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建立来源于锦鲤的细胞系,本文采用组织块法,对来源于锦鲤(Cyprinus carpio)鳍条、吻端、肌肉、心脏、鳔、肠道、卵巢等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在25℃下,添加20%胎牛血清、0.2μg/mL表皮生长因子(EGF)和25ng/mL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L-15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显示,鳍条、心脏、鳔、吻端、肌肉、肠道、卵巢分别在原代培养第3、6、12、13、15、3、3天,有细胞从组织块迁出;对长至单层的鳍条、心脏、肌肉细胞进行传代培养,鳍条细胞已传至第39代,心脏和肌肉细胞分别传到第2代和第4代;鳍条、心脏和肌肉细胞分别呈现上皮细胞样、上皮细胞样和上皮细胞样与成纤维状混合型.第6代锦鲤鳍细胞的染色体计数,结果显示,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布范围为55~154条,2n=100.病毒敏感性实验,发现锦鲤鳍条细胞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和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都敏感,且在24h内出现细胞病变(CPE);但对斑点叉尾鮰病毒(CCV)不敏感.锦鲤鳍条细胞系的建立为后期建立更多的锦鲤细胞系和鱼类病毒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菱鲆鳍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大菱鲆(Scophthalus maximus)鳍细胞系,文中采用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启动大菱鲆鳍组织的原代培养,并通过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进行大菱鲆鳍细胞的继代培养。研究结果显示,在pH=7.0~7.4、温度20~24℃的培养条件下,培养于含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羧甲基壳多糖、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的Leibovitz-15培养液(20%胎牛血清)中的大菱鲆鳍细胞,其生长分裂状况最好,细胞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经继代培养后,细胞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第60代大菱鲆鳍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2.4 h,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仍为44条。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后仍保持有原有形态和较高存活率。现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大菱鲆鳍细胞系,目前已传至第65代。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查清病毒对大菱鲆细胞的感染途径与感染机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病毒疫苗研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鳍细胞系的建立及久效磷对其毒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市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鳍细胞系,为其细胞毒理学、病毒学与细胞工程等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采用酶消化法使用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Leibovitz L-15和DMEM培养液(pH7.2)在22~28℃分别启动了大黄鱼鳍组织的体外培养,通过添加促细胞贴壁和分裂的物质在最适堵养条件下对大黄鱼鳍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并研究了久效磷对大黄鱼细胞系鳍细胞的毒性作用.体外培养结果显示,大黄鱼鳍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20%FBS-DMEM/F12,最适培养温度为25℃,体外培养鳍细胞的形态主要为成纤维细胞样,22 d后便可形成汇合细胞单层,经过连续继代培养成功建立了大黄鱼的连续性鳍细胞系,目前已传至第112代;对第60代大黄鱼鳍细胞系细胞的鉴定结果显示,其群体倍增时间为50.96 h,分裂状态十分旺盛,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仍为48条,并具有正常的6m+6sm+36t二倍体核型,证明所建立的细胞系确为大黄鱼鳍细胞系.不同浓度久效磷处理的检测结果显示,大黄鱼鳍细胞对久效磷敏感,20~160 μg/mL久效磷可引起鳍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持续性显著降低,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显著升高并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久效磷对该细胞系细胞的48 h半抑制浓度(IC50)为43.05 μg/mL,,证实久效磷对大黄鱼鳍细胞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圆斑星鲽连续性鳃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建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鳃细胞系,本文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组织的体外培养,并通过对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地进行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液最适pH值为7.2,最适培养温度为22℃;通过向20%FBS-DMEM/F-12培养液(pH=7.2)中添加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羧甲基壳寡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在22℃成功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细胞的贴壁、生长和分裂状态良好,为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30 d即可形成汇合的细胞单层;经连续继代培养后,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现已继代培养至第76代;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复苏后仍保持其原有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其贴壁生长状态和增殖速度也与冻存前无差异;生长特性鉴定结果显示,第60代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3.6 h,表明细胞的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细胞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仍为46条,并具有其典型的二倍体核型特征(46 t),表明所建立的细胞系确为圆斑星鲽鳃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及病毒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是一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尚未见其细胞系建立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以斑石鲷肌肉、脑组织为材料,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建立了斑石鲷肌肉、脑细胞系,分别定名为OPPM、OPPB。斑石鲷肌肉细胞系已传至183代,脑细胞系已传至174代,细胞均为成纤维样细胞。OPPM细胞最适培养温度为28℃,OPPB细胞最适培养温度为26℃。在FBS浓度为10%~20%条件下细胞生长旺盛。对OPPM、OPPB分别提取DNA进行18SrRNA基因片段特异性扩增,均获得819bp DNA片段,与斑石鲷18SrRNA序列进行比对,一致性达99.6%,表明该细胞起源于斑石鲷,而染色体分析表明两个细胞系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异。OPPM细胞与OPPB细胞液氮冷冻保存10个月后,复苏后经台盼蓝细胞染色,约91.2%、86.7%细胞具有活性,且复苏后增殖速度快,可正常传代。使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C1质粒转染至OPPM、OPPB,可高效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OPPM和OPPB细胞系的建立将为斑石鲷免疫学研究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金钱鱼肾细胞系的建立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是一种重要的广盐性海水养殖鱼类,可直接在海水、淡水、咸淡水等不同环境中正常生长。为研究金钱鱼独特的渗透调节机制,本文研究了金钱鱼肾细胞的原代和传代条件及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原代肾细胞在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L-15培养基里贴壁和生长较好,添加10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传代细胞采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L-15培养基,细胞生长迅速,3—4d即可传代。金钱鱼肾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命名为SK细胞,目前已传至22代。扩增第11代SK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比对结果证明此细胞系来源于金钱鱼。采用CCK-8法检测第12代细胞在低渗(95,137,200mmol/kg),等渗(330mmol/kg)和高渗(430,550mmol/kg)中的增殖情况,结果发现肾细胞在137—430mm/kg的渗透压范围内均可增殖,说明金钱鱼肾细胞对渗透压的耐受性较强。本试验首次建立了金钱鱼肾细胞系,并初步证明了肾细胞对盐度有较强的耐受性,为今后渗透压调节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宽纹虎鲨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启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活体宽纹虎鲨(Heterodortus japonicus)的鳃软骨和鳍软骨组织为材料,利用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Ⅱ型胶原酶(type Ⅱ collagenase)和胰蛋白酶(trypsin)进行消化获得游离软骨细胞,对所得游离细胞连同软骨组织分别用含20%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对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宽纹虎鲨鳍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最适pH为7.2~7.6、最佳温度为2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对软骨细胞作用不显著。培养于pH7.2~7.6的MEM培养液(含20%小牛血清)中的宽纹虎鲨鳍软骨组织,在24℃启动培养3d后便有软骨细胞开始陆续从组织中迁出,新迁出细胞的形态多为圆形,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部分细胞形态逐渐转变成上皮样。  相似文献   

8.
从细胞色素 b基因全序列研究鞍带石斑鱼的分类学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鞍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 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 coioides、鲑点石斑鱼E. fario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1 141bp序列,并结合GenBank其他7种石斑鱼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发现42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7.6%).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于密码子第3位.以4种鲈形目鱼类为外群,用MEGA3.0软件中的NJ、ME、MP等3种方法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鞍带石斑鱼与石斑鱼属鱼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鞍带石斑鱼归入石斑鱼属.  相似文献   

9.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是近些年来危害养殖鲫鱼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 CyHV-2)。本研究以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脊髓组织为材料,进行组织细胞体外培养,构建对鲤疱疹病毒Ⅱ型敏感的异育银鲫脊髓细胞系(Spinalcordtissuecell lines of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CSC)。采用组织块移植法,进行异育银鲫脊髓细胞的原代培养,并进行传代,已传代至第128代次,获得稳定传代的细胞系后,采用低渗法进行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进行鲤疱疹病毒Ⅱ型的敏感性测试与传代。结果表明,以含10%胎牛血清的L-15培养基,在24℃恒温条件下,可稳定传代培养异育银鲫脊髓细胞,传代细胞呈成纤维样或纺锤状;核型分析显示,染色体数为156±2条,该细胞为三倍体细胞。通过对CyHV-2敏感性的测试,CSC细胞感染CyHV-2后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感染第7天的病变细胞液的TCID_(50)达到10~(9.33)/mL,CyHV-2病毒可在CSC细胞上稳定传代;通过对病变细胞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直径为128—134nm大小的疱疹样病毒颗粒。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异育银鲫脊髓细胞系对CyHV-2敏感,并在细胞上能进行稳定传代,传代病毒具有较高病毒滴度,这为鲤疱疹病毒Ⅱ型的深入研究及疫苗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姬松茸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感染活性及其作用方式,进而为水产养殖鱼类高效抗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CDV)感染活性物质的开发和鲆蝶类淋巴囊肿病的防治奠定基础,利用热水浸提和酒精沉淀法得到了5种姬松茸提取物组分(E1~5),并利用MTT、细胞病变程度观察等方法研究了5种组分对LCDV感染体外培养大菱鲆鳍细胞(turbot fin cells,TF细胞)的影响作用.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5种组分对体外培养TF细胞均无毒性.细胞病变程度结果表明,本文所得5种姬松茸提取物组分尤其是E5组分具有显著的抗LCDV感染TF细胞的活性.不同方式感染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显示,5种姬松茸提取物组分抗LCDV感染TF细胞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直接灭活病毒和/或阻断病毒吸附细胞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对虾肝小管。指出肝小管管壁由六种细胞(胚细胞、纤维细胞、疱状细胞、吸收细胞、侏儒细胞、肌上皮细胞)组成。描述六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并根据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探讨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罗芬  陈礼强  康斌 《海洋与湖沼》2011,42(4):488-494
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对黄颡鱼鳃的表面形态特征、鳃小片血管分布及其内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颡鱼鳃耙呈长锥形,鳃弓表面具棘状小刺,鳃小片呈褶皱状,镶嵌排列在长条形鳃丝两侧。光镜可观察到鳃小片两侧红色的入鳃和出鳃动脉以及中部片状毛细血管网。鳃耙、鳃弓、鳃丝及鳃小片表面均被扁平上皮细胞覆盖,其表面微嵴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3.
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采用显微观察和MTT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低分子量氨基糖(包括壳寡糖(chitosan)、羧甲基壳寡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羧甲基甲壳寡糖(Carboxymethyl chitin oligosaccharide)、N-乙酰氨基葡萄糖(N-acetyl-glucosamine))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在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4种氨基糖对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均没有细胞毒性,且均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生长,以壳寡糖和羧甲基甲壳寡糖效果最佳,二者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壳寡糖、羧甲基甲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能明显促进角膜基质细胞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壳寡糖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提示低分子量氨基糖可适用于角膜细胞促生长的培养,为壳聚糖衍生物材料用于眼科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细胞系的构建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动物(如昆虫)不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研究仍停留在原代培养水平,没有建立起克隆化的永生细胞系。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还介绍了一个基本原理,即海洋无脊椎动物永生细胞系的建立,可以通过捕获细胞的干性而实现。捕获细胞干性的第一条途径是利用转录因子等直接由体细胞制备海洋动物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第二条途径是获取海洋动物的成体干细胞(ASC)。这些细胞在维持机体活性、再生、无性克隆、体内增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当培养条件正确时,海洋无脊椎动物iPS细胞和ASC将会保持其原始状态,利用干细胞自我复制的固有能力、不分化地进行增殖而形成永生细胞系。  相似文献   

15.
李炜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9,30(6):635-639
以3种常见的海洋浮游藻类──扁藻、杜氏藻和牟氏角刺藻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正交方法设计实验条件,研究盐度、温度和光强的变化对藻类细胞内二甲基硫丙酸(DM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藻类细胞DMP含量相差很大。扁藻DMSP含量最高,其次为杜氏藻,牟氏角刺藻含量最低。种间差别的影响明显高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藻细胞DMSP含量的影响。3种环境因子对藻细胞DMSP含量的影响效果不同,盐度变化引起藻细胞DMP含量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温度和光强。随着盐度的增加,扁藻、杜氏藻和牟氏角刺藻细胞内DMSP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螺旋藻多糖对CD3AK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螺旋藻多糖(PS)对CD3McAb激活的杀伤细胞(CD3McAb Activated Killer Cells,CD3AK Cells)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S浓度为2.5μg·ml^-1培养体系条件下,对CD3AK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细胞增殖作用(P〈0.02);对培养长达23d的CD3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K562细胞)的活性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6.5% ̄50%)。提示PS对辐射  相似文献   

17.
牙鲆的胸腺位于鳃腔背面结缔组织膜上,紧贴着肾脏的头部,界限清晰,胸腺不向咽腔突出,胸腺上皮没有粘液细胞。牙鲆胸腺没有明显的外区和内区之分,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比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组织中,未能观察到胸腺小体。在胸腺的细胞类型上,首次发现了大量的交错突细胞,常与淋巴细胞相伴,其特点是具有大量的”迷路样”膜结构。同时还发现,牙鲆胸腺可以不对称并存在快速退化现象,在3月龄时最易观察,而6月龄以上的牙鲆即退化消失。  相似文献   

18.
周莉  刘清华  李军 《海洋科学》2020,44(8):48-55
鱼类生殖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作为供体细胞移入同种或异种受体,在受体内迁移、定居、增殖、分化、成熟,产生供体来源功能性配子和后代,称为鱼类生殖细胞移植。作为一项辅助生殖技术,与冷冻保存技术相结合,已经在多种鱼类上进行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经建立了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囊胚胚胎、孵化幼鱼、成鱼为受体的移植体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未来将在濒危物种保护、代理养殖、干细胞诱导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已经报道的鱼类生殖干细胞移植技术,以及鱼类生殖干细胞移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海湾扇贝外套膜的组织结构与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HE及AB-PAS染色方法,在光镜下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s irradians)外套膜的组织学结构及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部位具有双壳贝类外套膜的典型结构特征,即由中央膜和边缘膜组成,边缘膜具有3个突起,分别为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组织结构主要包括内外上皮层、结缔组织与肌纤维。不同部位外套膜各组织成分的含量与分布有差异。AB-PAS染色反应显示,在上皮层中分布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粘液细胞,分别为Ⅰ、Ⅱ、Ⅲ、Ⅳ型。Ⅰ型着色为红色,AB阴性,PAS阳性,含中性粘多糖;Ⅱ型为蓝色,AB阳性,PAS阴性,含酸性粘多糖;Ⅲ型染色后呈紫红色,AB,PAS均为阳性,PAS阳性较强,含混和性粘多糖,以中性粘多糖为主;Ⅳ型为蓝紫色,AB,PAS均呈阳性,AB阳性较强,含混和性粘多糖,以酸性粘多糖为主。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与数量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