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海是一个高压化的,黑暗的,既有低温又有高温等环境的世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深海世界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研究、开发、利用深海微生物,已成为现代海洋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
研究一类多时滞非线性大系统的鲁棒镇定问题。利用大系统的分解法将多时滞非线性大系统分解后,首先讨论了无时间滞后情形关联子系统指数镇定的条件,然后考虑多时滞情形,最终给出了多时滞非线性大系统的指数镇定的充分条件;给出了区间长度范围的计算公式和时间滞后的估计公式;通过对比看出。对参数选取加权的方法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朱瑾 《海洋世界》2008,(6):26-32
每当一次大的自然灾难来临的时候,2004年12月26日清晨8时55分发生的印度尼西亚大海啸就会被人重提。那次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突发的9.0级强烈地震而引起的印度洋沿岸的海啸,造成了30余万人丧生,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这一人类特大的灾难震撼了全世界,从此,海啸一词变得让人“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4.
深海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 %以上 ,虽然与陆地的某些生态环境相比 ,海水 ,尤其是深海 ,营养相对贫乏 ,微生物活动不是十分剧烈 ,但从海水表面到108600m深的海底淤泥中都存在着微生物。近年来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日益被重视 ,对海洋微生物的生态调查、生理和遗传特征以及开发利用都有许多研究[1~3]。深海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 ,这里永久低温 (火山口除外)、高压、黑暗。对深海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 ,而且可以了解各种极端微生物的生活特性 ,有助于对深海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1深海生态环境的特征深海一般指1000m以下的海洋 ,占地…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出版的不少科技书刊向世人敲响警钟,预告两种灾难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开始,一是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二是海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造成海洋浮游微生物藻类大量繁殖。假如这两种前景黯淡的预测成为现实,它们将不仅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陆上生物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事实上,上面所说的两种情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10,(5):8-8
细小的微生物联结起来组成地球上最大质量的生命体.应该算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人们通常认为虎鲸之类的动物是典型的海洋巨无霸,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些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可能不得不给微生物让出“天下第一”的宝座。全球海洋生物大普查发现,微生物占了海洋总生物质的50%到90%。  相似文献   

7.
1974-1985年在烟台市、荣成和长岛县进行了自然海区采苗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苗袋(笼)是较好的扇贝自然海区采苗器。自然海区采苗技术的关键是:采苗袋网目在1.5毫米左右,内放少量网片作为稚贝附着基;海区透明度大;适时预报投放采苗器时间;掌握适宜的采苗水层。该项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微生物群落在海洋的碳、氮[4]、磷 [6]和硫 [14]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海洋微食物环的重要组分 ,作为分解者和二次生产者 ,影响着颗粒有机物的溶解与沉降、溶解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无机营养盐的形成等生态过程 ;有些微生物是初级生产者 ,能通过光合自养、化能自养等营养方式生产有机物。早期的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建立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基础上。然而由于培养条件与自然条件的差异 ,实际上培养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环境中的少部分菌种(0.001 %~15 % ) [2,5,12,25],而且往往加入了浓度远高于自然状况…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9,(1):9-9
雪鹗生活在北极冻原、苔原地带,主要以旅鼠和雪兔为食。现在,科学家需要重新思考雪鹗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了。在一项卫星研究中,生物学家发现:上一个冬天,六只成年雌性雪雕大部分时间是在北极的冰面上度过的。这个发现让生物学家大吃一惊。在黑暗的冬夜,冰面上捕捉海豹的因纽特猎人说不定会和雪鹗“不期而遇”!生物学家表示,  相似文献   

10.
日本石川工业研究所和Chukoh化学工业公司联合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渔网。渔网纤维可被海上和陆上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分解。 该研究所纺织品部说,传统的塑料渔网流失在海中给海洋生物带来灾难。该研究所正在研究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这种塑料适用于可生物降解渔网中。  相似文献   

11.
利用GC-MS对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分子化石进行了检测,发现了结壳的表层和核部均存在不可辨别的复杂混合物(UCM),探讨了UCM对富钴结壳成矿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富钴结壳成矿过程微生物作用的强度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富钴结壳成矿的早期,UCM含量相对高,微生物作用强烈;海水深度大,UCM含量高,微生物改造作用强。UCM的时空变化反映了海洋环境变化对微生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是全球分布最广泛的海草之一,曾在山东半岛沿海有广泛分布。然而,自1980年代开始,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叶藻场严重衰退,导致黄海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恶化,渔业资源锐减。本研究以中国黄海海域(山东半岛)大叶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温度、春化作用时间对大叶藻种子萌发和不同播种深度对种子成苗率的影响,进行了幼苗培育,研制开发幼苗移栽装置和技术。结果表明:春化处理温度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率具有显著影响(p0.01),4℃春化处理50d的大叶藻种子萌发率最高,平均达55.3%;埋植深度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成苗率有影响,埋植深度0.5~2.5cm时大叶藻幼苗的出苗率相似,但显著高于埋植深度3~4.5cm的成苗率(p0.01)。依据这些研究结果,成功培育大叶藻苗7.6万株,生长110d,平均幼苗长度达16.3cm,最大长度达22cm;研制了育苗杯大叶藻苗移栽装置,实现了从水面高效栽植大叶藻幼苗。  相似文献   

13.
吴溪 《海洋世界》2008,(6):33-35
海洋是无常的。前一刻她还是平静温柔,转眼间便风云变色。灾难来袭,生灵涂炭。最终,悲伤、哀痛等情绪成为最次要的东西。数字提醒着人类:如何应对灾难、减小灾难的破坏力才是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深海在黑暗、高静水压、低温(黑烟囱等热液系统除外)和寡营养的极端环境下形成了特殊的生境。对深海生物/微生物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各种深海生物的生理代谢特性和动态变化规律,而且有助于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深海微生物碳循环机制的相关研究可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新的路线图。研究深海生物的首要条件是获得大量保持原位特性的样本,然而传统深海采样手段的局限可能导致深海相关研究结果无法反映深海环境下真实的生命过程,亟需发展满足深海生物原位研究的采样方法和生态监测技术。本文对深海生物研究现状,相关科学问题和原位组学研究进展,以及原位生态监测装备研发和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深海原位生物实验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深海极端环境深部生物圈微生物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下半叶是人类进行自然探索最为活跃的一段时期。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概念层出不穷,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视野和认识。在海洋学领域,深海热液喷口化能自养(chemolithoautotrophy)系统的发现大大激发了人们对洋底生物多样性及生命形式、过程、起源和进化的兴趣和热情(Baross et al.,1985)。最近30年相继开展的国际深海钻探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以前未曾想象到的埋藏在海底沉积物和上部洋壳中的海底深部生物圈(subseafloor deep biosphere)微生物世界。近期研究表明, 深海热液系统中的嗜热和极端嗜热古菌据推测就来源于海底深部生物圈(Delaney et al.,1998;Summit et al.,2001),由此推断,生命的真正起源就发生在地球深部生物圈内。巨大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海底深部生物圈容纳了大量的微生物生物量和新颖独特的代谢潜力(Whitman et al.,1998)。由于洋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海底地质构造和过程的异质性、洋壳地球化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的气候变迁和海洋真光层颗粒物沉降输出的历史和地理差异性,埋藏在海底沉积物和上部洋壳中的生命赖以维持和繁衍的能量供给形式具有高度的多样性, 海底深部生物圈蕴育着丰富多样的代谢形式和新颖的生理生化机制(IPSC,2001)。海洋深部生物圈内的古菌群落将作为特定地质微生物标志(geomicrobiological signature),用来指示过去和现代海洋的地球化学变化和地质环境变迁(inagaki et al.,2001)。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在最近的20年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与全球海洋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地质过程和地质作用相关的深海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兴学科,即海洋“地质微生物学”(geomicrobiology)。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地圈和生物圈的协同进化过程主要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的,微生物在海洋沉积物和洋壳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既是微生物的生态学,又是沉积地质过程和洋壳蚀变的动力学,许多原来以为“无机” 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汪品先,2003)。在过去的10年中,分子、遗传、生化和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被引入地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不但揭示了许多地质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而且阐明了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及环境和生态功能(Newman et al.,2002)。海洋深部生物圈微生物的研究已成为新世纪海洋领域中地学和生物学交叉互补、综合研究前沿的一个新热点和生长点,被列入刚刚启动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研究项目的首选(IPSC,2001;中国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2003)。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却已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海洋真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是筛选新药的丰富资源宝库。陆地真菌是仅次于放线菌的多产抗生素的微生物类群,而海洋真菌正在成为海洋药源微生物研究的新热点。海洋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并将成为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阐述了海洋真菌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7.
1974—1985年在烟台市、荣成和长岛县进行了自然海区采苗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苗袋(笼)是较好的扇贝自然海区采苗器。 自然海区采苗技术的关键是:采苗袋网目在1.5毫米左右,内放少量网片作为稚贝附着基;海区透明度大;适时预报投放采苗器时间;掌握适宜的采苗水层。 该项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05,(2):5-6
人类总是相信自己驾驭自然的能力,而在2004年即将离去的时候,却体验到了自然的威严和冷酷。之前所有战胜自然和使自然为人类所用的想法,在南亚发生大海啸的瞬间似乎都再也站不住脚了。而将摆在全人类面前的课题,也不再是如何改造和利用自然,而变成了如何与自然共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当中。  相似文献   

19.
海泥发电     
据美国《自然与生物工程》科学杂志电子版报道,由美国海军研究所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海底的海泥和海水之间产生的电位差,研制出海泥发电装置,经过长期的实验,终于发电实验成功。该小组称,在海底的海泥中,有许多微生物把生物的遗骸等沉积的有机物当作食物,由于这些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的活动时,能使海泥和海水之间产生出不同的电压。他们在美国新泽西州等2处的实验海域,先把石墨制成直径约48厘米、厚1.3厘米的圆盘状,再用电线连接2个电极。一个电极悬挂在海水中,另一个电极埋在海泥中,利用其电位差进行实验发电,经过约7个月时间,这种装置发出了稳定电压的电流。据说对电极再进行改善后,就能产生转动研究机器的电力。这种既能发电又能分解海底有机物的发电装置,将对净化海洋,保护环境有无可比拟的作用。□编译/新洲海泥发电@新洲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气温升高和冰川融化,不仅影响地球气候系统,还使白天时间变得更长。研究人员发现海平面升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于地球旋转轻微减缓所致。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些变化导致北极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偏移",并且平均每年白天时间长度增加了千分之一秒。冰川融化进入海洋的融水将进一步使得全球海平面升高,冰川和融水运动将导致地球旋转轴出现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