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近几年来,陨击对地学的影响逐渐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始新世以来,微玻璃陨石事件至少有5期,分别发生在距今0.7~0.83Ma、1.04Ma、2.14~2.30Ma、14.7Ma和35Ma。微玻璃陨石事件及陨击事件对地质历史的气候、环境、生物甚至地质构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们发现广东湛江地区中更新统早期的北海组地层中有一层罕见的陨击混杂堆积层,它是陨击作用下的特殊产物,是北海组含砾砂、黏土质砂在陨击高温作用下烧结、抛射堆积而形成的。陨击混杂堆积层主要分布在湛江坡头的部分地区,有的出露地表,有的为第四系所覆盖,厚度多在0.1~2m之间,个别部位厚度可能达到3~4m。陨击混杂堆层中共生玻璃陨石。通过约80个地质点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认为陨击混杂堆积层分布范围大于300km^2。  相似文献   

3.
对于 ODP提供的深海钻探 5 73B孔始新统顶部 -渐新统底部的地质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和微玻璃陨石的挑选等 ,结合附近区域的其它地质资料 ,探讨了东太平洋中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始新世末期东太平洋地区多种海洋微体古生物灭绝、大面积微玻璃陨石 (或微球粒陨石 )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异常等 ,说明该时期有明显的突变性地质事件发生 ,很可能是由于陨击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神经网络的平底结构砰击压力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震  肖熙 《海洋工程》2005,23(2):26-31,41
对利用神经网络预报平底结构入水砰击压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利用仿真软件计算各种情况下平底结构入水所产生的砰击压力,以此形成训练神经网络的数据集。其次利用数据集对三层反馈式网络进行了训练,讨论了不同隐含层节点数对该非线性系统的拟合能力,并且对梯度下降法、动量修正法和基于优化的LM算法的有效性和精度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了适合平底结构入水砰击系统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5.
改进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法模拟楔形体入水砰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谦  张怀新 《海洋工程》2013,31(6):9-15
移动粒子半隐式法(Moving-Particle Semi-Implicit Method,MPS)是一种新的基于拉格朗日(Lagrange)理念的无网格方法,适用于模拟自由液面的大变形和水流的喷射现象。用基于大涡模拟的改进MPS法首先模拟了矩形体的入水砰击,砰击压力的计算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模拟了楔形体的匀速入水砰击,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大涡模拟改进MPS法在砰击问题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契克苏卢博白垩纪末期陨石撞击对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K—T界面沉积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陨击诱发的海啸和广泛的重力流作用使得K—T界面沉积物具有被侵蚀、化石及不同年代岩层互相混合等特征。Bralower等(1998)称之为K—T界面“鸡尾”,并且提出可以将其用于分辨界面单元。本文提出的美国东南部滨外布莱克构造鼻K—T界面层序岩心和地震反射资料表明,陨击诱发的滑塌体出现在距契克苏卢博撞击现场1600km以外的区域。大洋钻探计划171B航次在布莱克构造鼻5个钻位1344~2670m深处钻孔取样,其中1049…  相似文献   

7.
利用山东威海CINRDA/SA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等,对2018年9月8日发生在威海文登机场附近的一次下击暴流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下击暴流天气发生在高低空一致的西北气流背景下,午后太阳辐射使得低空大气加热显著,形成了强烈的不稳定层结。2)大气层结特征呈喇叭状温湿分布,850 h Pa以下接近干绝热的温度直减率,为下击暴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环境条件。3)地面辐合线为风暴单体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4)从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看,风暴初始回波发生在午后海风锋触发的晴空窄带回波上,通过单体间的合并加强,发展成为多单体风暴;下击暴流出现前,对流风暴回波强度及高度明显发展,成熟阶段的对流风暴伴有回波悬垂结构和三体散射特征,伴随着强反射率因子核心的持续下降,下击暴流迅速到达地面,径向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中层辐合、旋转、低层辐散的现象; 5 km以上60 dBZ强反射率因子核心的下降,结合径向速度中层辐合、低层辐散特征可提前3~9 min预警下击暴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利用基于三维势流理论的Wasim软件,系统研究了在不同海况下大型豪华邮轮的耐波性能及作用在救生艇上的砰击载荷。首先计算豪华邮轮在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中的运动响应,分析航速、浪向和海况对豪华邮轮运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然后计算救生艇在不同海况下砰击载荷的变化规律,根据变化规律评估救生艇在实际航行中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豪华邮轮运动响应幅值随着航速和海况的增大整体呈增大趋势,规则波中横摇运动响应幅值在浪向90°时最大;当豪华邮轮处于4级和6级海况时救生艇不发生砰击;当豪华邮轮处于8级海况且航速大于10.29 m/s时救生艇发生砰击,为保证救生艇的安全,邮轮应避免在浪向120°和浪向150°下航行,此时建议邮轮以低于12.35 m/s的航速迎浪180°航行。  相似文献   

9.
东太平洋地区DSDP573孔始新世末期的微玻璃陨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研究 DSDP5 73孔的岩心样品 ,首次在该孔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中发现了微玻璃陨石 ,且主要富集在其底部。一个样品 (5 g)中最多可达 12粒。这些微玻璃陨石主要呈球形、椭球形。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其化学成分 ,Si O2 含量为 2 9.6 4%~ 5 8.93%,Al2 O3 为 3.42 %~ 2 0 .96 %,Fe O为 9.98%~ 2 9.5 5 %,Mg O为 4.32 %~ 16 .0 5 %,Ir为 0 .0 6 %~ 0 .81%。总体来说 ,微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可能与靶岩的成分变化较大有关。始新世末期北美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约为 2 5 0°,这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2 45°)仅相差 5°,推测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的撞击引起了太平洋板块在该时期的运动方向由 NNW突然变为NWW。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由落体的入水方式,分别在静水和规则波中开展了两种不同横剖面的曲面楔形体入水砰击问题试验研究。使用高速摄像系统记录楔形体入水过程流场演变和运动特性,采用加速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进行数据的动态采集。试验结果表明,在静水中入水时,外凸剖面楔形体入水砰击后模型两侧的射流飞溅比反曲剖面更剧烈,而在楔形体前端的水面以下部分形成的气腔更小;在规则波中入水时,对于相同模型,在波峰和上跨零点相位下模型入水砰击后两侧的射流飞溅比在波谷相位更剧烈。相同工况时,反曲剖面模型所受砰击的加速度峰值和压力峰值更小;在相同的入水速度下,对于相同模型,波浪载荷和砰击载荷的共同作用会使模型所受砰击压力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1.
水下考古已成为考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沿海,尤其在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留存了大量前人活动的遗迹。水下考古需要使用高新探测设备,并配合合理的操作流程。本文以广东川岛水下考古为例,由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呐系统和磁力仪等新型高精度海洋物探设备构成水下考古系统,建立了水下考古的基本流程。川岛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泊靠点,在此次川山群岛海域考古调查中,根据多波束大规模覆盖和侧扫声呐拖曳式作业,在泥湾水道、打铁湾以及乌猪洲等处有新的发现,包括清代瓷器碎片和古代铁炮等。川岛水下考古文物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沿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调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使水下考古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主要全球气候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事件正在成为地球科学界的研究重点。新生代以来的许多全球气候变化事件都接近于现今的地球系统,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现今地球系统过程在气候快速变化时的响应。这些主要全球气候事件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EOGM)、中中新世冷事件、北极冰盖形成事件、中更新世气候周期转型事件(MPT)、Dansgaard/Oscheger事件、Heinrich事件、新仙女木事件和中全新世冷事件。CO2浓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60余年,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以及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亟须对现有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因此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调整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成为近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文章剖析了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区的优化调整对策,包括:厘清自然保护区与地质公园的关系;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与海水养殖之间的矛盾;优化自然保护区向陆一侧边界线;对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政策等。调整后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4.66 km2,比原自然保护区面积减少1.17 km2。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7 km2,一般控制区面积为17.66 km2。为编制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方案和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 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 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 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 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 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 433.72 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15.
等深流沉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国内外等深流及其沉积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它们的研究进展,且详细阐述了等深流沉积特征和沉积类型,并指出等深岩丘的发现是该领域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突出成果以及等深流沉积研究的油气勘探意义.虽然随着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项目的开展,等深流沉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现代等深流沉积和古代等深流沉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尚不平衡,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在古代等深流沉积研究方面显得更为薄弱.最为重要的是,等深流沉积的识别是该领域研究的最大难题.因此,在其未来研究上,应注意运用地震波识别、遥感等现代科技调查手段,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识别标志,如沉积学标志、古生物标志等,以促使其逐渐成为海洋沉积学中一个更为完善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外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433.72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17.
大地构造、气候变化和地表过程间的耦合作用被视为今后10年内六大地学新课题之一,而从事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有效途经便是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的研究和应用。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实践来看,经常使用的是^3He、^10Be、^14C、^21Ne、^26Al和^36Cl核素,其中石英的^26Al和^10Be的配合使用最为普遍。通过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TCN)方法基本原理的阐释,并结合当今国际上该领域利用^10Be和^26Al在暴露年龄与侵蚀速率、沉积物埋藏年龄以及河流下切速率等方面的工作实例.介绍陆地原位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以及地表过程与构造活动相互关系研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古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冲绳海槽北部CSH1柱状样的孢粉组合,重建了海槽区邻近岛屿末次冰期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史.将所测岩心的孢粉记录从下到上分为三期:Ⅰ期为热带山地针叶林的繁盛期,松属及亚热带高山的常绿针叶林含量较高,气候干燥温暖;Ⅱ期为旱生草本植物繁盛期,蒿属大量出现,气候干冷;Ⅲ期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及蕨类植物繁盛期,常绿阔叶及落叶阔叶林成分增加,蕨类孢子达到极高值,草本植物含量剧减,气候温暖潮湿.将一些主要科属花粉的百分含量曲线与格陵兰冰心GISP2δ18O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各花粉百分含量曲线分别在距今4.1~4.6,11.7~13.0,15.4,23.2,29.4,47.4ka显示出了一系列明显的次级波动,这些次级波动与格陵兰冰心δ18O曲线所记录的4ka左右的降温事件、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和Heinrich事件H1,H2,H3和H5在时代上相吻合.尽管格陵兰及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变化影响冲绳海槽地区的途径和载体尚不清楚,但北半球高纬度的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东亚季风强度在数百年或千年尺度的波动可能是其主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青岛铁陨石的发现及其化学成分和矿物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铁陨石是在2004年5月发现于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重约30 t。通过初步的化学分析和矿物学分析,发现其铁含量为94.02%,镍含量为5.29%,钴含量为0.45%,主要矿物为铁纹石,局部含有陨磷铁镍石的晶体或集合体,表明它是一块典型的铁陨石。该区历史上没有陨石降落的记载,根据该铁陨石产出在第四系的全新世冲—洪积层中离地表3~4 m的深度处,推断它的降落年代应是全新世。  相似文献   

20.
Variations of monsoon wind field in the sea area along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during the ENSO event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ea level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re explored mainly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monthly mean wind at 850 hPa and five coastal stations during 1973-1987. The results from the analyses of the data and theoretical estimation show that the southwest wind anomalies appeared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the events, and northeast wind anomalies occurred in general before the events. With the coastline of the area being parallel basical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wind, an Ekman transport will result in an accumulation of the water near the coast or a departure of the water from the coast. As a result , the sea level and SST there will be affected markedly. During the events, southwest wind will intensify in the summer, and northeast wind will weaken in the winter. Their total effect is that a large negative anomaly of the sea level and SST will occur. The estimations in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