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东省海洋灾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绪良 《海洋通报》2004,23(3):66-72
根据主要致灾因子,将山东省沿海发生的海洋灾害分为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和海洋生态灾害4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沿海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将山东沿海分为3个海洋灾害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沿岸风暴潮、赤潮和海水内侵海洋灾害区,龙口-成山头海岸侵蚀、海水内侵和海雾海洋灾害区,半岛南部-鲁南台风、暴浪和海岸侵蚀海洋灾害区。提出了山东省沿海各海洋灾害区防御海洋灾害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1989年以来我国海洋灾害类型、危害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9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资料,综合分析了危害我国沿海的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生态灾害4种类型。我国海洋灾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年际变化很大;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是我国海洋灾害最严重的省份;台风风暴潮影响范围广,灾情严重,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赤潮灾害有所上升;大型海洋溢油事件有上升趋势,形势严峻;海啸灾害发生次数少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福建省海洋生态灾害防控的业务需求,开发海洋生态灾害防控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该系统采用B/S架构,借助GIS技术,以Web方式实现,包括赤潮、溢油和水环境异常3个子系统,可快速和规范化地实现对3种主要海洋生态灾害的应急监视监测、模式预测、应急处置和辅助决策支持的信息化全流程管理,可全面提高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有效减轻海洋生态灾害损失,为福建省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加强对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的动态监测,科学支撑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文章基于海洋一号D卫星搭载的海岸带成像仪数据,选取北部湾、茂名近岸和陵水湾为研究区域,分析2021年2月发生的4例赤潮事件的遥感影像、叶绿素a浓度和赤潮指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遥感影像可清晰呈现赤潮分布状况,叶绿素a浓度和赤潮指数的异常值范围与遥感影像一致,赤潮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和赤潮指数整体高于非赤潮水体。  相似文献   

5.
利用浙江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06—2017年的赤潮灾害数据,分析了浙江近海赤潮的年、月和季节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浙江近海赤潮的空间分布规律。将自适应带宽核密度分析方法应用于赤潮灾害研究,分析了浙江近海不同海域受赤潮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海域赤潮高发于春末和夏季,5月是发生峰值期;从年际情况看,近年来赤潮发生的累计次数和面积呈上升趋势;浙江省赤潮主要发生在5个海域,按受赤潮影响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舟山本岛、嵊泗列岛、温州、宁波和台州。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描述我国沿海赤潮发生历史和现状,深入探讨了我国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提出了应对赤潮灾害 的减灾对策。分析结果显示:(1)1933 年至2011 年间,我国海域共观测到赤潮事件1 047 起。2000 年以后我国进入赤潮 高发期,赤潮发现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增加。(2)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均有赤潮分布,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其中,河口、内 湾为赤潮多发区。东海年发现频率最高,高发期集中于每年4-9 月水温较高的季节,南海一年四季均有发现。(3)截至 2009 年,我国由优势种引发赤潮的次数为417 次,约占赤潮总数的45 %,有毒赤潮发现频率明显增加。(4)对营养盐输入 为赤潮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赤潮预警和强化污染控制是赤潮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发生特征、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波  邵爱杰 《海洋预报》2011,28(2):68-77
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根据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从赤潮灾害发生时间、地域分布、赤潮生物优势种和规模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近海赤潮灾害的发生特征,同时探究了赤潮生物、营养物质(氮、磷、铁、锰、维生素、特殊有机物等)和外部环境(气象条件、水动力条件、海水理化因子等)引发赤潮灾害的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上溢油事件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溢油污损事件发生后,针对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况,除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外,利用法律手段保证污染责任人承担污损责任以维护国家利益也是十分必要的。2000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保法》)(修订版)第九十条第二款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从而正式确立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对海洋生态…  相似文献   

9.
赤潮是海洋灾害之一。赤潮不仅破坏了海洋资源,恶化了海洋生态环境,而且还能间接引起食物中毒,危及人类健康。世界上,沿海国家几乎都发生过因食用被赤潮生物污染的海产品而中毒死亡的事件。赤潮造成明显的海洋灾害是在20世纪以后。其主要原因是沿海工业的高速发展,大量污水排放入海引起的。在本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赤潮大多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沿海水域,如日本、美国、西欧一些国家。到70年代,赤潮不仅在工业发达国家沿海暴发,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出现。印度、  相似文献   

10.
收集统计了2008—2017年的福州沿海赤潮记录历史资料,对近十年福州沿海赤潮的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12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2010年赤潮发生的面积最大。近五年(2013—2017年)与之前五年(2008—2012年)相比,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持续天数和发生面积都呈明显减少的趋势;(2)赤潮的发生期为3—9月,高发期为5—6月;(3)赤潮主要发生在黄岐半岛沿海、闽江口沿海、长乐沿海、福清湾-海坛海峡海域和罗源湾海域,大部分发生在黄岐半岛沿海。封闭型和半封闭型海域发生的赤潮较多,不同藻类的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区域特征;(4)引发福州沿海赤潮的藻种有8种,分别是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夜光藻、柔弱拟菱形藻、圆海链藻、刚毛根管藻和丹麦细柱藻,其中前3者为主要影响种,作为其中唯一的有毒藻种,米氏凯伦藻虽然在发生次数、持续天数和发生面积上占比均不大,但是近十年福州沿海几乎所有由赤潮灾害导致的重大渔业经济损失均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赤潮、绿潮、褐潮、水母暴发和泥螺入侵等生态灾害已成为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科学管理和防治山东近岸海域生态灾害,文章汇总1999-2018年山东近岸海域典型生态灾害的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赤潮是山东近岸海域最主要的生态灾害,研究期内共发生赤潮69起,累计面积为7 141 km2,发生海域主要集中在滨州-东营近岸、潍坊小清河口、莱州近岸、长岛近岸、烟台四十里湾、青岛胶州湾、威海乳山近岸和日照近岸,以夜光藻为主;自2007年以来,绿潮在我国南黄海海域每年均有发生,持续时间70余天,此外烟台套子湾、四十里湾和蓬莱近岸以及潍坊近岸等海域也相继发生绿潮,主要种类包括缘管浒苔、石莼、管浒苔和束生刚毛藻;褐潮是由抑食金球藻引起的生态灾害,山东近岸海域仅2011年和2012年有褐潮发生;水母暴发种主要包括海月水母、沙海蜇和白色霞水母,其中海月水母是山东半岛近岸海域种群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和暴发频率最高的种类;泥螺入侵是由于2001年的人为引种而导致的生物入侵灾害,近年来泥螺数量大幅减少,目前仅在滨州、东营和潍坊局部潮间带有少量分布。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1991—2005年因风暴潮、海浪、赤潮、溢油、海水入侵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38.9亿元,死亡、失踪577人。其中风暴潮灾害最为严重,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的海洋灾害是由台风风暴潮引起,灾情的地域差异粤西较重,粤东次之,珠江口较轻。2001~2005年与1991~2005年相比,近5年海洋灾害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减少。但2006年又是海洋灾害重灾年。  相似文献   

13.
利用直升机快速、机动、灵活的特点,将研制出的水质探测与采样装置装备到直升机上,对常规环境监测项目,特别是对赤潮和海上溢油等突发性海洋灾害进行快速监测和采样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简要介绍了该装置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特征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桂秋  王华  蔡伟叙  易斌 《海洋通报》2012,31(4):466-474
对2000-2009年珠江口海域发生的各种赤潮灾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赤潮种类的变化规律、海水营养限制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珠江口赤潮多发区为深圳湾海区,近年珠江口西部珠海沿岸海域频发大面积赤潮;赤潮灾害发生的持续时间呈上升趋势;赤潮多发种为中肋骨条藻,多发于深圳湾;定鞭藻类原球形棕囊藻引发的有毒赤潮明显增多且影响范围较大.研究发现,珠海沿岸海域频发大面积赤潮和深圳湾春季频发赤潮可能与出现潜在硅酸盐营养限制有关,冬季频发球形棕囊藻与季节骤然升温有关.  相似文献   

15.
温泉 《海洋世界》2006,(6):10-10
上图所显示的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赤潮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赤潮灾害一直处于高发期。2001年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潮77次,累计面积达15,000多平方千米,比2000年增加49次,增加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其中,浙江海域发现赤潮26次,累计面积近7,000平方千米;赤潮灾害的特点是:发生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主要赤潮生物种类增多、总次数和累计影响面积均有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对赤潮灾害时间序列的特征分析是进行赤潮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对未来赤潮灾害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发现中国沿海赤潮灾害年发生频次和分布面积的时间序列(2004—2019年)均呈现出趋势项和周期项并存的特征,因此利用灰色-周期外延组合预测模型对两个序列中的趋势项和周期项进行提取,模型的拟合度分别达到95.20%和95.24%,优于灰色模型、Fourier级数扩展模型和Holt-Winter指数平滑模型等。最后将该模型结果应用到对未来中国赤潮灾害的预测中,得到结论:2020和2021年赤潮灾害发生频次分别为39次和42次,与2019年相比略有上升,2020年赤潮灾害分布面积达到3 168 km2,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约59%,而2021年赤潮灾害分布面积出现回落,为1 901 km2。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典型海洋灾害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受海洋灾害影响较重的省份,风暴潮、海浪及赤潮等灾害频发,针对单一灾种特定灾害动力过程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各主要灾种灾损特性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整合了《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福建省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对近6年福建省3种典型海洋灾害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福建省海洋灾害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造成福建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损失的84%,赤潮灾害次之;人员死亡(失踪)完全由海浪灾害造成。风暴潮损失年际变化幅度较大,8、9月损失占全年76.4%,福建沿海南北部地区受灾较严重,中部地区受灾较轻;海浪灾害人员死亡(失踪)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是冷暖交替的1-3月份及9-10月份,损失共占到84.6%,空间分布上与风暴潮有相似性;受气象条件影响,4-6月为赤潮灾害频发期,发生起数占总数的95.9%。分析结果为沿海各区市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1—2020年福建沿海赤潮事件记录资料和自然灾害风险判定方法,根据赤潮成灾面积、持续时间、危害类型、渔业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综合计算赤潮灾害指数。基于自然断点法,对赤潮灾害指数进行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等4个灾害级别分等定级。系统分析了福建沿海赤潮生物种类、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1—2020年福建沿海赤潮以灾害程度较轻的Ⅰ级和Ⅱ级为主,灾害程度较重的Ⅲ级和Ⅳ级仅占总次数的8.9%,但其造成的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达总损失的95.0%。(2)赤潮暴发次数和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Ⅲ级和Ⅳ级灾害频次呈现波动特征。(3)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单波峰特征,5—6月是赤潮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段,赤潮暴发次数、面积和持续时间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73.3%、84.6%和74.9%,Ⅲ级和Ⅳ级灾害占总次数的95.2%。(4)空间尺度上,福州、宁德、厦门沿海赤潮累计次数和规模较大,但Ⅲ级和Ⅳ级赤潮灾害主要分布在泉州以北的福建沿海,泉州以南的福建海域赤潮灾害级别整体较低。(5)2001—2020年福建沿海赤潮原因种逐渐增多,硅藻占比减小、甲藻占比升高,有毒赤潮主要出现在宁德、福州、泉州海域,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居多。(6)硅藻赤潮主要暴发在峡湾和海湾海域,而甲藻赤潮在峡湾、海湾和开阔的近岸海域均易暴发,近年来甲藻赤潮暴发位置呈现由福建北部向南部沿海扩张的趋势。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据推测与全球气候变化及福建近岸海域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收集《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13—2022年的赤潮灾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近10年广东省海域的赤潮灾害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赤潮灾害的预警、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近10年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共发生面积3 624.76 km2,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1-4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8 d;空间分布上,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主要位于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位于粤西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和红色赤潮藻,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近年来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大亚湾是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摇篮,多种经济物种在此栖息、繁殖、索饵和成长,具有典型的海湾生境特征.通过对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环境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发现大亚湾生态监控区存在陆源污染严重、溢油事故和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环境质量下降、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和海龟处境堪忧等海洋生态问题.针对大亚湾目前的海洋生态问题,提出了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管理生态修复,调整产业结构等环境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