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角刺藻(Chaetoceros spp)诱变和耐低温品系筛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用化学诱变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处理小角刺藻(Chaetoceros minutissumus)和纤细角刺藻(C.gracilis),处理后在低温(13℃)条件下进行群体选择和单细胞选择,筛选出了在低温条件下迅速繁殖的小角刺藻6株,纤细角刺藻2株。并研究及讨论了对照组及耐低温品系之间、不同的耐低温品系之间在繁殖速度及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经紫外诱变,筛选出在碳酸氢铵浓度为400 mg/L条件下可以生存的突变株。通过培养基中氮、磷、铁、温度、光照及pH值对雨生红球藻诱变株生长的影响进行比较,对以上3种营养盐及3种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以优化培养条件。进而对雨生红球藻野生型及诱变株的生长状况及色素含量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抗铵品系在培养基中NaNO30.1 g/L,KH2PO40.01 g/L,FeCl3.6H2O 1.0 mg/L,在pH值为8.0,光照强度100μmol.m-2.s-1,温度为18℃的培养条件下,雨生红球藻的生物量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系条斑紫菜光合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叶绿素荧光仪测试了7个品系紫菜叶状体在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的光合效率,分析了受强光抑制后光合效率恢复的情况,并测试了这些品系的光合色素含量。结果显示,随着光照强度从20μmol.m-2.s-1提高到1 200μmol.m-2.s-1,总的趋势是光合效率逐渐降低,但下降幅度在不同品系间又有差异:相比20μmol.m-2.s-1光照下条件下光合效率,Yjs在1 200μmol.m-2.s-1时的光合效率下降了27%,Yw下降了33%,Gm下降了53%,Yqd下降了50%。在120μmol.m-2.s-1光照条件,5~20℃实验范围内,15~20℃条件下光合效率最高,除Yh2和Wjs,其它品系叶状体均在15℃达到顶峰,Yh2和Wjs则在20℃达到顶峰。在受到高光抑制(200μmol.m-2.s-1)后,处于光照60μmol.m-2.s-1,温度12℃条件下紫菜光合效率可在30~60 min内恢复。未发现光合色素含量与光合效率的相关性。文章还对紫菜光合效率与生态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星斑裸颊鲷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星斑裸颊鲷(Lethrinus nebulosusForska.l)的胚胎发育过程做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跟踪了孵化仔鱼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星斑裸颊鲷受精卵为浮性卵,卵径0.761 mm±0.019 mm,在水温27℃±1℃,盐度30~32的条件下,受精后约16.5 h孵化;在水温25℃±1℃,盐度30~32的条件下,受精后约17.83 h孵化。初孵仔鱼全长1.739~1.772 mm,仔鱼孵出2 d后开口,卵黄囊与油球已基本消耗完毕,大部分仔鱼开始摄食L-S型轮虫,开始由内源营养期向外源营养期过渡。同时发现在不同温度下,胚胎发育的时间、初孵仔鱼的大小、生长速度及卵黄囊的大小均不同。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雨生红球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5~35℃)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PSII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虾青素含量.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雨生红球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细胞密度以及虾青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雨生红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0℃,其单位体积虾青素含量以20℃处理组为最高,而单个细胞中的虾青素含量则以5℃和30℃为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培养天数为3~10天时,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高温或耐低温微藻品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紫外线诱变方法进行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的藻种选育,并研究了所选择的3株诱变株(OUC21,OUC36,OUC66)对光照和温度的反应.结果表明,光照实验中诱变株和出发株(BJ38)的生长与β-胡萝卜素积累的最适光照强度相同,都是0.88×104 lx,此光强下诱变株的生长速率要高于出发株,其中OUC36生长速率最快,藻细胞密度比出发株高25%;3株诱变株中只有OUC36单位体积藻液中β-胡萝卜素的积累量(10.76 mg/L)高于出发株(10.10 mg/L),而OUC21(6.68 mg/L)则低于出发株,各光强下3株诱变株单位体积藻液叶绿素的积累量都高于出发株.诱变株与出发株在最适生长温度上表现出差异性,出发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诱变株OUC66与之相同,而OUC21和OUC36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8℃,实验中同一温度条件下诱变株的生长速率高于出发株,最大的也是OUC36;适于β-胡萝卜素积累的温度诱变株与出发株相同,都是22℃,3株诱变株中同样是OUC36单位体积藻液中β-胡萝卜素积累量(7.9 mg/L)最大,略高于BJ38(7.84 mg/L),而OUC21(5.31 mg/L)最低,各温度下诱变株单位体积藻液中叶绿素含量高于出发株.OUC36具有生长速率快和积累β-胡萝卜素能力强的优点,可能成为适用于大规模培养的藻种.  相似文献   

7.
目前,海珍品养殖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各国海洋生物和水产工作者都十分重视海洋饵料生物的培养研究,海洋单细胞藻类是海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必不可少的基本饵料,除对虾、扇贝、鲍鱼、海参等幼体或终身以单胞藻为饵外,也是许多动性饵料如卤虫、轮虫等的饵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了解决海洋动物幼体的饵料供应,新近又研究、分离、培养了一种耐低温的等鞭金藻8701。这种藻具有耐低温、对敌害生物抵抗能力强,饵料效果好,易于培养等优良特性。该所于1989年3月7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现场验收鉴定,专家们认为:经现场镜检鉴定是一种新分离的单胞藻,现场检查在水温11℃不通气条件下生长良好,在6M~3大池接种6天,每毫升密度由47万繁殖到375万,经-5.5℃冰冻,解冻复苏后活动正常,在同样条件下,较其它同类型单胞藻活动力强。经评议认为:这一新分离的藻种和扩大培育,为对虾、扇贝等早期育苗提供了一个耐低温的适宜饵料,对对虾、扇贝培苗工作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一株经太空搭载后选育的海水钝顶螺旋藻诱变株H_(11)的室外产多糖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广州秋季室外平均温度为27°C下,诱变株H_(11)的生物量产率、总糖含量、总多糖含量和水溶性多糖含量分别为19.09±0.03 mg/(L·d)、27.89±1.28%DW、20.95±0.87%DW和19.74±0.93%DW。与野生株WT相比,H_(11)的生物量、总糖、总多糖和水溶性多糖的产率分别提高了15.39%,148.93%,176.50%和187.70%。在冬季室外平均培养温度为17°C条件下,诱变株和野生株生长速率及多糖产率都有所降低,但诱变株在产多糖能力上仍显著高于野生株(P0.05)。研究表明海水钝顶螺旋藻诱变株H_(11)产多糖能力极高,具有可观的产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武汉东湖若干轮虫卵和胚后发育时间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祥飞 《海洋与湖沼》1989,20(2):184-191
在不同的实验温度下测定了武汉东湖10种体外带卵轮虫和4种非带卵轮虫卵及其胚后发育时间。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卵的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它们间的关系可用曲线回归方程1nD=a+blnT+c(1nT)~2描述。在相同的温度培养下,体外带卵轮虫卵的发育时间一般比非带卵轮虫的时间长。初步观察结果表明,胚后发育时间亦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实验结果表明,卵的发育时间约占世代发育时间的31%(24—41%);胚后发育时间约占69%(59—76%)。本文还同其他研究者所获得的卵的发育时间与温度间的回归方程式、胚后发育时间等作了比较,并对其所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有关我国轮虫的生态研究,王家辑于1958年报导了湖泊、池塘、沼泽的轮虫生态分布。白国栋于1962年报导了五里湖轮虫数量变动,其它类型水体至今还未见报导。笔者1956~1958年1972~1976年对天津地区不同类型水域、包括河流、河道、浅水湖泊、池塘、养鱼塘、草地、水洼及引注污水的水域中轮虫的种类及数量进行了周年调查。现把调查结果总结如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控温的方式, 对构建的31个F1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全同胞家系开展低温胁迫实验, 获得耐低温性状低温累计存活时间(CDH),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分别开展耐低温性状和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对每一性状是否需要考虑共同环境效应所构建的两种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 经似然比检验, 最终选用模型A和模型BF进行耐低温和生长性状遗传评估; 耐低温性状CDH遗传力为(0.27±0.08),属于中等遗传力; 体重BW遗传力为(0.36±0.13), 属于中等遗传力, 体长BL遗传力为(0.14±0.06), 属于低等遗传力, 经检验, 遗传力估计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CDH和体重、体长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40±0.22)和(-0.44±0.24), 表型相关分别为(-0.09±0.06)和(-0.16± 0.05), 均为负相关; 体重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为(0.92±0.05), 表型相关为(0.80±0.02), 呈正相关且结果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鲀的耐低温性状和生长性状都具有较好的改良潜力, 考虑到两性状间存在负遗传相关, 在开展耐低温选育时, 对首先不同性状进行品系选育, 然后利用品系间杂交培育出耐高温、生长快的新品种。该项研究首次完成了红鳍东方鲀耐低温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为制订红鳍东方鲀耐低温选育育种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紫外诱变法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进行诱变育种。实验得到三角褐指藻的最佳紫外辐射剂量为18 W的紫外灯距离藻液35 cm照射15 min。通过单细胞分离技术获得1株突变株UP1,与出发藻株相比,突变株UP1的EPA产量提高10.2%。研究了诱变株的最适生长及产EPA的条件,结果表明UP1在NaNO_3 75 mg/L,p H 7.5,昼夜温度17~15℃,接种量为10%时培养7天,具有最大的生长速率和EPA产量。探讨了诱变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诱变株可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三角褐指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温度(5~30 ℃)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三角褐指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和NPQ)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三角褐指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0 ℃.5 ℃处理组从接种后第1 天开始各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qP和NPQ)都明显下降,但第5天开始恢复;10 ℃处理组各荧光参数仅在接种后第1天出现下降,第2天就基本恢复正常;30 ℃处理组从处理后第1天开始一直到实验结束,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和qP)、叶绿素相对含量和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ETR)、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细胞密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则随着温度范围及培养天数的不同而变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高温或耐低温微藻品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海水轮虫培养中的问题及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瑞 《台湾海峡》1996,15(A00):40-45
本文就轮虫培养中常见的增殖不良、密度急剧减少问题从培养温度、水质、饵料、细菌、原生动物等方面对轮虫增殖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管理上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饵料密度对花鲈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1年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试验场,测定了不同的轮虫密度培育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仔鱼的摄食量、生长、存活率和耐饥饿能力。结果表明。饵料密度对花鲈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存活均有较大的影响。在轮虫密度为10个/mL的条件下,仔鱼的摄食量较大、生长最快、存活率最高、耐饥饿能力较强。当轮虫密度为20个/mL时,花鲈仔鱼的存活率降低、耐饥饿能力下降。当轮虫密度低于5个/mL,随着轮虫密度的降低。仔鱼摄食量下降、生长变慢、存活率降低、耐饥饿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条斑紫菜单孢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条斑紫菜不同栽培品系间在单孢子形成方面的差异,并采用RAPD方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还研究了温度、藻体不同发育时期、干出对单孢子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单包子多的品系与单孢子少的品系间遗传距离较远,单孢子多的品系间、单孢子少的品系间遗传距离都较近;室内培养环境能够形成单孢子的最低水温高于自然海区;大于几十个细胞的藻体在合适的温度下可以持续形成单孢子,一直到藻体成熟;在成熟的藻体上仍有单孢子放散,但大量的果胞也可以以与单孢子相同的方式放散并萌发成苗,干出对单孢子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喂食不同饵料的锯缘青蟹各期幼体的干重及化学元素(C、H、N)含量进行逐日测定,结果表明:在Ⅱ期,一直喂食轮虫的青蟹幼体,其干重及C、H、N含量与从该期起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相比较,二者相差不大;但进入Ⅲ后,却明显低于在溞Ⅱ或溞Ⅲ以卤虫无节幼体替代轮虫喂养的幼体;且差距随幼体发育不断地增大,至变态为大眼幼体时,其干重及C、H、N含量仅为在溞Ⅱ或溞Ⅲ起改喂卤虫的60%~70%.虽然不同喂食条件的青蟹幼体其C、H、N绝对含量相差很大,但其各自占干重的百分比却相对稳定,一直喂食轮虫的幼体只稍低。元素比与喂食条件无明显关系。青蟹溞状幼体各发育期间的生长呈指数式,期内生长呈幂函数式。大眼幼体期内的生长亦呈幂函数式。  相似文献   

18.
褶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O.F. Müller,以下简称Bp)和圆形臂尾轮虫(B.rotundiformis Tschugunoff,简称Br)(Segers,1995)是轮虫门(Rotifera)单卵巢纲(Monogononta)的两个海水种或半咸水种,过去曾分别被认为是褶皱臂尾轮虫的L型和S型品系,现统称为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种(B.plicatilis complex)(Yufera,2001)。由于该种分布广,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作多种海水鱼的种苗培育的重要开口饵料,因而成为单卵巢纲中最具经济意义和极受各国研究者关注的种类。作为单卵巢纲轮虫的共同特征Bp和Br轮虫进行无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兼有性生殖,两种生殖世代交替发生而完成其生活周期,休眠卵即是有性生殖的最终产物——卵膜加厚的受精卵(King et al,1977a,b;Snell,1987).在实际生产中,休眠卵是轮虫储存、运输和孵化应用的最理想形式;而在生物学意义上,它不仅是轮虫用以抵抗或度过不良环境期,并向新的生存空间散布或拓展的特殊生活阶段,而且可通过一定时间的休眠和一定条件下的孵化,决定着下一生活周期的起始,从而控制着轮虫生活周期的节奏。尤其是休眠卵经孵化而启动新一轮无性生殖世代,一方面承传和实现了前一世代的遗传特性和基因重组结果,另一方面也为轮虫的生殖表现和遗传特性得以在新环境下产生新的适应性变化提供了条件。鉴于上述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多年来对休眠卵的休眠与孵化的研究深受各国学者的重视。Gilbert(1974)、 Pourriot等(1983)已就国际上的有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综述,最近席贻龙等(1999)结合国内的有关报道对该领域的进展亦作了进一步概括。这些论述均泛指单卵巢纲诸多种类的休眠与孵化问题,且多数结果来自淡水轮虫的研究。本文的讨论将主要针对海水或半咸水的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种,就有关调控或影响其休眠卵孵化的各种内、外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采用X射线作为诱变源,对龙须菜进行辐照诱变,验证了果孢子作为诱变材料相对于龙须菜藻尖的优越性,并确定了最佳诱变剂量-90Gy。约10~7~10~8个野生型龙须菜果孢子经过90Gy的X射线辐照,获得了约10~6~10~7株成活的龙须菜幼苗。将诱变存活幼苗平均分成2组,分别对其进行耐高温和低磷速生品系的筛选。经过幼苗期和成熟期的双重筛选,初步获得了1株耐高温突变株和3株低磷速生突变株。分别命名为WT-3和WLP-1、WLP-9、WLP-22。其中,WT-3为经历了41和35℃高温胁迫后仍存活并保持良好生长的藻株;WLP-1、WLP-9、WLP-22在10~(-2) mg/L的磷浓度水平下相对野生藻株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本研究提供了一套可行有效的龙须菜诱变筛选技术,同时,筛选出的优良藻株为下一步遗传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20.
产壳聚糖酶菌株选育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假单胞菌Y8.0为出发菌株,分别通过亚硝基胍(NTG),Co^60,UV(紫外)诱变,采用透明圈法筛选,获得了产壳聚糖酶较好的突变菌株假单胞菌Y8,其所产酶活力达到3.0U/mL,酶活力提高近6倍,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3种诱变方法中,UV诱变效果最好。对假单胞菌Y8产壳聚糖酶培养条件进行研究,得到1个比较优化的培养条件为:pH值6.5,温度32℃,壳聚糖3g/L,酵母膏0.3%,培养时间3d。不同金属离子及不同诱导物对酶合成的影响表明:Fe^2 ,Mg^2 激活作用显著。而Zn^2 ,Mn^2 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对壳聚糖酶的产生都有较好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