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系统从黄河凌灾成因机制方面,建立了黄河内蒙古段凌汛资料数据库、封开河日期、流凌开始期、凌险中期预测和短期预警模式,可进行黄河内蒙古段封开河日、流凌日预报和凌险的实时检测,提前一月或一旬作出凌汛危险程度的中期预测或短期预警.同时考虑到水文资料获取比较困难,采用了用气象资料转换代替的方法,以确保该模式能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许晨海  姚展予  陈进强 《气象》2004,30(11):51-54
分析了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影响黄河上游降水的环流特征,指出河曲地区是黄河上游降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4月下旬到10月中旬河曲地区均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其中7月上旬和9月上旬是河曲地区人工增雨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90%以上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依赖黄河,1997年黄河山东段全面断流226天,对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基于3S技术,以1987年、1997年和2002年三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从土地利用的法观角度出发,分析黄河严重断流对黄河两侧10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与黄河下游来水量密切相关;2.缓冲区内盐地滅蓬、纯芦苇湿地、沟渠和农田四类土地利用类型均在1997年面积最大;3.柽柳+碱蓬、極柳+芦苇的混生群落、河道、养殖场及滩涂五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在1997年最小;4.缓冲区内其它7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随时间表现为稳定的增长趋势。总体看来,黄河两侧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黄河来水量的变化,相应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沁河流域致洪暴雨特征李玉书(山西省气象台030006)1自然状况与历史洪峰1.1自然状况山西地处内陆黄土高原、沁河位于太岳山、中条山和太行山之间,流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县入黄河;全长约363km,流域面积约9315平方公里,因受地质构造和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利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作业期间,河南站和西宁站的常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及实况记录,对两地区云状出现频率、降水机率和降水效果等进行统计和对比,以分析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基地地区的云及降水特征。统计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人工增雨基地地区有明显不同于西宁地区的云及降水特征。  相似文献   

6.
黄河上游水汽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黄河上游大武、久治、甘德、玛曲、达日、河南、同德、泽库、班玛、中心站地面资料,及达日、红源、合作三站高空资料,分析了地面及高空水汽含量分布;并计算了该地区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得出该地区水汽含量较高,水汽输送量大且存在辐合,形成水汽汇、有较大的增水潜力,利于人工增雨,起到增加黄河水量,加大电量生产,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2—2004年凌汛期间的凌汛情况及气温、冻土等有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黄河乌海段凌汛的特点及凌灾的原因,建立了凌汛预报方程,研制了“黄河乌海段凌汛预报系统”,实现了对黄河乌海段的流凌时间及开、封河时间的预报。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代表水文站径流和降水量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995—1990年共36a黄河上游和中游两个代表站径流量和区域降水量资料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趋势的分析,初步揭示了黄河不同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虽然黄河上游区域平均降水量距平的变化在夏季和秋季呈下降趋势,但代表黄河上游的兰州水文站径流量在夏季和秋季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变化趋势,而黄河中游区域平均降水量距平的变化在夏季和秋季呈下降趋势,代表黄河中游的花园口水文站径流量在夏季和秋季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变化趋势。因此,在比较长时间的气候趋势上,黄河中游地区径流量异常与降水量异常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降水量异常是影响径流量异常的主要因子。而在黄河上游地区径流量异常与降水量异常变化趋势并不一致,降水量减少的同时径流量却增加,这可能与伴随着降水量减少的全球增暖所引起的高原冰川和积雪融化等因素有关。因此,影响黄河上游径流量的因素除了降水等自然因子外,其它因子诸如上游的径流量、人类活动、全球增暖等也同样会影响黄河上游的径流量。  相似文献   

9.
黄河上游云凝结核观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分析了2001、2001年8月在黄河上游的玛曲-河南县利用美国Mee公司的130型云凝结核计数器观测的资料,讨论了凝结核的谱型,浓度随饱和度、天气状况及一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通过与其它地方观测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地表植被较好的黄河上游牧区,人类活动、污染较少,其自然凝结核少,浓度与青岛的测值相近,与海洋过饱和核谱型接近。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黄河凌汛期开河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区黄河段凌汛开河时间为前提,运用天气气候分析、统计相关计算方法,就气象因子、特征量及我区黄河沿线的降水、温度,对黄河开河的早晚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计算,从中得到一些黄河凌汛开河日期早晚的长期预报工具及防灾减灾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凌汛是内蒙古黄河沿河地区频繁发生的一种气象衍生灾害, 黄河贯穿内蒙古中西部大部地区, 凌汛灾害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该文从凌汛灾害的基本特点、形成原因、易发时段、发生趋势预测、风险评估和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凌汛是内蒙古黄河沿河地区特有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点双重作用的一种自然灾害; 凌汛灾害只是在特定地区和黄河开河和封河的特定时段内出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开河日期逐年提前, 封河日期逐年推后, 而流凌期的不断延长, 及气温冷暖异常波动, 增加了黄河凌汛的自然风险。针对凌汛灾害的特殊性, 结合防御现状, 应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加强防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EOS/MODIS资料在监测黄河内蒙古段凌汛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EOS/MODIS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黄河内蒙古段凌汛开展了有效的监测,并进行了业务实践.结果显示:利用MODIS的NDSI、B2、B26和B31资料可以对凌汛开河时期实现有效的监测.而在封河时期由于受到分辨率的影响不能实现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黄河宁夏段曾多次发生漫滩甚至决堤淹田等重大气象衍生次生灾害,带来严重损失,且大多发生在封河或开河过程中,流凌密度是判断开、封河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黄河宁夏段2008—2015年气象水文资料,对流凌密度与其前3~7天的气象要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单要素曲线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气象要素资料开展流凌密度定量化预报可行,模型拟合度较高,可实现基于数值天气预报的黄河凌汛流凌密度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14.
陆晓静  苏占胜  谭志强 《干旱气象》2014,(1):120-122,127
利用宁夏1991~2010年20 a凌汛期水文和气温序列资料,研究了宁夏凌汛期特征、凌汛灾害发生主要时段,黄河封河、开河集中期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宁夏凌汛特征为封开河时序相反,小流量、高水位行洪,受强冷空气影响较大;凌汛灾害主要发生在封河和开河期间;日平均气温正负转化日期与封、开河期有对应关系,宁夏封河集中期在12月20日至1月19日;开河集中日期在2月13~20日。在凌汛关键期结合MODIS遥感数据对凌汛灾害监测防范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环境下,利用ASP.NET Web开发技术,研发实现了"内蒙古黄河凌汛3G无线传输及实景监测系统"中心端管理平台。用户通过Web方式登录该平台后,不仅可以实时浏览内蒙古所有黄河凌汛3G无线实景监测站点实景画面,还可以对多个黄河3G监测站点进行实景画面回放、查询、对比。从该平台一年多的业务应用效果来看,平台已在内蒙古黄河凌汛监测与预警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河宁蒙河段凌汛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NCE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水文观测资料,对黄河上游宁夏和内蒙古河段封、开河期的凌汛灾害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宁蒙河段凌汛灾害是特定的气象、地理和水文条件所造成的;封河主要是在经向型、开河在纬向型的有利大尺度环流形势下,与冷暖空气的侵入、气温剧烈降升、大气与水体对流失热和增热密切相关;气温的变化取决于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因子的作用,冷暖空气的强弱则取决于涡度平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北极4个区的海水DQ%指数和全国160站7月份降水关系的诊断分析指出,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与黄河中上游7月份旱涝存在着明显的联系,6月份格陵兰海冰少(多)时,黄河中上游7月份易涝(旱)。产生这种联系的物理机制是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影响7月份欧亚大气环流,导致黄河中上游7月份降水产生异常。通过对相关场进行显著性检验,确认了6月份格陵兰海冰异常与黄河中上游7月份旱涝联系在统计上的可靠性。同时发现,有时随机数序列与气象要素场的相关场会达到很高的显著水平,而且这种相关场中的显著相关区的分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成片分布的。这项工作指出了把对相关场的显著性检验与相关场成因的物理机制分析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冰坝凌汛是在特定的气象、地理和水文条件下形成的。本文利用气象和水文等资料,分析预测了2009年黑龙江上游漠河、呼玛江段开江日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选取与开江时间预报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建立黑龙江上游漠河、呼玛江段开江日期预报模型,经检验回归显著,并对2004~2009年开江日期进行试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冰冻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珊珊  高歌  张强  王遵娅  殷水清 《气象》2010,36(3):34-38
研究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冰冻灾害的预测、预估以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08年603个站点雾凇和雨凇天气现象资料,283个站点的电线覆冰资料,采用计算多年平均值、标准冰厚转换、EOF以及求趋势变化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冰冻天气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冰冻天气出现;雾凇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雨凇主要出现在南方。年冰冻日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但海拔3100 m高度以上冰冻日数较少。冰冻厚度较大的地区位于东北东南部、华北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东北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冰冻天气发生频次减少,但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0—2019年黄淮海地区186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结合春花生发育期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作物需水指数将旱涝灾害分为7个等级,分析春花生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旱涝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构建春花生旱涝灾害危险性指数,开展黄淮海地区春花生旱涝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西北部和中部、淮河流域东北部以及海河流域北部是干旱灾害高发区;涝害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淮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地区以及海河流域东部,以中度涝害为主。春花生干旱灾害高危险性地区零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西北部;而涝害中、高危险性地区多分布于黄河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