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洋石油光化学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进入海水会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变化,以往的研究已证明光化学氧化在石油及其精炼产品风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光化学氧化机理主要在于接受日光照射的能量,以不同的方式与溶解氧结合,从而最终降解石油烃.生成的光氧化产物一般为羧酸、醇、醚、羰基化合物等几类,还有一些产物尚不能确定其结构.光氧化产物仍然存在毒性,对海洋生物等十分有害.在动力学方面,针对其某一组分已证实为一级反应动力学行为,并定量地得出了速率常数.光降解速率会受到光照条件、溶解氧、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对石油光化学进行深入探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水中二苯并噻吩的光化学氧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天然海水中二苯并噻吩的光化学氧化的动力学。结果发现,二苯并噻吩光化学氧化的速率会受到介质、光敏剂、重金属离子以及辐射强度的影响。其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3.9×10-6~1.8×10-5s-1。Cu2+和Hg2+能明显加快二苯并噻吩的光氧化速率。光源离反应容器越近,其降解速率越大。溶解氧的含量越低,二苯并噻吩的光降解速率越慢,这说明溶解氧参与了二苯并噻吩的光氧化过程。由此证实,光化学过程是二苯并噻吩在海水中迁移变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二甲基硫光化学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水溶液中二甲基硫(DMS)的光化学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入射光频率与强度一定条件下,DMS进行光化学氧化反应的速率会受到介质、pH、重金属离子的影响。Hg2+能显著加快人工海水介质中DMS的光氧化速率。DMS进行光氧化的一级速率常数为4.46×10-5~30.4×10-5s-1,其在光照下的人工海水介质中的半寿期为3.6h。这说明光化学过程对于影响和控制DMS在海洋中的浓度和分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洋中铁、锰、铜等过渡金属元素的光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莉  杨桂朋 《海洋科学》2000,24(10):33-36
近年来光化学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 ,对有机光化学物质 ,如石油、污染物、天然有机物等的研究较多[1 ,2 ,5] ,而对无机物的光化学研究相对较少 ,尤其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几乎为空白。海水中存在许多过渡金属元素 ,它们及其有机络合物的电子容易转移 ,并在近紫外区和可见区有光吸收带 ,具有显著的光化学活性 ,故光氧化还原过程对过渡金属元素在海水中的存在状态和迁移变化规律影响显著[3]。近年来研究最多的是铁、锰、铜等元素的光化学过程。1铁的光化学过程铁是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 ,它…  相似文献   

5.
海水中二甲基硫的光化学氧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甲基硫(DMS)是海洋中最重要的挥发性生源硫化物,其在大气中的氧化产物会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酸雨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海水中DMS的光化学氧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去除途径,是控制海水中DMS浓度的重要因素。这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会受到光照、深度、海水中的溶解无机和有机物这些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根据光化学降解在DMS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国际海洋科学工作者近20年来在海水中DMS光化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海水中农药的光化学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的光化学降解是海水中农药残留污染物去除的重要途径,其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对海水环境的影响很大。文中研究了有机污染物农药在海水环境中光化学降解的反应类型,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光照条件、溶液介质、pH、重金属离子、光敏剂),光降解产物及其分析方法。指出了当前农药光化学降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石油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化学降解是海洋环境中石油去除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在高压汞灯照射下石油烃水溶组分(WSF)的光降解.结果显示在高压汞灯下,石油WSF能够明显降解.其降解过程受溶液介质及重金属离子(Cu2 ,Hg2 ,Cd2 ,Zn2 )的影响.在反应的初始阶段,石油WSF降解得很快,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经过大约2 h后,浓度变化缓慢.在所选用的实验条件下,光降解常数的范围在0.011 8~0.023 5 min-1之间.  相似文献   

8.
石油在海岸带泄漏后会形成长期危害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区。在水动力、微生物和地球化学等的作用下,石油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体积、毒性和流动性降低的过程称为自然衰减。本文系统综述了海岸带石油污染物的自然衰减特征及其研究手段,阐明了石油性质、沉积物类型、水动力因素、光氧化反应和微生物等因素对海岸带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的影响,归纳总结了表征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过程的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和地球物理指标。同时,通过总结自然衰减过程的预测方法,指出了研究方向多学科交叉、多数据驱动的重点及难点,最后对海岸带石油污染源区自然衰减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二甲基亚砜(DMSO)是海水中的主要溶解态甲基硫化物,DMSO在二甲基硫(DM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通过DMS的光化学氧化和细菌氧化生成,可作为DMS的1个汇,也可以通过生物直接合成或其它途径产生。DMSO同时又可以被酶、细菌、植物等还原为DMS,因此,DMSO又可充当DMS的1个源。DMSO除了能被还原为DMS外,还可能会被细菌氧化为SO42-,在氯过氧化物酶作用下被H2O2氧化为DMSO2等。海洋中DMSO的测定通常采用还原剂NaBH4将其还原为DMS后,再利用气相色谱进行测定。海水中DMSO的分布不均匀,高浓度区是那些温度较高,光照充足、浮游植物较多、生物活性较高的表层水或近岸水。  相似文献   

10.
海洋硫循环是全球硫循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活跃于上层海洋的二甲基硫(DMS)是主要的生源硫化物,是现今国内外硫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二甲基硫的生物、化学过程较为复杂,其在水体中的分布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等生物因素以及光照、营养盐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与DMS循环有关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包括细菌消耗、光化学氧化和海-气交换等。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了东中国海DMS循环的概念模型。期望通过发展一个中国东部陆架海域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三维生态动力学模式,获取DMS海气交换通量的时空分布,并定量评估中国东部陆架海域对全球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海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早期总氮和总磷的过硫酸钾法氧化分析分别是在碱性和酸性介质中进行[1,2],样品分别保存,然后分别氧化测定,工作较繁琐。1977年Koroleff用过硫酸钾氧化法同时氧化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使样品的保存和氧化分析工作简化。1981年Valderrama对该方法测定天然海水中的总氮和总磷做了进一步研究,总氮和总磷同时氧化后,水样中的硝酸盐和磷酸盐用手工分别进行分析。Walsh1989年和Karl等1993年曾采用UV光氧化法对海水中总溶解氮和总溶解磷进行同时氧化后,用自动分析对氧化后的无机氮和磷进行…  相似文献   

12.
黄、渤海二甲基硫化物的浓度分布与迁移转化速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15年8-9月对黄、渤海海域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分布、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测定了DMS的生物生产与消耗、光化学氧化和海-气扩散速率,对DMS的迁移转化速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溶解态DMSP(DMSPd)、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O(DMSOd)和颗粒态DMSO(DMSOp)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12±3.01)nmol/L、(6.03±3.45)nmol/L、(19.47±9.15)nmol/L、(16.85±8.34)nmol/L和(14.37±7.47)nmol/L,整体呈现近岸高远海低,表层高底层低的趋势。DMS、DMSPd和DMSOp浓度与叶绿素(Chl a)浓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层海水中DMS光氧化速率顺序为:kUVA > kUVB > k可见,其中UVA波段占光氧化的70.8%。夏季黄、渤海微生物消耗、光氧化及海-气扩散对DMS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32.4%、34.5%和33.1%,表明3种去除途径作用相当。黄、渤海DMS海-气通量变化范围为0.79~48.45 μmol/(m2·d),平均值为(11.87±11.35)μmol/(m2·d)。  相似文献   

13.
为要准确测得海水中总汞含量,从分析方法上看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提高汞的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和降低方法的检出限,使其能简单、快速的进行测定;寻找可靠的海水样品消化和水样贮存方法。 我们曾对汞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可测出海水本底值的方法。 曾采用于作大量调查和报导过的海水中总汞测定的消化方法有酸消化法、硫酸—高锰酸钾消化法、过硫酸钾消化法、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混合消化剂消化法、溴氧化法、重铬酸钾氧化、酸高压釜消化以及光氧化法等。文献中大都只引用这些消化方法,而对它们应用于海水中总汞的测定在消化效果、对有关有机汞化合物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海洋围隔生态实验研究了浮游植物对石油烃污染物生物富集动力学过程 ,提出了“水相差法”测定海洋浮游植物体内石油烃浓度 ,以及包括石油烃挥发和生物生长等影响因素的石油烃生物富集动力学模型 ,并利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得到了海洋浮游植物对 0 #柴油 WAF中正构烷烃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 kup,kel和 BCFPOC,结果与 Kováts色谱保留指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与利用生物分析平衡法测定的文献数据基本一致。本模型及实验方法简便可靠 ,可在现场实验中广泛应用 ,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多介质环境模型和生态动力学模型 ,用以研究石油烃污染物中正构烷烃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线性连续梯度非变性电泳结合邻苯二酚发色法分离纯化了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s)体腔液上清中的酚氧化酶(PO),然后通过生长曲线测定法进行了光棘球海胆PO氧化产物的抗菌特性分析。结果显示:(1)光棘球海胆体腔液上清中存在3种PO(Sn PO1,Sn PO2,Sn PO3),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与邻苯二酚反应分别呈现褐色、黄色和紫色;(2)以多巴胺为底物时,Sn PO1的氧化产物对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抗菌作用,Sn PO2氧化产物对哈维氏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拟诺卡式菌Nocardiopsis sp.有抗菌作用,Sn PO3氧化产物仅对哈维氏弧菌和拟诺卡式菌有抗菌作用;(3)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时,仅Sn PO2氧化产物对拟诺卡式菌有抗菌作用;(4)光棘球海胆PO氧化产物对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和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光棘球海胆中,PO氧化产物具有窄谱抗菌活性,多巴胺氧化产物的抗菌活力高于左旋多巴氧化产物,并且不同PO亚型的氧化产物具有不同的抗菌谱和抗菌特性。  相似文献   

16.
江苏潮流砂的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砂是大陆架上最主要的一种沉积物类型,按其形成时间有现代砂和残留砂之分.按作用的营力,可分为河流砂、波浪砂、风成砂和浊流砂等.不同成因的砂具有不同的特点,并组成相应的不同地貌形态.由于一定的沉积物是一定沉积环境的产物,所以,研究不同类型砂的分布形态、粒度、矿物、化学成分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可以了解其形成时的沉积环境,这是目前迅速发展的石油地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是作用营力的性质和强度的良好指示.对上述各种成因砂的粒度特征,沉积学家已作了大量的研究,这里涉及的是另一种外营力——潮流形成的潮流砂的粒度特征及其相应的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17.
房丽萍  杨桂朋 《海洋科学》2003,27(10):15-17
海洋中的微量金属对海洋生态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IGBP(LOICZ、JGOFS)等国际性研究计划中 ,都包括微量金属的分布、迁移、转化、归宿、循环和收支平衡等问题。无机光化学作为影响海洋中微量元素存在形态、迁移变化的重要过程已经受到海洋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并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锰是海水中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 ,占地壳岩石圈的0.085%,是仅次于铁和钛的常见的过渡金属 [1]。锰在地壳中是第11种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 [2~4],它是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催化剂 ,对有氧呼吸产生的氧化产物有…  相似文献   

18.
海洋溶解有机物质参与海洋中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对认识海洋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海洋溶解有机物中的荧光组分即荧光溶解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分布变化及其地球化学行为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海洋中其可能的来源包括陆源输入,浮游植物生长、代谢及分解产物,沉积物释放,降雨等。其主要的去除途径则是光化学降解。  相似文献   

19.
鲢鱼抗氧化肽对冷藏鲅鱼肉脂质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鲢鱼抗氧化肽对冷藏鲅鱼肉脂质氧化的抑制效果和保鲜效果.将不同浓度的鲢鱼抗氧化肽(SAP)添加到鲅鱼肉中,测定了该鱼肉冷藏期间(2 ℃,12 d)的脂质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二级氧化产物的量(TBA-i值)、初级氧化产物的量(过氧化值:POV)、产生的荧光物质的量及多烯指数(PI)等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SAP对冷藏期间鱼肉的TBA-i、FFA、FR(荧光比值),POV的值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贮藏结束时,添加浓度为1.0% SAP与添加PG的鱼肉的PI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这表明SAP 主要通过抑制脂质氧化的初级氧化产物、二级氧化产物的生成及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和鳃丝对石油烃的富集排除规律及氧化损伤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栉孔扇贝在各浓度石油烃的海水中分别进行染毒和排除实验各15d,测定消化盲囊和鳃丝的石油烃蓄积量、石油烃蓄积排除速度、生物浓缩系数、溶菌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两组织在蓄积期间石油烃含量随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在9d之后达到蓄积量的平衡,浓度越高,生物浓缩系数BCF越小;0.1mg·L~(-1)和0.3mg·L~(-1)石油烃处理组两组织蓄积和排除速度随石油烃浓度升高而降低,在排除期间最后阶段都能将石油烃完全排除,蓄积期间溶菌酶活力和脂质过氧化(LPO)水平随时间不断上升,排除期间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1.0mg·L~(-1)和3.0mg·L~(-1)处理组两组织蓄积期间的溶菌酶活力则呈现明显被抑制的现象,LPO水平明显升高,且在排除期间均不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证实,栉孔扇贝对0.3mg·L~(-1)及以下低浓度石油烃具有较好的应对机制和耐受性,而在1.0mg·L~(-1)浓度以上石油烃处理组其调控能力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机体处于较强的氧化损伤状态。本实验各指标均能体现不同浓度石油烃对栉孔扇贝组织的影响规律,且相互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变化和紧密联系,能准确反映机体的解毒调控机制和机体氧化损伤效应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