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刺沙蚕(Nereisjaponica)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是鱼、虾的优良饵料,冬末春初繁殖时离开河口向盐度较高的海区移动。与多齿围沙蚕,褐片阔沙蚕等其它沙蚕不同,日本刺沙蚕在繁殖过程中不出现完全变态,但是与其它沙蚕一样,其繁殖过程也受一组性信息素控制。从雌性成熟的日本刺沙蚕体腔液中提取并鉴定出一种有生物活性的挥发性物质──辛二烯-[3,5]-酮-[2],这种化合物可以增加群浮个体在配子释放之前婚舞时的游动速度.但不诱导配子释放。在许多沙蚕中有着性信息素作用的5-甲基-3-庚酮,在日本刺沙蚕体腔液中没有发现,也没有性信息素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刺沙蚕的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刺沙蚕(Nereis japonica)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是鱼、虾的优良饵料,冬末春初敏殖时离开河口向盐较高的海区移动。与多齿围沙蚕,褐片阔沙蚕等其它沙蚕不同,日本刺沙蚕在繁殖过程中不出现完全变态,但是与其它沙蚕一样,其繁殖过程也受一组性信息素控制。从雌性熟的日本刺沙蚕体腔液中提取并鉴定出一种有生物活性的挥发性物质-辛二烯-[3,5]-酮-[2],这种化合物可以增加群浮个体在配子释放之前婚舞  相似文献   

3.
通过生态学及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条件下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Savigny)亲体培育条件及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雌雄异体,非成熟季节外观上无法辨别雌雄,性成熟时,雌(异沙蚕体)灰绿色,雄(异沙蚕体)红白色.生殖细胞起源于体腔膜上皮,不久就释放到体腔中,在体腔内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http://ebook/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index.htm分裂增殖形成卵原细胞群和精原细胞群,体腔中充满了外形不规则或近圆形的滋养细胞,细胞内可见嗜伊红颗粒,滋养细胞之间可见发达的微血管.卵原细胞群不断增殖发育,至初级卵母细胞后游离至体腔中继续发育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精原细胞群形成精子合胞体(syncytium),各级精母细胞在合胞体内发育,直至形成成熟精子时才分散游离.水温18℃以上,多齿围沙蚕的生长体经培育才可能形成异沙蚕体.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定的低温期后,再提高温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异沙蚕体形成.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宜盐度为25~32.胚胎发育过程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膜内游毛幼虫期等阶段,在水温25℃、盐度30条件下,从受精至孵出3刚节幼虫约需65 h.3刚节游毛幼虫至10刚节幼体约需28 d.  相似文献   

4.
对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Savigny)亲体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的适宜培养温度为16~32℃,盐度为25~32.培养时以粉末饵料为佳,16~32℃摄食活泼,摄食时间为15~20min,16℃以下摄食量减少,12℃以下基本不摄食.在19~20℃、保持潮湿条件下,可存活28 d.异沙蚕体形成与温度有关,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定的低温期(2~4℃)后,再提高温度至18~25℃,可以有效地促进异沙蚕体形成.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异沙蚕体的形成及群浮并未出现半月相型规律,成熟后只要有微弱的光照,任何时间加水覆盖水槽均可见到异沙蚕体群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福建近海天然与养殖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进行基本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元素以及沙蚕毒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论是天然或是养殖的,双齿围沙蚕均富含粗蛋白质(60%,干基)和氨基酸(TAA∶54.27%~56.80%);必需氨基酸(EAA/TAA约37%,EAA/NEAA≥0.58)基本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呈味氨基酸所占的比例(FAA/TAA约45%)也较高.其油脂含量为9.9%~12.5%,且脂肪酸中富含n-3 PUFAs.双齿围沙蚕体所含的必需矿物元素种类齐全,Fe、Zn、I、Se等含量丰富;而有毒元素(Pb、Hg、Cd、总As与无机砷)的含量却较其它海洋水产动物低.沙蚕毒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新鲜的双齿围沙蚕均含有沙蚕毒素(1.68~2.42 mg/kg),而经80℃以上烘干或煮熟后的NTX为未检出.因此,不论是天然的还是养殖的双齿围沙蚕均属于高蛋白质,且富含n-3 PUFAs和微量必需.  相似文献   

6.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亲体为2010 年半人工育苗的苗种, 人工培育至异沙蚕体后进行集中催产、人工授精, 受精卵经过消毒后, 孵化至囊胚期, 收集入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 经3 d 孵化至3 刚节幼体再次收集, 放入土池进行幼虫培育。卵子受精后, 定期(早期每隔1 h, 囊胚期后每隔3 h)取受精卵, 置于OLYMPUS-CX31 显微镜进行活体观察并进行拍照。结果表明, 在双齿围沙蚕的胚胎发育过程中, 出现了与已有结论不符的特殊现象, 例如油球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胚胎的高温孵化。而且,在孵化期, 一种寄生纤毛虫导致沙蚕胚胎及出膜3 刚节疣足幼体的大量死亡, 其病害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投放双齿围沙蚕养殖中国明对虾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养殖中国对虾的围隔内投放不同密度(0kg·m-2,0.4kg·m-2,0.8kg·m-2,1.2kg·m-2)双齿围沙蚕,定时监测水体总氨氮(TAN)、亚硝氮、透明度、DO等指标。实验结束时计量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总体上,投放沙蚕的处理组对虾产量高于末投放沙蚕的对照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0.4kg·m-2沙蚕处理组对虾产量最高[(165.4±8.7)g/m2],水质最佳。随着沙蚕密度增大,国格内TAN、亚硝氮、pH均上升且不稳定,这可能是致使对虾成活率下降的一个原因。投放沙蚕对透明度也有影响。依据实验结果认为,双齿围沙蚕促进了沉积物无机氮向水体释放,进而加速浮游植物的繁殖速率。沙蚕密度过人,可引起对虾成活率下降,建议沙蚕密度控制为0.2~0.6kg·m-2。  相似文献   

8.
陈强  黎中宝  高瞻 《海洋与湖沼》2020,51(2):395-40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Cd~(2+)-Cu~(2+)单一及复合胁迫3d、6d、9d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蚕的各项不同指标对Cd~(2+)、Cu~(2+)胁迫的响应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复合胁迫中Cd~(2+)-Cu~(2+)对沙蚕各指标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沙蚕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Cd~(2+)、Cu~(2+)单一胁迫能激发沙蚕淀粉酶活性,激发作用强于复合胁迫。Cd~(2+)、Cu~(2+)单一胁迫实验前期低浓度组蛋白酶被抑制,高浓度组被诱导,复合胁迫实验前期Cd~(2+)-Cu~(2+)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协同作用。Cd~(2+)、Cu~(2+)胁迫对沙蚕脂肪酶活性整体表现出抑制作用。Cd~(2+)、Cu~(2+)胁迫诱导沙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整体上激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Cd~(2+)单一胁迫实验组过氧化物酶(POD)均被显著诱导,具有"剂量-效应"关系,Cu~(2+)单一胁迫实验后期POD被显著诱导,复合胁迫实验中,低浓度Cu~(2+)组POD被显著诱导,高浓度Cu~(2+)组POD被显著抑制。实验组沙蚕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X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复合胁迫实验前期,GXH-Px活性与Cu~(2+)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与Cd~(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显著的效应-剂量间相关关系存在于特定时间(3d、6d)的MDA含量,沙蚕MDA含量用作监测海洋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两个新种(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两个新种,海异齿线虫Parodontophora marina n.sp.(嘴刺目、轴线虫科)和异毛联体线虫Paracomesoma heterosetosum n.sp.(色矛目、联体线虫科);前者来自渤海莱州湾的DA_2和DA_4站,水深分别为20和16m;后者来自大连夏家河子砂质滩中潮带。新种海异齿线虫与日本海齿线虫(P.marisjaponici Platonova,1971)十分相似,但新种有规则排列的颈刚毛(雄性和雌性的颈刚毛排列式均为(3D—2V)2,排泄细胞大且排泄孔开口于口腔中部的腹部表面。新种异毛联体线虫的雄性交接器为本属相对最长者,为肛径的7倍,化感器之后成对的颈刚毛以及de Man比值明显地高于本属所有的种。本文提供了包括这两个新种在内的两个属双歧式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探讨由双齿围沙蚕和马尾藻组成的立体修复系统对养殖底泥上覆水氮、磷含量的影响.处理组1、2分别在系统(底泥1.5kg、海水6L和马尾藻10g)中投放4条和6条沙蚕.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上覆水氮、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实验第1周上覆水的磷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无机氮含量明显增大,而且沙蚕密度越高,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浓度越高.2个月后,上覆水氨氮浓度大幅下降,而硝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大幅上升;同时,上层马尾藻吸收营养盐而增重,3组藻体湿重分别增重37%、58%和101%.依据实验结果认为,投放6条沙蚕组合10g马尾藻形成的立体修复系统,对底泥环境改善和养殖效益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厦门港瘦尾胸刺水蚤体长、体重与摄食率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光兴  李松 《海洋学报》1998,20(3):104-109
本文研究了厦门港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Thompson et Scott)成体的体长、体重以及摄食率.结果表明,瘦尾胸刺水蚤的体长和体重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冬、春季的个体比夏初、秋末的大,个体大小与海区水温呈显着负相关.摄食率的季节变化亦比较明显,且雌性成体的摄食率大于雄性成体的摄食率.单位体重的摄食率[Ic',μg/(μg·d)]与水温(t,℃)有显着的回归关系(♀:Ic'=0.056t-0.249,r=0.710;♂:Ic'=0.034t-0.315,r=0.798).  相似文献   

12.
单环刺螠生殖腺的发生及雌体的生殖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生殖腺的发生、卵巢的结构及其年周期变化.结果显示:3.5cm幼螠中,原始生殖细胞迁至后肠管壁外的结缔组织膜处,并数个集群与该处的体细胞共同构成性腺原基;至4 cm幼螠,性腺初具雏形;随着个体的生长和成熟,构成卵巢的细胞不断增殖,于虫体尾部后肠腹侧形成长条形膜状的卵巢,外周为卵原细胞,中央为结缔组织,其两端分别与后肠管壁外侧和体壁内侧相连.根据卵巢的组织学和体腔液中雌性生殖细胞的细胞学特征,单环刺螠的卵巢发育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单环刺螠生殖腺为低等的定型类型,其卵巢成熟期较生殖期早半个月.  相似文献   

13.
异冒藻属(Heterocapsa)包含多种可致有毒有害赤潮的物种,其中2019年在福建近海赤潮中分离的倪氏异冒藻(Heterocapsa niei)被证明有毒,然而对其超微形态结构,特别是对作为该属重要的分类保守特征的体鳞,研究还不充分。利用多种形态学方法和ITS片段分析了从厦门湾附近分离的藻株(SIO-H3),形态学和遗传学结果都显示该藻株属于倪氏异冒藻。其细胞呈双锥形,长14.3~18.2μm,宽8.4~10.9μm,甲板方程式为Po, cp, 5’, 3a, 7’’, 6c, 5s, 5’’’, 2’’’’。同时,发现了两个与之前描述不同的形态特征,该藻株细胞具有多个蛋白核(pyrenoid)和两种形态体鳞(body scale):一种体鳞基底层(basal layer)为粗网状纹,上层中心处有一长中心刺(central spine)向上立起,中心刺所在位置等长向外辐射三根中心脊(central ridge),中心脊末端有三根直立的次长外围刺(sub-peripheral spine);另一种体鳞有三层结构,其中基底层为致密网状纹,并有三个次中心孔(sub-peripheral ...  相似文献   

14.
星虫动物利用体腔液中的多种细胞完成呼吸、免疫、生殖等功能,部分种类体腔中有一类能依靠纤毛摆动、在体腔液中自由"游动"的"壶状细胞复合体"(urn cell complex,UCC)。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裸体方格星虫体液内UCC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组分,结果显示:UCC占体腔液细胞总数的0.1%~0.4%,由位于前端的泡状细胞(vesicular cell)和位于基部能分泌粘液的纤毛细胞(ciliated cell)构成。泡状细胞呈帽状,长径为10~33μm,短径为8~25μm,内有一泡状体占据了细胞绝大部分体积,泡状体内含物均匀,电子密度低;位于细胞膜下有一或两个核,核内具团块状异染色质;细胞器极少。纤毛细胞呈扁平状,核大且位于正中,核仁明显,异染色质少;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有大量分泌泡;线粒体丰富;细胞边缘有大量纤毛,具有典型的微管结构。泡状细胞质中仅有少量非网状细胞骨架,细胞形状多变;纤毛细胞骨架结构发达,尤其在纤毛着生区域。在UCC内部发现了多糖成分,泡状细胞主要含有酸性多糖,纤毛细胞则含有中性和酸性混合多糖。经对照实验发现,壶状细胞复合体内不存在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实验结果说明,UCC可通过分泌粘液收集体液中的细胞碎片、异体杂质等,但是不具有细胞内消化的能力,其运动的动力由纤毛细胞提供。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体腔液细胞(不包括生殖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光裸星虫体腔液细胞密度为(1.73±0.51)×108/mL,可区分为8种类型,包括红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淋巴样细胞、血栓细胞、网状细胞、盘状细胞和壶状细胞复合体,各类型细胞占细胞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9.62%、5.23%、1.31%、2.86%、6.77%、1.74%、1.52%和0.94%。各类型细胞中,红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淋巴样细胞、血栓细胞与其他无脊椎动物血液(体液)中的同类细胞类似。网状细胞、盘状细胞和壶状细胞复合体较为特殊。其中,网状细胞内有很多单层膜包被的空泡,大部分泡内电子密度很低,少数为中等电子密度;部分细胞内具有中间电子密度高、边缘电子密度低的颗粒;网状细胞可能是颗粒细胞释放颗粒后的残余体。盘状细胞表面密布微绒毛,胞质中有1个很大的液泡,液泡内容物电子密度低,有很多细而短的纤维状结构,该细胞的功能尚不了解。壶状细胞复合体由前端的泡状细胞和后端的纤毛细胞构成,能在体腔液中自由"游动",并能分泌粘液黏附各种衰老细胞、外来异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 Chang et Zheng)雌雄配子体为材料,酶解得到单细胞并再生培养,研究雌雄配子体体细胞发育途径以及不同部位(根丝段、基部、中部、顶部、成熟区)单细胞发育途径.结果表明,坛紫菜雌雄配子体体细胞发育途径大致相同,但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雌性配子体体细胞发育成果孢子囊,少数体细胞直接发育成类孢子囊枝;而雄性配子体体细胞发育成精子囊,并能释放精子,极少数体细胞发育成类果孢子囊.单细胞再生研究显示,配子体体细胞发育方向受细胞所处部位影响,不同部位体细胞由于其分化程度不同,发育成不同类型的再生体.随着细胞所在藻体部位的上移,正常叶状体和根丝细胞叶状体比例均下降,畸形叶状体的比例下降或无明显差异,丝状体的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D.)雌性三倍体与雄性二倍体交配,细胞松弛素B抑制其受精卵第一极体释放产生的二倍体、三倍体及非整倍体3个群体进行了同工酶研究。二倍体、三倍体及非整倍体群体在6个多态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分别为0.255±0.087,0.286±0.097,0.275±0.089,三倍体的杂合度高出二倍体约12%,表明多倍体诱导能增加诱导群体的杂合度。但在单个位点上,三倍体的杂合度不一定高于二倍体;在各自群体内,平均杂合位点数与生长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单个位点上的杂合子也未完全表现出其生长大于纯合子,且差异不明显(p>0.05)。因此,合浦珠母贝三倍体的快速生长难以完全用杂合度增高假说解释,只能说明诱导处理能使三倍体的杂合度增高,而能量再分配和"巨型性"可能对其快速生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整倍体群体的杂合度高于二倍体群体,但其生长却小于二倍体,其原因可能是染色体的增减对机体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精子发生的过程及其形态结构,作者于2013年11月~2014年4月每月采集2头海南岛的野生雄性糙海参,取精巢组织固定后分别制作投射电镜、扫描电镜切片和石蜡包埋切片,在电镜和光镜下连续观察。观察结果表明,糙海参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5个阶段。精细胞分化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早期:细胞核前端出现前顶体囊;中期:顶体腔内出现围顶体物质;后期:胞质往尾部方向收缩,形成精子中部。糙海参成熟精子全长约60μm,由头部、中部和尾部3部分组成,为典型的鞭毛型精子。精子头部呈球形,精子核中顶体形态为"U"型内陷囊状体,围顶体物质呈"月牙"形,核染色质凝集成团块状。精子中部由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和中心粒复合体融合而成。精子尾部鞭毛横切面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本研究可为糙海参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部近海涟虫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涟虫类(Cumacea)是甲壳动物软甲类中的一个目,与端足目、等足目等同属囊虾类(Peracarida)。其形态构造较为独特(图1),头部与前3或4胸节愈合,留下5或4个活动胸节,外覆以膨大的头胸甲,其侧缘与胸足紧密结合,形成封闭的鳃室。鳃叶附于第1颚足宽大的外肢上。腹部细长呈链状,许多种类缺少尾节,雌性腹肢完全退化。大部分涟虫埋栖于海底泥沙中,属底栖生物。许多涟虫在交配期或夜间离开海底沉积,到水层中营游泳生 活,所以浮游生物拖网中也常能大量采到。涟虫也是鱼类和大型甲壳类食物的组成部分。 最早记载的涟虫是 Lepichin于1780年报道的 Oniscus scorpioides ,即现在的蝎形针尾涟虫 Diastylis scorpioides。第二例有关涟虫的报道是 Colone Montagu 于1804年所作。H. Milne-Edwards于1828年为此种建立了Cuma属,涟虫类 Cumacea一词的名称即来源于此。按常规,涟虫目的名称应从最早发表的属名,即针尾涟虫属(Diastylis),但因源于Cuma属的 Cumacea一名已被广泛应用和接受,不便更改,散仍保留Cumacea一名。 现今涟虫目已知共有近800种(Robert,190),分隶于11科,100多属,大多分布在0-500m之间,也见于大洋深渊底(如发现于爪哇海沟的 Makrokylindrus halis Jone,1969,栖息深度可达7160m)。关于中国近海的涟虫,以往研究较少,台湾省曾有少量报道,华北的涟虫仅罗玛金娜(JIOMAKИHA)于1960年报道过8种(其中1个未定种)。由于涟虫埋栖于泥沙之中,其分布范围局限性较大。涟虫的地方性种(endemic species)较多。搞清我国涟虫目的种类组成,对底栖生物生态学、浮游动物学、动物地理学以及鱼类食性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报道了我国北部涟虫目15种,分隶于6科、13属。其中有3个新种:舌突圆涟虫Cyclaspis linguiloba sp.nov.、六刺丽涟虫 Lamprops hexaspinula sp. nov.、二齿半尖额涟虫 Hemileucon bidentatus sp.nov;7个新纪录是卵圆涟虫 Bodotria ovalis、宽甲古涟虫 Eocuma lata、蛇头女针涟虫 Gynodiastylis anguicephala、梭形驼背涟虫 Campylaspis fusiformis、笨凸背涟虫 Campylaspis amblyoda、光亮拟涟虫 Cumella arguta、和太平洋方甲涟虫 Eudorella pacifica。另外,罗玛金娜1960年报道的新变种脊腹异涟虫 Heterocuma sarsi var. costata应为萨氏异涟虫 Heterocwma sarsi 的同物异名。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采自长江口以北的中国近海,主要为底栖生物海底表面采泥、拖网和浮游生物拖网取样所获,个别的为潮间带采集所得。体长的测量自头胸甲前缘至尾节末端(不包括尾节端刺),如果不存在尾节,则至第6腹节末端。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扇贝科(Pectinidae)是经济价值较大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大多数种类生长快、数量大,肉味美,是很好的食用贝类,以其闭壳肌制成的“干贝”更是名贵海味。另外,其中许多种类壳色鲜艳美丽,花纹雕刻精细,是珍贵的装饰品。 这一科的种类,一般中等大小,但也有100毫米以上的大个体以及10毫米以下的小个体。壳近圆形,略平或较凸,两壳不等或相等,有的壳两侧不等。壳背缘直,光滑或具锯齿。壳顶位于背缘中部,略凸出。两耳等或不等,呈三角形,有的种在右壳前耳下方具有足丝孔和栉齿。壳表光滑、具光泽,多数有放射线及各种样式的放射雕刻。一般两壳颜色不同,左壳色彩及花纹明显,右壳色浅或近白色。贝壳内面铰合部韧带分为两部分,沿背缘者呈细线形,壳顶下方者呈三角形。有些种具有明显的耳关节(auricular crura)和主关节(cardinal crura),有的又具有内肋。前闭壳肌退化,只有一个大而圆的后闭壳肌。外套薄,外套缘厚,多数种具有发达的触手及外套眼。足细小,呈棒状,具有足丝沟。一般足丝韧,较发达。 扇贝科的种类最早出现于中生代的三叠纪,化石种类多出现在第三纪的渐新世和始新世。这一科至今在世界上已发现约350种。它在寒、温、热带都有分布,但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种类为最丰富。从潮间带直到潮下带5000多米深的海底都有分布,但多数种栖息在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它们以足丝固着在水质清晰处的岩石或砂粒上生活,有的以壳营附着生活。它们还能在海水中自由游泳,利用肥大闭壳肌的伸缩,急遽地开闭双壳,开壳时海水进入外套腔中,闭壳时海水便很快从外套腔喷射出来,利用这喷射力推动动物前进。有些种类,像Pecten属的一些种,能作各种方式的游泳,主要是曲线式前进,“潜逃”时,还能从壳后缘喷出海水,推动动物向壳顶方向后退。有些种,尤其是较小的个体,游泳速度很快,游动时还伴有清脆的响声。 扇贝的繁殖季节随种而不同,多数种是在春、秋季节。雌、雄异体或同体,性成熟时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呈乳白色。精与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后20天左右(因种而异),幼虫便停止游泳而开始附着生活。生长速度随种而异,一般与温度成正比,春、夏季生长较快,冬季较慢或停止。有的种2年左右壳长可达70-80毫米。它们的食料是以单胞藻及有机碎屑为主。肉食性的腹足类、钻孔多毛类及海星等是它们的主要敌害。豆蟹寄生在一些个体的外套腔中,对扇贝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对扇贝的开发利用也有悠久的历史,解放以来对扇贝的种类、分布,对经济价值较高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等的繁殖、生长以及幼虫培育和人工养殖试验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最近,沿海各地都纷纷开展扇贝人工养殖试验。但迄今为止,对我国沿海的种类还缺乏较全面系统的报道。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扇贝资源,搞清我国沿海扇贝科的种类、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其利用情况就十分必要。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解放以来,在我国沿海搜集的材料进行了整理研究,将按亚科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