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讨论和对比,初步认为可分上、下两个动物群。对阿里地区早二叠世珊瑚,前人未经过系统研究和描述,由于地质工作的大力开展,我院科考队和西藏地质二队科考队在1980年共同组队在该区进行工作并系统采集各门类化石,在古生物方面有不少新的发现。本文资料来源就是他们辛勤劳动采集的二叠纪珊瑚标本,经转交作者研究,现共描述四射珊瑚 8 属 7 新种和 1 新亚种;另外描述床板珊瑚 2 属 2 新种和 1 新亚种。 在研究过程中,部分标本蒙长春地院林英铴副教授审查并提出宝贵意见。文成以后,承王鸿祯教授审阅中、英文稿,我院科考队同志提出宝贵意见,我院北京研究生部磨片室、照相室同志代为磨片和照相,笔者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讨论的喜马拉雅区,是指雅鲁藏布江—象泉河以南至我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广大地区。对区内的二叠系研究,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解放前的工作是非常零星的,系统地对二叠纪地层的研究,是从解放后开始的,如西藏工作队地质组(1952)、希夏邦玛峰科考队(1964)、珠穆朗玛峰地区科考队(1966—1968)、青藏高原科考队(1973—1976)等,对该区的二叠系作了如下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本期为西藏地质专辑。西藏是地质世界中一块光辉夺目的瑰宝,也是科学王国中一块正在开拓的新天地。现在,板块热、西藏地质热盛行全球,据说这里存在着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接合的边界,引起了国际地质学界越来越大的兴趣和重视。 一九五○年,北京大学地质系王大纯、清华大学地质系朱上庆等同志曾参加国家科考队赴藏进行开创性考察。随后,两校地质系成为建立我院的基石,而作为地处首都的高等学府,却中断了对西藏的地质调查与研究。不过从一九五九年开始,配合国家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的珠峰地质考察始终坚持着,并获得可喜的硕果。直到一九七四年,正当我院处在搬迁动荡之际,一批有抱负的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院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与鼓励下,克服各种困难,组队进藏去学习、实践、探索、攀登,一干就是九个春秋。他们深入到人迹  相似文献   

4.
阎永奎 《江苏地质》2002,26(1):1-6,T001
对采自江苏北部铜山县新元古界贾园组上部的灰色中厚层砂泥质灰岩、粉砂质灰岩和赵圩组下部的青灰色厚层灰岩中的微古植物群样品,进行了以浸解法为主,辅以磨片法的研究,共发现14属、19种,其中有1新属、2个新种。研究结果表明,贾园组和赵圩组的微古植物群虽属、种较少,但化石体的纹饰较复杂、结果明显。就其微古植物组合特征看,它与我国北方新元古界的化石组合有较大差别,而更近似于我国南方前震旦系的南华系(扬子系)上部的微古植物组合,地质时限为距今740Ma-700Ma之间。  相似文献   

5.
1980年夏,笔者参加了地质部青藏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简称“西藏地质科考队”)在阿里地区狮泉河—日土—龙木错一带的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工作,写成题为“西藏日土多玛一带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地层及长身贝类等腕足动物群”一文。该文以藏北西部日土多玛地区四条实测剖面为基础,对自晚石炭世阿塞尔期(Asselian)到早二叠世卡赞期(Kazanian)的地层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吉普群,为一套巨厚的含砾板岩、砂板岩互层过渡为石灰岩的冈瓦纳相沉积。西藏地质科考队将其分为五个组,自下而上依次为;擦蒙组、展金组、曲地组、吞龙共巴组和龙格组。在该文中还论讨了各组的时代依据,肯定了本区萨克马尔阶(Sakmarian)地层的存在;提出了四个腕足动物化石组合,在对动物化石分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西藏阿里地区中侏罗—早白垩世遗迹化石的产地地层;复理石相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及分类;并描述遗迹化石16个遗迹属17个遗迹种,其中3个新遗迹属和6个新遗迹种。文中所研究的遗迹化石是1980年高原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大队四分队采集的。在研究过程中曾得到杨遵仪教授热心指导。照片由王树元、孙特和胡昌铭摄。在此一并致谢。一、西藏日土地区遗迹化石产地地层简介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宽铰蛤动物群以其特有的冈瓦纳型面貌以及与冰海相含砾板岩相伴随而闻名于世,已有近140年研究历史。中国境内以往虽有过发现个别标本的报导,但Runnegar1978年和原鉴定者共同复查后已一致予以否定。本文报导的宽铰蛤动物群共计22种(包括2新种、1比较种、7未定种),隶属于9科、12属(包括2未定属),由武汉地质学院与西藏地质二队共同组成的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1980年首先发现于日土县多玛一带。分别产出于霍尔帕错群的三个层位之中,由下至上的化石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疆吐谷鲁群早白垩世介形虫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所研究的材料系1980年由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余静贤、李佩贤、张望平和新疆石油管理局赵治信等同志采自准噶尔盆地紫泥泉子,呼图壁石梯子剖面、鄯善连木沁剖面。计150余块介形虫标本,经研究共21种,分属于2科6属。化石十分丰富,保存完好,在个别层面上成层出现,几乎成为造岩生物。样品分析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童紫筠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韦玉勤二同志承担,地质研究所黄成彦、杨安国同志进行电子扫瞄摄影,樊小荣同志印制图片。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固着蛤类(Rudists)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一种特化类型,也是侏罗—白垩纪海相地层中的重要化石门类之一,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海域。我国西藏中西部的泽当、日喀则、岗巴、黑河和阿里地区以及新疆喀喇昆仑地区都有发现。我国西藏、新疆境内的固着蛤类,过去研究得很少,描述过的属种也很有限。最早的研究者是法国人杜维叶(H.Douvillé),其成果发表于S.Hedin 1916—1923年著作中。解放后,《中国的瓣鳃类化石》(1976)一书及文世宣、兰琇等论文(1976)报道了新疆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固着蛤。近年来,新疆、西藏地质研究所的同志,也对一些属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韩同林 《地质论评》1995,41(3):290-292
本文是对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吴章明同志于1992年在《地质论评》第38卷第2期上发表的“对《西藏活动构造》一书中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中所提出的疑议作简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锥石类化石在我国研究较少。1933年尹赞勋先生描述过采自甘肃的标本;最近张守信研究珠穆朗玛峰地区的锥石化石,建立中国锥石(Sinoconularia)属。国外对锥石类的研究亦很零星,迄今为止,只建立了约30个属。本文共记述5个属种(其中新属新种4个)。新疆的标本是新疆区调队张凤鸣同志转赠的;浙江的标本是抚州地质学校韩乃仁、李罗照等同志赠给的;其他标本是武汉地质学院杨关秀、杨慕华等同志采集的。笔者特此致谢。  相似文献   

12.
西藏阿里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的遗迹化石系1980年我院西藏科考队郭铁鹰、聂泽同、梁定益,研究生胡昌铭、孙特及西藏地质二队张宜智,王为平等同志野外采集的。描述的遗迹化石产于西藏阿里喀喇昆仑山南部霍尔巴错群的展金组和曲地组。展金组为一套厚约三千余米的砂板岩交互层,并夹有基性火山岩及凝灰岩,具有清楚韵律的复理石建造,其下为未见化石的擦蒙组含砾板岩。曲地组位于展金组之上,为砂岩、含砾砂岩夹粉砂质板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约一千余米。曲地组之上为含(虫莛)Monodixodina,Parafusulina的吞龙共巴组。厚达四千余米的展金组和曲地组大部分岩层内古生物化石(遗体)稀缺,但在砂板岩内却往往含有很多遗迹化石。展金组上部中重要的化石是典型冷水型双壳动物Eurydesma由刘本培鉴定计有: Eurydesma perversum,E.Playfordi,E.mytiloides,E.subovatum,E.sp.等,展金组下部钙质砂岩透镜体中产腕足类:Ambikella sp.,Anidanthus fusiformis,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早二叠世栖霞期吞龙共巴组的(虫莛)类。吞龙共巴组系论1981年王玉净、盛金章、张遴信所命名,他们根据1976年中国科学院西藏科考队路线调查的材料,在缺乏地层资料的情况下,以古生物研究为主,共计描述吞龙共巴组的(虫莛)类4属9种、1比较种、1亲近种(其中有1新种)。1980年,经我们工作,认为吞龙其巴组下部是灰岩,上部是一套碎屑岩系,它与下伏曲地组是整合接触,与上覆茅口阶的龙格组,仅在北部多尔冬山见到是整合接触关系。实测剖面地点是日土县多玛区北部脱塔拉和阿蒙岗日。(虫莛)的采集点是散尔多山、那扎西山、红砂沟、答波、6020高地。在这些采集点中,均在灰岩中含丰富的(虫莛)类。本文共计描述7属及8种,1比较种、2未定种(其中4新种):Pseudofusulina ameng-  相似文献   

14.
岩矿制片又称磨片,磨片是地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把一块岩石磨制成厚0.33mm的符合鉴定要求的薄片,需要经过切片,煮胶,粗磨、细磨、精磨……等十几道程序。其中有几道工序是费时、又费力的,为此,对磨片工艺流程和操作工具的革新一直是席片人员或地质人员们所关注的事。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对磨片工艺中两项程序进行了革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往的磨片程序中,精磨是在玻璃板上涂上研磨粉,用双手把住薄片往返推动而研磨的,这种操作既费时,又费力。笔者在细磨机上用800号细砂磨制,一次性磨完,从而代替了玻璃板上的精磨。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采自云南澜沧老厂的双壳类,共计13属、15种和未定种(其中1新属、4新种)。该动物群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其组成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扬子地区有明显联系,属扬子生物区系,并具亚热带生物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书简介     
这是一本磨片技术的专著。书中反映了著者20多年的磨片工作经验、著者试制的各种新粘结胶,并收集和整理了国内磨片的先进经验。全书从磨片所须的设备、材料、一般岩矿薄片光片的制备,到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电镜、紫外、红外吸收谱、荧光、包裹体、裂变径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几年,我们参加西藏地质局组织领导的一些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地区涉及拉萨、那曲、山南等地区。本文只是根据近年实际工作,并参考和引用西藏地质局、青海地质局、四川地质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等兄弟单位的工作成果,试图对西藏东部地区的地质与大地构造轮廓作一梗概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8.
湖南零陵冯家冲侏罗系及其双壳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顺宝 《地质论评》1981,27(5):375-383
冯家冲侏罗系剖面位于湖南省零陵县冯家冲煤矿附近。1973年我和李子舜等在此测了地层剖面,现对地层划分及其时代提出一些看法。并对双壳类化石的新属种进行描述;已报道过的属种为了讨论地层时代,有代表性的附了图版。室内工作得到了杨遵仪教授的指导和李子舜同志的帮助;地质科学研究院照相室帮助照相,仅致谢意。  相似文献   

19.
羌塘是西藏高原的主体 ,享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 ,平均海拔 5 0 0 0m以上 ,因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 ,人们对那里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所知甚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研究员率队 ,有包括地质、矿床、生物、钻探技术等多学科的汉、藏科技专家及新闻记者等 2 2人参加的科考队 ,于今年 5月初从盐湖中心常年野外科学基地———扎布耶盐湖出发 ,进入羌塘无人区 ,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预计总行程约 80 0 0km。此次科学界的综合考察为揭开该地区的自然奥秘提供了一次良机 ,对开拓人类对高寒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学和生物学的研究 ,保护和合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了过铝花岗岩的含义、类型、构造环境以及两种主要过铝花岗岩类的成因。并以西藏过铝花岗岩为例,阐述和分析其分布特征、主要岩石类型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西藏过铝花岗岩的成因是新特提斯洋关闭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主要属同撞碰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