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根据2009–2011年东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的生产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表温(SST)和海面高度(SSH)的数据,采用外包络法,以投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适应性指数,按月份分别建立基于SST和SSH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SI)。采用算术平均法(AMM)和几何平均法(GMM)获得基于SST和SSH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HSI)综合模型,并以2012年各月生产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两种HSI模型所得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综合指数不相同,通过算术平均法的HSI模型,当HSI为0.6以上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87.9%,通过几何平均法的HSI模型,当HSI为0.6以上时,渔获量所占比例为87.2%。算术平均法较GMM更适于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2015年上海某远洋渔业公司在毛里塔尼亚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研究毛里塔尼亚海域底拖网头足类渔场与表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均值(SSHA)、水深等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头足类渔场分布与SST、SSHA、水深等因子关系密切,各月作业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一定的差异;作业渔场分布在SST为15~28℃的海域,最适SST范围为16~22℃;作业渔场分布在SSHA为-50~10 cm的海域,最适SSHA范围为-20~-40 cm和-10~10 cm;作业渔场分布水深为10~90 m的海域,最适水深为50~70 m。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9-10月栖息地适宜指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作为商业性捕捞的对象,准确预报中心渔场可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根据2003、2004年9~10月份期间我国鱿钓船在2°~24°N、57°~69°E海域的探捕数据,结合表温、盐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以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几何平均法(GM)分别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9月份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8的中心渔场作业次数比例超过24%,平均日产量在5.48 t/d左右;10月份在HSI大于0.8的中心渔场作业次数比例在43%以上,平均日产量在5.2 t/d以上。基于表温、盐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的HSI模型能较好预测印度洋鸢乌贼中心渔场,且AM模型优于GM模型。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7~2009年7~9月渔汛期间我国鲐鱼灯光围网在东海的生产数据,利用海表温、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等遥感水质数据,分别将作业网次比例和单网次产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数(AM)和几何平均数(GM)分别建立基于海表温、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P<0.01),在HSI大于0.5的海域,2007~2009年7~9月平均作业网次比例在65%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高于19.82 t/net。研究认为,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10年7~9月生产数据及遥感水质数据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87%以上的作业网次和产量分布在HSI高于0.5的海域,CPUE为14~17 t/net,且较稳定,波动较小。研究认为,基于遥感水质数据的AM栖息地指数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东海鲐鱼渔场。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2015年11月至翌年3月(冬季渔汛)上海某渔业公司在摩洛哥海域的底拖网渔船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频度分析法和渔场重心法对冬季渔汛底拖网作业渔场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摩洛哥冬季渔汛底拖网作业渔场分布在15.0°—18.0°W、20.0°—26.0°N海域,经度方向上主要集中在15.5°—16.5°W和17.0°—17.5°W范围内,纬度方向上主要集中在21°—22°N和23°—25°N海域,其产量所占比率在85%以上。渔场重心呈现出规律的分布,基本上分布在1个经纬度范围内。11月份渔场重心分布在16.63°W、23.20°N附近海域;12月—翌年1月份分布在16.53°W、23.03°—23.09°N海域;2月份分布在23.21°N、16.48°W附近海域;3月份分布在23.56°N、16.33°W海域。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4~2010年北太平洋鱿钓船队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以海表温度(SST)1℃、海面高度(SSH)为1 cm、叶绿素a浓度(CHL-a)为0.1 mg/m3的间距,分析作业产量、CPUE与SST、SSH、CHL-a的关系,得到柔鱼渔场适宜环境因子范围,并将生产数据和环境数据匹配组成样本集,建立北太平洋柔鱼空间分布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011年环境数据预报柔鱼渔场,并与2011年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10月各月实际作业位置落入基于频度统计方法预报渔场的概率达90%以上;而BP模型预报的平均精度为79.2%,最低精度为52.5%。基于多环境因子的频度统计柔鱼渔场预报模型优于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0~2013年3-5月渔汛期间智利外海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海表面温(SST)、海表面盐度(SSS)、海表面高度(SSH)及叶绿素浓度(Chl-a)等海洋环境数据,以外包络法建立基于作业努力量和CPUE的各环境变量适应性指数(SI)。以SST作为建立SI的基准因子,采用算术平均法构建栖息地综合适应性指数模型(HSI),并选择最优栖息地指数模型,以用于茎柔鱼渔场预报,并利用2013年智利外海茎柔鱼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SST和SSS为因变量构建的HSI模型为最佳,且基于作业努力量的HSI模型要好于基于CPUE的HSI模型。以作业努力量为SI指标、基于SST和SSS为因子的HSI模型能较好预报智利外海茎柔鱼渔场。  相似文献   

8.
2004年北太平洋柔鱼钓产量分析及作业渔场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11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生产数据,结合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ineexplorer 4.0软件作图进行柔鱼钓产量及渔场与表温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5~7月在160°E以东海域作业,产量较低;8~10月在150°~160°E海域作业,为生产作业的产量高峰期,占总产量的62.5%;11月在150°E以西海域作业,产量也较低。在150°E以西海域CPUE最高,150°~160°E中部海域次之,160°E以东海域最低。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各月适宜表温分别为:5月12~14℃;6月15~16℃;7月14~16℃;8月18~19℃;9月16~17℃;10月15~16℃;11月12~13℃。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0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进行统计,并用渔业地理信息软件MarineExplorer4 .0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 1~5月阿根廷滑柔鱼分布中心集中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产量和平均日产量有较大的变动,其中以2~3月为最高。1~5月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范围为7~14℃,并经过K S检验。但各月的适宜表温有所不同, 2月为11 ~12℃, 3月为10 ~12℃, 4月为8 ~9℃, 5月为7 ~8℃。在表温比往年稍偏高的作业海域,有利于渔场的形成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鳍金枪鱼资源是南太平洋金枪鱼渔业的重要目标种类,也是我国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根据2008-2009年我国海洋渔业公司在南太平洋海域的生产数据,结合表层、105 m和205 m水层温度,以及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等海洋环境数据,运用一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按季度建立基于各环境因子的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采用算术平均法获得基于多环境因子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并用于中心渔场的预报。通过与实际作业渔场的比较与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报准确性达到70%以上,具较高渔情预报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Th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NO on the growth of Chaetoceros curviset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As a recently recognized information molecule in campaign of the “Molecule of the Year” by Sci- ence magazine, nitric oxide (NO)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biologists and many other field scien- tists, for its very important physio…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多数工程化人脸识别系统是基于子空间算法的,针对子空间算法识别系统中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不高的问题,从图像预处理的角度出发,通过Matlab仿真Eigenface和Fisherface两种算法识别过程,建立起图像差值模型,同时引入不同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根据类间距离和类内距离的变化,从中确定出最优的预处理方法,改善算法识别率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合适的图像预处理可以增强识别系统的强壮性。  相似文献   

13.
移动智能终端正在迅速成为地图服务的增值平台,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GIS地图服务技术将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研究了移动GIS地图服务的特点、形式和模式,提出了一种地图混合服务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了Android平台下地图服务模式的技术开发,建立了一种基于自定义瓦片地图的服务开发模式;最后以客户端移动GIS地图服务演示系统为例,进行了技术验证。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龙眼短枝扦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生长素对龙眼插条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龙眼插条不定根由愈伤组织分化而成,IBA 能促进插条的愈伤组织发生,2.4-D 对插条叶片的保持效果最好,龙眼扦插的难点在于生根过程的后期阶段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多数工程化人脸识别系统是基于子空间算法的,针对子空间算法识别系统中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不高的问题,从图像预处理的角度出发,通过Matlab仿真Eigenface和Fisherface两种算法识别过程,建立起图像差值模型,同时引入不同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根据类间距离和类内距离的变化,从中确定出最优的预处理方法,改善算法识别率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合适的图像预处理可以增强识别系统的强壮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油气井射孔作业引发的微地震事件频率高、持续时间短、能量小,地面采集的微地震信号易被地面环境中随机干扰噪声掩盖,分析微地震相特征时需对微地震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使用常规频率滤波法难以获得准确结果.采用维纳方程相关函数迭加滤波方法,压制随机干扰噪声,获取清晰微地震信号.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衰减随机干扰噪声、突出微地震信号同相轴,提高对微地震信号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借鉴数值分析的思想,在大地椭球模型的基础上采用IERS2010规范,结合成熟的基本天文标准(SOFA)程序库,在C++环境下设计一种基于GCRS-ITRS变换关系的星下点计算方法,以满足其实时性及精确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位置服务领域,用户轨迹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用户的日常行为模式,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利用GPS终端收集用户行为轨迹数据并加以挖掘分析,对于位置服务实现智能化推送有积极作用。用户行为轨迹的停留点分析是轨迹分析的常见手段之一。本研究首先将用户个性化信息,与轨迹点相关的地标名称等语义信息融入常规用户行为轨迹,形成“位置-语义”一体化的用户语义轨迹。然后,过滤原始轨迹错误点,提高数据精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的加权方法计算轨迹停留点坐标。最后,利用停留点坐标结合用户的兴趣、职业等个人信息,在扩充的POI信息库(包含营业时间、优惠信息等)中检索匹配,并智能化匹配出用户停留点周围的POI,主动向用户推送符合个人兴趣或职业需求的POI详情位置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对土的承载力影响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影响承载力的方法和措施,对提高施工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网经历了“九五”、“十五”国家计划的支持,已经集中了我国多部门、多领域的海量数据,实现了对外提供可持续发展数据信息共享服务模式;然而,系统目前只是针对用户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用户而言,一般多使用指标作为分析的数据源,难以直接使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实现数据库中数据到分析指标间的映射关系,是系统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数据库组织管理模式,针对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特点,提出了固定指标与动态自定义指标概念,并根据两种指标的特点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指标到数据的映射模式与存储方法,实现了系统由基于数据的服务转变为基于指标的服务模式,使用户能够更好地使用该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分析并提高系统数据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