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泥沙冲淤的二维数值模拟和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分别计算取水前后半封闭港池泥沙回淤分布和回淤量的变化。数值模拟计算得出取水前港池泥沙回淤分布较均匀,取水后港池各部区域随其水流流态而有不同的回淤率;经验公式计算表明取水后港池回淤率增加6 mm/a,取水回淤贡献率为14%。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铜沙老航槽自然回淤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工航槽的自然回淤规律和回淤上的特性变化,对航道进行合理的疏浚和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就长江口铜沙老航槽自然回淤作初步分析。 一 长江口铜沙航槽于1982年2月将铜沙航槽Ⅱ、Ⅲ、Ⅳ区向南平移了800米,遂将原来的Ⅱ、Ⅲ、Ⅳ区废弃(见图1)。  相似文献   

3.
厦门港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潮流模型试验和泥沙回淤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徐啸  郑久清 《台湾海峡》2003,22(1):92-101
对厦门港深水航道潮汐水流试验研究和泥沙回淤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58km长深水航道范围内泥沙总回淤量为 2 80× 1 0 4 m3 a,其中海沧进港航道的墓前礁浅段和猴屿南的嵩鼓水道仍然是回淤率较大的区段 .此外 ,海沧港区的西端由于码头突出原岸线 70 0多米 ,落潮流被挑离码头 ,形成大尺度回流 ,不仅增加了回淤量 ,对船舶靠泊也不利 .对强波浪条件下泥沙集中淤积问题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 ,一次大风浪可能造成的回淤率并不大 ,外航道范围内一次大风浪过程 ( 2d)的回淤率不大于 9.0cm d ,内航道不大于 5.0cm d ,港内不大于 2 .5cm d .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洪季北槽深水航道区域悬沙沉降速度估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北槽深水航道区域洪季多年固定测点的水文泥沙资料,综合利用Rouse公式及霍夫变换方法,估算了深水航道工程下洪季北槽悬沙沉降速度。从悬沙沉降速度角度探讨了北槽深水航道区域泥沙高回淤的基本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航道回淤与悬沙沉降速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洪季条件下,北槽悬沙沉降速度在2~8 mm/s之间,其悬沙沉降速度随盐度变化有先增大后变小的特点,在7‰左右时悬沙沉降速度最大;结合洪季北槽航道回淤分布,在深水航道CSW~CS3测点附近泥沙回淤量较高,该处航道高回淤是由于该区域具有较好的泥沙絮凝条件(盐度)及较高的水体含沙量致使该区域悬沙沉降速度较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核电厂取水明渠泥沙回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啸 《海岸工程》1998,17(4):5-12
核电厂需用大量冷却水,用水量为工业用水的第一位。明渠取水是核电厂常用的取水方式之一。本文针对电厂取水明渠及口门外水流特点,分析计算了取水明渠内各部位及口门外过渡段的泥沙回淤率,并提出减少明渠泥沙回淤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2010年贯通后,发挥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航道回淤量大、维护压力大、维护费用高的问题突出。本研究基于北槽四边界水沙通量观测成果,分析提出了北槽航道回淤泥沙来源;针对回淤原因,在已建减淤工程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次减淤的研究思路,优化了减淤工程方案的比选指标体系;采用三维潮流泥沙数模、清水动床物模、经济技术综合分析等手段,通过"加高范围"、"加高高程"及"加高位置"比选,研究推荐了减淤工程方案。利用实测回淤量分析了工程减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南导堤越沙是洪季北槽的重要泥沙来源,对北槽高浓度含沙量场有一定贡献。提出了可通过加高北槽南侧的导堤,实现减少通过南导堤越堤进入北槽的泥沙量,从而减小北槽含沙量水平,同时改善北槽下段流态,降低水沙横向输移,进而降低航道回淤的减淤思路。研究推荐的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减淤工程为南坝田挡沙堤加高工程及先期工程方案。先期工程位于S4~S9丁坝坝田,在现有南坝田挡沙堤的基础上加高S4~S8区段,并延长至S9丁坝,工程全长约23.8 km,高程+3.5 m。工程于2015年11月开工建设,2016年7月主体工程完工,工程减淤效果显著,2016—2018年年均减淤量约954×105m3/a,近三年已节省航道维护疏浚费用约5亿元。  相似文献   

7.
灌河口外为粉沙淤泥质海岸,口外沙嘴发育,形成主、副槽,拦门沙浅区水深仅2 m左右,波浪掀沙作用强烈,水沙运动复杂。利用波、流共同作用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灌河口外拦门沙深水航道整治后水动力变化及航槽回淤,特别是台风浪情况下航道骤淤问题。研究表明:灌河口外海域动力条件、泥沙环境以及工程涉及问题复杂,双导堤配合航槽疏浚整治工程能有效发挥减淤效果,通过双导堤间过流断面积补偿能有效降低工程对新沂河排洪的影响,正常条件下航道开挖年回淤约190~330万方,台风浪骤淤约为180万方,建议导堤根部加高以减少口门附近航道回淤。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深水航道东试挖槽浮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杭州湾深水航道东试挖槽中浮泥进行观测和淤泥特性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槽中浮泥产生和消失的规律,认识到浮泥的固结是东试挖槽中泥沙回淤的主要形式。这对研究拟开挖的杭州湾深水航道东段的泥沙回淤规律,确定适航水深和航道维护方案等都有着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子活化示踪砂技术,对长江口北槽下航道南侧抛泥区泥沙运移趋势进行了现场示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航道南侧抛泥区抛泥,泥沙的运移扩散方向在导堤内基本与航道平行,近似长带形分布.出导堤后运移扩散的主导方向偏向东南.在导堤内进入或越过航道的泥沙量很少,出导堤后进入或越过航道的泥沙量更少.回槽率估算结果表明,在抛泥后第3 d,泥沙回槽率<4.6%;抛泥后第4 d,泥沙回槽率<5.6%;抛泥后第5 d,泥沙回槽率<5.3%.由此得出泥沙回槽率不高,航道南部的抛泥区是较为理想的抛泥区.  相似文献   

10.
运用半封闭港区水域泥沙回淤研究结果,以及电厂港池取水物理模型试验结果,提出电厂港池取水回淤计算模式。应用此模式对某港拟建电厂各取水工况进行港池航道回淤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日照港煤码头浚深工程回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动力学三维数学模型对日照港煤码头水域的水动力因素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煤码头浚深工程实施后港池和航道回淤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文中模型较好地重演日照港煤码头水域潮流场,对于港池与航道的回淤分析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2.
崖门西江出海深水航道北起崖门口,南至荷包岛─高栏岛,全长约38km,是一条穿越黄茅海水域的重要通航水道。由于崖门外两侧围垦,海域水下地形的滩槽处于不断演变之中。近年来,深泓局部地段淤积逐步加重,已显著碍航。这与黄茅海水域的水动力因素、泥沙运动以及含盐度特征有密切联系。根据这些因素的季节、年变化特征以及航道的特点,本文进行了崖门东航道栏门沙段概化的定床浑水回淤模型试验,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回淤强度(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与分析比较。试验结果和试挖槽实际回淤强度资料较吻合,将为今后的工程施工方案的选择提供较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淤泥质海岸建造高桩码头,通常在开挖基槽后沉桩再抛石形成棱体。基槽中的回淤淤泥很难清除,为此研制了堤下爆炸挤淤新工艺。本文是关于该新工艺的理论、实验及工程应用的一个总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挤淤机理、装药工艺、模型律及药量公式等。研究及应用表明,这种新工艺与先前我们研制成功的爆夯法及爆填法一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工艺系列。  相似文献   

14.
徐啸 《台湾海峡》1998,17(1):9-15
本文在现场实测资料及模型试验成果基础上,针对嵩屿电厂三期工程具体特点,分析了九龙江河主取水口水域的自然条件和河床冲淤变化计算了取水口附近泥沙回淤量,并对取水口区域岸稳定性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嵩屿电厂三期取水口建成后,其附近泥沙回淤强度为25-27cm/a。  相似文献   

15.
王广禄 《海岸工程》2018,37(3):50-56
航道工程建设后,泥沙和地形通过一定时间到达平衡,故航道区域发生回淤现象。考虑航道施工期回淤特征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利用单波束测深技术测量的便捷快速,且单点垂向精度高的优点,设计了航道施工期回淤监测快速简便实施方案。方案中使用了固定断面法进行了监测网的布置;采用距离倒数加权平均法提高狭长航道验潮精度和速度;使用断面单元分算汇总的办法计算疏浚施工期航道回淤量。通过对实例项目的操作,基本满足快速准确回淤监测要求,为长期回淤研究提供宝贵的施工期资料。  相似文献   

16.
湛江湾沿岸工程冲淤影响的预测分析Ⅰ.动力地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篇概述了湛江湾的环境背景,对泥沙补给条件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航槽近期冲淤的基本态势.从纳潮量的空间配置和规划中的工程规模及其在湾内的位置,讨论了各工程的正、负面效应及主要影响区域,为下篇的冲淤数模计算、定量预测奠定了基础.本文还给出了湛江湾湾口断面积与总纳潮量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福姜沙水道是长江南京以下12.5m深水航道重点治理河段。航道工程实施后,仍需进行疏浚维护保障航道畅通。为了探究航道工程作用下福姜沙水道的滩槽演变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对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采用基于Hybrid LTS/GMaTS方法的平面二维水—沙—床耦合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Hybrid LTS/GMaTS方法在不损失模型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水动力作用是洲滩变形的主要动力,体现在洲滩整体冲淤和局部形态改变两方面;2)航道工程作用下,福中水道入口处水动力条件明显改善,各特征流量级下均呈现刷深趋势,航道中段呈现“洪冲枯淤”的冲淤特征,主流被归顺在深槽内,且随着流量增长深槽向南摆动;3)边心滩演变和水动力作用共同影响福北水道航道冲淤变化,航道工程作用下靖江边滩、双涧沙沙舌、福北水道的滩槽演变关系和对径流特征响应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水道整体而言,航槽回淤现象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受到洲滩演变和局部水动力减弱的不利影响,福北水道入口处航道条件发生恶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口内河槽和口外海滨水下岸坡对流域来沙减少响应敏感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利用 ArcGIS 软件对长江口南槽及其口外海滨段 1990 年、1996 年、2000 年、2004 年的地形数据进行冲淤速率计算和冲淤图绘制.结果表明:1990 - 1996 年、1996 -2000 年和 2000 - 2004 年三个时段南槽口内河槽的平均淤积速率分别为 2.08、1.51 和 11.97 cm / a,而口外海滨的平均淤积速率分别为 6.08、4.27 和- 6.62 cm / a;与口外海滨相比,口内河槽冲淤的空间分布更为复杂.结论包括:近期南槽口内河槽的(年 - 年代尺度)冲淤主要受底沙移动和深水航道工程影响,与流域来沙减少趋势的关系不大;而口外海滨的冲淤主要受河流供沙量的支配,对流域来沙减少响应较之南槽更为敏感,同时也可能与南槽的冲淤调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浙江瑞安丁山促淤工程为例,分析了建造在淤泥质海岸上,具有不同坝距的丁坝群和顺岸坝组合工程的促淤效果。从工程坝田内滩面的淤积形态、淤积规律和回淤率三方面来讨论上述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兴建此类工程的总体布置原则和选择合理结构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粘性泥沙运动规律在淤泥质海岸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维 《海洋工程》2011,29(2):52-58
根据近年来我国淤泥质海岸粘性泥沙运动规律在海岸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对于适航水深的应用,在疏浚技术上的应用,关于航道泥沙回淤模式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关于在泥沙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上的应用以及在泥沙回淤整治技术上的应用.阐述和论证了学术成果与工程应用的有效结合,同时也突显了学术和基础研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