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对具有传统文化的仿古建筑在不破坏其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抗震加固,将隔震技术应用于仿古建筑。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仿古建筑隔震,建立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并对加固前、后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输入不同频谱的El Centro Site波、Taft波和RH1TG055波,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时程曲线。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加固方案后,结构的地震响应得到明显的降低,从而显著地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利用该方法加固,节约造价,施工方便,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复杂地震激励下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克纯  李凝志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270-1275,1336
隔震技术作为当前最有效的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国高烈度地区广泛建造。随着隔震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建造工况更为复杂的隔震工程随之不断涌现。系统深入研究复杂地震激励下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是隔震工程长期安全服役的重要保障,也是隔震技术能够不断完善和推广的坚实基础。本文从复杂地震激励涵盖的多维地震、近场和近断层地震、行波效应以及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四个主要方面入手,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开展综述,探讨了复杂地震激励下隔震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收集整理了世界主要地震国家(如中国、美国、日本等)最新修订的建筑结构规范中关于建筑结构基础隔震的设计标准的情况及具体规定,做了相互的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我国在结构体系方面,应开展层间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结构设计方面,应进一步研究考虑P-△效应、竖向地震作用对隔震建筑的影响,以保证隔震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016)中第12.2.9条第2款规定隔震层应满足嵌固刚度比要求,此要求使隔震支墩长细比较小,须单独增设1个隔震层,增加了结构造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隔震技术的应用。本文利用ANSYS软件分别对无隔震支座、常规隔震、柱顶隔震、柱底隔震4种方案的相同建筑进行地震时程反应分析及对比。结果表明,柱顶隔震、柱底隔震方案可行,隔震支墩长细比能达到普通层柱长细比,可推动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建筑中的应用,提高隔震建筑经济性,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修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外对隔震结构竖向地震反应的观测结果和对隔震结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规定,都与我国抗震规范有较大差别。本文通过反应谱和时程分析,讨论了多层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取值及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对我国抗震规范的有关规定作了探讨,认为除位于近断层附近的隔震建筑外,其它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可取与不隔震结构相同;对于多层隔震建筑,多遇地震下可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在罕遇地震下,应对所有隔震结构验算支座是否受拉或失稳,并且组合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6.
减隔震桥梁设计方法及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桥梁作为交通系统中的生命线工程,其抗震性能问题尤为重要。桥梁减隔震技术主要通过减隔震装置来降低结构的地震损伤,目前已发展成为提高强震区桥梁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促进减隔震技术在中国桥梁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总结减隔震桥梁的设计方法,归纳其地震反应和震害情况,对采用不同减隔震装置桥梁的非线性动力性能、减隔震效果、地震随机响应、易损性及性能优化方法等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其次,概述减隔震技术在斜交桥、曲线桥及铁路桥梁中的应用情况与研究进展,并介绍新型韧性抗震设计理念在桥梁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最后,总结减隔震桥梁的试验研究情况,指出目前减隔震桥梁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胡可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460-1465
以抗震设防7度区的某高层钢框架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隔震就位连接技术的高层钢框架结构建筑抗震技术。对研究对象采用抗震就位连接技术,通过在隔震层中设置弹性滑板支座、厚层橡胶隔震支座化黏滞阻尼器等隔震装置提升研究对象自振周期,降低其上部结构受地震作用的影响程度,增强抗震性能。对研究对象进行模态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隔震技术在显著提升研究对象自振周期,使其摆脱场地特征周期的同时,也能够延缓扭转振型的形成,显著降低地震作用对研究对象上部结构的影响,说明所研究技术的运用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但研究表明,高层隔震建筑在超烈度地震作用下仍可能发生破坏或倒塌,因此开展高层建筑隔震前后的地震风险对比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可直观显示该类建筑在将来可能发生地震作用下的表现。在进行隔震结构地震风险分析时,上部结构、隔震支座、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对易损性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高层RC框架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隔震支座、上部结构和地震动参数随机性的基础上,定义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及隔震层位移2个参数为结构损伤的评价指标,对隔震前后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开展地震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隔震技术极大地减小了结构的地震脆弱性,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但其在超烈度大震作用下也具有倒塌的风险;相比于非隔震结构,隔震结构的风险损失值可降低6倍。  相似文献   

9.
周力强  王玉山  王迪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3):624-628,664
随着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我国在高烈度地区广泛开展基础隔震技术的工程应用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的丰富多彩,结构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也趋于分布不均匀,以三层的钢框架结构为分析模型,利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对上部结构质量中心和隔震层质量中心、刚度中心分布不均匀的三种方案进行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部结构质量中心与隔震层质量中心存在偏心距对结构的扭转效应以及地震响应有较大的影响,减小上部结构的偏心距对调整结构的水平地震响应的影响成效最为显著;对于隔震层而言,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偏心距较质量中心偏心距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更大,有效控制隔震层刚度中心的偏心距在隔震设计中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厦基础隔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厦,约10000m2,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该工程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设计,隔震层使用叠层钢板橡胶隔震支座。对该工程采用空间模型时程分析,并与实测的地震加速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结构实现了“大震不坏”的设防目标;在较小的地震作用及风载作用中能保持稳定。本文的研究工作较为充分地证明了隔震技术在该工程中的使用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柔洁 《内陆地震》2002,16(2):143-147
介绍了乌鲁木齐市的地震环境以及历史地震灾害的特点 ,分析了乌鲁木齐市不同结构类型建筑及其抗震性能 ,并为今后乌鲁木齐市防震减灾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We have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e faults and seismicity in the vicinity of Urumqi city, the capital of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and have proposed a seismogenic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hazard in this area. Our work is based on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data from investigations of active faults at the surfac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soundings,seismic profiles from petroleum exploration, observations of temporal seismic stations, and the precise loca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We have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ypical seismogenic structures in the frontal area of the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 where Urumqi city is situated,and have revealed the primary features of the thrust-foldnappe structure there. We suggest that Urumqi city is comprised two zones of seismotectonics which are interpreted as thrust-nappe structures. The first is the thrust nappe of the North Tianshan Mountains in the west, consisting of the lower(root) thrust fault, middle detachment,and upper fold-uplift at the front. Faults active in the Pleistocene are present in the lower and upper parts of this structure, and the detachment in the middle spreads toward the north. In the future, M7 earthquakes may occur at the root thrust fault, while the seismic risk of frontal fold-uplift at the front will not exceed M6.5. The second structure is the western flank of the arc-like Bogda nappe in the east,which is also comprised a root thrust fault, middle detachment, and upper fold-uplift at the front, of which the nappe stretches toward the north; several active faults are also developed in it. The fault active in the Holocene is called the South Fukang fault. It is not in the urban area of Urumqi city. The other three faults are located in the urban area and were active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these cases,this section of the nappe structure near the city has an earthquake risk of M6.5–7. An earthquake M_S6.6, 60 km east to Urumqi city occurred along the structure in 1965.  相似文献   

13.
杨章  谷青 《内陆地震》1990,4(3):211-221
采用多因子综合概率法估计了乌鲁木齐市区及矿区的地震危险性。根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划分了潜在震源区,确定了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用以结构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震损概率法,预测了乌鲁木齐的地震灾害。提出了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10号泉地下水中溶解气甲烷的映震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甲烷的来源及其化学特征入手,结合19年来的震例,分析了乌鲁木齐10号泉水中溶解气甲烷的映震特和下,结果表明,震前甲烷含量基本上呈正异常,一般在甲烷含量由高值变低时发震,个别地震在甲烷测值上升的过程中或恢复至背景值后数天至数十天发震,最后,初步认定了特殊的地震构造环境是该泉具有映震灵敏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结构隔震的研究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章珠 《华南地震》1991,11(4):62-66
结构基底隔震是房屋免震的新方法,在国外,这种方法已应用于土建工程。本文介绍基底隔震研究的进展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根据前文所述的测试结果 ,本文主要分析了隔震构造、橡胶支座水平刚度、地震输入频谱特性、地震烈度、输入方向、桥墩高度、桥墩嵌固程度等因素对隔震效果的影响 ,揭示了隔震体系耗散地震能量输入的机理 ,所得出的结论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多次地震震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符合现代隔震原理或思想的震而不倒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划归为5类:(1)柱基“铰结”隔震消能;(2)结构底部柔性防潮层或薄弱层滑移隔震;(3)殿基、墙基或塔基滑移隔震消能;(4)柔性地基隔震消能;(5)采用长周期柔性结构。针对每一类情况分别进行了剖析,并列举了一系列震害实例。最后对现代隔震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承担新疆地区大震速报和乌鲁木齐地区微震监测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在“八五”期间建设了乌鲁木齐模拟遥测台网;“九五”期间乌鲁木齐台网改造为数字化台网;“十五”期间,乌鲁木齐遥测台网将新建、改建、扩建为新疆数字化遥测台网。台网建成后,台网布局较为合理,将为新疆的抗震救灾,为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更加可靠、方便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隔震结构地震波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隔震结构的设计一般是采用时程分析算法进行的,故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十分重要。而目前设计人员往往依据隔震前模型进行隔震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本文依据隔震前和隔震后两种不同的选波模型和对地震波反应谱控制频段的不同提出三种选波方案:方案一为对所选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谱在场地特征周期Tg附近的平台段和隔震前结构基本周期T1a所在下降段的控制;方案二为对在Tg附近的平台段和隔震后结构基本周期T1b所在下降段的控制;方案三为对所选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谱在Tg附近的平台段和隔震前、后两结构基本周期段的分别控制。通过对某五层混凝土框架隔震结构分别输入三种方案所选的20条地震动记录,对比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离散性,分析罕遇地震作用下支座位移的合理性,证明方案三可以取得最优的计算结果,并提出一种基于规范设计反应谱不同频段的三频段控制选波方法。此外选取5个不同结构形式的工程算例验证三频段控制选波方法对于一般结构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