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根据台湾海峡南部海区夏季的海流调查资料,参考温、盐、密度等的历史资料和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表层、中层和下层的海流结构。结果表明,南海暖流继续沿着海区中部向东北延伸,但在粤东、闽南近岸的表层这支海流还受到沿岸低盐海水的影响;而黑潮南海分支北段的边缘部分可以影响到本海区的南部海域,这一部分还可能有一支流分出并沿着台湾岛西岸北上。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6  
1985年8月—1986年10月(2,9月除外),在长江口海区进行了鱼卵、仔鱼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系由淡水鱼类、半咸水鱼类和沿岸、近海鱼类四种生态类型组成的鱼类生态结构,具有特殊复杂的生态特点;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皆受长江径流、台湾暖流及黄海冷水团等水系的相互消长、交换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海况条件所制约。目前该海区的鱼类种间数量对比关系发生变化。历史上的重要经济鱼类数量极少,而作为它们的主要饵料之一的鳀鱼数量却占绝对优势。这与渔业上的过度捕捞和滥捕有很大关系。因此,以发展增、养殖事业来转化和降低捕捞强度,对保护鱼类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物理过程和营养输送方面讨论了2006~2007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叶绿素口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水体从南至北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北部海区叶绿素口含量平均值以春季居高,冬季最低;中部海区以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南部较反常,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浙闽沿岸流、海峡暖流及上升流所造成的营养盐输入方式的差异可能是决定海峡叶绿素口含量季节分布南北差异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还表明,春、夏季叶绿素口含量的分布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均主要受营养盐限制,秋季叶绿素口含量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分别主要受到磷酸盐含量和水温的影响,冬季叶绿素α含量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分别主要受到硝酸盐含量和水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物理过程和营养输送方面讨论了2006~2007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水体从南至北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北部海区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以春季居高,冬季最低;中部海区以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南部较反常,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浙闽沿岸流、海峡暖流及上升流所造成的营养盐输入方式的差异可能是决定海峡叶绿素a含量季节分布南北差异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还表明,春、夏季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均主要受营养盐限制,秋季叶绿素a含量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分别主要受到磷酸盐含量和水温的影响,冬季叶绿素a含量在南部和北部海域分别主要受到硝酸盐含量和水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浙江南部近海位于暖温带海区,受长江、钱塘江径流为主的浙江沿岸流影响,并提供丰富的营养盐类.台湾暖流在不同时期的盛衰对该海区亦有较大影响.适宜的海区温度,丰富的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因此是我国重要渔场之一.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午5月至1984年5月,我所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24°30′N—26°00′N、121°00′E以西)进行了综合调查,对所取得的温、盐度及定点测流资料分析得出:6月至8月间,在调查海域西侧近岸海区存在着上升流现象,与上升流现象有关的近表层海水低温、高盐和高密(σ(?))出现在海坛岛附近海区。初步分析,调查海区西侧近岸海区上升流现象的成因,是来自海峡南部的海峡暖流水从海峡南部北上,经过调查海域时,由于受海底地形的影响,使近岸海区水文状况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鯵科鱼类是暖水性与暖温性的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也可随暖流到达纬度较高的地区。它们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从南纬55°至北纬65°,主要集中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据初步统计,世界各海区的鯵科鱼类约有290种,以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水域为最多,约有173种;东太平洋与西大西洋(美洲东西两岸)次之,约119种;东大西洋较少,约40种。 鯵科鱼类的分布与暖流的关系甚为密切。例如在非洲东西两岸,由于暖流分布的情况不同,鯵科鱼类的分布也有显著差异,东南沿岸可分布至南纬35°左右,种数也多,约61种,而西部沿岸一般不超过南纬12°左右,种数就很少,约20种。在北太平洋东西两岸,由于黑潮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鯵科鱼类分布的北界均达北纬45°左右。在北大西洋两岸,它们的分布北界则有所不同,西岸因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仅达北纬45°左右,而东岸由于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可达北纬65°的冰岛东南岸与挪威西部海岸。在南大西洋西岸它们可分布至南纬55°左右,而东岸只到达南纬12°左右(图1)。中国鯵科鱼类的分布情况也与暖流有着密切关系,在各个海区有所差异,以南海种类为最多,东海次之,黄海最少,有些种类仅在一定季节随暖流到达东海与黄海。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西南部水螅水母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许振祖 《海洋学报》1983,5(1):91-101
本调查海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南部,包括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广大海域(北纬22°00'-24°00',东经116°00'-118°40').本文结合福建省闽南渔场调查的任务,着重分析了该海区各个站位的浮游水螅水母类的个体数量,试就水螅水母的平面分布,季节分布及生态特点进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台湾海峡海洋学特点及水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不(含海岸带水域)4个季度月综合调查及海潭岛南部外海定点昼夜垂直分层采集所获浮游动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浮游挠足类188种(国内新记录7种,本海区首次记录19种),主要的优势种有锥形宽水蚤、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普通波水蚤等。其群落组成以热带和亚热带种为主,少数为暖温带种。根据其生态习性及分布特点可分为近岸低盐、外海高盐及广温广盐三个生态类群。海潭岛南部外海浮游挠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种类型。本海区浮游桡足类种数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均与温、盐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不同生态习性的浮游桡足类的分布与影响本海区的水系的消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福建海岸线,北起沙埕,南至洋林,全长约3000km,岸线曲折,港、湾、澳众多,岛屿棋布,海底地形复杂。主要河流有浙南瓯江、闽江、晋江、九龙江及粤东的韩江等,沿岸流有闽浙沿岸流及邻近的粤东沿岸流,它们给本海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由于强轨季风的影响,使本海区的表层流,冬季流向西南,而夏季流向东北;穿过巴士海峡向北流向台湾海峡的黑潮支流,它对福建海区的主要影响是在春夏两季。所以,福建海区是寒、暖流的交汇区,浮游植物繁殖生长旺盛,各种鱼类都回浮到此觅食,形成良好的渔场。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金色小沙丁鱼幼鱼索饵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圣云  丘书院 《台湾海峡》1992,11(3):244-250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金色小沙丁鱼当年生幼鱼计数性状和量度性状特征差异,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产卵场、洄游及海区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索饵幼鱼仍属于同一地方种群:闽南-台湾浅滩语地方种群。根据其索饵洄游特点,可分为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两个索饵群体.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1年7月5个断面共30个站位的温盐深(CTD)测量资料,分析东海南部陆架水体的温盐结构和温跃层特征,探讨黑潮和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水文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区广泛存在着浅部温跃层和深部温跃层。浅部温跃层分布于20 m水深以内,跃层强度普遍较弱,具有明显的日内生消变化。深部温跃层分布于中、外陆架和台湾海峡。在中、外陆架的深水区,跃层底界深度约80 m,跃层厚度约10 m;跃层强度大,约为0.8℃/m,且较为稳定。在台湾海峡北部,温跃层分布于水深14~30 m,跃层厚度6~10 m,跃层强度偏弱,为0.2~0.5℃/m。在温跃层附近,由于上、下层水团温度、盐度的差异,其混合过程常出现盐指现象。在东海陆架90~110 m等深线之间,深部温跃层之下盘踞着一个深层冷水团,水温为16.8~17.6℃。黑潮水的入侵,使得外陆架温跃层强度减弱至0.2~0.5℃/m;同时,跃层层位上升,厚度加大。温跃层强度可以作为指示黑潮入侵的灵敏指标。当夏季深部温跃层强度低于0.6℃/m,同时伴随跃层厚度加大时,可判别为黑潮入侵。本区夏季黑潮锋可以到达110 m等深线附近。在中陆架50~80 m等深线之间,深部温跃层的消失,说明台湾暖流的强烈影响遍及整个水柱;而从南向北,台湾暖流的影响逐渐减弱。台湾海峡北部深层水温度较低,平均值为22.52℃,要比东海南部中陆架深层水低3℃,这可能意味着台湾暖流深层水主要源于黑潮分支的加入。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北部及其附近海区鱼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湾海峡北部及其附近海区的鱼类至少有366种,隶属于22目123科242属。软骨鱼类4目17科27属42种,其中鳐目最多(23种)。硬骨鱼类18目106科215属324种,其中以鲈形目的种类占优势(181种)。该海区鱼类区系组成具有亚热带性质,与东海的关系较为密切。根据鱼类区系特征和冬季表层20℃等温线的分布,广东沿海(包括海南岛东北)、台湾浅滩外缘、台湾岛东岸以及奄美大岛以北的连线应是中国-日本亚区与印度-马来亚区的交界。  相似文献   

14.
东海陆架表层水温年际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东海沿岸嵊山(北)和厦门(南)站1960—2001年海表温度(SST)监测数据与东中国海1982—2011年AVHRR水温资料,讨论了台站监测的空间代表范围,分析了东海陆架SST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嵊山和厦门站SST变化分别代表内陆架和台湾海峡。东海陆架52年来SST总体呈升温趋势,冬季最为显著;内陆架的升幅远大于台湾海峡。内陆架水温冬季分别在1977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跃升,共升温2.34℃;春、夏、秋季均在1994年发生冷暖转折,分别升高1.19℃、1.43℃和1.16℃。台湾海峡水温冬季在1989年跃升0.91℃,夏季在1987年跃升0.38℃,春、秋季则在1996—1997年间分别升温0.80℃和0.58℃。全年水温变化最大处在长江口附近内陆架海区,可能的主导因素是低盐水与外海水混合:随季风、降水、径流变化的沿岸流、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给该区域带来不同水团,使得热量向下层输运减少,从而导致东海内陆架升温快于其它海区。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种类组成及其取食类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7年 8月对台湾海峡南部 4个取样站进行了海洋线虫调查 ,获得了海洋线虫 85种 ,隶属于 3目 2 5科 75属。密度较高的种有变异矛咽线虫 (Dory laimopsisvariabilis)、萨巴线虫 (Sabtieriasp .)、(Vasostomasp .1 )、(Vasostomasp .2 )和 (Xyalasp .)等 ,其平均密度分别为 1 .1 4、1 .1 2、0 .6 1、0 .87和 0 .34× 1 0 4个 /m2 ,分别占海洋线虫总平均密度的 1 1 .7%、1 1 .5 %、6 .2 %、9.2 %和 3.5 %。与其他海域相比 ,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优势种的密度低 ,但与大型底栖动物或多毛类相比 ,海洋线虫种类多样性指数较高 ,均在 4.0以上。台湾海峡南部海洋线虫的取食类型以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类型占多数 ,但刮食性种类也不少 ,这与台湾海峡南部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台湾海峡南部既有细的陆源沉积物流入 ,又有上升流、黑潮暖流等的作用而形成的较粗沉积物 ,因而构成台湾海峡南部沉积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南部的海洋锋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李立  郭小钢  吴日升 《台湾海峡》2000,19(2):147-156
通过近期水文观测,结合卫星遥感和历史水文资料,对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海洋锋现象进行了整体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多种水系在此交汇,台湾海峡南部冬、夏季匀有明显锋面发育。受季风气候影响,锋面发育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夏季影响本海区的水系主要有韩江冲淡水、上升流、南海水、和黑潮水等。它们的交汇形成了韩江冲淡水羽状锋、台湾浅滩上升流锋、黑潮锋、以及陆架/陆坡锋等的三维锋结构。韩江冲淡水和上升汉对夏季海崃南部浅海峰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06年夏季对东海区水文化学数据的现场调查, 对台湾暖流的水文化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并对台湾暖流自身的水文化学特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夏季, 台湾暖流水具有台湾海峡水和黑潮次表层涌升水两个来源, 分别构成台湾暖流的表层水和深层水。通过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能够对表层水和深层水进行明显的区分。此外, 通过对台湾暖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发现夏季台湾暖流在浙江沿海出现的上升流给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并通过对台湾暖流的营养盐含量进行分析, 发现相对于硝酸盐含量, 台湾暖流含有较高的磷酸盐浓度, 能够缓解海区“过剩氮”导致的磷限制。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西部沉积物中碳的来源及埋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5年夏季航次观测的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无机碳(CaCO3)、总氮(TN)、悬浮体颗粒有机碳(POC)、沉积物粒度数据得出,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物TOC质量分数的范围为0.01~1.79,平均值为0.37±0.24,略高于20多年前台湾海峡南部海区,而低于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区;TOC的质量分数湾内比湾外...  相似文献   

19.
厦门港湾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感染吸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0~1986年厦门港湾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调查资料,报道了该海区鱼类感染复殖吸虫的概况。在我们检查的106种鱼类中,从其中54种的消化道和1种的体腔中发现复殖吸虫标本1269个,感染率为28.24%。本海区鱼类生态习性虽有差异,其感染率和阳性鱼的感染度可能有明显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不同生态类群鱼类的吸虫密度分布甚为均匀。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温、盐度跃层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1984—1985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海洋综合调查的实测资料,描述和分析了本海区温、盐度跃层的强度、深度和厚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温、盐跃层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其强度分布为海区南部大,北部小;夏季大,冬季小。温跃层最大强度可达1.5℃/m,盐跃层为0.8左右。在几个强跃层区内,温跃层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海水上、下层水系的性质,盐跃层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江河入海流量的大小,同时与沿岸流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