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今,“南极洲”这一术语表示了地球南极锋面线——南纬50°~60°海水会聚线以南的空间。近年来对这个区域的研究明显加强。2004年32届地质大会(意大利弗洛伦萨)指出,最近的南极洲研究成果开创了地质学的新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极洲为科学的新大陆。对南极地区研究的增强趋势得到了2004年7月在德国不来梅召开的第28届南极地区国际科学讨论会的支持,2005年通过了在20072008年度国际极地年,组织制定了地球南、北极地区广泛的、多方面调查研究的决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年7~8月吕宋海峡120°E断面(18.5°N--21.5°N)CTD观测数据,分析了该断面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特征。并用动力计算方法计算了断面的流速,得到了通过该断面的海水体积通量。计算结果显示,通过断面的海水主要由南海向太平洋输送,总的交换量为3.15Sv。19°30’N-20。30’N之间,南海水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太平洋,而19°30’N以南和20°30’N以北至21°30’N之间,海水由太平洋进入南海。此外,流出吕宋海峡的表层流速最大可达1.3m/s,流入南海,的表层流速最大可达60cm/s,位于19°30’N以南。  相似文献   

3.
西北非海域的陆缘地貌因受到顺陆坡而下和平行于陆坡两个方向沉积物运移作用的相互影响而有很大改变。在几个航次的调查中,通过地球物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位于12°~26°N之间的塞内加尔和毛利塔尼亚海域的沉积物运移作用进行了调查。测深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被用于研究再沉积的延伸范围以及内部结构。根据这些测量结果进行了沉积物取芯,并进行了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E.  Puga  Antonio  M.  alvarez-  Valero  J.  Galindo-  Zaldlvar  F.  Bohoyo  A.  Maldonado  A.Maldonado  L.  Somoza  F.  J.  Gonzaezz  L.  Somoza  蔡观强 《海洋地质》2009,(1)
本研究对来自DOVE盆地(Scotia海南部)中部火山山脊的拖网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辅以K—Ar年代学分析。研究区水深2000~3000m,地理坐标范围为59°21~23′S和42°27~31′w。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研究区火成岩和形成Scotia、Antartic—Phoenix洋中脊及南设得兰群岛的火山岩之间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厘定研究区岩浆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岩浆作用的绝对年龄。  相似文献   

5.
在1993—1994年间,俄罗斯“罗加乔夫教授”号科学调查船,在大西洋15°20′N处的转换断层以南35海里处发现新的活动热液场。它的存在与原先的推测一致,曾在底水中发现异常的甲烷和锰(Klinkhammer等1985;Bougault等1993)。相似的硫化物沉积曾在14°54′N即紧靠裂谷峡谷东壁底部的摄像中出现(Eberhart等,1988)。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新一代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考虑了初值协调性对模式数值积分结果的影响,进行了两组数值回报试验(简称S1,S2),对27年(1980~2006年)的夏季基本气候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考察了该模式对夏季气候的回报技巧。使用交叉检验的方法,计算了对模式结果的评估参数值,包括时间和空间距平相关系数,对该模式性能进行了评估和检验。结果表明,BCC_AGCM2.0.1对季节尺度的大气环流场具有良好的模拟性能,模式基本上再现了观测位势高度场、温度场、流场的分布特征以及大尺度降水分布特征。500 hPa位势高度、温度空间距平相关系数对比表明,平均而言,500 hPa位势高度、温度的空间距平相关性,热带区域(30°S~30°N)高于东亚区域(0°~60°N,60°E~150°E)和全球区域。回报与观测的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关系数分布对比表明,试验S2在我国江淮地区及南方地区的回报技巧要明显优于S1。  相似文献   

7.
7月15日,国际第27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和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会议在上海召开。400多名从事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和南极事务管理工作的中外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南极科考及南极事务。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为这个规模盛大的南极领域科学考察会议发来了贺信,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副局长陈连增,会议东道城市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正、副秘书长吴念祖出席了会议。据悉,这次南极领域最高层次的国际会议是首次在中国召开。温家宝副总理在给会议发来的贺信中指出,科学发现的大量事实证明,南极洲并不是游离于…  相似文献   

8.
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的全球中尺度涡的分布和传播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将近12 a的融合高度计资料获得了全球海洋中尺度涡的空间分布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中尺度涡在副热带海域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反气旋涡和气旋涡的数目相当,但在某些海域它们的数目有很大不同;在40°S-60°N间,大多数涡的运动方向向西,然而在40°-60°S间约有70%的涡向东传播;对于西向传播的涡而言,纬向平均速度随纬度有明显的变化,在赤道附近的西向传播速度为13 cm/s,而在高纬度递减到不足1 cm/s,中尺度涡的传播表现出类似于Rossby波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9.
浙江南部外海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5月、9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约有205种,其中海南鲽鲆、长臂沙鲽是2个东海区新记录种。刺鲳、竹笑鱼、发光鲷、条尾鲱鲤、尖牙鲷、短鳍红娘鱼、短鳄齿鱼、带鱼、多棘腔吻鳕、花斑蛇鲻等22种鱼类是调查海域底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约占鱼类总渔获量的64.58%,而其它种类的渔获量较少。不同季节的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相差较大,渔获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夏、秋季,主要捕捞刺鲳、竹笑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黄鳍马面钝等,而带鱼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和冬季。资源数量分布较高的海区是27°30′-28°30′N海域以及26°00′-27°00′N、121°30′-123°00′E海域,而春季、秋季和冬季虽然资源密度没有夏季高,秋季和冬季调查海域的鱼类资源数量明显下降,但其数量的地理分布趋势与夏季基本相同。主要种类的空间分布特点如下:刺鲳、带鱼、海鳗、日本红娘鱼、日本方头鱼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80-100m水深海域;黑鲮蟓、真鲷、鲐鱼、高体若鳕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100-200m水深海域;而竹笑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等则在整个调查海域都有分布,属于分布范围广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日本气象厅在137°E断面获得的水温和盐度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断面温度场和盐度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37°E断面的温度场和盐度场都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和年际变化.冬季,温度场变化的关键区位于3°~18°N的300m以浅海域,而盐度场变化的关键区则位于18°~34°N的300m以浅海域.夏季,温度场变化的关键区位于3°~16°N的300m以浅海域,而盐度场则有两个关键区,分别位于3°~18°N的200m以浅海域和24°~34°N的300m以浅海域.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相联系,而盐度场的年际变化则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晚奥陶世期间,北极大多数地质体的分布位置在30°s~30°N之间,且其分布方位需从目前的方位向劳伦古大陆方向顺时针旋转90°。Iapetus海的关闭导致波罗的海和西伯利亚与北美-格陵兰之间的碰撞,该碰撞区目前是北大西洋和北极洋的分界。加里东造山是这次碰撞的结果,并且将若干地体从西伯利亚和波罗的海推移到Laurussia区,同时也造成除西伯利亚以外的北极所有块体:波罗的海、格陵兰、北美、位于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地块和Chukotka块体之间的拼贴。  相似文献   

12.
用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夏初(6月)和秋末(11月)对长江口外海区现场观测资料,用Matlab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插值网格化,绘制研究海区盐度立体分布图,显示夏初、秋末两季的盐度分布特征。将2004年夏、秋两季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分布与以往观测研究结果对比,可得:(1)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的盐度值主要在5—31之间,冲淡水前缘盐度锋面的盐度值为18—28;盐度值20—28的盐度锋面基本体现该海区羽状锋的特征及变化。(2)夏初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范围明显大于秋末,夏初该海区以冲淡水为主,秋末冲淡水的范围收缩,紧贴沿岸一带。相应地,夏初该海区羽状锋呈倾斜锋面,占据较大的海区;秋末则为垂直锋面,介于122.50°E-122.70°E海区。  相似文献   

13.
南极是南极洲和环绕着它的南大洋浩瀚水域的总称。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南极大陆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发现的大陆,也称第七大陆,它是我们星球上研究得最不够的地区。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为欧洲的1.5倍,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洲的2倍。从面积上看,它是地球上的第五大洲。  相似文献   

14.
于2017年4月至6月,沿南黄海35°N断面出现了罕见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等有害藻华共发现象。本研究通过现场定时定速拖网等方法,对黄海35°N断面不同站位的大型漂浮藻类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对赤潮区浮游植物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沿35°N断面的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4月下旬漂浮绿藻和马尾藻开始零星出现,5月下旬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在6月上旬达到最大,随后在6月下旬降低。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的分布区域存在差异,120°30''—122°30''E为两者共同分布海域,向西以漂浮绿藻为主,向东则以马尾藻为主。分别于5月下旬和6月下旬在黄海35°N断面发现了1次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和1次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基于现场获取的水文数据,本文对南黄海海域的环境条件及其对有害藻华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沿35°N断面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现象表明黄海海域正面临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通过对该海域赤潮、金潮和绿潮的长期观测,可望揭示这些藻华灾害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针对性地开展有害藻华预报、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3-2004年南极夏季,由澳大利亚、德国和俄罗斯的大地测量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成功地在南极洲东部进行了考察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兰伯特地型。这个地壳的沉降地段或沟堑被构造断裂与相邻的地块隔开,令专家们感兴趣的是它保存了上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岩石圈板块运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巴西陆缘的延伸范围自31°s至5°N,长约7000km。最近报送联合国讨论的该国的领海范围可能有350个新墨西哥州那么大,面积约450万km2,大约是巴西内陆领土的一半。尽管海域面积巨大,不过针对海底稳定性所作的研究工作却非常有限。目前进行的重要项目都是石油公司根据自己的勘探需要执行的项目。租船费用的不断高涨,明显限制了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不过在过去的20年中,巴西在其海岸稳定性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这些大多是定性的,且重点是在南部地区,没有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相似文献   

17.
环北极地球物理和基岩资料汇编项目由几个国家(俄罗斯、瑞典、芬兰、丹麦、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挪威)的代表机构执行。本项目编制了一套以60°N为界的北极区1:500万地顷和地球物理数字图集。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8年和2000年东海北部的营养盐调查资料和相应的历史资料,以及同期开展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了冬、夏季长江冲淡水的流向以及它对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硅酸盐分布规律和虾类生物量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冲淡水转向的原因可以归纳为4类,夏季长江冲淡水的流动界限由123°E,30.3°N到127.3°E,33°N的直线和由123°E,31.8°N到127.3°E,34.5°N的直线所围的区域。长江冲淡水给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提供了大量的硅酸盐,对提高该海区的初级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提高了生物量。最后,用该海区虾类的分布密度证实了由该水团所做出的对生物量的推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际极地年活动的一部分和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的有关目标,环北极国家合作编制了一份1:500万的基岩地质图和相应的数据库。立体图件覆盖到60°N的陆地和近海,印刷版直径1.3m,每个图幅附有图例。  相似文献   

20.
据科学家估算,每昼夜约数百吨乃至上千吨陨石坠落在地球上,其中的大部分掉到海洋,杳无踪影。掉到陆地上的陨石大部分坠入沙漠、森林和高山峻岭等人迹罕至地区,踪迹难寻。只有很少一部分陨石坠落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因此,人们只能搜集到为数不多的陨石。随着人类对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日益深入,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南极洲堪称庞大的陨石宝库。自澳大利亚南极探险队于1912年发现第一块南极陨石到1968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极洲总共只找到6块陨石。1969年,人们在南极地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