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表现为生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之间呈现食物链,互相制约与依存;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亦相当密切的。浮游植物是海域的初级生产者,在生物食物链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自养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比异养生物更为复杂;无机环境有的为其生长条件,有的则是营养物质。作者曾用统计学方法,讨论过渤海个别年份自养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结果指出,该水域的盐度、硅酸盐及酸碱度,是浮游植物较好的环境因子;水温及磷酸盐是其主要控制及影响要素。无机环境决定着海洋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59,1960和1983年的系统调查资料(1983年主要取用氮素的冬季数据),对渤海生物无机化学环境9种因素(包括水温)的分布变化及其与生物的关系,作了较深入全面的研究。初步认为,渤海水域的水温、盐度、酸碱度、溶解氧和硅酸盐,量值中等,是温带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无机磷、氮含量,中下水平,尚能满足一定量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是自养生物的影响因素之一。渤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可以适量地进行有关海洋动植物养殖。  相似文献   

3.
本文取自福建省海岸带及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调查资料,通过温度与盐度之间、硅酸盐与盐度之间、硅酸盐偏差与浮游植物个数之间的相关分析,来研究不同水系消长及浮游植物的摄取对硅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盐含量变化主要受三种水系交错混合的影响,春季浮游植物的摄取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卜世勋  张福崇  方笑  李永仁 《海洋科学》2022,46(10):150-158
为研究抚宁海湾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变化特征,探讨水质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2020年5月—11月,每月测定该海域的主要水质因子,统计浮游植物。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69种,优势种33种;浮游植物密度(8.3~267.9)×104cell/L,5月份最高;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458~3.747,均匀度指数0.099~0.796,丰富度指数0.933~4.755。海水水温范围11.8~26.8℃,盐度28.8~34.0,活性硅酸盐(SiO32–-Si)含量0.025~0.627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0.057~0.284mg/L,均呈“上升-下降”趋势;pH范围为7.867~8.190,化学需氧量(COD)为0.260~1.415mg/L,活性磷酸盐(PO43–-P)0.003~0.006mg/L,变化趋势为“下降—上升”;对优势种与水质因子的分析表明,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活性硅酸盐、盐度、活性磷酸盐和硝酸盐氮;裸藻门与活性磷酸盐、盐度呈正相关,与活性硅酸盐、硝酸盐氮呈负相关;甲藻门与活性硅酸盐呈正相关,与活性磷酸盐、硝酸盐氮呈负相关;隐藻门与活性硅酸盐、盐度成正相关,与硝酸盐氮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海南岛周边海湾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于2010年12月在海南岛周边5个海湾(海口湾、澄迈湾、洋浦-新英湾、陵水新村湾、三亚大东海)进行生态调查,分析了调查区域表层水的光合色素分布特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不同类群的影响。本次调查共检出17种光合色素,岩藻黄素和叶绿素a是含量最高的两种色素,平均值分别达到0.410?g/L和0.278?g/L。CHEMTAX分析表明,调查海湾浮游植物类群主要包括硅藻、甲藻、蓝藻、青绿藻、隐藻等;浮游植物类群以硅藻为主,其次是隐藻与青绿藻。海南岛北部3个海湾(海口湾、澄迈湾、洋浦-新英湾)的硅藻比例低于南部2个海湾(陵水新村湾、三亚大东海),但其隐藻比例高于南部海湾。RDA结果显示,不同门类的浮游植物受环境因子影响的模式不同:定鞭藻、金藻、蓝藻与盐度、温度呈较强正相关,而与硅酸盐呈较强负相关;硅藻与盐度、温度呈较强正相关,与DIN、硅酸盐、磷酸盐呈负相关;甲藻、绿藻与DIN、磷酸盐呈较强正相关并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较小;隐藻、青绿藻与硅酸盐呈较强正相关,与盐度、温度呈极强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长江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DG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长江干流2006年4月(平水期)及9月(丰水期)的25个站位的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对浮游植物的总体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站位的浮游植物均呈现较高生物多样性;基于物种组成的聚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各站位的空间分布格局;4月浮游植物的组成与硅酸盐和悬浮颗粒物的浓度相关性较大,而9月则主要受硅酸盐和氨氮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夏季珠江口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夏季珠江口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含量以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TEP含量(以黄原胶物质的量计算,下同)范围在85.0-1234.9μg·L-1之间,平均值为690.9μg·L-1.表层和底层TEP均值分别为562.3μg·L-1和778.2μg·L-1,大部分站位表层TEP含量略低于底层.TEP在表层分布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递增,而向外海以及人海口东西两侧延伸逐渐降低.内河口为底层TEP含量高值区,虎门附近S3站TEP含量最高.TEP与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20μm)可能对珠江口TEP贡献较大.珠江口TEP/Ch1a比值与活性硅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总磷浓度呈现负相关性;表层TEP/Ch1a比值与盐度呈现正相关性,这表明盐度和营养盐可能是影响TEP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分别于1987年4,5,6月采集了福建九龙江口全盐度段表层悬浮物,测定了悬浮物含量及其中P,Se,Ca,Cd,Cu,Ti,Mn,V,Zn和Al等痕量生物元素的含量。在盐度为0—6之间,悬浮物主要是陆源的,其含量从200mg/L降至100mg/L,但各[元素/Al]值基本保持恒定。在盐度约大于6时,由于生物活动繁盛,这些痕量生物元素的[元素/Al]值都明显增大,表明这些元素随着九龙江口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过程而被结合到悬浮固相中去。“过剩”P和“过剩”Se浓度随盐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表明,[P/Al)和[有机硒/Al]值适合于作为海洋浮游植物摄取元素的灵敏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分析了1990年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4个季度月的312份网采样品。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部量年高峰期在河口区出现在夏季,浮游植物种类数与盐度成负相关;在非河口区总量年高峰出现在春季,种娄数与盐度成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浮植物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营养盐、水温、盐度,但因季节而异。骨条藻与硅酸盐呈密切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海洋浮游植物硝酸还原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酸还原酶(NR;EC1.6.6.1)是存在于包括浮游植物在内的光合自养生物体内的一种诱导酶[1]。作为浮游植物吸收同化硝酸盐过程中的第一种酶,它既是硝酸盐吸收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的酶,也是硝酸盐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主要调节酶[2,3]。该酶主要以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台湾海峡西部海域(22°19′—27°25′N,116°30′—121°E)活性硅酸盐、磷酸盐和三氮总含量的平面、断面、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沿岸径流和海峡中不同水系的消长、上升流、浮游植物的关系,以及各营养盐之间及其与盐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夏初网采浮游植物分布与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12和2013年夏初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数据,与1959、2002及2003年的调查资料作比较,研究了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际变化波动较大,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时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低于2012—2013年的生物量。2013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和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8.73±46.68)×104cell/m3和(1110.71±2107.82)μg C/m3。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对南黄海浮游植物总生物量有主要贡献。1959年,硅藻在群落中的丰度比例大于93%,而2012—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为50%—60%。相应地,硅藻碳含量比例由70%—85%下降为18%—28%,且甲藻占优势的区域扩大。硅藻碳含量比例在群落中明显下降一方面是因为硅藻碳密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甲藻丰度的增大。相对于1959年,近年来硅藻中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以及甲藻中的角藻属(Ceratium)和夜光藻属(Noctiluca)成为新的优势种属。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南黄海夏初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硅酸盐和溶解性无机氮。  相似文献   

13.
东山湾海水中活性硅酸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峰  许清辉 《台湾海峡》1993,12(1):30-34
1988年5月、8月、11月和1989年2月东山湾海水中活性硅酸盐的浓度范围分别为6.03~89.2、5.87~43.5、4.62~43.3和17.9~40.9μmol/dm~3,平均值分别为21.5、20.1、25.4和26.8μmol/dm~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春、夏、冬季活性硅酸盐的浓度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秋季由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因而活性硅酸盐的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摄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于2013年3-5月通过走航取样分别对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叶绿素a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巽他陆架生物量较低,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083±0.043)μg/L,爪哇海的SS4站位生物量最低,仅为0.014μg/L,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上主要以Pico-级为优势,占80%以上;马六甲海峡自西北至东南存在明显的盐度梯度,在盐度最低的SM5站,叶绿素a生物量最高,达到1.080μg/L;马六甲海峡站位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433±0.315)μg/L,同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动较大。在海峡西北的SM1-SM4站与巽他海峡类似,主要以聚球藻为优势类群,Pico-级浮游植物占60%~80%;在生物量最高的SM5站,同样以聚球藻为优势类群,而在海峡东南段的SM6和SM7站,虽然叶绿素a浓度相对于SM5略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其他马六甲海峡站位和巽他陆架站位,此两个站位硅藻比例明显升高,均可达20%以上。从优势类群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和营养浓度的相关性可以看出,研究海区叶绿素a生物量与水体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0),说明陆源输入对研究海区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另外,硅藻生物量也与磷酸盐浓度(p0.050)和硅酸盐(p0.010)浓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聚球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会受到陆源营养盐输入的影响而降低,但仍然是整个研究区域最优势的浮游植物类群。  相似文献   

15.
采用能耐受3%盐度的活性污泥处理高盐度废水,探究了盐度升至4%~7%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考察了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随盐度升高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提升到4%、5%和6%对COD、NH~+_4-N和总无机氮(TIN)去除几乎没有影响,而7%盐度时三者的去除率均明显下降;盐度提高到4%对污泥的氨氧化活性和亚硝酸盐氧化活性有刺激作用,使两者提高,而盐度提高到5%、6%和7%时氨氧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亚硝酸盐氧化活性在6%和7%盐度条件下明显降低;盐度提升使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耗氧速率测试结果表明,盐度提升对自养硝化菌的负面影响较异养好氧菌更大。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盐度升高发生了明显变化,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在6%盐度时最大,3%盐度时Roseovarius为优势菌属,而盐度提高至4%~7%时Azoarcus成为优势菌属。氨氧化菌(AOB)只在3%、4%和6%盐度下被检出,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在所有盐度下均未检出,短程硝化反硝化(PND)为主要脱氮途径;自养反硝化菌、好氧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存在说明脱氮途径不局限于传统的自养硝化-异养反硝化。盐度驯化提高了活性污泥的抗盐能力,使生物法处理超高盐废水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海盆北部营养盐限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8年夏季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营养盐、叶绿素a、温度和盐度等数据资料,结合现场营养盐添加实验的结果讨论西北冰洋加拿大海盆北部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由于融冰水稀释作用,加拿大海盆B80站约20m深度存在较强的盐跃层,阻碍了水体上下混合。较低浓度的溶解无机氮(DIN)和硅酸盐(分别为0.31μmol/L和0.94μmol/L)以及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的N/P、N/Si比值(分别为0.42和0.32)表明加拿大海盆表层水体存在N和Si限制。根据现场营养盐加富实验各培养组叶绿素a浓度变化、营养盐吸收总量差异和浮游植物种群结构,进一步表明氮是北冰洋海盆首要限制营养盐,而Si则抑制了硅质生物的生长。同时,较小的硝酸盐半饱和常数(Ks)证明即使在营养盐充足的情况下北冰洋海盆浮游植物生长速率也处于较低水平。计算得到各培养组营养盐吸收比例(N/P比值)均大于Redfield比值,可能是培养实验过程中以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为主,硅藻等小型浮游植物为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外轮压舱水生物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选取东南沿海港口的17艘外来船舶(含8条集装箱船和9条散货船)作为监测对象,进行压舱水浮游植物及动物的物种鉴定和丰度测定,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出分属于7个浮游植物门类和5个动物门类的309种外来压舱水生物(包括60种赤潮生物).外轮压舱水生物的分布及生存状态与水样的水龄和盐度相关.船舶压舱水排放是大家熟知...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根据2004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陆架区的采样调查,对南海北部Uterm hl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106属198种(不包括20种未定种).调查期内,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以颗石藻为主要组份的金藻和固氮蓝藻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绿藻仅在珠江口个别站位被检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 feldii(Grunow) Hallegraeff)、贺胥黎艾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 Hay et Mohler)、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Heiden)、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 Cleve et Grunow)、海洋桥球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 Stein)、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Ehrenberg) Cleve]和旋沟藻(Gyrodiniumspirale Bergh)为群落的优势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以广温、广布型为主,其次是暖水性种,热带、亚热带和冷水性种都较少.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3.8~2 810.3个/cm3,平均值为206.4个/cm3;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水体表层,由水体表层到底层,细胞丰度逐渐减少;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珠江口南部和南部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显示调查海域中部的多样性较高,近岸和外海区则较低.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盐度和光照的梯度分布是影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物种分布格局最重要的因素,磷酸盐和温度的梯度分布也起一定的作用.根据CCA的分析结果,将海区浮游植物物种划分为5个组,分别为:Ⅰ.高温度、高盐度、高光照和低营养盐组;Ⅱ.高温度和高光照组;Ⅲ.高磷酸盐和硅酸盐组;Ⅳ.低光强高盐度荫生物种组;Ⅴ.高硝酸盐组.  相似文献   

19.
2017年春季(04-20—05-09)在南黄海和东海海域(119°30′~125°00′E,26°00′~36°00′N)67个站位进行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使用水采方法研究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将群落数据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营养盐)进行相关性分析。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5属146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和广布性物种为主。优势物种组成方面,南黄海和东海海域存在差异,其中南黄海海域优势物种为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i)、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东海海域优势物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等。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7~547.87)×10~3个/L,平均值为29.45×10~3个/L,高值区集中在南黄海中部和闽浙沿岸区域,其中在南黄海中部的10~30 m水层发生硅藻水华。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硅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温度和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性,与硅酸盐、铵盐和硝酸盐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调查区香侬-威纳多样性指数介于1.05~4.86,平均值为2.48,高值区出现在调查区的北部近岸区域;Pielou均匀度指数介于0.02~0.97,平均值为0.57,高值区集中在南黄海北部近岸区域和东海外侧区域。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珠江口不同季节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的分布特征,结合碳氮比值(C/N)、叶绿素a(Chl a)含量、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含量等水化学参数,探讨了珠江口POC、DOC来源、输送方式及混合行为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珠江口水体POC可能主要受到水体自生浮游植物有机碳输入的影响,DOC可能主要来自于河流输送的陆源有机碳。在降雨量较大的5月份,POC来自自生浮游植物有机碳的贡献相对减小。降雨量同样较大的8月份DOC来自河流输送的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加。不同季节珠江口水体总有机碳中的DOC一直高于POC。珠江口POC、DOC含量受到淡水与海水混合进程的影响,淡水与海水的混合效应可能是从出虎门进入伶仃洋的低盐度区(盐度1‰~5‰的水体)开始延伸至外海。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能对POC和DOC在出虎门之前的下降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微生物对新鲜的浮游植物有机碳的利用、以及浮游植物生产量的降低和颗粒物絮凝沉降作用则可能是POC在出虎门后下降幅度大于DOC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