小分别是1.8kb和2.5kb。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对这两个不同5’上游侧翼序列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具有某些相同的顺式作用元件,如可能的脱落酸反应元件(ABRE)、干燥或低温反应元件(DRE/C-repeat)、几种光反应元件(G-box,GAG-motif,I-boxand ATC-motif)、热激反应元件(HSE)、机械伤害反应元件(WUN-motif)、水杨酸反应元件(TCA-element)、生长素反应元件(TGA-element)、茉莉酸甲酯反应元件(TGACG-element)、缺氧特异反应中的增强子类似元件(GC-motif)和反式作用因子MYB蛋白的结合位点(MBS and MRE),但是二者并不具有典型的TATA框和CCAAT框。上述研究预示了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中IPP异构酶基因转录调控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毛蚶血清凝集素的凝集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毛蚶为实验材料,对其血清中的凝集素进行研究.毛蚶血清凝集素对人的A,B,O血型红细胞、鸡和小鼠的红细胞均有凝集作用,凝集效价分别为256,256,8,16,64,同时它还能对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溶藻胶弧菌等微生物具有凝集作用.毛蚶血清凝集素具有一定的pH值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选用的12种单糖和寡糖中,L-鼠李糖、L-树胶醛糖、麦芽糖、D-半乳糖、蔗糖对毛蚶血清的凝集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弧菌对毛蚶进行免疫刺激时,其血清对鸡红细胞的凝集效价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浙江近岸海域贝类中重金属和贝毒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螺(Bullacta exar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共9种贝类计29份样品,检测其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以及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结果表明,瑞安毛蚶、瑞安栉孔扇贝中有麻痹性贝类毒素检出,嵊泗文蛤、毛蚶和乐清牡蛎中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情况;牡蛎对汞、铜、锌、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线粒体COI 基因的毛蚶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大连、乳山、烟台、舟山4个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地理群体共38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并分析了4个毛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38个毛蚶COI部分序列经处理得到长度均为625bp的基因片段,共分为30种单倍型;基于COI部分序列的分析结果,毛蚶4个地理群体总的变异位点为301个,多样性指数Pi为0.1504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92.242,单倍型多样性指数S为241。聚类分析显示毛蚶大连群体、乳山群体和烟台群体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3个群体交叉聚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群体分化;舟山群体单独聚为一支,与其他3个群体分化明显。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不能单独做为毛蚶大连、乳山和烟台群体的遗传标记,但可以作为毛蚶舟山群体的有效群体遗传标记,为线粒体COI基因在群体遗传学的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不同贝龄毛蚶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1龄、2龄和3龄个体各100粒,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和壳宽等壳形态性状,并称其体质量,采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呈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通径分析与决定程度分析的结果相似,不同贝龄期影响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壳长是影响1龄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和壳宽是影响2龄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且两者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44),壳宽是影响3龄毛蚶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与壳高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30)。  相似文献   

15.
麻痹性贝毒能够在贝类体内累积,威胁海产品消费者健康。在以往调查中,多次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体内发现高含量的麻痹性贝毒,但对于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过程及其食品安全风险还缺乏认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选择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作为产毒藻种,研究了两种有毒藻种所产麻痹性贝毒在毛蚶体内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毛蚶体内主要出现了三种麻痹性贝毒转化过程,一是R1位羟基的还原反应,二是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R4位磺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三是含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ate)基团的链状裸甲藻毒素在R4位的水解反应。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生物转化过程复杂,对毛蚶毒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毛蚶体内毒素累积、代谢、转化过程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毛蚶体内毒素含量的全面监测,防范毛蚶可能导致的麻痹性贝毒中毒风险。  相似文献   

16.
以小黑山岛潮下水生层为研究区域,利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同时结合GIS空间分析,选划出适宜毛蚶的增殖修复区域。综合文献查阅和咨询专家咨询的方式,确定影响毛蚶生存的7个重要影响因子,分别为:底质类型,水温,盐度,溶解氧,水深,pH和氨氮。结合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将现状调查数据进行插值、重分类和栅格计算,绘制研究区域目标种群生境适宜性地图。结果表明:对于刺参和紫贻贝,研究区域均适宜其生长繁殖,同一物种,相同季节在空间上无站位差异,但各季节的生境适宜性分区变化明显;对于魁蚶来说,东北部海域较适宜增殖,其次为西部海域,四季均以较适宜生境为主,仅冬季出现基本适宜生境。水温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底质类型则是引起生境站位差异的重要原因。可为后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7.
鳗弧菌对魁蚶血细胞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快速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观察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后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几种血细胞的形态变化,研究不同种类血细胞的免疫功能。魁蚶血淋巴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经免疫刺激后均发生形态改变,属于免疫防御的应激反应。经鳗弧菌免疫刺激后,红细胞无丝分裂现象增多,并参与病原菌的吞噬作用;白细胞变形运动、吞噬和融合现象普遍,细胞表面具有粘性,参与血栓的形成;血栓细胞主要表现出粘连和凝血的特性,偶有吞噬病原菌的现象;研究中检测了2种常规抗凝剂的抗凝效果,结果表明,2种抗凝剂分别改变了血栓细胞和白细胞的表面粘连特性,从而阻止它们参与凝血,因而都具有抗凝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魁蚶血细胞分工明确,能共同防御病原菌的入侵,细胞免疫在魁蚶血淋巴液抗菌免疫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血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免疫功能分析可为后期研究魁蚶抗菌机制和筛选抗凝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晓举  丁龙  冯春晖 《海洋科学》2016,40(10):43-48
2013年5月对辽东湾中部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0种,包括多毛类24种,甲壳类18种,软体动物20种,棘皮动物7种,纽虫1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100的种类有14种,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日本游泳水虱、毛蚶、日本长尾虫。底栖动物丰度平均值为244.2个/m~2,生物量为52.52 g/m~2,棘皮动物是生物量的重要贡献者。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24,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认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干扰,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相似性较低,在20%的相似程度上可分为5个组。底层水中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底栖生物的主要因素,不同底质条件是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A series of mass mortalities of the cultured blood clam, Tegillarca granosa, occurred in the Yueqing Bay of China from 2005 to 2009. An obligate intracellular prokaryote, designated as rickettsia-like organism (RLO), was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moribund or dead blood clam sample during ultrastructural examination. These organisms were usually round, ellipsoid or occasionally dumbbell-shaped, ranged from approximately 0.28 to 0.71 μm in size and had a trilaminar cell wall. Two reproductive modes of organisms, transverse binary fission and budding, were observed. The organisms were able to form eosinophilic inclusions. Most inclusions were found within epithelial and connective tissues of the mantle, gills and digestive tube. The b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se organisms may belong to the family Rickettsiaceae. RLOs exhibited significant pathogenicity. Cy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revealed extensive necrosis and destruction in the infected cell. The degree of tissue destruc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RLO inclusions in the tissues, and the cytopathological effect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intracellular RLO. RLOs and their inclusions were discovered throughout different disease areas and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 infection intensity of the RLO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rtality rate of clams. Therefore, RLO infect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mass mortalities of cultured blood clams in the Yueqing Bay.  相似文献   

20.
Special primer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information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s reported in the Iiterature and were used for RT-PCR and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 to clone Tegillarca granosaMn-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successfully.The length cDNA of Tegillarca granosaMn-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was of 635bp by including a 3'untranslated region(UTR)of 230bp and an open reading frame(ORF) of 4.5bp encoding a polypeptide of 135 amino acids. TheTegillarca granosaMn-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shares 66%~73% homology with Mizuhopecteb yessoensis's,Danio rerio's,Xenopus Laevis's,Human's,Callinectes sapidus'sSOD CDS,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amino acids shares 68%-78% homology and 80%~89% comparability. These indicate the SOD gene is high evolutional conservation in anim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