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河南恐龙蛋化石组合类型及其地层时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恐龙蛋化石在河南省 10余个盆地中纵向上的分布特点 ,结合孢粉、轮藻、介形类、岩石同位素年龄及产蛋盆地的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特征 ,研究认为其代表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 ,并提出了 3种不同的蛋化石组合类型 ,进一步“三分”上白垩统 :即下部组合为长圆柱形蛋、蜂窝蛋、树枝蛋、网格蛋 ;中部组合为椭圆形蛋、副圆形蛋、树枝蛋 ;上部组合为长形蛋、巨形蛋 ,分别代表晚白垩世早、中、晚 3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王启飞  高琴琴等 《地层学杂志》2001,25(4):299-302,311
根据近年来对新疆库车前陆盆地及北部坳陷中生代主要储气层巴会基奇克组介形类、轮藻和孢粉化石的研究,认为该组主体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3.
关于库车巴什基奇克组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来对新疆库车前陆盆地及北部坳陷中生代主要储气层巴什基奇克组介形类、轮藻和孢粉化石的研究 ,认为该组主体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4.
鲁西南地区分布着近东西向大致平行排列的早第三纪盆地群。在蒙阴、莱芜盆地早第三纪沉积称为官庄组,在平邑盆地称为卞桥组。依据沉积物特征和沉积旋回都能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通过对哺乳动物、介形类、轮藻、腹足类和孢粉等化石的研究可确定中段的沉积时代为早始新世,通过对轮藻、介形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研究能确定下段和上段分别为始新世早期和中期。在卞桥组中段和官庄组中段发现介形类Cypridea属,该属起源于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在早白垩世繁盛,晚白垩世逐渐衰落,灭绝于晚古新世或早始新世,在早始新世沉积中的发现,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5.
湖南衡阳盆地东塘组的时代及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绍曾 《地质学报》1989,63(1):59-72
湖南衡阳盆地东塘组含有古新世的介形虫、孢粉、轮藻及早第三纪的腹足类口盖化石。介形虫属于早、中古新世组合,位于晚白垩世及晚古新世组合序列之间。近年报道的产于东塘组底部的晚白垩世双壳类、孢粉、恐龙蛋等化石,经观察皆赋存于上白垩统戴家坪组。从而证实,东塘组的地质时代为古新世,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在戴家坪组与东塘组之间。  相似文献   

6.
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全球发生了恐龙等生物大灭绝和哺乳动物兴起的重大事件,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KPB)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为了寻找更好更连续更典型的非海相KPB剖面,提高非海相KPB研究程度,笔者在平邑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科学钻探和系统的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等工作,遴选出了国内少有的具有KPB的碳酸盐岩湖相沉积的典型剖面。通过对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分析鉴定,在卞桥组一段下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 Festiella anluensi- Microchara cristata- Chara yuntaishanensis var acuta ;1个介形类组合: Talicypridea reticulata- Mongolocypris distributa- - Ziziphocypris simakovi- Frambocythere tumiensis ferreri ;1个孢粉组合: Ulmipollenites + Ulmoideipites- Rugubivesiculites- Schizaeoisporites 。在卞桥组一段上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 Peckichara zhijiangensis- Gyrogona wubaoensis- Stephanochara huangjianensis- Peckichara varians ;1个介形类组合: Paracandona euplectella- Sinodarwinula guangzhuangensis- Cypridea cellularia ;1个孢粉组合: Deltoidospora- Ephedripites- 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 Ulmipollenites minor 。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白垩系与古近系的界线确定在卞桥组一段内部。通过本次研究,理清了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生物组合,对研究KPB附近的生物群演化规律,恢复平邑盆地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以及碳酸盐湖盆的演化规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福建白垩纪红层主要分布于政和—大浦断裂带西侧,由于受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作用影响,各红层盆地发生、发展的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生物群组合序列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红层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及时序.将红层盆地分为三种类型:沙县—均口型、禾口—上杭型、连城—崇安型。其中,第一类型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结束于晚白垩世最早期;第二类型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结束于晚白垩世早期;第三类型盆地形成于晚白垩世;根据红层盐地岩石组合特征及序列,修订了原有地层单位的含义,将红层盆地岩石地层单位年历下而上划分为均口组、沙县组、禾口组、官寨组和赤石群。并详细论述了红层生物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各门类化石组合序列。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于该区鹿母湾组中发现孢粉化石。其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49.28%)和裸子植物花粉(47.82%)为主,此外尚有少量被子植物花粉(2.9%)。该孢粉组合特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早白垩世中晚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相似。据此可确认,本区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9.
对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厚度变化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这套红色地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段分布范围和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岩性单一,环境单调,生物化石较贫乏,但介形类化石很典型,表现出晚白垩世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为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划分与对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兴安岭中南部宝日勿苏地区地质调查井宝D1井井深22~255.70m井段发现的孢粉化石的系统分析研究,共获得孢粉化石47属65种(包括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属种类型及其含量和变化特征,将孢粉化石组合划为Lycopodiacidites-Denso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孢粉化石赋存地层相当于白音高老组.通过系统分析孢粉组合中主要孢粉属种及其母体植物的生长环境,推测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在早白垩世早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气候条件.同时旱生植物的大量出现,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早期受到了干旱气候的影响,但与典型的干旱环境不同,推断与当时的火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Krol group varied temporally from subtidal in the Manora to intertidal in the Sleepy Hollow times. The conditions that succeeded were peritidal in the Ayarpatta and supratidal in the Narainnagar times. These conditions we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lgal stromatolites. The Manora formation, due to subtidal conditions, and the Sleepy Hollow formation, due to detrital influx, are almost devoid of stromatolites. The carbonates of the Ayarpatta formation representing a peritidal complex possess columnar and oncolitic stromatolites, while the sediments of the Narainnagar 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supratidal features contain blistered, domal and crinkled-laminar forms. The types and sizes of stromatolites therefore are governed by th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prevailing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中生代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东海陆架盆地福州凹陷的中生代地层发育较全 ,分布较广泛 ,而且夹有滨海相地层 ,但曾解释为第三纪地层。根据岩性及孢粉 ( Cyathidites- K lukisporites- Dictyophyllidites,Classopollisannulatus- Schizaeoisporites- Exesipol-lenites tumulus)组合 ,介形类 ( Eucypris?sp.,Metacypris sp.)形态的分析对比 ,可与我国东部、尤其是浙闽等地的同年代地层相比拟。结合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数据、地震反射界面性质和倾角测井等项资料 ,自下而上建立福州组、渔山组和闽江组 ,依次划归下—中侏罗统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  相似文献   

13.
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涵义的厘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金建华 《地层学杂志》1995,19(3):220-228
根据岩石及化石组合特征,对辽东太子河流域原本溪组进行了重新划分,层序自下而上为:1.木盂子组:代表本区早石炭世晚期地层;2.田师付组:代表本区中石炭世早期地层,3.狭义的本溪组:仅代表原本溪组的上部,时代为中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4.
宗冠福 《地层学杂志》1995,19(3):237-240,F003
元谋盆地南部的甘棠村西剖面和沙沟村西剖面的岩性岩相及其所含生物化石性质,应属同时同相的地质体,沙沟组已具“甘棠组”的内涵,后者应予废除。北部的小河组与沙沟组,不仅是截然不同性质的两个地质体,其中含有的生物化石也不同,小河组的层位低于沙沟组,故把小河地区合古猿化石层(小河组)划归沙沟组不妥。  相似文献   

15.
蒙古古生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国古生代地层的研究以往主要侧重底栖大化石的研究, 很多地层的时代划分、归属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底栖化石的地方性很强,不能与国际直接对比。 牙形刺是古生代地层的主导化石, 很多古生代地层问题都可以用牙形刺解决并进行可靠的洲际间对比。2001年笔者在蒙古南戈壁采集了158个样品, 经分析发现了大量牙形刺标本, 解决了很多蒙古的重大地层问题。Arynshand组应当归入下石炭统, 泥盆-石炭系界线在Arynshand组之下, 而不是在此组的内部。Mushgai地区Bayan-Khoshuu Ruins剖面的Mandalovoo组Gavuu 段的上部应属早泥盆世早期, 而不是以前所确定的早志留世, 称为奥咯诺伍德组(Olonovoot Formation);Gavuu段的下部仍归早志留世。Mandalovoo组应提升为Mandalovoo群;Gavuu段应提升为Gavuu组。南戈壁Shine Jinst地区Tsakhir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 而不是中晚志留世,Ulaan-Shand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也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Chuluun组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埃姆斯期。Tsagaankhaalga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Indert组为早石炭世。蒙古古生代海相地层大部分是浅水相地层, 并可能存在5个间断:志留系的文洛克统和罗德洛统的下部,下泥盆统布拉格阶的一部分,中泥盆统艾菲尔阶上部,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蒙古国南部和中部很可能缺失上二叠统的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耿家街组是抚顺煤田下第三系最上部地层,这一组名正式见诸文献为1978年。因建组剖面不含化石,它的时代历来就有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争。本文证实它是西露天组的一部分,是西露天组上部地层的相变,其时代应和西露天组相同。由于其分布面积不到1km2,又隶属于西露天组上部。已动摇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组存在的意义。为慎重起见,建议对该组进一步研究后再决定取舍,并遵重这一组名的使用者──辽宁省和抚顺煤田地质工作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调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京西坳陷青白口地区青白口系进行了野外实测、岩石薄片鉴定等研究,结合其岩性特征及沉积结构,细致划分了青白口系沉积相,建立了符合其沉积演化的沉积相模式。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包括下马岭组、龙山组及景儿峪组,下马岭组为陆源碎屑浅海沉积体系,主要为较深水的陆棚相沉积,并且发育了砂质碎屑流;龙山组为陆源碎屑滨岸沉积体系,发育了大套的临滨及前滨砂体,主要受控于波浪和沿岸流的改造;景儿峪组为典型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潮坪,由于古纬度相对变化,沉积环境相对干旱局限且低能,下部和上部主要为紫红色泥岩沉积,中部发育大套厚层的碳酸盐岩。由龙山组陆源输入的碎屑物质沉积为主过渡到景儿峪组的内生清水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环境,代表其构造条件和古地理环境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大岭地区二叠系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制大岭农场14—12队剖面时,在覆于相当昌江鸡实含Pseudouralinia带岩关阶地层之上的千枚岩中,首次发现菊石Altudocerassp.、Agathicerascf.vulgatum;河叉岭剖面首次发现牙形刺Neogondolela?sp.;在邦溪农场八队绢云母千枚岩中,第一次分析出以三缝孢子占优势的孢粉组合。据此,笔者认为大岭地区的晚古生代地层,除有下石炭统岩关阶地层外,还有二叠纪地层,并可与邻区二叠纪地层对比,并探讨了该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相似文献   

19.
“云南麻栗坡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及与之匹配的“越北古陆北缘地质构造演化及其成矿效应研究”中,经实测剖面和填图扫面,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图”的要义比照,测区晚寒武世及相涉延及早奥陶世早期的岩石地层单位序列宜为:唐家坝组\“大老堡组”\博菜田组。其中,“大老堡组”为新拟建增设单位,也导致相关临叠地层单位现在定义和分割界面的更新。介绍唐家坝组\“大老堡组”界线层型及其层型界面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转换面属性,上、下邻叠岩层联合构成的标志层组合,是融地层学、沉积学为一体“’的优化挟择。  相似文献   

20.
在内蒙古固阳县以东下湿壕地区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 ,首次在前人划分的下白垩统固阳组 采到瓣腮类、腹足类、介形类、轮藻、植物等大量化石。结合地层沉积组合特征 ,将原固阳组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李三沟组。这一地层层位的厘定和古生物化石的发现 ,对进一步探讨固阳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煤规律等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