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洁  王蔚  汝少国 《海洋科学》2011,35(3):99-107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PE)是一类植物来源的杂环多酚类化合物,在结构和功能上与17β-雌二醇(雌二醇)类似,能够结合雌激素受体,具有弱的雌激素活性.已发现的植物雌激素有40多种,主要分布于38科植物中,大致可归纳为10种结构类型,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蔗类、内脂或香豆素类、芳香醚类、生物碱类、三萜类...  相似文献   

2.
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能够影响鱼类生殖功能,而有关TBT对鱼类生殖细胞发育至关重要的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实验以海洋经济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对象,研究环境水平TBT(1,10和100ng/L)对精巢雄激素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TBT暴露能够抑制褐菖鲉精巢发育和精巢雌激素受体蛋白的水平,并且发现雌激素受体主要定位于精巢精小叶腔间隙。小叶腔间隙的雌激素受体蛋白水平降低可能影响支持细胞和间隙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精巢的正常发育。TBT暴露对雄激素受体的表达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该结果为全面了解TBT产生鱼类生殖毒性效应、途径和机制提供了新的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卵黄原蛋白是1种普遍存在于雌性卵生动物中的磷脂糖蛋白,是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发育阶段最重要的生殖蛋白,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环境雌激素活体筛选生物标志物。其中,鱼类卵黄原蛋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其生化性质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成效显著。因此,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鱼类卵黄原蛋白的研究进展,包括卵黄原蛋白的种类与结构、功能与代谢、易降解性、纯化方法及检测方法等,对鱼类卵黄原蛋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D(VD)是一类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类固醇激素,其中维生素D3(VD3)是VD在动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作为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VD发挥着广泛且重要的生理学作用。VD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相关的代谢酶具有较高的进化保守性,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影响。由于鱼类在生活环境方面与陆生脊椎动物存在显著差异,VD在鱼类中的合成代谢及生理功能与高等动物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主要概述了鱼类VD3的主要来源以及需求量的研究,总结了近年来鱼类维生素D受体(VDR)、VD3代谢调控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比较了鱼类和陆生高等动物在VD来源、代谢以及VDR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水生动物VD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周莉  刘清华  李军 《海洋科学》2020,44(8):48-55
鱼类生殖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作为供体细胞移入同种或异种受体,在受体内迁移、定居、增殖、分化、成熟,产生供体来源功能性配子和后代,称为鱼类生殖细胞移植。作为一项辅助生殖技术,与冷冻保存技术相结合,已经在多种鱼类上进行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经建立了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囊胚胚胎、孵化幼鱼、成鱼为受体的移植体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未来将在濒危物种保护、代理养殖、干细胞诱导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已经报道的鱼类生殖干细胞移植技术,以及鱼类生殖干细胞移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球近岸、大洋和极地海域均有微塑料分布,我国微塑料污染亦较为严重。微塑料会对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其被鱼类摄入的主要途径是经口误食,微塑料进入鱼体后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消化道是主要蓄积器官。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包括:(1)影响生殖与精卵发生;(2)降低存活率;(3)影响生长发育;(4)扰乱行为;(5)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6)导致代谢紊乱;(7)干扰神经系统;(8)导致氧化应激;(9)干扰内分泌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微塑料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  相似文献   

7.
丁草胺是使用最广泛的酰胺类除草剂之一,目前丁草胺对鱼类的生殖毒性研究集中于淡水种类,近海鱼类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分布于我国东南海域的近海经济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受试对象,探讨丁草胺对海洋鱼类卵巢发育的影响及机制。褐菖鲉在以环境相关浓度(2、20、200 ng/L)的丁草胺暴露50 d后,褐菖鮋卵巢生殖细胞发育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卵巢17β-雌二醇(E2)水平下降,Caspase-3活性上升。相对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卵巢芳香化酶基因(CYP19s)及雌激素受体基因(ERβ)表达量下降。结果表明:丁草胺对褐菖鮋具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卵巢CYP19s基因与ERβ基因表达被抑制而导致卵巢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引起卵细胞在发育早期的细胞凋亡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三峡库区小型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雄鱼为对象,研究17β-雌二醇对它的雌激素效应.在不同的温度和剂量条件下测定血清卵黄蛋白原、Ca2+、总磷、无机磷的含量,以及肝胰脏RNA/DNA比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水温≥16℃、剂量≥1.0μg/g,以及水温≥19℃、剂量≥0.1μg/g条件下,17 β-雌二醇可诱导雄性瓦氏黄颡鱼产生卵黄蛋白原,而且其水平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当水温≥16℃、剂量≥1.0μg/g时,血清Ca2+含量极显著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试验组血清各种 磷组分增加也呈剂量依赖;17 β-雌二醇也引起肝胰脏代谢指标RNA/DNA比率增加.结果表明,雄性瓦氏黄颡对雌激素有较高的敏感性,加上其体型适中,容易获得等特性,可以作为水环境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检测的指示生物.血清卵黄蛋白原与Ca2+可以作为污染水体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轴(Growth hormone/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axis,GH/IGF-I轴)是调控鱼类生长的主要内分泌轴线,许多外源化学物质能够影响鱼类的生长,并且能够干扰GH/IGF-I轴。本文介绍了鱼类GH/IGF-I轴的组成、功能及其对鱼类生长的调控模式,并从GH/IGF-I轴角度探究外源化学物质影响鱼类生长的内分泌作用机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硬骨鱼类雌激素受体及其在生殖调节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脊椎动物中,雌激素的生理作用是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的,这种转录因子属于类固醇激素核受体家族成员.从哺乳动物到硬骨鱼类,均存在2种ER类型,即ERα和ERβ.与高等脊椎动物不同的是,由于基因重复等原因,硬骨鱼类ERβ存在异型体结构,称为ERβ1和β2或者ERβ和γ,它们在鱼类胚胎发育和性腺发育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组织分布和表达类型.一般认为,雌激素主要调节雌性个体的生理功能.然而,鱼类的精巢也表现明显的雌激素受体活性,说明雌激素也参与调节硬骨鱼类精巢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参照渔业生物学、渔业资源解析学、数量遗传学等有关理论模型,并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长期选择性捕捞(重点为渔具选择性)是否参与造成了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变化(体长、性成熟等)进行某些基础性探索。设计了一个具有一定体长遗传特征的模拟鱼类种群,并利用一种具有固定选择性参数的拖网对其进行长期捕捞。结果表明,多年的持续的捕捞压力使得模拟种群中鱼类体长逐渐减小,减小的幅度随开发率的增大而增大,而终止捕捞后种群的体长并没有发生恢复的迹象,说明这种变化很可能伴随种群遗传的变化,具有自然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牙鲆资源增殖的生态学基础及种苗放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自1980年6月开始执行胶州湾水域生产农牧化研究课题任务以来,通过水域环境和生产力,以及渔业资源开发等项周年性和多年性调查,查明牙鲆在胶州湾水域资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其体大味美,深受群众喜爱,因而选为拟增殖对象;对其资源增殖的生态学基础和种苗放流增殖技术方法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3.
2.4拟庸蝶食性的对应分析2.4.1观察量和变量的分组观察量(捕食鱼类)依不同季节(冬、夏季)、不同性别(雌雄性)和不同性成熟状态(幼鱼和成鱼)来分组,因此得到8(23)个观察量。对应分析的变量(饵料)首先根据个体生态的不同分为6个类型:游走多毛类,隐居多毛类,双壳类,不大游动的甲壳类(端足目和等足目),爬行甲壳类(十足国短尾部)和棘皮动物。其他6个类型的饵料生物(类、纽虫类、小型游泳甲壳类、腔肠动物、鱼类及苔藓虫类顺在分组时剔除,其原因为它们的出现可能少了些。考虑到捕食鱼类和饵料双壳类贝壳厚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鱼类生殖生理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施瑔芳 《海洋与湖沼》1992,23(3):325-333
我国从50年代开始,根据渔业生产的需要,成功地进行了几种家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同时,也开展了鱼类生殖生理学的基础研究,使工作不断深入和提高。本文综述了我国40年来一系列有关鱼类生殖生理学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The method of acoustic backscattering measurement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fish using the focus array of transducer developed recently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the measurements of several kinds of flsh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indicating that the backscattering from fish is closely relative to the anatomy of fish. Its application in forming backscattering model of fish and that in using this model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of fish kinds by the echoes from fish sona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条件下鲫鱼的营养品质及特征风味, 对鲫鱼形体、基础营养成分、蒸煮损失和持水力、肌肉蛋白质消化率、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跑道组和池塘组鲫鱼的形体指标和基础营养成分具有较大差异, 其中跑道组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同时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蒸煮损失和持水力相接近。跑道组鲫鱼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池塘组鲫鱼(P<0.05)。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跑道组鲫鱼中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 因此跑道组鲫鱼可能具有更佳的风味。此外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 然而跑道组鲫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4.803 8 g/100 g)高于池塘组(1.411 1 g/100 g)。基于GC-IMS结果可知, 两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层次聚类热图分析从57种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出了33种特性差异标记物用以区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鲫鱼。研究结果表明, 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在一定程度上对鲫鱼营养品质和特征风味有所改善, 可以通过GC-IMS技术进行有效快速鉴别, 同时阐明了风味感官差异的物质基础, 为淡水鱼养殖模式选择和产品定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盐度对鱼类生态生理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盐度对鱼类生态生理学作用的直接效应是引起鱼体对渗透压的调节,间接影响则表现为对鱼体与环境间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的影响(De Silva et al.,1976)。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盐度一直是鱼类生理学和实验生物学的重要指标。为此,众多专家就广盐性洄游种类鲑鱼生长与盐度的关系(Ott,1971; Shaw et al.,1975; Macleod,1977; Brett,1979; Mckay et al.,1985; Mccormick et al.,1989; Morgan et al.,1991) 、耐低盐洄游性种类对海洋环境的适应(Peters et al.,1972; Hettler, 1976; Gut,1985; Malloy et al.,1991),以及狭盐性种类在变化盐度水域中生长率与死亡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盐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效果不尽一致,甚至发生冲突(Brett, 1979),但有关盐度对鱼类生态生理学特征的影响还未见综合比较分析报道。作者就盐度对鱼类生态生理学特征的影响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刺网选择性对鱼类表型性状的选择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刺网选择性对鱼类表型性状的影响入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一个具有一定体长特征的鱼类种群,利用具有多项选择参数(曲线标准差σ,最适体长l0,选择性因素R0)的刺网曲线对其进行长期捕捞作用,并在去除捕捞的情况下探讨这种影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刺网捕捞作业长期作用于鱼类种群,会对种群体长组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发率(E)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刺网最适捕捞体长与初始种群优势体长重合时(l0=15),造成种群体长分布峰值的分化;如果l0>15,则导致种群体长组成向小型化方向偏移;反之则会造成种群体长组成向大型化方向偏移;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伴随遗传因素,具有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9.
东平湖畔涝洼地年仅亩产细苇400—500kg,价值10—20元。采用渔农牧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亩产鱼、粮、猪1000kg。其措施为: 1.改涝洼荒地为台田、鱼池。2.台田种粮食。3.鱼池采用光合细菌微生物技术并产体养殖,多种鱼及蚌、珍珠等。4.产品循环利用。粮食作物的副产品做猪饲料;猪粪做鱼饲料肥料;鱼粪回田做作物的肥料。  相似文献   

20.
海水网箱养殖鲈鱼淋巴囊肿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 1996年调查的基础上 ,首次报道了浙江海水网箱养殖鲈鱼淋巴囊肿病的发病情况 :发病季节在 6~ 8月 ,1龄鱼苗发病率 70 %,死亡率 30 %。电镜观察表明 ,体表和鳍上的疣状物主要由淋巴囊肿细胞组成 ,细胞内充满虹彩病毒颗粒。肝细胞和肠上皮细胞内没有发现病毒颗粒 ,但溶酶体数量增多 ,肝细胞结构有部分损伤。本文还描述了虹彩病毒在肥大细胞内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