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锥状斯氏藻生活史及其生理生态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齐雨藻  郑磊  汪蓉 《海洋与湖沼》1997,28(6):588-593
锥状斯氏藻STDP01克隆品系于1993年1月分离自大鹏湾底泥中的单个锥状斯氏藻孢囊,并经单细胞分离培养成藻侏。在电子显微镜下,对该藻的营养细胞和孢囊形态进行了观察,该藻营养细胞与多甲藻目的其它甲藻不同,没有非常明显的甲板;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用于贝类幼虫饵料的有扁藻、菱形藻及三角褐指藻等,但它们或因个体大,趋光性强,活动力大(如扁藻),不易被贝类前期幼虫摄食;或者个体虽小、活动力也差,但不易在高温下培养(如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也不是理想的饵料。烟台地区在仲夏前后进行滩涂贝类(泥蚶、蛤仔、青蛤、四角蛤等)育苗时水温很高,有些贝类的幼虫又较小(直线绞合前期仅80—90微米),利用上述各种单胞藻做饵料,困难较大。1977年我们从乳山内湾海水中分离出一种单细胞甲藻—环沟藻1号,经两年来的培养和使用,初见效果,先报导如下,供大家参考,进一步实验结果,以后陆续报告。  相似文献   

3.
室内外培养海洋单细胞微藻的生长及生化组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现有的螺旋灌培养基地,初步尝试了对海洋单细胞微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的大规模室外培养,研究了藻细胞在室内外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规律,并对其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实验藻种对培养条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在室外条件下,细胞内脂类、蛋白质的含量都有较大的下降,分别从细胞干后的17.045%和4.412%下降为9.746%和2.254%。与此同时,细胞内糖类含量却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4.
室内外培养海洋单细胞微藻的生长及生化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有的螺旋藻培养基地 ,初步尝试了对海洋单细胞微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的大规模室外培养 ,研究了藻细胞在室内外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规律 ,并对其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 ,发现实验藻种对培养条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在室外条件下 ,细胞内脂类、蛋白质的含量都有较大的下降 ,分别从细胞干重的17.045%和4.412%下降为9.746%和2.254 %。与此同时 ,细胞内糖类含量却大大增加 ,高达干重的30.067 % ,比室内培养增加了25.08 % ,且是所有组分中最高的。室外培养细胞内灰分的含量也高于室内。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孔板培养法,研究了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胞外多聚物的分泌过程及除草剂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胞外多聚物的分泌过程分为4期即单细胞形成及重新定位期、球状体形成期、领形成和柄延伸期及细胞分裂增殖期。除草剂对胞外多聚物分泌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当除草剂浓度为10×10-6时,除草剂对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单细胞的形成和运动没有影响,但胞外多聚物柄的生产受到抑制,柄的长度也明显缩短;随着除草剂浓度的进一步增加,群体细胞不能散开形成单细胞,胞外多聚物的分泌受到完全抑制。本研究结果表明,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胞外多聚物的分泌与细胞运动有关,除草剂可能影响了细胞内有机物质的合成和某些细胞器(如囊泡)的功能,从而抑制了胞外多聚物的分泌。  相似文献   

6.
钝顶螺旋藻部分原生质体及单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2年1月-1994年4月,进行超声波处理方法制备钝顶螺旋藻部分原生质体以作为基因工程受体,以及制备单细胞用于固体平板克隆化培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以20kHz频率、15W功率作用30s,可使藻丝体断裂成15.0±1.6个细胞长度;延长作用时间,至2-6个细胞长度时,细胞壁结构遭到破坏,形成部分原生质体;继续作用,可形成少量原生质体和大量单细胞。断裂藻丝体、部分原生质体、单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均可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再生或生长。以一定密度涂布单细胞与原生质体,能够形成彼此分开的单个克隆,可用于筛选及遗传分析。本文提供了一种节省溶菌酶的制备螺旋藻透性体的方法,超声波作用利于外源基因的导入,而涂布培养利于进一步的筛选和形成克隆。  相似文献   

7.
海洋单细胞藻对紫外吸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日本岛津UV-260分光光度计,对9种海洋单细胞藻的紫外吸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种海洋单细胞藻的吸收峰的波长均在280nm以下,它们相应的波长范围在252.8~266.4nm之间,高低相差仅为13.6nm;(2)按吸收峰值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盐藻>扁藻>小球藻>塔胞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金藻3011>金藻8701,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3)在UV-B(280~320nm)波段,9种海洋单细胞藻的吸收度均随波长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吸收度的大小排列次序同吸收峰值完全一致,同样表现出绿藻>硅藻>金藻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采用连续培养方法,研究三角褐指藻对汞(HgCl_2)的吸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藻体对汞有较大的富集能力,加入培养瓶中的汞被藻体富集率在95%以上,富集因子的变化范围在3×10~4—2×10~5之间。三角褐指藻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公式,其动力学过程是一级反应。并讨论了胶州湾水体中浮游植物与汞含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用室内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ATHK藻株)作为实验对象,分别选择了5%福尔马林固定后常温保存、95%乙醇固定后常温保存、-20℃冷冻保存、鲁哥氏液(Lugols solution)固定后常温保存等方法,在5,15,30,60 d后对保存的样品进行单细胞PCR反应,并与新鲜样品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用95%乙醇保存、-20℃冷冻保存、鲁哥氏液保存的样品在60 d后仍可扩增出目标条带,与新鲜样品没有差别,但是样品中的藻细胞形态有一些改变;而以5%福尔马林固定保存的样品只能在5 d后扩增出目标条带,但藻细胞形态比较完好。因此,对用于单细胞PCR实验的微藻样品,短期内(不多于5 d)可以采用福尔马林保存,而需要长期保存的样品,应当采用乙醇或鲁哥氏液固定,或者采用-20℃冷冻保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雨生红球藻和虾青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虾青系作为食品和饲料色素添加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单细胞绿藻雨生红球藻在特定条件下可双大量积累虾青素,有可能成为该色素的良好天然资源,受到微藻学界的重视。但目前雨生红球藻培养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大规模生产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为此通过微机查阅1981 ̄1997年的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结合我们的实验结果,从该藻的基础生物学特性、虾青素累积的机制、养殖现状进行了综述,并  相似文献   

11.
用室内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lezandrium tamarense ATHK藻株)作为实验对象,分别选择了5%福尔马林固定后常温保存、95%乙醇固定后常温保存、-20℃冷冻保存、鲁哥氏液(Lugol’s solution)固定后常温保存等方法,在5,15,30,60d后对保存的样品进行单细胞PCR反应,并与新鲜样品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用95%乙醇保存、-20℃冷冻保存、鲁哥氏液保存的样品在60d后仍可扩增出目标条带,与新鲜样品没有差别,但是样品中的藻细胞形态有一些改变;而以5%福尔马林固定保存的样品只能在5d后扩增出目标条带,但藻细胞形态比较完好。因此,对用于单细胞PCR实验的微藻样品,短期内(不多于5d)可以采用福尔马林保存,而需要长期保存的样品,应当采用乙醇或鲁哥氏液固定,或者采用-20℃冷冻保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对胶州湾春季浮游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基于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Cyto Sub对2014年春季胶州湾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研究。Cyto Sub共检测出6个浮游植物类群,分别是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隐藻、微型单细胞藻、小型单细胞藻和链状藻。多元统计分析显示胶州湾春季浮游植物可划分为两个群落,群落1主要由湾外站位组成,浮游植物生物量浓度为15.15μg/L(以碳含量计,以下同),以小型单细胞藻、链状藻和微型单细胞藻为主;群落2主要由湾内站位组成,浮游植物生物量浓度为72.83μg/L,以链状藻为主。胶州湾的优势类群为链状藻,其丰度与水温和营养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浮游植物粒级研究方法的比较表明,当调查海域优势种为小粒径的链状藻时,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出各个浮游植物类群的粒径参数,从而推算出浮游植物群落的粒级结构。  相似文献   

13.
雨生红球藻的信号物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单细胞雨生红球藻为材料,在室内通气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经该藻处理过的培养液内是否存在对细胞生长或转化产生影响的信号物质。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处理过的旧液明显不利于红球藻游动细胞生长,但有利于不动细胞增加。预显着旧液中可能存在着降低游动细胞生长、同时还促使游动细胞向不动细胞转化的信号物质。旧液中该信号物质的多少与原来处理旧液的藻细胞密度有密切关系,密度越大信号物质越多,对细胞生长和转化的作用也越强。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不同浓度啤酒废水培养塔胞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不同浓度的啤酒废水培养海洋微藻(塔胞藻)后的生物学效应,其目的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啤酒废水,避免环境污染及海洋微藻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浓度(0、10%、20%、30%、40%、50%、60%)的啤酒废水替代海水配制培养基,培养海洋微藻,当培养液内细胞数达到一定密度后,再转到新的培养基中,即为下一轮;这样连续培养了4轮。结果发现,在前3轮培养中,当培养基中啤酒废水浓度在50%以下时,随着啤酒废水浓度升高,藻细胞的生长繁殖明显加快,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多种重要成分(如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等)含量均显著提高;当啤酒废水浓度超过50%时,上述效应有所下降。但培养至第4轮时,各种生理指标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雪藻高密度连续培养中生物量和花生四烯酸的高产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 1 .4cm和 2 .8cm光径的平板光生物反应器 ,恒定高光强 [2 4 0 0 μE/(m2 ·s) ],通气、无菌高密度连续培养雪地绿藻 (简称雪藻 )。连续采收并补充等量新鲜培养液 ,当藻体生物量(以去灰分干重表示 ,AFDW)达恒态时 ,研究雪藻比生长速率 (SGR)、藻体的生物产量、总脂肪酸 (TFA)和花生四烯酸 (AA)产率。结果表明 ,尽管随着比生长速率增加 ,雪藻高密度连续培养体系的AA/TFA、TFA/AFDW和AA/AFDW三个指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但生物产量、总脂肪酸及其花生四烯酸产出都相当高。 2 .8cm光径的平板光生物反应器中 ,雪藻SGR为0 .2d- 1 时 ,每平方米光照面积日获 35 .3gAFDW的高产量 ;SGR 0 .1 35d- 1 时 ,TFA产率最大 ,为7.0g/(m2 ·d) ,此时AA产率也最高 ,达 2 .6g/(m2 ·d)。尽管 1 .4cm光径的反应器的培养体积比前者下降了 5 0 % ,但细胞浓度明显提高 ,单位光照面积的AFDW和TFA最大日产率只下降了37.3%和 1 0 % ,分别为 2 2 .1和 6.3g/(m2 ·d) ,而AA的最大日产率也是 2 .6g/(m2 ·d)。结果还表明 ,氮或磷营养亏缺能明显提高雪藻AA含量的各项指标 ,同时高光强也有利于雪藻累积AA。  相似文献   

16.
2.关于饵料问题:除水质外,无疑的饵料将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在国外,应用的饵料种类甚多,育苗水体中的细胞密度也大相径庭。日本多以群落式培养溞状幼虫,其主要饵料种类有包括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藻(Nitzschia.sp.)等在内的7~8种硅藻,其细胞密度为5000~20000个/毫升。美国加尔沃斯敦生物研究所以单种培养方式培养幼虫,使用骨条藻、小环藻(Cyclotella nana)、盐藻、裸甲藻(Gymnodinium splendens)、卵甲藻(Exuriella.sp.等)7种单细胞藻喂养褐对虾、白对虾和桃红对虾获得了成功。骨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和小普林藻(Prymnesium parvum Carter)生长周期内培养液中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DMSP)的含量。结果表明,2种微藻均能释放DMS,但小普林藻单细胞释放的DMS浓度约是旋链角毛藻的500倍。在藻类生长的不同阶段,它们释放DMS和DMSP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2种藻类DMS大量释放均出现在衰亡期。同时研究了盐度对2种微藻DMS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度会促进小普林藻DMS和DMSP的释放,而对旋链角毛藻DMSP的释放未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单细胞藻类是鱼、虾、贝类等苗种生产的重要基础性活饵料.探索单细胞藻的培育新技术对于解决饵料藻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远红外纳米陶瓷具有改变水分子团簇结构诱发生物效应的功能.本试验在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培养瓶中放入远红外纳米陶瓷材料一枚,其他培养条件与对照组相同,在培养结束时,置入纳米陶瓷的试验组的最高藻密度为345.3×104~397.8×104cells/cm3,而所有对照组在平台期能达到的最高藻密度为293.8×104~323.0×104cells/cm3,平均增长约20%,试验组达到最大密度的时间比对照组达到最高密度的时间提前了2~4d,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远红外纳米陶瓷可促进叉鞭金藻的生长,具有生产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庞金秀  董焕嫦  李扬 《海洋学报》2018,40(12):120-128
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是一类备受关注的海洋有毒有害硅藻,我国相关研究仍然不足,已报道的物种多样性偏低,产毒物种也较少。为了解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阐述产毒物种信息,在我国东南海域建立了8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到2个物种:环孔拟菱形藻(Ps.circumpora C.H.Lim,C.P.Leaw&P.T.Lim)和多列拟菱形藻[Ps.multiseries(Hasle) Hasle],其中环孔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了藻株的多莫酸(domoic acid,DA)特征,在5个多列拟菱形藻株系中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1.01~96.11 fg。此外,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 L.)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Dahl)对多列拟菱形藻的产毒株系(MC4177)进行诱导,发现能够提高其单细胞产毒水平,提高幅度在26~55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采集自我国广西涠洲岛海域潮下带大型海藻及死珊瑚上的附着底栖甲藻样品进行了分析。利用毛细管单细胞分离方法成功分离并培养了多株前沟藻属种类, 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对所获得的前沟藻株系进行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 鉴定出前沟藻属3个种, 分别为具盖前沟藻(Amphidinium operculatum)、玛氏前沟藻(Amphidinium massertii)和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eterae), 其中具盖前沟藻和玛氏前沟藻为我国新纪录种。分析比较了不同种类间形态和系统发育的差异, 发现3种前沟藻的形态特征大体与相应模式种报道的一致。本研究丰富了我国前沟藻种类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化信息, 同时将两个新记录种具盖前沟藻和玛氏前沟藻的已知分布范围拓展到了我国南部沿海水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