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构建旅游照片的质量和数量、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借助SPSS 22. 0和AMOS 22. 0软件分析旅游照片、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照片质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照片质量越高越能够唤醒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旅游照片数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并不显著;旅游体验记忆对游客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回忆旅游体验记忆越详细,对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的影响就越高;个人的重游意向正向影响推荐意向。  相似文献   

2.
重游对旅游地包括城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南京城郊旅游地中开发比较成熟的珍珠泉旅游风景区为例,对比了重游游客与首游游客的行为差异,对游客行为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意在探索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重游游客与首游游客的背景、交通方式、旅游信息获取渠道和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旅游活动和餐饮满意度,游客月收入水平和年龄等,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城郊旅游地重游率的对策,为城郊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综合质量的提升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构建后疫情时代红色旅游动机、体验和情绪反应测量量表,分析探讨疫后游客前往红色旅游地的原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红色旅游动机维度分异与体验维度之间的因果关联,以及情感反应对旅游体验的作用。结果表明:(1)动机维度均值从低到高依次为偶发性动机、疫后社会因素动机、疫后社交动机、疫后游憩动机、求知自发性动机和情感自发性动机,情感自发性动机和求知自发性动机是游客游览红色旅游地的主要动机,表明疫后游客的民族认同感攀升,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求知欲较强,疫后游憩和社交欲望也较强烈;(2)游客内部动机情感自发性和求知自发性动机正向显著影响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游客出游自主性体验感较强;(3)游客红色旅游的积极情绪和积极的负向情绪对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意志体验都呈显著正向影响,前往红色旅游地能激起游客对现实的思考,体验感较强。  相似文献   

4.
虚拟旅游对于丰富旅游活动形式和促进实地旅游行为转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游客虚拟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待拓展,虚拟旅游形式下的游客体验维度形成机制也需探讨。该文以敦煌莫高窟为案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虚拟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满意度对实地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满意度对实地旅游意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虚拟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和实地旅游意向均有直接正向影响,但无法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实地旅游意向,真实性对虚拟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均有直接正向影响,且无法直接影响实地旅游意向,但可以通过满意度间接正向影响实地旅游意向。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沿线遗址点遗产诠释与重游意愿的影响关系,研究将遗产诠释分为现场遗产解说与非现场遗产传播两部分,并以旅游体验为中介变量,游客特征为调节变量,构建“遗产诠释-旅游体验-重游意愿”的结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1)非现场遗产传播正向影响现场遗产解说;(2)遗产诠释需要通过深刻的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影响重游意愿;(3)遗产诠释与重游意愿的影响关系部分受游客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调节,其中非现场遗产传播更能在高文化程度的游客中发挥其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作用,同时更能在男性游客中发挥其对旅游体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居民态度是影响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借助态度ABC模型的标准学习层级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的形成机理,并对地方依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主要受正面影响感知和积极情感的影响,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的经济与社会作用感知能激发其对旅游发展的满意感,并抑制对内地自由行游客的厌恶感,社会成本感知将导致居民对自由行游客的厌恶感,居民满意感对其支持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在澳门居民态度形成过程中发挥部分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的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7.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于旅游地的研究多关注"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游客行为意向"的因果关系,却忽视了旅游地的游憩环境因素与其它变量间的关联机制,对于环境服务功能显著的生态旅游地尤为如此。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旅游区为案例地,从游客感知的视角,探讨游憩环境、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及其行为意向等多维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以游憩环境和游憩体验为前因变量、游客满意度和游客行为意向分别为中介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检验这些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游憩环境-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游客行为意向"的因果关系模型成立,它们构成游憩历程中具有递进性逻辑关联的多维变量;游憩环境作为首要前因变量,对游憩体验、游客满意度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气候条件"和"景观资源"是游憩环境形成正向影响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舒适宜人的气候"是气候条件需求中的核心要素,"富有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是景观资源中受游客关注程度较高的因素;以游憩环境为背景条件的另一个前因变量——游憩体验对游客满意度形成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获得"与"服务水平"是形成良好体验效果、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可以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是影响"环境获得"的关键要素;"导览解说生动有趣"是影响游客对"服务水平"感知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遗产旅游的迅速发展,游客的体验及其影响已不容忽视。但目前的研究多忽略了遗产旅游地的特殊性即遗产价值,也较少关注到旅游中“认知”的作用。因此本文在传统“ACSI”模型基础上引入“认知”变量,以拥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杭州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对游客认知进行测度并构建“认知-感知-忠诚度”模型,探讨“认知”对“满意度”“忠诚度”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游客对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认知不足(;2)世界文化遗产认知对预期质量、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世界文化遗产认知对遗产旅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直接产生正向影响。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活动兼具“休闲”与“求知”的二元属性,因此不能忽略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需关注到其本身的价值和游客的求知动机。本研究的发现可为遗产旅游地管理者和旅游企业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游客视角出发,以乌镇、平遥古城和凤凰古城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游记进行质性分析,探讨文化旅游地集体记忆对游客地方依恋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文化旅游地集体记忆促使游客产生地方依恋的过程受到集体记忆感知、旅游体验、情感依恋、功能依恋、依恋行为和文化特性6个主范畴的影响;游客对文化旅游地集体记忆感知是产生地方依恋的心理归因,也是游客体验文化旅游地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体验影响游客对文化旅游地的情感依恋和功能依恋;情感依恋和功能依恋共同作用于游客的依恋行为;文化特性调节了集体记忆感知对旅游体验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以西塘古镇为案例地,利用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通过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重游意愿的形成机制以及不同求新动机水平下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差异。结果表明: 满意度和地方依恋对短期、中期和长期重游意愿均有显著影响,求新动机仅对长期重游意愿有显著影响,而目的地形象对重游意愿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求新动机对目的地形象与短期、中期和长期重游意愿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不同求新动机水平下,目的地形象对重游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同。即随着求新动机增强,目的地形象对重游意愿的作用得到加强。求新动机对满意度与短期、中期和长期重游意愿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不同求新动机水平下,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同。即随着求新动机增强,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作用削弱。求新动机对地方依恋与重游意愿的关系不存在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滨海生态旅游区游客重游意愿模型,并以"过去行为"为基点,将游客分为初游和重游两组,对具有不同旅游经历的游客其重游意愿形成机制进行差异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共收集389份有效问卷,采用AMOS 5.0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滨海生态旅游区初游游客与重游游客的重游意愿形成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初游游客对表象的东西更加敏感,如社会影响、人际影响和景区形象;而重游游客对于内在深层次的东西更加敏感,如服务品质、滨海生态旅游认知。最后,针对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景区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初游游客和重游游客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程绍文  李艳  张晓梅  李照红 《地理科学》2017,37(10):1569-1576
以武当山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游客问卷与访谈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武当山旅游体验对游客认知、思想、行为意愿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武当山游客的旅游动机有宗教朝圣、文化体验、娱乐放松及感情交流4类;② 宗教文化旅游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及对道教文化的认知、态度及践行意愿;宗教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影响强弱因动机而不同,自强至弱依次为宗教朝圣、文化体验、感情交流及娱乐放松。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2020年5月至10月间有过出游经历的317个家庭旅游决策风险认知、负性情绪以及合作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风险认知对家庭旅游决策合作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验风险认知对家庭旅游决策合作意向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即家庭成员感受到的体验风险越高,在家庭旅游决策中的合作意向越强;体验风险认知以负性情绪为中介对家庭旅游决策合作意向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超过1/4;感染风险认知以负性情绪为中介对家庭旅游决策合作意向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收入对感染风险认知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感染风险认知对负性情绪、体验风险认知对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对家庭旅游决策合作意向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新歌  张希月  陈田 《地理研究》2020,39(3):682-695
地方失忆危机背景下,“留住乡愁”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地理学领域,旅游发展被认为是“留住乡愁”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是定性描述及逻辑推演,相关的案例分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徽州地区为例,立足“留住乡愁”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愁文化资源的挖掘,通过构建游客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元素体系,借助认知测度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等,对游客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元素认知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游客对旅游地乡愁文化元素的总体认知程度较高,但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别;具体维度上,游客对旅游地建筑风貌格局的认知程度较高,其次是自然景观映像以及乡土故事人物,认知程度最低的是地方节庆展演;影响游客乡愁文化元素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到访次数、休闲体验动机、购物动机,这四个因素对游客乡愁文化元素认知水平的影响为休闲体验动机>到访次数>年龄>购物动机。其中,休闲体验动机、到访次数、年龄对乡愁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起显著正向影响作用,购物动机对乡愁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起显著负向影响作用。本研究对于回应学界关于旅游发展作为“留住乡愁”理念下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论断、拓宽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指导地方细分客源市场进行乡愁文化元素挖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扬乐  崔文昕 《热带地理》2023,(10):2024-2034
以风险边缘理论和情绪评价理论为依据,以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为案例地,以风险偏好者为调查对象,引入情绪和体验质量作为中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探究风险感知对冲浪旅游者重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风险感知对冲浪者的情绪唤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且情绪在风险感知对冲浪旅游者重游意向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因此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情绪至关重要。2)体验质量在情绪对重游意向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略高于直接效应,因此,冲浪旅游经营者不仅要充分调动冲浪者的积极情绪,更要想方设法让冲浪者获得更高质量的冲浪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吸引冲浪者重游。3)为促进冲浪旅游可持续发展,日月湾应以风险偏好者为重点营销对象;建立冲浪俱乐部(店)管理规范和冲浪教练考核机制;加强安全监管,护航冲浪体验;助力成功冲浪,激励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17.
增强旅游者重游意向对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旅游者满意为中介,以旅游者感知获益为调节,探讨旅游者感知价值维度对重游意向的影响机制。通过对500名团队旅游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体价值、经济价值、学习价值对重游意向存在差异化影响;实体价值、学习价值经旅游者满意的部分中介影响重游意向,经济价值经旅游者满意的完全中介影响重游意向;旅游者感知获益负向调节实体价值与旅游者满意的关系。文章澄清了现有研究中旅游者感知价值与重游意向关系不明确的原因,明确了实体价值、经济价值、学习价值影响重游意向的传导机制,证实了旅游者感知获益是实体价值影响旅游者满意的一个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8.
莫宏伟  尹寿兵  刘云霞 《热带地理》2022,42(11):1918-1930
在区分地方饮食与传统饮食概念的基础上,选择宏村传统饮食臭鳜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就餐环境、服务、食物3个原真性维度和满意度与行为意向2个维度,构建Amos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游客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原真性感知及其对旅游地就餐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维度的原真性均对满意度呈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对行为意向呈显著、间接、正向影响;其中,环境原真性对就餐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服务原真性,最后为食物原真性。研究认为,即使体验对象是与原真性关联紧密的传统饮食,大众游客仍更关注整体就餐环境和服务氛围,食物本身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低。游客需求引发传统饮食文化舞台化重塑,并呈现“去传统化”与“去地方化”特征,旅游地饮食文化塑造对环境的关注大于食物,但当地居民更加关注食物本身的口味,主客关注差异和食物生产过程的游客需求导向引发当地居民对舞台化饮食的认同度降低。未来旅游地要充分考虑传统饮食的特殊性,重塑让游客与本地居民更加满意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徐琳琳  周彬  虞虎  张鹏飞 《地理研究》2023,42(2):422-439
重大节事活动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具有时序动态特征,分析其内在机理有利于促进目的地营销和竞争力提升。本文采用Python数据挖掘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爬取国内知名旅游门户网站的旅游评论,从“认知-情感-整体”3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探究2022年冬奥会申办期、筹备期、预热举办期的张家口城市旅游地形象的时序变化特征,解析特殊时期冬奥会对城市旅游地形象的潜在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张家口市的城市旅游地形象构成要素日趋多元化,冬奥会的作用效果由弱变强。张家口市的冰雪旅游形象关键度不断提升,经历了由模糊向具象转变的细化过程,情感形象产生积极变化;(2)冬奥会对张家口城市旅游地形象产生了渐进式影响效应,通过旅游体验的建构作用、投射形象的引致作用和品牌感知的晕轮作用发挥效果。冬奥会推动张家口市的产品业态创新、基础设施升级及服务水平提升,通过改善游客体验对城市旅游地形象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对东道主城市的旅游营销和规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阻碍着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厘清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对重游意愿的作用路径,对提高乡村旅游重游意愿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研373名乡村旅游者,应用Process宏程序揭示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对重游意愿的影响机理和效应.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正向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旅游者风险感知对重游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在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与重游意愿间起中介作用;旅游者自我效能可调节旅游者风险感知与重游意愿间的负向关系,即旅游者自我效能越高,其缓解风险感知对重游意愿的负向影响力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