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利用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成果参照法等构建了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评估模型,并对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总值为7 182.88万元,单位面积损失为447.25万元/(km~2·a)。其中供给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最大,占价值损失总量的51.94%,其次为调节服务功能,占18.39%;支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位居第三,占14.87%;文化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最小,占14.80%。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小,可为围填海形成后的生态恢复和补偿经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天津市海洋环境管理水平,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管理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海洋资源丰富,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围填海工程建设,出现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海洋生物栖息地受损和陆源入海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导致海洋环境风险加大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亚健康;应从顶层设计、管理机制、用海监管、生态补偿、科技研发和资源配置6个方面入手,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环境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参考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以杭州湾新区盘活存量围填海为例,估算盘活存量围填海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同时针对盘活存量围填海,提出摸清家底、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围填海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开展围填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对于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烟台芝罘湾海域生态系统服务特点,采用功能价值法,构建并优化涵盖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项服务功能的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和价值评估模型,选择烟台芝罘...  相似文献   

5.
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估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曹妃甸围填海工程为例,采用直接市场法、影子工程法和替代花费法等构建了围填海工程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的货币化评估模型与方法,并采用对比分析法,建立并探讨了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域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的损失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曹妃甸围填海一期工程占用海域滩涂面积10 500 hm2,由此每年造成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4 735.67万元,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损失占46.52%,气候调节功能损失占20.92%,空气质量调节功能损失占9.62%,食品生产功能损失占8.98%。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导致其东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每年为421.10万元,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每年损失1 242.04万元、食品生产功能每年损失452.99万元,而气候调节功能和空气质量调节功能因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增加而出现功能增大,每年服务功能价值分别增加998.12万元和459.03万元。表明曹妃甸大规模围填海工程不仅对围填所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彻底毁灭,也对围填周边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曹妃甸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促进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文章根据2010—2014年的相关监测数据,采用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选取海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栖息地、生物残毒和生物5类评价指标,并确定指标标准、赋值和计算方法,从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健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曹妃甸近岸海域海水环境、沉积物环境和生物残毒均为健康状态,生物栖息地均为不健康状态,生物除2011年10月外(不健康)均为亚健康状态;海洋生态系统除2011年10月为不健康状态外,其余年份均为亚健康状态;生物指标决定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而围填海活动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是生物健康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尤其注重对生物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围填海管控。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河北省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海定陆、海陆统筹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保护关键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提升海洋资源利用价值等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策略;通过北戴河综合整治等示范工程,归纳总结出陆源污染防控、受损沙滩整治修复、海岛综合整治修复、淤泥质海岸带生态廊道建设和海水养殖区整治修复等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保护模式;提出到2020年改善河北海洋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8.
围填海工程是人类利用、开发海洋的重要方式,但是频繁开展的人类围填海活动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淇澳岛附近水域为研究区域,调查该水域围填海前后环境因子与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从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在围填海前后种类及多样性的变化入手,研究从2010—2014年淇澳岛水域南部半潮礁围填海工程对当地水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填海工程对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及富营养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并降低了当地水域生物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种类较围填海之前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9.
辽宁海洋生态补偿研究文献甚少,直面主要课题是机制创新。文章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环境正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遵循行为明确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协商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依照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海洋资源资产服务功能、海洋生态系统损害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损失评估报告、海洋生态系统补偿与受偿主体确定、海洋生态系统补偿金额确定、海洋生态系统补偿执行、海洋生态系统补偿监控、海洋生态系统补偿评估与终结等运作程序创建了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进而,从提升社会公众认知、明确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选定价值评估方法和评估生态补偿效益维度,探讨了海洋生态补偿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胡聪  尤再进  毛海英 《海洋科学》2016,40(8):150-156
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围填海已经成为沿海国家海洋开发活动的重大举措,围填海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要确定围填海对海洋资源影响程度,急需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受围填海开发活动影响的海洋资源及其影响程度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方法,构建了用于评价围填海开发活动对海洋资源产生影响程度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咨询给出了影响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开发活动影响的海洋资源可划分为港航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空间资源和其他资源5个方面,在20个评价指标中,浅海滩涂损失率、自然岸线损失比例和珍稀物种资源损失价值的权重较大,陆域空间利用率、人工岸线增加比例、游客增长率、旅游开发投资和海域使用金的权重较小。  相似文献   

11.
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人类合理利用资源的评判基础,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围填海现象明显增加,因此研究其价值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在遥感和ArcGIS技术支持下,通过解译营口市区2004、2009和2014年TM遥感影像,获得不同土地类型的基础数据;采用Costanza分类系统和服务单位价值的计算方法,对研究区2004-2014年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分析近10年营口市区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计算各生态群落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差异,分析其差异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营口市区内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6 139.1万元降低到2014年的3 700.3万元,降幅明显,约为40%,其中2004-2009年降幅最大,约为37%;(2)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小于海洋生态系统,两者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0%和90%,且近10年间,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幅度小,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幅度大;(3)各生态群落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差异,并随着时间变化差异减小;(4)营口市区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主要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在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水体面积减少,加之沿海基地建设,围填海现象比较明显,从而导致占总价值主体的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陆源污染物直排入海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很大,陆源入海排污的监测至关重要。本文以地理数据库(GeoDatabase)为基础,通过地图导航、图形编辑、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和测量5个子系统,实现了基于MapObjects滨海新区陆源入海排污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入海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对排污口污染物超标进行了预警,为环境监测和预警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唐山市沿海地区1991—2015年土地利用和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分析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991—2015年唐山市海岸带主要地物类型涉及耕地、公路用地、河流水面、建设用地、坑塘水面、盐田、填海用地和裸地,其中坑塘水面占地最多,海岸带开发利用总面积不断增大,用地类型有所转化且向海域扩张,新增用地主要来自围填海且以填海造地为主;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以2006—2010年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原因为海水面积减少。在充分认识填海造地活动双面性的基础上,建议慎重开展填海造地,集约节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合理科学规划填海区域,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依据2010年度胶州湾围填海面积数据,通过构建胶州湾生态服务功能,对胶州湾围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胶州湾填海造地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总值为33 186.34万元/a.其中,供给功能价值损失最大(22 732.75万元/a),占总价值损失的68.50%;调节功能的价值损失次之,占总价值损失的18.89%;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价值损失所占比例最小.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湾长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文章分析长三角地区“湾长制”的实践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湾长制”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湾长制”是湾(滩)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长三角地区各地通过上下联动、政社联合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但在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应通过成立联动机构、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治理纲要、实行考核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创新实施“湾长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填海造地的需求日益旺盛,海域空间资源利用步入大规模填海开发阶段,填海造地活动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科学地引导填海造地开发活动,避免盲目的填海活动破坏重要的海洋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安全区。文章收集并分析大连市社会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灾害等方面的现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大连市海域空间资源的填海开发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最后,文章指出填海造地活动不宜在海洋资源环境敏感区进行,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维护海洋本底资源环境的生产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态系统中放射性核素转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柯 《海洋科学》2007,31(10):51-54
在西大亚湾海域浓度场分布的基础上,用库室模型分析的观点建立了海洋生态系统库室模型,采用浓集因子法建立了相应的线性方程组,对放射性核素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鱼类以及沉积物中的迁移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核电站液态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规律。这为预测核电站废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一套有价值的参考模型及软件。  相似文献   

18.
选取昌黎县海岸线人工化指数、海域开发资源效应指数、海水水质等指标构建昌黎县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昌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受入海悬沙量变化和入海污染物的影响文昌鱼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承载状况为严重超载,因此需要采取控制污染源,加强监管等手段来改善文昌鱼生长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9.
准确评估填海工程中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建立合理的补偿制度,因地制宜采取适合的海洋生态修复措施来缓解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文章以福建省莆田市某填海造地工程为例,采用价值量评估方法,估算填海工程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经过评估,本次填海造成的海洋服务功能总的价值损失为1 451.23万元,其中供给功能、气候调节功能、文化服务功能、支持功能、污染物处理功能等各项功能价值损失分别占总价值损失的27.5%、32.8%、2.2%、12.3%、25.2%。研究提出建议采取"修复补偿为主"的制度,开展海洋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舟山市水资源,进一步促进舟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文章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服务和自然生态服务2个方面,计算2000-2017年舟山市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舟山市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舟山市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平均值为102.81亿元,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其中社会经济服务价值逐年递增;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地表水调蓄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为主,其中文化服务价值的增长趋势最显著且增幅最大;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城镇化率、废水排放量、供水量、年降水量、产水系数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额呈显著正相关,与地面硬化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温度的相关关系不强;未来应进一步发挥水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作用,加强对水生态系统服务新类型的认知和开发,同时以主要影响因素为重点关注领域,精准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