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红外云顶亮温(TBB)以及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陕西中南部2013年5月25—26日初夏暴雨过程("0525"过程)和2011年8月3—4日盛夏暴雨过程("0804"过程)的成因差异。结果表明:这两次过程都受低槽影响并配合低涡东移;但"0804"过程是一次中尺度对流降水造成的暴雨过程,中低层西风带系统明显偏强,"0525"过程是与西南涡发展有关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在"0804"过程中我国东南沿海有台风生成发展,阻挡了西风带环流系统的移动,稳定维持有利的降水形势。两次过程低层都伴有西南急流的稳定维持,但"0804"过程急流强度更强,维持时间更久。两次暴雨过程除了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之外,"0804"过程还存在一条来自南海的水汽通道,水汽条件更好。盛夏暴雨呈现出明显的高温高湿特点,具有明显的位势不稳定。两次暴雨过程中都伴随高空干冷空气侵入过程,"0804"过程干侵入更强。从云团演变来看两次过程都出现了大范围的斜压叶状云系,而"0525"过程云系结构松散,发展不够深厚。"0804"过程云系密实,TBB中心最低达-65℃,云体发展非常深厚,激发的中α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0804"过程强降水的直接原因。尽管"0525"过程能量条件较"0804"过程差,但仍需关注中纬度系统(低槽、西南涡等)的快速发展和稳定维持,还需关注高空冷空气的干侵入作用。这对低层系统加深发展起到增幅作用,有利于降水加强。这也是初夏暴雨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两次大雾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贵州省2011年2月22日(简称"11·2")和2012年11月17日(简称"12·11")两次大雾过程的特点、性质及环流背景,同时分析雾过程中的水汽、动力等条件。结果表明:"11·2"大雾过程中,贵州受静止锋影响,属于锋面雾。"12·11"大雾过程中,贵州处于冷高压后部,属于辐射雾。锋面雾和辐射雾的雾区均与高湿中心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锋面雾发生时有微弱的上升运动,辐射雾为一致的下沉运动。两次大雾过程中均有逆温层存在。两次大雾过程中贵州中部低层均有暖平流输入,使暖湿空气移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冷却凝结达到饱和,有利于近地层逆温的建立和维持,形成大雾天气。两次大雾过程中水气通量散度在中低层都有水汽辐合,"11·2"水汽通过增湿过程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使水汽达到饱和,从而大雾得以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君 《干旱气象》2019,37(3):419-429
2016年7月9日和19日,河南省北部出现两次罕见特大暴雨过程,给人民生活及各行业造成重大影响和财产损失。利用河南省自动气象站降水量、雷达回波及常规探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对这两次过程的降水特点、水汽和动力条件的极端性、地形与降水的关系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具有降水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强对流特征明显、强降水中心位于太行山东麓迎风坡等共性特征,但二者具有不同的影响系统,降水范围有明显差异;(2)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均存在来自热带和副热带的西南和东南两支水汽输送,整层水汽条件较好,其中"7.09"过程的整层可降水量具有明显极端性,而"7.19"过程中,水汽条件接近同期暴雨过程的平均值,极端性不明显;(3)两次过程的动力条件有较大差异,"7.09"过程动力条件弱,强降水中心新乡站的700 hPa垂直速度远小于该站暴雨过程中该值的多年平均值,而"7.19"过程林州站700 hPa垂直速度约是1981年以来28次暴雨过程中该站平均值的3倍,具有明显的极端性;(4)两次过程均伴有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发展和维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对流单体生成、合并,其增强、维持与大的小时雨强相对应,对流云团具有低质心、高效率降水等特征;(5)太行山地形对两次极端暴雨增幅均有正贡献。  相似文献   

4.
2019年7—8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有6次强降水过程、6次高温过程、2个台风("韦帕"和"白鹿")登陆和严重影响本省。强降水、高温天气对农业、交通运输、民生等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两次副热带高压北侧暖锋暴雨动力热力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黑龙江省两次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侧暖锋暴雨过程(简称"0801"和"0803"过程)进行动力热力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暖锋暴雨过程,均有台风活动,造成副高西伸北抬,副高外围的西南低空急流向北输送大量高动量的暖湿空气.两次暴雨过程与高低空急流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8年入汛以来绥化出现多次暴雨过程,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及物理量分析场对8月23-25日、9月2-4日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两次过程都有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和动力抬升条件,但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和水汽输送带不同,8月23-25日过程是受台风"苏力"与高空低涡的共同影响,水汽主要来源于台风"苏力"外围云系携带的偏东风、偏北风气流,9月2-4日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涡的影响,水汽输送有黄海、渤海湾的西南风和来自日本海的东南风两条水汽输送带。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由中亚气旋引发的2015年2月12—14日北疆暴雪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01502过程")和2015年5月17—21日新疆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01505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用HYSPLIT模式模拟了这2次中亚气旋过程中的3条输送带.结果表明2次过程有共性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大风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比分析了2018年4月4—5日(简称"4·4"过程)和2018年4月12—13日(简称"4·12"过程)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两次范围、强度有明显差异的混合性大风天气过程,探讨两次过程发生的天气学异同条件及数值模式对这类大风天气的预报能力。分析表明:两次过程形成梯度风的基础条件较为相似,但影响系统斜压性、低层动力辐合、热力条件、不稳定条件有所不同;近地层全球模式风场预报产品和集合预报极端大风指数产品对两次过程大风的强度和范围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全球模式产品能正确预报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和要素场,能提示"4·4"过程更强的对流特征。综合分析实况观测资料、数值模式风场预报产品和要素预报产品,能在短期预报时效内提高对这类大风过程范围及强度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2021年5—6月,广东省气温历史最高,高温日数破纪录;有7次强降水过程和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降水偏少,极端性强;日照偏多。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频发致农业、交通、电力受影响,但"五一"假期气候舒适,文旅市场复苏回暖。  相似文献   

10.
盛志军  周雨  张国平 《气象科技》2021,49(4):569-57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春季江西两次强对流天气(以下简称"3·21"、"4·9"过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由冷空气进入地面倒槽触发,"3·21"过程冷暖空气的辐合明显;"4·9"过程锋面辐合较弱,冷锋移动快。(2)"3·21"过程对流发生时湿层更深厚,对流层高层高值位涡库自上而下呈漏斗状延伸至400hPa,"干侵入"特征明显;"4·9"过程中低层整体湿度条件较差,中高层有明显干空气卷入,冷却蒸发作用导致的强下沉气流引发地面大风。(3)"3·21"过程回波有明显弓形特征,中气旋数量达9个;强冷空气从3km高度侵入,动量迅速下传,移速快,对大风等强对流预警有指示意义;"4·9"过程侵入冷空气浅薄,单体风暴VIL小,短临预警低估大风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1.
2018年5—6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日照偏多,6次强降水过程引发严重局地洪涝,有4次大范围高温过程,初台"艾云尼"登陆湛江。强降水、高温、干旱和台风对农业、电力、民生、交通运输等造成较大影响。但端午假期的天气晴好,带旺了广东周边旅游。  相似文献   

12.
两次引发辽宁暴雪过程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阎琦  温敏  陆井龙  李爽  田莉 《气象》2016,42(4):406-414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过程促使低涡生成的正涡度变率增大原因存在差异,"2.16"、"2.25"过程中对正涡度变率贡献最大的强迫项分别是散度项和涡度垂直输送项。500 hPa低涡东移,冷平流使得涡底部高空槽加深,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差动涡度平流增大使得上升运动发展,导致850 hPa高度附近辐合增强是"2.16"过程正涡度变率增长、低涡生成的动力机制。强烈上升运动,对低层正涡度垂直输送,则是"2.25"过程850 hPa附近低涡形成和加强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25—26日呼和浩特市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7月25—26日,呼和浩特市先后出现了两次大到暴雨降水过程,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观测资料、雷达和云图等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的特点;两次降水过程是在"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由中低纬、上下游、高低层系统共同作用、配置产生的,前一次降水过程使呼市近地面大气湿度增加,不稳定形势重新建立并且进一步加强,高空有干冷空气入侵后造成的局地的不稳定降水;云图和雷达对这两次短时强降水具有更加显著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FY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NECP、EC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4年8月30日(简称"8.30")和9月8日(简称"9.08")南疆西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8.30"过程发生在高压脊前西北气流内,"9.08"过程出现在低涡底部平直西风带内,两次过程中地面和低空中尺度辐合线均是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造成短时强降水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迅速、移动快,两次短时强降水分别产生在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和发展过程中范围最大时。两次过程在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流风暴质心高度明显不同,"8.30"过程影响系统为高质心γ中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高度6 km,具有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旋转特征;"9.08"过程影响系统为低质心γ中尺度普通单体风暴,最强回波高度2 km,雷达径向速度上两次过程边界层辐合线对对流风暴的产生和加强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莫贤清  蔡晶  叶树春 《广东气象》2011,33(2):26-28,34
利用NCEP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3~25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大暴雨过程是发生在"两脊一槽"形势下的暖区暴雨,北部湾低涡是本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该次大暴雨降水强弱与急流、水汽通量、散度等有较好对应关系,高层辐散减弱、低层螺旋度减少对暴雨的结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该次大暴雨...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相似文献   

17.
2010年9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奕武  赵伟 《气象》2010,36(12):116-121
2010年9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区呈单极涡型,中高纬地区环流呈4波型分布,冰岛东部上空500hPa高度场有120 gpm正距平;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脊点位于24°N、100°E附近,比常年偏西偏北。2010年9月全国平均气温17.1℃,比常年偏高1.1℃;全国降水量为85.1 mm,比常年同期偏多19.7 mm。月内出现了3次较明显的冷空气过程和7次降水过程,有4个台风生成,分别名为"玛瑙"、"莫兰蒂"、"凡亚比"和"马勒卡",其中"莫兰蒂"和"凡亚比"登陆我国,造成重大灾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南宁市气温、海平面气压、露点温度、水气压等气象要素资料与探空分析资料,ECMWF分析资料,对2006~2014年南宁市2~4月"回南天"天气过程进行了气象条件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南宁市"回南天"天气主要出现在2~3月,年平均出现3次,出现次数最多年6次,出现次数最少年1次,最长持续天数6天;(2)当2月份月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偏低或异常偏高,3月份月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偏高时,当月不易出现"回南天"天气,当4月份月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偏低时,易出现"回南天"天气;(3)近9年2~4月南宁市出现5次明显"回南天"天气过程,各次过程发生前12小时南宁锋面逆温层顶已降到≤925h Pa,925h Pa有≥10m·s-1的偏南风,近地层大气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4)5次明显"回南天"天气过程发生前后出现了明显的降压、升温和增湿现象,过程前一日20时开始温度露点差呈持续下降趋势,在过程当日08时左右到达最低值,表明空气达到或接近饱和,"回南天"天气在此阶段开始。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北京地区2016年7月20日(简称"7·20")和2012年7月21日(简称"7·21")2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7·20"过程主要受低涡北部的低压倒槽影响,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使得低涡移动缓慢,而"7·21"过程北京地区位于冷涡底部宽广的槽区;(2)2次过程都出现了强的水汽辐合中心,近地面存在高比湿区;(3)2次过程均存在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带和陡立区,但"7·21"过程锋区的动力强迫作用更强,低层水汽和能量向上输送作用更为明显;(4)"7·20"过程前期高空有厚度"爆增效应",抑制了对流发展,而"7·21"过程整层厚度下降,前期冷空气从高层侵入华北地区,表现为明显的斜压性,有利于对流发展;(5)中尺度分析显示,"7·20"过程以稳定性降雨为主,降雨过程中几乎没有闪电发生;"7·21"过程主要以对流性降雨为主,云图上不断有对流云团合并加强,雷达回波结构更紧密,组织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比较了2017年7月成都双流机场的两次雷雨过程,根据天气形势分为"两高切变"和"东高西低"2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微波辐射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0~10 km,以相对湿度达到80%来区分干区和湿区,则两次过程前3 h,相对湿度在垂直方向均呈现"上下干、中间湿"三层结构,并早于近地层前2 h达到饱和状态;过程期间相对湿度呈现"上干、下湿"两层结构;过程结束后湿层抬高,低层变干。两次过程水汽含量充沛,保持在70 kg/m~2以上,峰值超过85 kg/m~2。每一次中阵雨发生后水汽含量都会短暂回落,但仍高于过程前的数值,不足2 h后再次发生中阵雨。由0℃线高度变化可知,降水过程中,暖区(温度≥0℃)内相对湿度≥90%;云中液态水含量主要分布于6 km以下,温度在0℃以上的液态水占比很高,故两次过程以暖云降水为主。雷雨前1 h左右有"低层气温上升,0℃层抬升,K指数、CAPE指数也明显增大"的典型特征。降水发生在相对湿度、水汽总含量、云中液态水含量和稳定度指数快速增长的波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