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南沙群岛珊瑚礁潟湖及附近海区春季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4—5月运用荧光法和14C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了渚碧礁、永暑礁、赤瓜礁、华阳礁、南薰礁5个■湖和附近海区15个站位的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湖内的平均初级生产力和平均同化系数分别为 1.52±0.90 mg C·m-3·h-1 和 6.34±1.56 mgC·(mg Chl.a)-1·h-1 。附近海区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 0.27±0.12 mg C·m-3·h-1,最大值分布在 50m水层;平均同化系数为 2.99±0.85 mg C·(mg Chl.a)-1·h-1 ,最大值分布在50m水层,最小值分布在75m水层。珊瑚礁■湖初级生产力和同化系数都比附近海区高,可能与■湖的特殊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VGPM模式对南海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进行反演,通过SeaWiFS和AVHRR提供的Chl a,K490,PAR和SST等遥感数据产品计算得到了模式所需的各项参数,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式进行了修订和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南海北部海域7 a平均(1998~2004年)初级生产力逐月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初级生产力(C)分布趋势为由沿岸带向陆架以及外海逐渐降低,其中沿岸带区高于400 mg/(m2·d),外海区大致在100~300 mg/(m2·d);初级生产力水平冬季最高[平均为608 mg/(m2·d)]、夏季最低[平均为292 mg/(m2·d)],春、秋季基本持平.控制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的因子主要有营养盐、温度、光照,其中又以季风和环流驱动下的营养盐变化对初级生产力的调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舟山渔场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1995年9月在杭州湾和长江口至舟山海区进行了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水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2.68±63.33)×104个/dm3;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2.80±3.46μg/dm3,小于20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71%;平均初级生产力(C)为692.5±1192.4mg/(m2·d),小于20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总生产力的贡献占68%.河口区悬浮物质浓度高,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光的限制,各项生物参数与真光层深度紧密相关.生物锋区位于真光层深度10~20m、盐度26~32的长江冲淡水稀释区.同时探讨了浮游植物细胞活性(R)与光合作用同化数(AN)、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与海面光谱反射率的相互关系,为海洋水色遥感在初级生产力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岸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其焕  陈兴群  张明 《海洋学报》1996,18(6):99-105
本文报道了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福建沿岸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变化特征.全海区叶绿素a年平均含量为1.56mg/m3,初级生产力(C)年平均为284mg/(m2·d).各段海区叶绿素a的高峰季节有明显差异.北段海区高峰在夏季,中段在秋季,南段海区春、夏、秋变化不大.本文还就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高值区的成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山东近岸黄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2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2007年10月(秋季)对山东黄海近岸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 调查海域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808.798,372.23,324.717和246.146 mg·m-2·d-1,春季的初级生产力最高,冬季的最低.(2) 春、夏、秋季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在水平方向上总体呈现出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而冬季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垂直分布上,4个航次初级生产力均以相对海平面光强30%~10%的水层为最高,其中夏季初级生产力分层现象明显,春、秋、冬季各水层间的差异不显著.(3) 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初级生产力的作用不同,利用同化指数法求得的初级生产力比14C同位素示踪法测得的数值高出1~70倍.  相似文献   

6.
14C法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祺 《海洋科学》1982,6(6):51-55
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有好几种方法,如测氧法、叶绿素法、磷酸盐法、颗粒计算法、测氚法和放射性碳-14法等。但就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而言,用~(14)C法测定水域初级生产力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用来进行大洋初级生产力的调查更显出其优越性。因此,用~(14)C  相似文献   

7.
杭州湾——舟山渔场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5年 9月在杭州湾和长江口至舟山海区进行了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表层水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 2 6 8± 6 3 33)× 1 0 4个 /dm3;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 2 80± 3 46 μg/dm3,小于 2 0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 71 % ;平均初级生产力 (C)为6 92 5± 1 1 92 4mg/ (m2 ·d) ,小于 2 0 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总生产力的贡献占 6 8% .河口区悬浮物质浓度高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光的限制 ,各项生物参数与真光层深度紧密相关 .生物锋区位于真光层深度 1 0~ 2 0m、盐度 2 6~ 32的长江冲淡水稀释区 .同时探讨了浮游植物细胞活性 (R)与光合作用同化数 (AN)、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与海面光谱反射率的相互关系 ,为海洋水色遥感在初级生产力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厦门海沧沿岸水域初级生产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1995年,对厦门海沧沿岸水域初级生产力进行4个季节调查。该水域初级生产力全年平均为194.6mgC·(m2·d)-1,呈双峰型的季节变化。与九龙江口相比,厦门西港年平均初级生产力略高,这与其叶绿素α含量较高有关。九龙江口的初级生产力受海水盐度影响较大,在不同季节均呈现沿径流方向递增的趋势。海沧沿岸水域氮磷浓度比值较高,其初级生产力受水域磷含量不足所限制。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南海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生源(有机质、碳酸钙和蛋白石)和非生源(岩源物质)组分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并以沉积学分区为基础,结合5个沉积物捕获器站位,将南海划分为N、C-NE、SW和S 4个区域,对比分析了各区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沉降颗粒物中各组分含量、沉积通量分布特征和变化,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及真光层下100 m输出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南海4个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多数低于沉降颗粒物中的平均含量,而碳酸钙、岩源物质的沉积通量却多数高于沉降颗粒物中的沉积通量,分析得出表层沉积物中各组分平均含量和沉积通量不仅受水柱中各组分输出量影响,还受到陆源物质输入、溶解作用和上层水体营养盐影响.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组分沉积通量大小对应其输出生产力的大小.但是,由于陆源有机质、生源颗粒侧向漂移的影响,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分布并不完全对应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大小分布,尽管南海真光层下100 m输出生产力与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比值与世界大洋"f"比平均值基本一致,但是,明显低于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只有在沉降颗粒物的初级生产力较高区域,真光层下100 m输出生产力大小才最接近表层沉积物的输出生产力大小.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的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是进行海洋生物资源评估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70年代在国际生物圈计刘(IBP)的推动下,本领域的一些学者曾在世界各大洋的代表性海区进行过大量现场观测研究。最近,随着世界性的资源与环境问題的日趋严重,全球C循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海洋初级生产力是了解全球C循环必不可少的指标之一,因而再度成为生物海洋学家的研究对象。新生产力是总初级生产力的一部分,亦是海洋N循环的特征参数,对于大洋水域而言,它反映了真光层生物群落的净生产力,代表了真光层向下输出的C通量,是当今有关国际研究计划,如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 JGOFS)的核心内容之一。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研究,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C、N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胶州湾作为我国温带地区的典型海湾,已成为我国生态研究系统网络(CERN)的野外观测站。代表性的地理位置和强度开发下的生态条件,使其生态学资料在环境监测和资源开发方面极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胶州湾的初级生产力曾用黑白瓶生氧量法测定过(郭玉洁等,1992),而新生产力的实测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运用14C,15N同位素示踪方法,在胶州湾进行了季节性的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现场实验研究,获得了比较系统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洋浮游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态类群 ,种类组成繁杂、数量大、分布广 ,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1]。过去 ,这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主要在物种多样性的丰度和数量表达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面 ,积累了大量资料 ,但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的资料则十分匮乏。我国海洋南北地理跨度较大 ,各海域地理环境、生态条件不尽相同 ,不仅有着各自的浮游动物群落面貌和特征 ,其共有种在各自栖息的环境条件中经自然选择以及在遗传漂移过程中常出现遗传趋异 ,有的种群可能已完全适应其生态环境 ,产生了独特的基因型和遗传结…  相似文献   

12.
鱼类作为水产养殖业的一大支柱品种 ,其良种培育对提高鱼类产量至关重要。我国是鱼类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向来重视应用生物技术对养殖品种进行改良 ,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来创造鱼类优良品种。即使在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这一细胞核移植技术在鱼类新品种培育方面仍是一项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技术。特别是把细胞核移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 ,有望创造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鱼类新品种。1我国鱼类细胞核移植的成果细胞核移植是一种应用精细的显微操作 ,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  相似文献   

13.
张正斌 《海洋与湖沼》1987,18(5):509-514
本文对近十年来海洋化学的若干新进展作了总结,主要包括下述7方面:(1)海洋调查,包括中国近海、太平洋和南极等;(2)海水中微量元素-固体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3)有机物对液-固界面交换的影响和S-型曲线左右移动规律;(4)海水化学模型发展的三个新趋势;(5)海水中金属的络合容量和金属-天然有机配位体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6)海洋有机化学和海洋生物化学;(7)结论,对海洋化学发展的四个特点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生物地貌学研究生物过程和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早期的生物地貌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近期海岸带成为生物地貌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尤其是滨海湿地(如盐沼、红树林)成为研究生物地貌学过程和机理的重要区域。本文回顾了生物地貌学研究的概念、历史发展和方法,选取滨海湿地作为生物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就其研究方向、重要因素以及核心机制展开综述。最后对生物地貌学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了生物地貌学在红树林修复、滨海盐沼湿地修复和互花米草入侵防控上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沉积物中脱氮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脱氮作用是硝酸盐的反硝化过程之一 ,它是海岸带沉积物中氮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异氧菌在呼吸中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接受者 ,将硝酸盐还原为气体。由于脱氮作用的气体产物 (N2 或N2O)最终扩散进入大气层中 ,从而减小了海岸带水体中初级生产者可利用氮的数量。另一方面 ,脱氮作用也可转移人类活动向海岸带输送的过量氮 ,这有助于缓解这些环境中的富营养化趋势 ,对氮浓度升高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自1976年Nixon发现美国Narragansett湾存在微生物脱氮作用以来 ,海岸带沉积物中活跃的脱氮作用已成为海洋…  相似文献   

16.
一次春季黄海海雾和东海层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苏平  刘飞  孔扬 《海洋与湖沼》2014,45(2):341-352
结合多种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3月12—13日的一次黄海海雾过程进行分析。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此次黄海海雾过程与东海层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地面高低压位置为水汽从层云区向北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黄海上空天气尺度下沉运动,加强了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层结的稳定性,MABL顶自南向北高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在向北输送过程中不断向海面聚集;下沉导致的干层以及逆温层对海雾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模式结果进一步证明天气尺度下沉运动与MABL内的下沉在29°—30°N附近同位相叠加,使得该海区上空的下沉运动明显增强,边界层高度迅速下降。下沉可能会导致气块温度升高,云滴蒸发,来自层云区的水汽随流场向北向下输送逐渐接近冷海面凝结成雾,近海面水汽的平流输送使海雾进一步向北发展。本研究为海雾预报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7.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自然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控作用的化学物质。目前已被广泛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另外,近些年来,有些学者也把油菜素甾醇类看作植物激素(Mandava,1988)。这些激素协同作用,调节着植物体各部位的生长速率和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化;还可保持植物整体生长的协调一致;控制着生殖过程;同时也使植物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对陆生高等植物中的激素,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报道(Davis,1987)。然而,无论是从进化的角度还是从生理学的角度,人们都在探讨这些激素是否也存在于藻类中?如果存在,它们是否仍具有激素的功能?早在50年代初期就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Davidson,1950),以后经过众多研究者多年的努力,对植物激素在藻类中的分布及功能等已有了较深的了解。但藻类中究竟存在哪些激素?它们又是怎样调节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迄今为止,仍没有肯定的结论。本文结合作者的相关工作,综合当前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资料,对藻类中激素的研究现状作一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舟山冬季暴雨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 《海洋预报》2004,21(3):70-75
文章分析了冬季暴雨发生时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分布特征,揭示了冬季暴雨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一定的相关。同时,分析了单站要素的变化,为以后的冬季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滨海高速公路径流作为沿海城市金属污染源之一受到国内外关注。青岛市青银高速公路路面径流金属Cr、Cu、Zn、Hg及Pb分析表明,青岛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水质较好,基本符合国家V类水质标准。初期径流水质中污染物浓度较高,随着降雨冲刷强度突然增大,出现"二次冲刷"现象。结合主成分分析推知径流中Cr、Cu、Zn及Cd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而Hg与Pb主要来源于大气的道路交通污染。  相似文献   

20.
山东小清河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山东小清河全程13个测点,在春、夏、秋、冬季分析进行了4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145种,隶属于7门32科62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