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门山中段前缘鸭子河构造深层须家河组油气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鸭子河构造深层油气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川鸭126井须家河组分层以及油气是否能规模成藏等存在的问题。通过鸭子河构造须二段的沉积相带、砂体展布,以及鸭子河地区构造演化分析,认为不仅鸭子河地区须二段沉积环境向西存在着相变,而且该区因不存在印支及燕山期适时古构造,也就不存在油气规模聚集成藏的条件;同时指出鸭子河地区深层油气的有限规模及藏实为由构造裂缝系统控制的小规模油气藏,属于构造裂缝和岩性复合圈闭成藏类型。因此认为对鸭子河地区深层的油气勘探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2.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储量探明率低、测试效果差异大,主要原因之一是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不清。本文充分利用测录井、岩心及相关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分砂组刻画沉积微相展布的基础上,开展了须二段沉积演化过程、储层特征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元坝西部须二段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演化过程,沉积控制了砂体规模、粒度和矿物成分的空间变化;(2)须二段砂岩类型多样,整体致密,为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物性与砂岩粒度,长石、石英和方解石胶结物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主要受沉积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3)须二段发育块状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和交错层理中粒石英砂岩两类有利岩石相,前者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薄、呈条带状展布,后者呈不连续土豆状,主体分布于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致密砂岩储层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目标选区。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砂岩储层总体表现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储层。通过盆地数值模拟、成岩作用分析研究得出须二段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致密化,其致密化因素包括垂向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侧向构造挤压作用。不同因素的作用时间段不同,且影响程度也不同。晚白垩世之前,致密化因素包括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且前者是主要因素;进入晚白垩世,侧向构造挤压成为后期的致密化因素。须二段储层在致密背景上发育相对优质储层,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机制包括有利的沉积条件、异常高压、溶蚀作用及早期绿泥石的生成、裂缝化作用及烃类充注等。有利的沉积条件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前提;异常高压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的进行,是优质储层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性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发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后期的裂缝化作用在储层致密化之后起到了改善储集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广泛发育三角洲相。二段下部在研究区东北部以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夹滑动浊流沉积为特征,西部以扇三角洲沉积为特征,在中部两者交汇叠加。二段上部在东北部和西部都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区中部交汇叠加。三工河组二段砂岩发育大量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为有利储层。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砂体储集性能,成岩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改造并不强烈。二段下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道微相及扇三角洲前缘河道微相具有大孔中渗的特点,为Ⅰ、Ⅱ类储层;上部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及前缘席状砂微相,具中孔中、低渗的特点,为Ⅱ和Ⅲ类储层。  相似文献   

5.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二段致密砂岩孔隙度演化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坳陷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经历的地史时间长,构造期次多,成岩作用改造普遍,储层致密化严重,导致致密砂岩气藏成因机制研究困难,其中孔隙度演化史的研究是该区致密气藏成因类型的判识和天然气勘探的关键。在利用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等认识了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和古地温梯度等,建立了须二段储层的成岩作用序列,并确定了成岩矿物形成时间。在充分考虑沉积过程中的粒度、分选性等岩相特征对原生孔隙的影响,及压实作用、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对孔隙度演化的影响前提下,分成岩作用阶段建立了孔隙度演化的定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须二段储层致密化时间较早,一般在晚成岩作用早期,即晚侏罗世的早期已经基本致密化,但不同的气藏由于储层的岩相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存在差异,导致储层致密化时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石月  周亚楠  张晓东  杨刚 《地下水》2013,(1):143-145
WP区长8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以及层系之一。对长82小层进行研究,通过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该油层组为长石质岩屑砂岩。并确定在长82期WP地区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平面上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道侧翼等,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相对发育。通过分析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是有利的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7.
广安气田勘探开发层位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六段和须四段。储层砂体为三角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典型低孔、低渗孔隙型储层。气藏分布受构造和或岩性控制,发育了构造气藏、构造—岩性气藏和岩性气藏。为指导气田开发井位部署与合理配产,根据试采资料研究了气井产能特征,并把气井产能划分为Ⅰ、Ⅱ、Ⅲ和Ⅳ4大类7亚类,各类气井产能差异大,产水量差异也大,其中Ⅰ类、Ⅱ_1亚类和Ⅲ_1亚类气井产能较好或较稳定。通过分析控制广安气田气井产能的因素,认识到储层沉积微相、单井动储量、构造位置、产水量与工艺措施对气井产能有重要影响。在水动力强的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相带中,单井控制动储量越大,构造位置越高,产水量越小,压裂和储层保护措施相对合理,气井往往具有较高产能。  相似文献   

8.
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南部最主要的含油层系,目前已进入致密油勘探阶段,查明成岩作用对致密油储层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影响,对致密油勘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松南让字井斜坡带泉四段扶余油层为例,通过岩石薄片、黏土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实验分析及物性、高压压汞等实验资料,开展成岩作用对致密油储层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扶余油层溶蚀孔隙发育的有效储层多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砂岩。在埋藏深度1 750~2 250 m,I/S混层比为25%~15%,对应的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2期,此深度带为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带,目前致密油开采多在本带;当埋藏深度大于2 250 m时,I/S混层比小于15%,对应的成岩阶段为中成岩B期,储层进一步致密。将研究区扶余油层划分为常规储层及Ⅰ类致密油储层、Ⅱ类致密油储层与Ⅲ类致密油储层,在纵向上,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各类储层依次出现。研究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勘探最有利的是Ⅰ类和Ⅱ类致密油储层,最有利的勘探深度介于1 750~2 250 m。  相似文献   

9.
根据岩心观察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划分了安塞油田王侯杏坪地区长6油层长62、长63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沉积演化、沉积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沙和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骨架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受河道迁徙冲刷影响,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相间分布,形成研究区主要生储盖组合;沉积相对长6油层下段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分流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我国陆上产能最大的气田,其主力产气层---二叠纪石盒子群八段岩性致密,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但S47区块作为苏里格气田西区一个重要的新区,有关沉积微相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在岩心观察、钻井资料及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S47区块盒8段沉积微相,认为该区盒8段属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并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等5种微相;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砂体,其次为河口坝砂体。沉积微相及其展布特征的新认识为该区储层预测、水平井整体开发提供了地质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PROVENANCE OF THE DHARAMSALA FORMATION1 NajmanY ,GarzantiE .ReconstructingearlyHimalayantectonicevolutionandpaleogeographyfromTertiaryforelandbasinsediments,NorthernIndia[J].GSABulletin ,2 0 0 0 .inpress 2 OliverGJH ,JohnsonMRW ,FallickAE .AgeofmetamorphismintheLesserHimalayaandthemainCentralThrustzone ,GarhwalIndia :resultsofillitecrystallinity ,4 0 Ar 3 9ArfusionandK Arstudies[J].GeolMag 1995 ,132 (2 ) :139~149. 3 PognanteU ,CastelliD ,BennaP ,eta…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对地堑的研究才由描述性阶段而发展到对其成因的探讨。1930年,德国地质学家克鲁斯(H.Cloos)最先用实验方法使湿粘土受侧向拉伸,而再现了地堑构造,从此对地堑的力学成因,展开了讨论。H.克鲁斯认为,这种构造是与地堑相垂直的地壳球面张力所造成的,它可能是区域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地堑所横过的部分地块的拱起而成。  相似文献   

13.
延长组(群)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内中-晚三叠世形成的一套河-湖相岩石地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内主要含油气地层之一.对延长组的研究已有近百年,但很多学者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至今仍存在意见分歧,有的称其为延长组,有的称其为延长群.追溯延长组的诞生历史,研究其历史沿革之经过,并根据现如今业内权威部门及其相关著作的观点,该套地层应称之为延长群,延长群可划分为四个岩性组,分别为:瓦窑堡组、永坪组、胡家村组和铜川组,在此基础上可将延长群做二级和三级划分,建议在区域地质研究和油田开发生产中均采用延长群这一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中游河套盆地-晋陕峡谷-三门峡盆地-三门峡峡谷-郑州邙山段黄河形成时代为主要研究内容,辅以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和盆地段黄河出现的时代来探讨统一黄河形成的时代.黄河上游兴海盆地共发育9级黄河阶地,ESR和OSL年代结果表明,最高三级阶地分别形成于200ka,100ka和80ka;中游河套盆地普遍发育一套湖相沉积,其中盆地东南端托克托台地郝家窑剖面湖相沉积的亮度和烧失量数据呈现一致的由下向上波动上升变化趋势,反映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在不断增高,湖水盐度在增大,可能指示了湖泊处于封闭的环境,OSL结果显示湖相沉积结束的年代在100ka前后;三门峡盆地东端发育的最高黄河阶地年代为150ka,而指示古三门湖湖水外泄的河湖相白砂层结束时间是200ka.文章总结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共和运动才是形成统一黄河的主因,尽管如此,上游兴海-共和河段及中游三门峡河段黄河(分别形成于200ka和200~ 150ka)出现要早于河套地区(100ka),而晋陕峡谷最晚贯通.也就是说,现今统一的黄河形成于100ka前后.  相似文献   

15.
用磁性地层学方法讨论西域组的时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滕志宏  岳乐平 《地质论评》1996,42(6):481-489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西域组砾岩的野外调查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及相关层位的安山玄武岩同位素年龄测定等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西域组上段记录了松山负极性带下段, 2.5-1.6Ma,上界大约位于奥尔都维正极性事件层位,年龄为1.67-1.76Ma。上覆高阶地砾岩层及其下火山岩层年龄为1.4-1.6Ma,西域组下段记录了高斯正极性  相似文献   

16.
地堑形成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堑是受地壳断裂体系控制的狭长断陷带,其空间分布常常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而成为地堑系或地堑带。近年来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地球不仅沿垂向分成若干壳层,而且这些壳层沿横向还划分为若干块体,它们的成分、力学性质和厚度等都不尽然一样。因此,地球无论从整体或局部来看,都不能认为它是均一的。  相似文献   

17.
油气形成的力化学作用--油气地质理论思考之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传统油气地质学认为构造作用主要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和油气的运移聚集,而烃类形成演化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直接成烃的力化学作用在成烃过程中举足轻重,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在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基础上,结合高分子力化学分析,阐述了力化学作用的基本特点,沉积盆地中应力分布、成烃力化学作用方式、反应类型、影响因素和实验证据以及力化学作用与油气分布,以推进油气  相似文献   

18.
杨林  杨晓  刘启东 《安徽地质》2006,16(1):36-39,54
随着金湖凹陷古近系勘探程度的提高和勘探难度的加大,具有良好成藏条件的泰州组油气勘探工作也日益引起重视。本文从油源、储层、盖层及构造等方面对金湖凹陷泰州组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油源条件是泰州组能否成藏的关键,通过对金湖凹陷泰州组四个有利区带的详细分析,认为铜城断裂带泰州组成藏条件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9.
“破裂”一词比之“断裂”有着更为广泛的涵义,其论述必然牵涉到破裂构造的许多问题。本文试图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实验观察,着重讨论剪切破裂的形成机制和模式。 岩石破裂是由于本身存在着弹性应变能的缘故。本世纪六十年代初,罗贝尔思(J.C. Roberts)等人,已将其原理应用到节理裂隙力学机制的分析上。  相似文献   

20.
对孤北洼陷孔店组、沙四段生物、岩石、电性及地震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孔三段属灰紫色冲积产物,孔二段发育典型的暗色泥岩,沙四下亚段为红色砂、泥岩,沙四上亚段主要是灰色泥岩,夹有砂岩;电测结果表明:进入沙四下亚段时电阻率曲线相应抬起,沙四上亚段整体是一个低阻段,沙四段顶界划在下斜坡电阻的底部。孤北洼陷地层划分时要注重多重地层划分的方法,单一资料用于划分地层难于反映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