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甲状腺素对斜带石斑鱼仔鱼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甲状腺素(Thyroxine,T4)处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仔鱼,研究T4对仔鱼变态的影响。仔鱼在变态前期和变态高峰期,用0.01mg·L-1T4处理7d后仔鱼完成变态,用0.10mg·L-1T4处理4d后仔鱼完成变态,用1.00mg·L-1T4处理3d后仔鱼完成变态,对照组仔鱼在实验期间未能完成变态。用0.01mg·L-1T4处理变态高峰期仔鱼其存活率明显提高和全长增长明显变慢,但对变态前期仔鱼无影响;用0.10和1.00mg·L-1T4处理变态前期和变态高峰期仔鱼,其存活率显著降低和全长增长明显变慢。结果表明,在变态高峰期用0.01mg·L-1T4处理仔鱼能加速它的变态并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鱼类甲状腺轴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组成,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滤泡合成并释放甲状腺激素(主要为甲状腺素—T4),T4运输至肝脏等外周组织中,经过脱碘转化形成生物活性更强的三碘甲腺原氨酸(T3),T3主要通过同核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甲状腺激素对鱼类胚胎发育、仔鱼变态及性别分化等早期生长发育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甲状腺激素为鱼类胚胎发育期所必须,外加适量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胚胎或仔鱼存活率;仔鱼变态过程中,某些外部形态变化及相关组织分化依赖甲状腺激素的调控,牙鲆等仔鱼变态期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表达量会显著升高;性腺发育期,甲状腺激素对调控鱼类性别分化方向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菱鲆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针对海水鱼类仔稚鱼期高死亡率的现状,本实验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分析测定了酸、碱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消化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提高大菱鲆仔稚鱼期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优化饵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菱鲆初孵仔鱼体内就已具有碱性蛋白酶活性,而酸性蛋白酶活性在15日龄左右胃腺出现时才测得。蛋白酶活性的3个极低值分别出现于仔鱼开口期,卵黄囊完全消失期和仔鱼向稚鱼的转变期。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5日龄时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水平。脂肪酶活性在仔稚鱼期一直很弱,进入幼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从初孵到50日龄左右始终保持较小幅度的上升,直到60日龄变态完成时才出现大幅度的升高。大菱鲆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道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仔稚鱼变态完成后,蛋白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这标志着大菱鲆由稚鱼期向幼鱼期的转变及消化机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投喂活饵料的塞内加尔舌鳎仔鱼从开始摄食到孵化后第1个月内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孵化21d以内的仔鱼整体匀浆用于酶活力分析。孵化21d以后的仔鱼先解剖,取其胰脏和肠道,匀浆后用于酶活力分析。肠道刷缘膜上皮由肠道组织片段纯化得到。从孵化后2d到孵化后18d,胰脏和肠道酶类表现出动物发育的特征性模式:孵化后的前10d,酶活力增长,而后下降。孵化后21d到27d,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大幅增加表明肠道细胞刷缘膜层正逐步发育。与此同时,细胞溶质酶(亮氨酸-丙氨酸肽酶)的活力下降。这种对立的模式体现了消化道的成熟过程以及成熟消化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半滑舌鳎仔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消化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与消化吸收相关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在仔鱼发育早期即可检出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活力,碱性蛋白酶的2个极低值分别出现在仔鱼开口期和仔稚鱼的转交期,从孵化后23d左右胃腺出现时,酸性蛋白酶的活性开始明显升高。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孵化后12d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状态。脂肪酶的活性在半滑舌鳎早期仔鱼体内一直较低,进入稚鱼期后开始缓慢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变态结束后出现大幅度的升高,这标志着肠组织结构和肠道消化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SDS变性剂对杂色鲍碱性磷酸酶的活力与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变性剂,研究其对杂色鲍碱性磷酸酶(ALP)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酶的剩余活力随着SDS浓度增高而下降,但当下降到67%时,随着SDS浓度增高,酶活力几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杂色鲍ALP对SDS具有高度的耐受性.研究SDS对杂色鲍ALP的pH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该酶的pH稳定性区域由5.9-10.0区域漂移到7.6~10.6区域,显示酶的pH稳定性往碱性区域偏移.进一步以荧光和紫外光谱为监测手段,研究杂色鲍ALP经SDS微扰后的分子构象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随着SDS浓度增高,荧光发射强度逐渐发生变化,但发射峰未发生明显变化;紫外吸收强度发生变化,但吸收峰也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该酶活性中心对SDS变性剂并不敏感.这在以往文献中未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在悬浮物胁迫下的耐受机制,以两种规格褐牙鲆为实验材料,在悬浮物质量浓度为5 000,10 000mg/L胁迫下,研究了褐牙鲆肌肉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力及SOD2、GST、CAT的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T-SOD酶活力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B幼鱼T-SOD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SOD2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48小时达到峰值(P0.05),两种幼鱼T-SOD基因相对表达变化趋势在第72小时和第96小时相反;CAT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A幼鱼及5 000mg/L实验组B幼鱼CAT基因相对表达与CAT酶活力变化趋势一致;B幼鱼GST酶活力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GST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第24小时和第48小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72小时和第96小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悬浮物对褐牙鲆抗氧化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体长规格的褐牙鲆抗氧化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差异;TSOD酶活力、GST酶活力与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不一致,CAT酶活力与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可为揭示褐牙鲆应对悬浮物胁迫的耐受机制及褐牙鲆耐悬浮物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将体重(20±1.8)g的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以不同的盐度日变幅由盐度33驯化至盐度5和47。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血清渗透压与驯化到的盐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以日变幅3.5驯化至5和47的过程中,鳃丝Na+-K+-ATP酶活力均呈升高趋势,以其他变幅驯化则鳃丝Na+-K+-ATP酶活力无显著变化。以日变幅7驯化,褐牙鲆幼鱼血清渗透压达到稳定的时间均为2d。以日变幅14,驯化至5后,达到稳定的时间为4d,驯化至47,实验期间内未达到稳定。以不同盐度日变幅驯化至5和47后,在之后的适应期间,不同处理Na+-K+-ATP酶活力的变动趋势均不同。实验中未发现驯化过程中及驯化到高盐度和低盐度后适应阶段褐牙鲆幼鱼的耗氧率与鳃丝Na+-K+-ATP酶活力有明显相关性。褐牙鲆幼鱼的氧氮比在盐度驯化过程中均出现下降和波动,在适应阶段均未恢复至对照水平。研究结果为丰富褐牙鲆适应环境盐度的机制提供了资料,可为增养殖中进行盐度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暴露于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液中的黑鲷仔鱼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CAT)和Na+-K+-ATPase酶活性在4d时间内的变化,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液对仔鱼的GSH-PX和CAT活性诱导作用明显,尤其对处于染毒时间2d内,这种作用较强,但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又表现出抑制作用。微小亚历山大藻藻液对SOD也有强烈的诱导作用,这种作用可持续3d,但随后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仔鱼的3种酶活性与染毒的藻液均符合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即实验藻液浓度越大,对酶活性的抑制率越低,对生物毒性越大。但藻液对于Na+-K+-ATPase酶却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显示出浓度-效应关系。其与上述3种酶的活力变化可以一起作为水体中藻液污染的生物指示器。  相似文献   

10.
圆尾斗鱼的胚胎和仔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圆尾斗鱼的受精卵呈圆球形,光滑,略带淡黄色,浮性;卵膜吸水膨胀后的平均直径为1.19mm,当水温21-23.5℃时,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需42.5小时;水温22-24.5℃时,刚出膜仔鱼到卵黄囊消失需4天,到油球消失约25天。出膜30天仔鱼的形态基本与成体相似。  相似文献   

11.
在硬骨鱼类的孵化过程中,卵膜(壳)的裂解是由孵化腺细胞分泌的孵化酶完成的。为了探索鲆鲽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孵化腺细胞的分化及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高碘酸-雪夫染色反应(PAS)研究了P.olivaceus胚胎在孵化过程中孵化腺细胞的分化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典型的孵化腺细胞于孵化前15小时出现,位于胚胎的前中部。孵化腺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均在孵化前达到最大值,而且,均位于胚胎头部和背部表面。一旦孵化结束,孵化腺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均急剧下降,并于孵化后13小时消化。  相似文献   

12.
作者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褐牙鲆受精卵及仔稚鱼的发育、行为及理化环境对其生理生态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在人工养殖环境中,水温、盐度、水质、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褐牙鲆卵的孵化及仔稚鱼的发育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褐牙鲆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对各种理化环境的耐受范围和阈值。探讨人工种苗和天然种苗在形态发育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对今后褐牙鲆的集约化健康养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牙鲆嗅上皮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显示: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嗅上皮的边缘为非感觉区,内侧为连续的感觉区,属嗅觉鱼类。非感觉区由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表皮细胞在游离面相互连接形成似指纹状的嵴的结构。感觉区由纤毛感觉细胞、微绒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14.
Kim  Kyung-Su  Shim  Jeong Hee  Kim  Suam 《Ocean Science Journal》2015,50(2):381-388

It widely thought that ocean acidification processes that caused by atmospheric CO2 increase and accordingly lower seawater pH conditions might cause serious harm to marine food webs in certain ecosystems in the near future.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marine fishes respond to reduced pH condition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CO2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of oliv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larvae. Newly hatched larvae were reared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pCO2 (574, 988 and 1297 µatm) in temperature-controlled (21 ± 0.5°C) water tanks for four weeks until metamorphosis. The experiment was repeated three times in May, June, and July 2011, and body lengths and weights were measured at the completion of each experi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ody length and weight of flounder larva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2 concentrations (P < 0.05). A higher daily growth rate during the early larval stage (hatching to 14 days) was found among the larvae reared in low pCO2 conditions, while a significantly lower growth rate was found among larvae in higher pCO2 water cond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late larval stage (18 days after hatching to metamorphosis), the daily growth rate of larvae was much higher in high CO2 water. Bone density of larvae, however,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2 concentration in the water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牙Ping胃肠道及肝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的表达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肠道粘膜上皮、腺上皮及肝细胞呈GnRH受体免疫反应阳性,阳性反应物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细胞核呈阴性反应。提示:牙Ping胃肠道上皮细胞及肝细胞能够表达GnRH受体,说明GnRH可能通过其受体影响牙Ping消化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以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为代表研究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雄夏鲆P. dentatus及其杂交子一代间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母本与父本序列差异较大,属种间差异,在590个位点中有28个变异位点,而且全部为简约信息位点。使用同一对引物扩增亲本与杂交子代,在杂交子代中未检测到父本的线粒体DNA类型,11个处于两种生长阶段的杂交样本仅检测到一种单倍型,而且与母本的一个单倍型为同一种,表明褐牙鲆与夏鲆杂交线粒体DNA遵循母系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测了TLR21 基因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感染迟缓爱德华 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后, 在0 h、1 h、3 h、6 h、12 h、1 d、3 d、6 d 后, 在心脏、肝脏、脾脏、 头肾、鳃、小肠、肌肉和血的时空表达特征, 并探讨了它们与牙鲆先天免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 多组织在感染病原6 h 后TLR21 基因表达明显上调, 尤其是头肾和小肠。头肾6 h 的表达量达到了 对照组的59.3 倍, 小肠6 h 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38.6 倍。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牙鲆体内各组织 中TLR21 的上调表达和变化, 为研究牙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防御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野生牙鲆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对台湾海峡的野生牙鲆进行了亲鱼的驯养、促熟产卵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活的鲻鱼苗可用于牙鲆亲鱼的诱食;当水温达到16.2~19.5℃时,牙鲆可自然产卵,产卵盛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4月份受精率高达86%.在驯养过程中亲鱼未发生死亡.本实验共用受精卵约153万粒,孵出仔鱼140.8万尾,孵化率达92%.经63d培育,育出全长3.8~5.5cm幼鱼53.4万尾,成活率37.9%.育苗水温为20~24℃,海水盐度为26~31.  相似文献   

19.
火腿许水蚤对牙鲆仔稚鱼成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火腿许水蚤、卤虫无节幼体及轮虫这3种饵料生物脂肪酸组成的基础上,研究它们对牙鲆仔稚鱼存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体内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ARA,EPA,DHA)总量为34.18%,明显高于其它2种动物的含量(卤虫无节幼体4.67%;小球藻强化轮虫9.39%)。投喂火腿许水蚤的仔鱼成活率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鱼,与投喂混合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和火腿许水蚤按比例混合)的仔鱼存活率差异较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仔鱼。投喂火腿许水蚤的稚鱼成活率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稚鱼,与投喂混合饵料的稚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稚鱼。投火腿许水蚤的仔稚鱼体内ARA、EPA、DHA的含量明显高于投喂混合饵料的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稚鱼。  相似文献   

20.
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在池塘进行育苗的31天前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仔稚幼鱼,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在水温24.73±2.11℃、盐度20‰—24‰、pH8.0—8.2条件下,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第2天眼点的褐色素增加,此时仔鱼未开口、眼点未有视物功能;第3天开口时,眼大而突出、布满黑色素,变为黑色的眼睛,具有视觉功能;第17天当仔鱼变态为稚鱼时,鱼体变得不透明;在第22天变态为幼鱼时,鱼体体表为褐色;30天的幼鱼体表为银白色,与成鱼的体色一致。各鳍开始分化和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1天仔鱼胸鳍原基出现;2—3天仔鱼开始摄食,胸鳍为扇形;第17天各鳍发育基本完成,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体色的变化和鳍的形成和发育对仔稚鱼的摄食、行为、生长、变态和存活等生命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仔稚鱼变态发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人工育苗生产技术尤其是投饵、分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