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树猛  田黎 《海洋科学》2010,34(1):80-83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这些废弃物的绝大部分最终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海洋.当这些废物和污水的排放量达到一定的限度,海洋便受到了污染.污染海洋的物质众多,按污染物的性质和毒性,以及对海洋环境危害方式,大体可以把污染物分成以下几类:一是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如工业排出的无机氮、磷酸盐等,生活污水中的粪便、洗涤剂等;二是重金属和酸碱类物质如汞、铜、锌、镉等重金属,以及砷、硫、磷等非金属和各种酸碱;三是有毒化学制品,主要是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1,2].  相似文献   

2.
汞、镉、铬、锌对紫菜毒性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镉等重金属是当前海洋的重要污染物质,它们对海洋生物和人体都有高的毒性,像“水俣病”、“痛痛病”就是由于环境汞、镉污染使人致残、甚至丧命的公害病。有关汞等重金属对各种海洋生物的毒性试验资料,是制订海水水质标准和沿海工业、城市“三废”排放标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5种重金属对白脊藤壶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铜、锌、镉、汞4种重金属无机离子及1种有机形态的锡对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第二期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报告了各重金属在作用时间为2、4、8、16和24h时的最高无毒浓度、最低有毒浓度、半致死浓度及各有毒浓度产生毒性作用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对白脊藤壶幼体均具较高的毒性,其毒性随重金属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大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有机形态的锡对白脊藤壶第二期无节幼体的毒性要高于其它4种重金属无机离子的毒性,4种重金属无机离子对白脊藤壶第二期无节幼体的毒性大小顺序为:汞〉铜〉镉〉锌.揭示了白脊藤壶第二期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具灵敏度高、指标明确、方法简便、取材方便、实验周期短、具重要的生态意义等优点,可应用于海洋中若干种重金属的污染监测.  相似文献   

4.
梁志  庞景梁  孙恢礼 《海洋学报》1983,5(4):526-529
为了评价防污涂料的毒性和了解水质的污染情况,一些作者已研究了汞、铜、锌、镉等重金属对苔藓虫、双壳类动物、石灰虫等污损生物的幼虫和成体以及其它一些无脊椎动物幼虫的毒性[1-3],但是,对一种常见的海洋污损生物藤壶幼虫的毒性却研究得不多.藤壶是南海最主要的污损生物之一,并且是一些海区污损生物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5.
汞是中国近海海域中主要的重金属类污染物,由于其高毒性和稳定性,可能对海洋生态和环境产生潜在风险,但目前我国尚缺乏汞的海水水质基准研究。现有汞的海水水质标准主要基于国外的生物毒性资料制定,该标准能否为中国的海洋生物和环境提供恰当的保护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搜集筛选了74种中国海洋生物的毒性数据,并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了汞的海水水质基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沿海水体中汞的环境暴露数据,采用商值法对中国近海水环境中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环境中汞的长期基准值为0.433μg·L-1,短期基准值为1.659μg·L-1;整体上,中国近海环境中汞的生态风险较低,但局部海域存在高风险,慢性风险商最高达5.35。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重金属对海洋贝类的急性毒性、细胞分子毒性及遗传毒性,探讨了利用海洋贝类监测海洋环境质量的可行性以及利用抗氧化酶作为指示重金属污染程度标志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与生态毒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重金属污染物日益增多,所有污染物的最终归宿是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这种污染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健康和各种生物造成了威胁。因此,海洋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的地球生物化学和生态毒理学吸引了众多的化学、生物、环境工作者的兴趣。近年来,关于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有许多工作,发表的文献已有数百篇,重金属形态与其生态毒性关系主要是从化学的角度出发,探索重金属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采用5个中尺度海洋围隔实验装置研究铜、镉、汞、铅和锌的混合液对厦门湾浮游生物生态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混合溶液即使在几个ppb的浓度下,也能产生对浮游生物生产力的抑制作用,浮游动物对重金属污染非常敏感,特别是幼形类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未改性钢渣和酸改性、碱改性、热改性以及盐改性等4种改性钢渣在不同振荡时间、海水中汞初始浓度和温度条件下对汞的吸附效果,并探讨了钢渣对海水pH值、营养盐浓度以及重金属浓度的影响。实验显示未改性钢渣和4种改性钢渣在120min振荡时间、15~35℃条件下对海水中汞去除效果均比较好,酸、碱和热改性钢渣可以更好地适应海水中汞浓度的变化。在常温下,碱改性钢渣对海水中汞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可达91.9%,同时会使砷、铜、铅、锌和镉等重金属浓度下降。结果表明,碱改性钢渣治理海洋重金属的效益好且安全性较高,可考虑应用于实际海洋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重金属存在形态的研究已日益为环境科学工作者所重视。重金属在环境中分布、迁移和转化等化学行为都与它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对生物的毒性效应也取决于它的存在形态。离子态铜的毒性远大于络合态铜,并且铜的络合物越稳定,其毒性越小。因此,如果只测定重金属的总浓度,就难以对环境质量作出正确的评价。环境科学的深入研究,更需要人们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Florence和Batley(1976)及Florence(1977)提出了较详细的重金属存在形态分类图式。这个形态分类图式利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将溶存天然水中铜、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中的污染物,极少单一存在,往往是多种并存。因此,它们对生物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可能产生拮抗(Antagonism)或协同作用(Synergism)。然而,以实验的方法研究多种重金属对海洋动物的效应的报道目前还不多见。已有的多为单种元素的实验研究,如Cunningham和Tripp,对汞在美洲牡蛎体内的积累、排出以及用同位素标记其在组织中的分布做了不少工作; Eisler等做了镉对海洋动物影响的研究;Phillipst近几年来做了监测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指标种的探讨。 毛蚶Arca (Anadara) subcrenata Lischke,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大量产于渤海,是沿海地区的重要食用贝类。作者以毛蚶为实验材料,探讨镉、铜、铅、镍、铬等五种混合的重金属在其体内的积累、排出和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盐度变化对其积累的影响。这对于了解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进行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是很必要的,尤其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的河口和海湾区域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铜、汞和铬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水温为28±0.5℃,盐度为32‰的条件下,采用静态更新法研究了铜、汞、铬对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ock)各期幼体的急 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长毛对虾幼体对铜、汞、猗的耐受性都随着幼体从无节期变态到仔虾期而逐步增强,且三种重金属的毒性顺序为汞>铜>铬。根据仔虾的96h LC50值计算的铜、汞、铬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408、0.00067、0.370mg/L,而根据仔虾对铜的96h LC50所估算的铜对无节幼体较为稳妥的安全浓度为0.0002mg/L。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领域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液频繁排入水体,导致被排入的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越来越高.重金属是主要的海洋污染物之一,易被生物体吸收富集,转化为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再经食物链传递,危害人体健康,而海洋沉积物是进入海水中具有毒性的重金属的主要归宿地.笔者主要讨论了沉积物吸附重金属的沉积物重金属的质量基准和背景值、吸附机理和海域金属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沉积物是海洋重金属污染物的积蓄场所,能较好地记录海区的污染状况;同时,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比海水高得多,便於分析。因此,沉积物的污染调查已成为评价海域污染状况,特别是确定局部污染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估计厦门海区汞的污染状况,我们详细地调查了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分布,並用有机质校正汞含量和判别污染站位,评价了汞在沉积物中的污染状况,比较了厦门海区与东海海域沉积物中的汞含量。  相似文献   

15.
汞、锌、铅对黑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耀  陈超 《海洋科学》1988,12(3):54-57
本文就汞、锌、铅3种重金属对黑鲷胚胎(包括前期仔鱼)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与铜对黑鲷胚胎发育的影响作了比较。黑鲷卵和前期仔鱼对上述4种重金属的敏感顺序是:汞〉铜〉锌〉铅。初孵仔鱼对汞及胚孔封闭前的发育卵对铜较其它发育阶段更为敏感。初孵仔鱼和脊椎形成前的卵对锌、铅都比较敏感,但大大低于对铜和汞的敏感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脊椎形成后至孵化前的胚胎发育期间,卵对4种重金属的敏感性都远较胚胎发育的其它阶段低。汞、铅对黑鲷的胚胎发育有较明显的迟滞效应。高浓度的锌和铅引起大量初孵仔鱼的畸变,而在含汞海水中,在胚胎直至前期仔鱼的发育期间无畸变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6.
渤海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渤海404个站位的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通过潜在生态风险、地累积指数等指标定量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利用富集因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湾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最高,渤海海峡最低;渤海Cd具有强潜在生态风险,Hg具有中等?强潜在生态风险,总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Cr和Ni的少量站位超过毒性阈值上限,其余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毒性阈值下限,表明渤海发生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污染的概率很低。沉积物中粒度效应控制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具有主要影响,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Cd,主要分布于辽东湾的锦州湾和复州湾,其次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的Hg对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有重要影响,亟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海洋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研究是认识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发展快速、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指标对于防治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海洋微藻运动性作为生理指标研究了典型海洋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在本实验所测试的浓度范围内,铜(0~4.41μmol/L)和苯酚(0~9.03 mmol/L)分别在2 h内对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能动性,包括运动方式、运动能力和游泳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都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经Logistic模型拟合分析求得铜和苯酚对亚心型扁藻的2 h-EC50分别为2.21μmol/L~2.65μmol/L和4.47 mmol/L~5.71 mmol/L。在联合毒性实验中,铜和苯酚混合后,对亚心型扁藻的2h-EC501TU,其联合毒性效应方式表现为拮抗作用。上述结果与传统毒性试验(包括微藻72 h生长抑制试验,24 h~48 h大型蚤静止试验和96 h鱼类死亡试验)结果均是可比的,但相对所需测试时间较短,表明微藻运动性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测试指标可以对海洋污染物生态毒性(包括单一和联合毒性)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四种重金属对Mian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鼎勋  洪万树 《台湾海峡》1999,18(2):186-190,T001
本文研究了汞,铜,锌和铬四种重金属对Mian状黄姑鱼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胚胎发育受阻,肥放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初孵仔鱼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这些重金属对Mian状黄姑鱼仔鱼的毒性强弱依次为Hg^2+〉Cu^2+〉Zn^2+〉Cr^6+。  相似文献   

19.
杨灿  徐文喆  孙军 《海洋科学》2023,47(4):176-183
随着纳米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越来越广泛,纳米塑料逐渐演变成目前海洋生态系统中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塑料比微塑料粒径更小,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吸附力,成为海洋中污染物的重要载体之一,影响深远。双壳类具有滤食特殊摄食方式,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其他营养级生物,是食物链中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就纳米塑料的定义与来源、在海洋中的污染现状、对海洋双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进行阐述。纳米塑料可以通过海洋生物呼吸和进食过程中摄入体内,在吞噬细胞中诱导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毒性并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在有其他污染物的存在下,纳米塑料的存在,会增加污染物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留滞时间,从而加大其毒性。纳米塑料可以通过食物网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0.
浙江沿海贝类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水平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6年秋季在浙江沿海潮间带采集的27个典型的双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类软体动物(贝类)样品,分析检测了其肌肉组织中锌、铜、镉、砷、铬、铅和汞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种类贝类肌肉组织中的含量是不同的,铜、锌元素的含量相对最高,铅、镉、铬和砷元素的含量次之,汞元素的含量最低;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吸收过程中可能存在拮抗作用,铅、铬、砷与铜、锌元素含量负相关性显著。(2)双壳纲贝类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累积最明显,其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指标生物具有明显优势。(3)生物体质量评价表明,铜、锌元素在贝类体内的富集明显,具有潜在的生物累积危害,其他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的累积均没有超过"潜在危害"的阈值;牡蛎体内铜、锌元素的含量超过海洋生物Ⅲ级质量标准,并超过无公害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污染现象,其余贝类生物质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状况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