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华北克拉通中部大陆地壳断面磁性结构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壳的磁性结构与深部地质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测量了五台-集宁地壳剖面44件岩石样品的磁性参量及磁滞回线.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及磁卫星资料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断面具有明显的磁性分带结构特征.上地壳、中地壳与下地壳上部岩石饱和磁化强度(Js)的平均值分别为58.7A/m、681.2A/m与1068.0A/m,而饱和等温剩磁JSIRM为4.1A/m、77.9A/m和138.4A/m.磁性与变质相及成分对应分析显示,断面内的磁性结构主要受变质作用控制(尤其是变酸性岩与变基性岩).Js值的变异系数Vc,上地壳为62.2%、中地壳为62.5%、下地壳为143.7%,而JSIRM值的变异系数则分别为707%、86.1%、165.4%.中一下地壳之间Vc值的差异远大于上一中地壳,显示了地壳深部磁性强度的非均一分布特征.本区中一下地壳岩石的磁化强度明显高于秦岭造山带北缘的登封群与太华群,这一差异可能与两区地壳深部热结构的明显差异相关.结合磁卫星长波长磁异常分析推测,地壳断面中基性麻粒岩的磁性代表了区域下地壳的磁化强度,如果地壳深部的剩余磁性以热粘滞剩磁(TVRT)为主,则可估算出...  相似文献   

2.
利用北京—丰镇及其邻区三分向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总长340.0km)所获信息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充分识别、提取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多种S波折射、反射震相(波组).结合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S波速度vS和泊松比μ在内的二维物性结构,并综合近垂直反射、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等资料,给出了该区内深部构造轮廊和相应的解释推断:该剖面的地壳厚度由东边顺义的35.0km左右向西呈增加之势,至丰镇以东为42.0km左右,壳内于延庆以东的下地壳和延庆至涿鹿间的中地壳以及天镇以西的上地壳内各存在一低速体;地壳中由东向西有一厚约5.0~9.0km的壳幔过渡带;大部分地区上、中地壳的μ值为0.25,下地壳的μ值一般为0.27,上地幔顶部的μ值为0.28.表明了该区上、中地壳整体呈脆性,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延庆至涿鹿间,上地壳的低μ值,可能反映该处岩体裂隙(孔隙)发育且呈干燥充气状态,而中地壳的高μ值,则可能反映该处岩体充液(或呈部分熔融状);根据震相特点、μ值的横向变化特征,确定了该区数条深部断裂.地震大多发生在断裂附近,即μ值显著变化处,并集中于μ值较低一侧的脆性岩体中.  相似文献   

3.
天水地区重力剖面测量结果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1990年期间在天水地区的重力剖面测量结果,以及用多层变密度直接反演法得到的该区地壳密度分层结构。结果表明,除近地表的沉积层外,该区地壳在纵向上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其各层的平均密度为2.61、2.66、2.80g/cm^3,各层底面的平均深度分别为16、28、45km,且各层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都比较剧烈。  相似文献   

4.
太平湖水库的底栖动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保元  梁小民 《湖泊科学》1997,9(3):238-243
研究了太平湖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组成(1992-1993年)定量样品出现26种(属),主要是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软体动物只有1种,现存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本次调查结果与1985-1986年资料比较,种类数减少,现存量显著增加,生物量由0.562g/m^2增加到3.90g/m^3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底栖动物的参数与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总氮,总磷正相关,水生昆虫的密度和生理量与水  相似文献   

5.
讨论华南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在解释中除应用常规的2.5维重磁异常反演外,还采用等密度线算法构制梯度层密度模型,用于分辨地壳密度细结构,以及计算自由地幔而深度用于分析上地幔密度的横向不均匀性。重磁模拟结果揭示了10km深度内的上地壳构造以及地壳与上地幔密度的分布。提出华南造山带以低密度上地幔为特征,它可能与上地幔的改造有关;四川盆地具有较高的上地幔密度,为未经改造的原始地幔。扬子克拉通与华南造山带的分界线与上地幔密度的分界线一致。根据布格异常、地表岩石密度和地形资料的综合分析,圈定出反映内生成矿作用深部标志的密度倒转区,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华南黑水─泉州地学断面的重磁解释。在解释中除应用常规的2.5维重磁异常反演外,还采用等密度线算法构制梯度层密度模型,用于分辨地壳密度细结构,以及计算自由地幔而深度用于分析上地幔密度的横向不均匀性。重磁模拟结果揭示了10km深度内的上地壳构造以及地壳与上地幔密度的分布。提出华南造山带以低密度上地幔为特征,它可能与上地幔的改造有关;四川盆地具有较高的上地幔密度,为未经改造的原始地幔。扬子克拉通与华南造山带的分界线与上地幔密度的分界线一致。根据布格异常、地表岩石密度和地形资料的综合分析,圈定出反映内生成矿作用深部标志的密度倒转区,可作为进一步找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7.
对华北地区韧性剪切带几种代表上、中、下地壳深度的糜棱岩及其围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纵波速度测定及各向异性研究.对实验样品的纵波速度测定得到以下结果:1.沿糜棱岩面理方向的纵波速度大于与面理垂直方向的纵波速度,差值为0.15-0.30km/s,各向异性为3%-5%;2.糜棱岩的纵波速度低于其围岩的纵波速度,差值为0.10-0.45km/s;3.中地壳角闪岩相糜棱岩的纵波速度各向异性高于上地壳绿片岩相糜棱岩和下地壳麻粒岩相糜棱岩的各向异性;4.地震波速各向异性与糜棱岩矿物优选定向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一秋龄性腺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的外部特征并与一秋龄未成熟及二秋龄成熟河蟹进行比较,同时给出了体重与壳宽的回归方程.保安湖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秋龄雌蟹,体重大于29.8g(壳宽为4.03cm)全部成熟,而体重小于13.1g(壳宽为3.00cm)均不成熟,体重在13、1-29.8g之间,既有成熟又有未成熟.对于一秋龄雄蟹,体重大于26.0g(壳宽3.91cm),全部成熟,而于12.0g壳宽2.66cm)均未成熟,体重在12.0-26.0g之间,既有成熟者又有未成熟个体.对一秋龄成熟河蟹成熟系数逐月变化的观察表明,在翌年3月份达到峰值,雌蟹为12. 32± 1. 75%,雄蟹为 4. 24± 0. 06%;此后,性腺迅速退化,至翌年七月上旬,卵巢退变成细索状结构.己无完整的卵粒.  相似文献   

9.
俯冲带的负浮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Murnaghan-Birch状态方程,计算了密度P、热膨胀系数av、定压比热cp等物性参数在上地幔温压条件下的分布,给出了热传导系数k在上地幔温压条件下的分布.采用准动力学计算方案,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板块不同俯冲速度、角度、不同厚度及不同俯冲深度情况下俯冲带的温度分布和密度分布.计算了不同俯冲模型下俯冲带的负浮力及其对岩石层板块形成的等效应力,发现负浮力在俯冲过程中是变化的,俯冲速度和板块厚度对其有明显的影响,在稳定俯冲状态,负浮力约为(1.5-2.3)×1013Nm-1,等效张应力约为0.25-0.29Gpa.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来解释为什么在相对稳定的板块内部地区会存在高地震活动区与高构造形变区.首先,对于大多数板内地区而言,特别是大陆地盾地区与老的海洋盆地,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温度相当低,那里的岩石相对坚硬在这些地区不可能发生明显的岩石圈变形,因为岩石图累积强度大大超过板块驱动力.相反,如果下地壳与上地幔温度相对较高,板块驱动力则主要由上地壳承受,因为下地壳与上地幔相对软弱在这种地区,由于岩石圈累积强度与板块驱动力大小相当,构造形变相对较快.本文将这种假说应用在位于美国中部的新马德里地震带与周围地区.地震带内部热流密度值约为60mw/m2,略高于本区背景热流密度值45mW/m2.计算得到的地温梯度与实验室结果所揭示的延性流动定律表明,在地震带内下地壳与上地幔相当软弱,板内应力主要由上地壳传递.那里的形变速率相对较高.与此相反,在周围地区热流值相对较低,岩石四累积强度大大超过板块驱动力,构造应力由地壳与上地幔共同承受热流值的大小和下地壳上地幔的受力状态是决定地震活动性在地震带内与周围地区强烈对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武汉东湖沉积物中轮虫休眠卵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里  周洁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6,8(1):51-60
报道了1992年8月 ̄1993年7月间武汉东湖营养类型不同的3个湖区沉积物中轮虫休眠的卵数量和分布。不论湖区营养类型如何,沉积物中的休眠卵数量均呈“V”形垂直分布,表层高,底层低,由表向底数量逐渐递减。在3个湖区中,休眠卵的数量随水体营养水平的增高而增加。营养水平最高的Ⅰ站其休眠卵数量年平均为1.32个/cm^3,营养水平较低的Ⅱ、Ⅲ站分别为0.74个/cm^3、0.71个/cm^3。休眠卵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P波层析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获取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本文基于1万4 484条天然地震的P波(Pg和Pn)到时数据,对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进行P波三维速度结构层析成像,获取了该区域内地壳P波、上地幔顶部Pn波的速度结构和地壳厚度信息。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P波速度范围为5.2—7.2 km/s,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范围为7.7—8.4 km/s,地壳厚度范围为48.0—68.6 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与地质块体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壳P波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中、下地壳分布有较大范围的低速区,上地壳与中下地壳P波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在上地壳主要表现为高速异常,随着深度增加逐渐表现为低速异常;而柴达木地块在上地壳主要表现为低速异常,下地壳则表现为高速异常;柴达木地块和拉萨地块在上地幔顶部表现为较高的Pn波速度,最高约为8.4 km/s,而在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地块东部,Pn波总体上表现为低速,最低约为7.7 km/s。研究区内地壳厚度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南厚北薄,其中羌塘地块东部和拉萨地块的地壳较厚,而柴达木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东部的地壳相对较薄,羌塘地块西部存在局部的地壳变薄现象,反映了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北向俯冲作用下的岩石圈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高温连续脱水实验,在950和850℃下,测定了女山的一个单斜辉石巨晶平行于[001]~*方向的氢扩散系数,分别为(6.5±土1.5)×10~(-12)和(1.8±0.7)×10~(12)m~2/s.碱性玄武岩中的幔源单斜辉石巨晶可能是研究上地幔中水的性质、演化和氢同位素特征的可靠样品。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培养条件下多刺裸腹溞的生殖和种群增长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 1996年在实验室对多刺探腹溞(Mbina macrocopa)种群的增长率及相关生态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温度梯度(24、28和32℃)和3个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密度(0.25、2 5和25 x 10_6cell.mL~(-1)下,以28℃时内禀增长力(r_m)最高;28℃时,面包酵母的投喂密度为25×10_6cell.mL_(-1)时,其r_m最大.温度28℃,面包酵母密度为25×10_6cell.mL~(-1)时,该溞的繁殖前期最短,繁殖期和寿命均最长,并且怀卵量(每窝产仔数)最大.该溞的种群密度和瞬时增长率分别在接种后第7d和第3-4d达高峰.该搔批量培养时采收时间以第5d为宜.  相似文献   

15.
通过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的分布,换算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分布规律;结合岩石类型,地震及地壳相对运动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并针对人们关注的问题(青藏高原隆起的驱动力是什么?它还会上升多高?它会不会突然下落?)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地球膨胀构造动力物理模拟的相似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照地球膨胀学说进行全球构造动力物理模拟的相似性研究,得到了膨胀地球岩石层弹性球壳力学模型的方程分析相似准则和地幔物质沿膨胀裂谷通道上涌流动的方程分析相似准则.按照各相似准则的约束,计算得到了满足与膨胀地球原型相似的模型参数:膨胀初始半径为0.46m;原始岩石层的厚度、密度分别为3×10-3m和(1.2-1.8)×10kg/m,其强度为10Pa;原始地球膨胀内压为4.25×10Pa;原始地表重力为-1.25×10-2N/kg;上涌物质密度、粘度分别为1.2×10kg/m和2×10Pa·s;原始地幔物质上涌厚度、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2.5×10-2m,2.0×10-3m/s和3×10m/s2.由此表明材料物性等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原型要求的模型条件.  相似文献   

17.
提供了扬子克拉通太古代基底崆岭群20件代表性岩石样品的密度与磁性参数的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变碎屑岩与TTG(英云闪长-奥长花岗-花岗间长质)片麻岩(13个样品)的磁化率与饱和剩磁普遍大于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前者的磁化率与饱和剩磁平均值分别为1213×10-6SI与19.94A/m,而后者的则为802×10-6SI与10.77A/m.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呈明显的亚铁磁性状态;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则以顺磁性或顺磁性与亚铁磁性混合状态分布为主.热磁分析结果表明,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的剩磁载体以磁铁矿与磁赤铁矿为主;斜长角门岩和辉长岩则明显含有磁黄铁矿与次要的磁铁矿.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的磁性具有很强的非均一性.推断崆岭群中的变碎屑岩为麻粒岩相变质级,视深度相当于大陆下地壳;而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级明显低于变碎屑岩,可能为角门岩相,视深度相当于中地壳.变碎屑岩与TTG片麻岩磁性的强非均一性可能与该区后期广泛发生的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青藏高原地壳形变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琪  游新兆 《地震地质》1996,18(2):97-103
通过对拉萨、日喀则地区两条基线的观测结果分析,得到了拉萨地块近南北向地壳形变率为(7.0±2.3)mm/a及近东西向(7.4±2.3)mm/a的形变速率,与震源机制解的结论十分接近。同时监测到相对于拉萨南北向7.3cm和东西向4.1cm的震后形变位移,显示出GPS在地震监测及与地震相关的地壳形变研究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北京及邻近地区Moho面的深度分布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林 《中国地震》1998,14(1):1-13
利用北京台网38中站记录的北京及其地区1990 ̄1993年302个2.0级(唐山地构3.0有)以上地震,共3014条^-P波到时、666条Pn波到时及1135^-S波到时资料,采用Horiuchi等(1982a;1982b)提出的“地壳二维深度结构”方法,研究了这一地区Moho面的深度分布,同时联合测定震源位置及P,S波台校正值。另外,用华北台网(1993,1994年)的资料也进行了试算。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0.
近期完成的北北东向的繁峙~太仆寺旗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由山西断隆进入内蒙地轴,它穿过了山西地震带的大同~阳高震区和北西西向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西北缘。其主要目的是探测研究张~渤地震带及其两侧壳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张~渤地震带壳内界面及莫霍面较其两侧有1.0~2.0km的不同程度的上隆;在阳原~张家口之间地壳结构纵向与横向非均匀性明显,上地壳和下地壳上部有局部的速度逆转,下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由山西断隆一直延伸至内蒙地轴,上地幔顶部的速度梯度明显增大;在阳原、怀安和张北附近分别存在着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在内蒙地轴一系列壳内界面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