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温度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啸尘 《海洋科学》2003,27(10):79-80
探讨了温度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22℃范围内。南美白对虾能够适应逐渐降温和逐渐升温,存活率分别达100%和97.92%。降温后。10℃充氧密封24h,对其生存无影响,存活率100%。此后逐渐升温至22℃,并在22-23℃中暂养3d,对虾存活率95%。  相似文献   

2.
陈荣忠  双宝  张锐  杨丰 《台湾海峡》2003,22(2):180-186
该文应用基因工程方法开展了具有加速鱼生长的鱼生长激素基因工程研究,构建了高效表达的66鱼生长激素甲醇半赤酵母工程菌.研究中试规模的培养基配方,解决中试工艺设计和生产试验及质量检验方面的问题;通过发酵培养该工程茵获得重组鱼生长激素产品,研究掺入饲料的合适比例,并进行生产规模的海水经济鱼类喂养试验.先后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s),卵形鲳鯠(Trachinouts ovatus),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s)等3种海水经济鱼(4批共约6万尾)进行生长状况对比,增重比率均值分别为20.0%、17.3%、18.4%和56.8%.饲料添加酵母工程菌具有明显地促进海水鱼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洋地质译丛》2010,(1):75-75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进口原油首度超过2×10^8t,达到2.04×10^8t,预计全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预计2010年自产原油在1.9×10^8t左右,全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2%左右。  相似文献   

4.
用精子载体法将MT-hGH基因导入泰山赤鳞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于1998年3月-1999年2月,在山东农业大学采集泰山赤鳞鱼,采用精子载体法进行MT-hGH基因导入的研究。将泰山赤鳞鱼的精子在保存液内与含有MT-hGH基因的重组质粒保温30min,然后用于人工授精,共孵化出363尾幼鱼。待鱼苗长至5cm左右时,对其中的39尾进行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有7尾鱼苗带有MT-hGH基因,转基因鱼的阳性率为17.95%。  相似文献   

5.
用氯化锂法从眼点拟微球藻(Nannochloropisis oculata)中提取DNA并对其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新鲜藻细胞在提取液(0.6mol/L LiCl,0.8%Sakosyl,20mmol/L EDTA(pH8.0),0.4%PVP,10mmol/L Tris-HCl(pH8.0),5%β—巯基乙醇)中经过55℃温育30min,每mg鲜藻可提取20—40mg DNA,提取的DNA分子量在23kb左右,可用于PCR、限制性酶切等。  相似文献   

6.
梭子蟹池塘沉箱式单养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九九九年至二000年,我们分别在威海张村水产总公司养虾三场和崮山镇对虾养殖场进行了三疣梭子蟹池塘沉箱式单养试验,试验选择甲幅达4cm的暂养苗进行分隔式养殖,避免了蟹间的相互残杀,平均成活率达85.4%,养成平均体重303.5g,平均亩产商品蟹318.8kg,平均亩利税7229.42元。  相似文献   

7.
大亚湾真鲷资源状况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在大亚湾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真鲷群体的分析表明,真鲷生殖群体约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入湾产卵,主要分布于湾口至湾中岛礁的周围水域,群体的优势体长为450-600mm(56.9%)、优势体重为1500-3500g(59.8%),年龄组成以3—6龄鱼为主(66.7%);成鱼和鱼苗产量自1986年以来急剧减少,至1999年鱼苗年产量仅为1986年的0.9%,表明大亚湾的真鲷资源严重衰竭。  相似文献   

8.
杨文川  石磊  李立伟 《台湾海峡》2001,20(4):515-518
近几年,在福建厦门西海域网箱养殖的高体Shi鱼锶部大量发现自然感染的日本轭联虫(Zeuxapta japonica),鱼群自然感染率达40.32%(25/62),病鱼死亡率10%-20%,此病还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同一渔区的其它养殖鱼种未见自然感染本虫。在同安渔区的养殖石斑鱼发现自然感染另一种单殖吸虫,经鉴定为石斑拟合片虫(Pseudorhabdosynochus epinepheli),鱼群自然感染率达100%(10/10),在该养殖渔区已引起患病石斑鱼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9.
长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云 《台湾海峡》2001,20(1):27-31
本文对长竹蛏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人工育苗技术关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贝经暂养可促进性成熟;幼虫对温、盐度的适应较广;变态附着采用缩光培育,未经缩光的附着时间延长,存活率降低;幼虫长至约240μm变态附着,附着量在(0.6~10)×106个/m  相似文献   

10.
利用引进美国的四倍体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雄贝与我国的二倍体雌贝杂交,规模化培育全三倍体牡蛎苗种。杂交组的平均受精率为48.27%,对照组为80.53%,杂交组较低的受精率可能与四倍体雄贝的精子活力及精子数量有关。杂交组的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和变态率分别为81.10%,42.3%和1.82%,对照组分别为79.96%,37.0%和1.80%。杂交组共培育出稚贝1200万粒。不同时期取样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的三倍体率为100%。  相似文献   

11.
中国(鱼叚)虎鱼类动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鱼叚)虎鱼类共有131种,54属,4科。塘鳢鱼科有11属21种;(鱼叚)虎鱼科,34属91种;弹涂鱼科,3属9种;鳗(鱼叚)虎鱼科,6属10种。沙鳢鱼科、溪鳢鱼科和瘤(鱼叚)虎鱼科我国均无代表。 中国(鱼叚)虎鱼类可分为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三个类型,缺乏冷水性种。区系成份以暖水性种最多,有84种(占总数64%);暖温性种次之,有38种(29%);冷温性种颇为稀少,仅有9种(7%)。 我国淡水(鱼叚)虎鱼类有23种,其中以暖温性种居优势,有17种(占78%);暖水性种和冷温性种颇少,仅各有3种(各占11%)。我国海产(鱼叚)虎鱼类有108种,其中相反地以暖水性种居优势,有81种(占75%);暖温性种降居次位,仅有21种(20%);冷温性种最少,有6种(5%)。 我国(鱼叚)虎鱼类区系以南海种类为最多,有94种,其中暖水性种有80种(占85%);暖温性种有14种(15%);无冷温性种。东海(鱼叚)虎鱼类有37种,其中暖水性种有22种(59.5%);暖温性种有14种,其所占比重较南海有所增加(37.8%);冷温性种仅有1种(2.7%)。黄、渤海的(鱼叚)虎鱼类仅有25种,其中暖温性种有10种(占40%);暖水性种9种(36%);冷温性种6种(24%)。 中国(鱼叚)虎鱼类区系与邻近国家的关系甚为密切,与印度尼西亚的共有种最多,达62种;与日本的共有种有56种;与菲律宾的共有种有55种;与朝鲜的共有  相似文献   

12.
青鳞鱼下脚料水解蛋白的制取及其营养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青鳞鱼(Harengula zunast)下脚料为原料,采用碱萃取,蛋白酶水解,浓缩,喷雾干燥等手段,制得水解鱼蛋白。研究了碱萃取,蛋白酶水解条件及不同沉淀方法对水解鱼蛋白沉淀效果的影响,并对水解鱼蛋白制品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下脚料水解鱼蛋白制品含粗蛋白72.9%,氨基酸总量67.6%,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4.6%,氨基酸分为96,苏氨酸为其限制性氨基酸(1973年FAO/WHO标准),无机盐钙,镁,铁,锌,铜,磷含量丰富,以有机溶剂(异丙醇,乙醇)为沉淀剂沉淀水解蛋白时,粗蛋白损失率约为30%(干基计)。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120d的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点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高质量浓度的NO3-(5.00~10.00mg/dm3)刺激了丝状绿藻根枝藻在缸内的爆发式生长,在实验27d时根枝藻在缸壁的面积覆盖率达到90.5%,藻丝长度为10~15cm.在海藻的胁迫作用下,盾形陀螺珊瑚的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值逐渐从0.712降至0.626,降幅为10.7%~13.5%.放入4尾4~6cm长的点斑篮子鱼后,实验缸壁根枝藻的面积覆盖率在2d内从90.5%下降至10.0%.但解除根枝藻胁迫后盾形陀螺珊瑚的Fv/Fm值并没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的差异也不显著;随着海藻胁迫因子的消除,盾形陀螺珊瑚的Fv/Fm值逐渐升高,并在第120天时恢复至初始状态.本研究结果从珊瑚光合作用效率的角度验证了啃食者的存在确能缓解富营养化对造礁珊瑚的不利影响,为“下行控制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异枝麒麟菜的移植和人工栽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5月从菲律宾引进了异枝麒麟菜(Eucheuma striatunl)并在海南岛进行了实验生态学和栽培方法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适温在26°C左右、光强在140μE/(m~2·s)左右时,生长较快,日生长率可达10%左右。经两年的实验,找出了适宜于海南岛区域的水下筏式养殖法,目前正在实验推广中。  相似文献   

15.
人工配合饲料与小杂鱼饲养赤点石斑鱼效果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分别以配合饲料、小杂鱼饲养赤点石斑鱼,观察不同饲料对其生长和养殖水体氮、磷含量变化的影响,经过42d的饲养,投喂配合饲料的试验组与投喂小杂鱼的对照组尾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60、0.50g/尾,饲料系数分别为2.34、7.90。赤点石斑鱼摄食后水体中的NH3-N、NO2-N、TP含量随着其摄食后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NH3-N、TP含量在鱼摄食后18~22h内达到高峰,NO2-N含量在鱼摄食后10~14h达到高峰。试验组水体的NH3-N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NO2-N含量在排泄高峰期也低于对照组(p<0.10),TP含量在鱼排泄高峰期高于对照组(声<0.05)。  相似文献   

16.
“大菱鲆引进驯化和养殖”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永强  翁幼竹  杨尧  陈岚 《台湾海峡》2001,20(3):356-362
为增加福建省的养殖新品种,作者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两批从山东省威海市引进全长3-5cm的大菱鲆鱼,在室内池进行驯养试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大菱鲆生长快,11月龄的大菱鲆体重最小为350g,最大达1250克,平均为797克;大菱鲆在室内养殖可在安全渡夏,试验还发现,‘紫萁”可作为大菱鲆的促长剂,另外,全长6-10厘米, 重10-30克的大菱鲆鱼,经5个月海水网箱养殖,平均体重可达400克左右,这些结果可为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和海水网箱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网箱养殖青石斑鱼河流弧菌病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病害问题日益严重 ,严重地制约着石斑鱼养殖业健康发展。刘秀珍等1994年报道创伤弧菌是石斑鱼的病害弧菌病的病原。本文作者对1999年夏季厦门市同安区琼头村网箱养殖石斑鱼的严重病害进行了研究 ,试图能为养殖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用鱼患病石斑鱼取自同安区琼头村养殖网箱 (体重97~245g) ;健康石斑鱼购自厦门火烧屿养殖网箱 (体重81~114g) ,暂养备用。1.2病原菌的分离将病鱼体表清洗消毒后 ,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肝脏、…  相似文献   

18.
1986年秋日本以南和以东海域仔稚鱼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10~11月在日本以南和以东海域的41个测站进行了鱼卵、仔鱼的调查,共采集到996尾仔稚鱼,它们隶属于38科67种,经济鱼类仔鱼稀少,而大洋性发光鱼类仔鱼十分丰富,其中钻光鱼科和灯笼鱼科分别占仔鱼总数的50.50%和32.33%。优势种为细钻光鱼、串灯鱼和西明灯鱼,它们分别占仔鱼总数的25.30%,16.47%和7.53%。仔鱼的丰度在黑潮流轴外侧边缘及其邻近的大洋域最高,在日本以南的沿岸水域占第二位,而在日本以东的混合水域最低。仔鱼丰度与温、盐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厦门文昌鱼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厦门现有文昌鱼(Branchiostoma balcheri Gray)海域(蟹口海域、南线海域、黄厝海域)文昌鱼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10个有效引物的RAPD反应,共扩增出23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21,占总扩增条带的50.84%。Nei指数法分析和UP(小俄统计分析表明:厦门3个海域文昌鱼可分为2个组。平均遗传距离为0.11。南线海域文昌鱼和黄厝海域文昌鱼的遗传距离为0.07,亲缘关系较近,聚类于同一组;蟹口海域文昌鱼与南线海域文昌鱼和黄厝海域文昌鱼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2和0.14,亲缘关系较远,单独为一组,结论 与3个海域的文昌鱼形态比较结果一致,出现遗传分化。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表明:蟹口海域种群为0.616,南线海域种群为0.497,黄厝海域种群为0.391。厦门文昌鱼种群遗传多样性是各种群的遗传特性与该海域各种环境生态因子长期作用的结果,三元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目前主要生态因素是底质和海水深度,3个海域中以蟹口海域的自然环境最为优越(其底质为中粗沙或粗中沙、水深8—15m)。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厦门海域文昌鱼资源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剂萃取法,经筛选,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下,用异丙醇对小杂鱼和低值鱼萃取,提取浓缩鱼蛋白,其蛋白质含量达92.28%脂肪含量仅为0.09%,分含量为3.42%,水分含量为4.22%,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PC-A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