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复杂介质小波多尺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杂介质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是一个很复杂的非线性反 演问题,常规的线性化反演方法无法得到好的解. 采用基于图形的弯曲射线追踪方法, 并将小波多尺度思想引入到井间层析成像,提出了小波多尺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很好 地解决了非线性成像的难题,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 物理模型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适合于复杂介质成像,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地震井间曲射线反射加透射层析(CCRT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井间层析方法,即曲射线反射+透射(CCRTT)层析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对油气储层层析成像的分辨率。适合用于储油层薄且与周围地层速度对比差大的油区。文中还从理论上CCRTT可以提高分辨,使成像射线分布均匀,改善图像重建质量,对油田资料用CCRTT图象重建的结果可以分辨1m厚的油层。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今将前十名当选项目公布如下: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采用电磁波层析技术探测矽卡岩型金矿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于1992年12月通过国家黄金局鉴定首次在我国采用九十年代层析探测技术,研究了山东省某县金矿岩层的电磁性特征、吸收规律以及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适应范围和有效性,完成了8个剖面的层析观测,野外观测,岩性测试和数据处理严谨可靠,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参数和层析图像,在改进仪器和软件、观测技术、岩样测试、图像处理以及对某些金矿床的综合地质解释上均深入地进行了探讨,层析图像直观可靠,在一定条件下可与钻探和开  相似文献   

4.
该项目(层析技术探测金矿的应用研究)在我国首次采用九十年代高新科技——层析成像技术研究探测金矿的新途径。研究内容新颖,技术起点高,在应用电磁波井间层析技术上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此在改进仪器和软件、观测技术、样品测试、图像重建以及某些地质解释上均认真深入地进行了探讨,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所得的图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似文献   

5.
由计算机所发展的可视化技术可用于改进CT成象,可视程度越高,则在CT成像的效果就越好。WINDOW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具备友好的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利用WINDOWS及其相关应用软件WORD等来实现Q值数字模型的正、反演成像,并在打印机上输出。利用这些应用软件,可以使方法、数据与图象紧密结合,使得CT成像过程显示清晰,计算严密,有助于计算结果的成像显示以保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在扶余油田采用井间电磁波和声波CT方法进行的试验。阐述了试验的意义、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实施方案及成果几方面。试验结果表明电磁波的工作频率应降低到至少几百KHz以下才能适于油田应用。100m井间距的声波成像获得了成功,两个油层均有清晰显示。最后,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声反射成像测井技术(ARILT)在井旁裂缝、孔洞性储层评价中成为研究热点。常规ARILT的探测深度一般在20m以内,且对复杂构造边界刻画能力不足。本文基于测井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将最小二乘逆时偏移(LSRTM)地震成像技术引入ARILT中,以提高井旁区域有效成像范围和成像精度。本文在实现偏移算法及处理流程基础上,将算法用于典型模型和实际资料,重点分析不同频率、深度和偏移方法成像效果的差异。成像结果对比发现:①偏移算法影响ARILT成像精度,LSRTM具有较高分辨率,并能揭示构造体横向变化特征;②激发源频率也影响成像分辨率,提高频率会改善分辨率,但会降低探测深度;③在给定的测井观测参数下,LSRTM能有效探测23m范围内的井旁构造。   相似文献   

8.
光学弱相干层析成像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学弱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结合了共焦、弱相干、光外差及扫描层析成像等技术的优点,可实现无损伤、在体检测,具有较高的探测灵敏度和分辨率,可望在生物组织活检中获得广泛应用。本文在讨论OCT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OCT系统的若干应用,如龋齿、体内器官粘膜的成像检测和对血管结构与血流动力学的成像检测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河北新泽5井石油探测井的概况,分析了2002年12月中旬该井数字化观测和模拟观测失真的原因。提出了对数字化观测仪器改进的方案。采取把数字探头安装到主井管中,将探头置于一个特制的套管内,对主副井管内的原油进行了清理等办法,使新泽5井水位数字化和模拟观测恢复正常。得出此法对河北新泽5井而言是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叠前成像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叠前偏移成像对地震观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叠前成像的要求设计观测系统,对于充分发挥叠前偏移技术优势、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前成像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首先基于叠前偏移空间采样准则设计观测系统的基本空间采样,然后根据采样均匀和面元属性一致性原则设计观测系统布局,并利用聚焦束、散射点叠前偏移响应、正演模型和波场照明等技术对观测系统逐步优化,得到符合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并能解决地质问题的观测系统.该方法在中原油田近年来的高精度地震勘探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省级地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地震数据容灾备份的重要性及设计方案,及开展此项工作的技术和流程。详细介绍了地震数据容灾备份所需的网络备份技术、数据复制技术、灾难检测技术和系统迁移技术。  相似文献   

12.
振动采油工艺是近两年研究开发的一种物理采油新工艺,尽管起步晚,增产机理还不清楚,但它的应用效果及推广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这一工艺研究开发进展情况作了概述,地增产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新疆地磁台阵的测点分布、测点设备构成情况以及运用VPN技术将地磁台阵观测系统接入地震行业网、VPN网络建设等情况。在新疆地磁台阵中应用VPN技术,实现了地震行业网对地磁台阵设备的远程管理和数据交换,随时获取数据信息,并能够对地震前后观测信息短临变化进行快速跟踪。  相似文献   

14.
15.
青海省工程地震研究院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科技开发企业,是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和环境地质领域从事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的经济实体,具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桩基检测甲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咨询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资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作业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交互式智能型精细构造解释系统利用工作越丰富的图形及交互功能,采用交互式模式识别及矢量滤波准确确定组合矢量模式,提取构造信息,计算构造解释参数;根据专家经验、地区知识和倾角模式理论所建立的知识库进行的交互式精细构造解释和分析解决了倾角测井构造解释的多解性问题,保证倾角解释的正确性;最终可绘制出井周各方位的构造剖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表明,该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并充分显示了它独有的精细构造描述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进行,对海底尤其是陆架地区灾害地质情况调查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以海南岛西南陆架区域为研究区,利用海洋物探技术对海底灾害地质做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卫星红外遥感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认为目前该技术的应用离实际的预报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薛锋  苏瑞  黄锦 《高原地震》2007,19(3):59-6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已渗透到防震减灾事业的各个领域,数字地震的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大量产生的地震科技档案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科学、合理的管理,使之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问题。通过阐述地震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电子文档的特征,初步探讨了地震系统电子文件档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钦强  沈军 《内陆地震》2012,26(1):75-82
隔震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地震工程最重要成果之一,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防震减灾技术,但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对其成熟有效性和经济性等不够了解。通过分析相应的规范、标准和隔震工程实例在破坏性地震中的表现来说明隔震技术的成熟性,通过对已建隔震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对比,分析了隔震技术的经济性,结合隔震技术优点与乌鲁木齐地区特殊的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危险性,提出在乌鲁木齐地区进一步推广应用隔震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