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恐龙蛋层位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广东已知产恐龙蛋地点除南雄外,已遍及粤东—粤西的白渡、河源、惠州、三水、茂名等大小晚白垩世红层盆地,含恐龙蛋地层大致可划分为:早期含圆形蛋层,仅见于三水盆地;中期圆形蛋—长形蛋层,见于三水、河源、惠州、白渡等盆地;晚期含巨形蛋—椭圆形蛋—长形蛋层,见于南雄、茂名盆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恐龙蛋化石埋藏丰富,分布广泛。迄今为止,已报道有14个省(区)发现恐龙蛋化石。尤其在浙江天台盆地、山东莱阳盆地、广东南雄盆地以及河南西峡和淅川盆地等晚白垩世陆相红层中发现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同时也发现大量共生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中国恐龙蛋化石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保存好、分布广、时代跨度大等特点,因此恐龙蛋可以作为中国白垩纪陆相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化石之一。本文在建立天台盆地赖家组和赤城山组的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和恐龙蛋生物地层层序框架的基础上,重点对比讨论了我国几个主要含恐龙蛋沉积盆地的恐龙蛋类群组合序列及其对应的地层关系。同时,对我国周边相邻地区如蒙古、韩国和印度以及其他各个大陆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初步对比讨论。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我国其他几个主要的恐龙蛋化石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较而言,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组合特征鲜明,前者主要以网形蛋类和蜂窝蛋类为主,后者以长形蛋类为优势类群,结合天台盆地陆相红层中多个凝灰岩夹层获得的98~91Ma和南雄盆地67Ma的同位素年龄,据此,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代表了晚白垩世早期的恐龙蛋组合,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则代表了晚白垩世晚期的恐龙蛋组合。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莱阳恐龙蛋化石群明显不同,莱阳盆地的主要蛋化石类型——圆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在天台盆地至今没有被发现。但莱阳恐龙蛋化石群与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比较相似,如莱阳盆地金刚口组以椭圆形蛋类为主,含有少量的长形蛋类,而南雄盆地以长形蛋类为主,含有少量的椭圆形蛋类,其中金刚口椭圆形蛋、薄皮椭圆形蛋、长形长形蛋和安氏长形蛋等2属4种蛋化石在两个盆地均有发现。此外,在莱阳盆地王氏群中下部的将军顶组还发现了相对原始的网形蛋类。综合以上分析,莱阳恐龙蛋化石群大致介于晚白垩世早期的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和晚白垩世晚期的南雄恐龙蛋化石群之间,更接近于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中晚期。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西峡恐龙蛋化石群非常相似,在科一级分类单元中,至少有巨型长形蛋类、蜂窝蛋类和棱柱形蛋类等6个蛋科在两个盆地中均有发现,尤其是巨型长形蛋科仅在天台和西峡两个盆地中有化石记录,其中西峡巨型长形蛋这一蛋种同时产于西峡盆地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天台盆地的赤城山组。西峡盆地发现的其他一些蛋化石也可以归入到天台盆地新建立的一些蛋化石类型中。据此推断,走马岗组和赵营组与赤城山组的层位可能大致相当。虽然我们对西峡盆地已报道的部分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初步厘定,但鉴于西峡盆地大量恐龙蛋化石的形态学和分类学尚存在较多的问题,两盆地的详细对比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天台恐龙蛋化石群与淅川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组合差别很大,相应的淅川盆地的恐龙蛋类群与相邻的西峡盆地的差别也较大,此外,在淅川盆地高沟组发现有树枝蛋类,这一类蛋化石在天台盆地未发现,据此推测淅川盆地的时代应晚于天台盆地和西峡盆地。相比较而言,淅川盆地的蛋化石组合与莱阳和南雄恐龙蛋化石群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含有长形蛋类、圆形蛋类和椭圆形蛋类等,因而,淅川盆地的马家村组和寺沟组的层位被认为可能与莱阳盆地的金刚口组和南雄盆地的坪岭组相当。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建立我国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群的组合序列及其对应的地层层序和时代框架,从下至上至少包含了4个恐龙蛋化石群:1)天台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天台群中上部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时代约为晚白垩世早期(塞诺曼期土伦期);2)西峡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六爷庙组,晚白垩世早中期(土伦期桑顿期);3)莱阳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王氏群中上部的将军顶组和金刚口组,晚白垩世中晚期(科尼亚克期坎潘期);4)南雄恐龙蛋化石群,赋存层位为南雄群园圃组和坪岭组,晚白垩世晚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此外,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和深入,有望建立起包括早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群在内的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的组合特征序列,为进一步划分与对比我国白垩纪地层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南雄盆地坪岭剖面罗佛寨群的划分及其生物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正> 南雄盆地在我国陆相上白垩统—下第三系地层及其生物群的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976年南雄“华南白垩—早第三纪红层现场会议”之后,南雄盆地上湖组和浓山组被分别确立为我国陆相下中古新统和上古新统的典型层位,坪岭—真仙岩剖面由于剖面清楚、出露良好、各门类化石丰富,被选为罗佛寨群的层型剖面。1978年我队测制了坪岭至真仙岩剖面,系统地逐层采集微体化石样品376个,在其中86个样品中发现介形类,34个样品见轮藻。经室内综合研究,建议将坪岭剖面罗佛寨群划分如下3组7段:  相似文献   

4.
福建白垩纪红层主要分布于政和—大浦断裂带西侧,由于受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作用影响,各红层盆地发生、发展的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生物群组合序列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红层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及时序.将红层盆地分为三种类型:沙县—均口型、禾口—上杭型、连城—崇安型。其中,第一类型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结束于晚白垩世最早期;第二类型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结束于晚白垩世早期;第三类型盆地形成于晚白垩世;根据红层盐地岩石组合特征及序列,修订了原有地层单位的含义,将红层盆地岩石地层单位年历下而上划分为均口组、沙县组、禾口组、官寨组和赤石群。并详细论述了红层生物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各门类化石组合序列。  相似文献   

5.
为厘定浙江省天台县天台盆地含恐龙骨骼及蛋化石地层的时代,在赋存恐龙骨骼及蛋化石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陆相红层中选取了晶屑凝灰岩夹层,分别进行了精确的锆石SHRIMP和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赖家组中上部和赤城山组中部晶屑凝灰岩(夹层)的成岩时代分别为100±1 Ma和92±1 Ma,表明赖家组沉积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而赤城山组形成于晚白垩世,二者连续沉积构成了天台盆地含恐龙骨骼和蛋化石的地层;据此推断,与赖家组呈整合接触的下伏塘上组地层的形成时代早于早白垩世晚期(100 Ma),而天台盆地恐龙的灭绝时代晚于晚白垩世早期(92 Ma)。上述研究结果亦可为开展天台盆地与浙东其他盆地之间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可靠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谢振东  杨永革 《地质通报》2001,20(3):331-333
南雄盆地地跨江西、广东两省,在江西省境内出露约300km2。笔者于1996—1999年在从事1∶5万大塘圩幅的区调过程中,在江西省信丰县大塘镇晚白垩世南雄群主田组下部发现了温带型孢粉组合。这一发现对研究赣南及南岭地区晚白垩纪古植物面貌及古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1 化石层位特征南雄群主田组为一套湖泊相细碎屑沉积物,所产孢粉化石位于深湖相泥质页岩中。采集地点在信丰县大塘镇105国道东侧罗西坑—新仓下实测剖面上。现将主田组下部实测剖面简介如下:上覆地层南雄群浈水组(K2zs)紫红色厚—巨厚层状砂砾岩、砾岩。── 整 合 ──…  相似文献   

7.
广东已知产恐龙蛋地点除南雄外,已遍及粤东-粤西的白渡、河源、惠州、三水、茂名等大小晚白垩世红层盆地,含恐龙蛋地层大致可划分为:早期含圆形蛋层,仅见于三水盆地;中期圆形蛋-长形蛋层,见于三水、河源、惠州、白渡等盆地;晚期含巨形蛋-椭圆形蛋-长形蛋层,见于南雄、茂名盆地.  相似文献   

8.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9.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
位于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的五里川盆地内的红层为一套具磨拉石建造特点的粗碎屑红色岩系,根据其中所含的恐龙蛋化石和同位素年龄资料以及少量孢粉,盆地发展演化史等综合分析,红层时代归属晚白垩世早期或中-早期较为合适,按照“中国地层指南”的规定,建议该红层使用朱阳关组一名,停止使用马家村组,高沟组及三湾,桑坪,黄沙三组等名。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在河南西峡含恐龙蛋层中首次发现介形虫化石,产自红山水库-丹水剖面上白垩统赵营组下段64层,是以Eucypris-Mongolocypris-Cypridea-Talicypridea为特征的介形虫化石组合,由12属20余种组成.其中Talicypridea是中国、蒙古和东亚晚白垩世最典型的化石,在非洲刚果及南美阿根廷的晚白垩世地层中也有分布,因此赵营组的时代无疑应归属为晚白垩世.赵营组介形虫化石的新发现,为地层的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的演变和盆地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藏北加措地区晚白垩世孢粉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1∶25万丁固、加措幅地质调查中,首次于加措地区红层中发现Schixzaeoisporites,Cyathidtes,Hammenia,Classopllis annulatus,Exespollenites等丰富孢粉化石,结合上、下地层安山岩的测年数据,从该套地层划出晚白垩世阿布山组,为该地区红层时代的归属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3.
豫西汝阳盆地蟒川组陆相地层发育大型恐龙等动物化石,含化石的蟒川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序列和时代存有争议。通过汝阳盆地陆相地层野外系统调查,厘定了含恐龙地层—沉积序列及时代归属。在汝阳盆地早白垩世九店组凝灰岩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3~130Ma,结合九店组—陈宅沟组—蟒川组地层序列、沉积特征和接触关系等,认为汝阳盆地恐龙动物群及其赋存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4.
青海南部沱沱河地区陆相红层分布广泛,确定这些红层的时代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红层中化石稀少,因此,这些地层的形成时代长期以来未有定论。曲麻莱盆地是沱沱河盆地东部的一个次级盆地,在该盆地红层之中部灰色钙质泥岩中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孢粉化石,其中希指蕨孢子居绝对优势,据此确定含化石的地层地质时代属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5.
广东南雄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永生  李曼英 《地质通报》2002,21(10):668-674
在过去的30年中有数支考察队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了白垩纪和古近纪地层多学科的系统研究。本文综合了南雄盆地近年的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湖北新洲盆地时代相当于浓山组的地层中得到的同位素年龄,认为上湖组时代大体上与Danian期相当,或相当于北美哺乳动物分期Puercan和Torrejo-nian期,其底界接近于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对比,将尼玛北部盆地新生代陆相地层定为牛堡组。根据岩石组合和沉积特征分析,尼玛北部盆地牛堡组可划分为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2种亚相;湖泊相可划分为半深湖—深湖和滨湖—浅湖2种亚相。盆地的演化特征可分为盆地形成初始期、盆地扩张期和盆地萎缩期,3期的演化可分别对应牛堡组的一段、二段和三段。尼玛北盆地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跟古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有很大的联系,两者共同影响着盆地发育的各个阶段。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认为尼玛盆地的发育时代为早白垩世末期—晚白垩世初。根据盆地边缘相与半深湖—深湖沉积相伴生、牛堡组底部发现火山岩夹层等沉积特征,可以推断尼玛盆地是一个具有走滑拉张性质的盆地。  相似文献   

17.
宁城盆地东南缘晚中生代岩石地层序列完整、连续,但该岩石地层序列及其所含生物群的地质年代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含道虎沟生物群岩石地层剖面的发现和实测表明,研究区晚中生代地层序列从下至上由中侏罗世九龙山组—髫髻山组、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和早白垩世义县组组成。九龙山组—髫髻山组下部以沉积岩系为主,产道虎沟生物群,上部为中、基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52Ma和164~165Ma。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地层序列既为土城子组平行不整合覆盖,而且二者又同时被早白垩世义县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含道虎沟生物群的晚中生代岩石地层的地质年代早于热河生物群,为中侏罗世的产物,现暂将其统并为九龙山组—髫髻山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地层发育程度和岩石组合特征,以萍乡-广丰深断裂和三南(全南、龙南、定南) -寻乌深断裂为界,可将江 西及广东北部侏罗系-白垩系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地层分区。根据不整合面和岩石组合特征,以群级岩石地层单 位与火山旋回或沉积旋回相对应为原则,北部地层分区可划分出林山群、火把山群和龟峰群;中部地层分区可划分出林山 群、武夷群、罗塘群和龟峰群;南部地层分区可划分出余田群、武夷群、兴宁群和南雄群。根据岩性岩相特征,以组级岩 石地层单位与沉积岩相或火山岩相组合相对应为原则,林山群可划分为水北组和罗坳组,余田群可划分为水头迳组、菖蒲 组和翰岗组,武夷群划分为双峰岭组、鹅湖岭组和石溪组,兴宁群划分为合水组和优胜组,罗塘群划分为白埠组、周田组 和邓家组,火把山群划分为丘家组、天台山组、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龟峰群划分为河口组、塘边组和莲荷组,南雄群划 分为大凤组、主田组和浈水组。根据火山岩锆石U-Pb年龄数据和化石资料,余田群和林山群属相变关系,地质时代属早侏 罗世-中侏罗世早期。武夷群属早白垩世早期,火把山群属早白垩世中期,罗塘群属早白垩世晚期,兴宁群属早白垩世晚 期-晚白垩世早期,龟峰群和南雄群属相变关系,地质时代属晚白垩世中晚期。通过岩性岩相对比,结合火山岩锆石U-Pb 年龄数据,鹰潭冷水坑矿区的火山岩系属早白垩世早期武夷群,广东始兴-江西全南原武夷群火山岩系属晚奥陶世-早志 留世早期龙头寨群。  相似文献   

19.
赵珍  吴珍汉  杨易卓  季长军 《地质论评》2020,66(5):1155-1170
由于缺少精确的定年结果与可靠的生物标志化石,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的上白垩统—中新统的多套陆相红层时代与分布混乱不清,影响了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利用锆石U Pb测试手段,对双湖—伦坡拉地区红层时代开展研究。根据新发现的斑脱岩与火山岩夹层精确厘定了牛堡组中上部时代(45. 41~43. 82 Ma)和阿布山组地层时代(101. 9~73. 09 Ma);根据上覆角度不整合的纳丁错组(35. 5~32. 59 Ma)与鱼鳞山组(46~28 Ma)火山岩年龄约束了康托组与唢呐湖组的时代上限;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初步建立了K2—N1红层时代格架,主要包括晚白垩世阿布山组与竟柱山组、古新世—始新世牛堡组与康托组、始新世—渐新世唢呐湖组和渐新世—中新世丁青湖组,均可与北部可可西里盆地对比。其中,双湖—多玛主要出露阿布山组,非早期划分的康托组;而康托组多数分布于中央隆起或山顶高处;唢呐湖组则沿双湖周边平缓低地发育;竟柱山组、牛堡组与丁青湖组普遍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展布,其中牛堡组向北延伸到多玛。精确厘定红层时代与分布,直接推动了对盆地沉积地层系统与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代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综合评价逆冲推覆构造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的影响,探讨逆冲推覆构造与盆—山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同时,为以红层为研究对象的高原抬升过程、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西藏仲巴地区白垩纪末期—始新世早期海相地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西藏仲巴县北部地区出露有晚白垩世至古近纪的海相地层 ,本次工作新测制了卓勒剖面 ,并对原错江顶剖面上部地层做了再次研究。地层中化石丰富 ,据有孔虫化石研究结果重新厘定曲下组时代为古新世早期、加拉孜组上段属始新世早期 ,认为该区白垩 /古近纪界线位于曲贝亚组与曲下组之间。在这一界面上 ,古新世磨拉石直接覆于晚白垩世的陆棚碳酸盐台地沉积之上 ,其间存在沉积间断 ,为弧前盆地演化后期的重大沉积转变。古新世早期曲下组为近海相磨拉石沉积 ,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早期加拉孜组为残留海盆沉积。加拉孜组顶部为该区最高海相地层 ,其上为冈底斯群的磨拉石不整合覆盖。冈底斯群的时代应晚于始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