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骨鱼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10余年来国内外有关硬骨鱼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N)及其调控的研究概况。以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HPI)轴为核心,阐述了下丘脑肽类激素、垂体激素、糖皮质醇(GC)、性类固醇激素(sexual steroid)对鱼类免疫功能的调节,环境胁迫(stress)对鱼类(N-E-IN)的影响,细胞因子(cytokine)对硬骨鱼类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展望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纤毛虫诱导鱼类免疫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纤毛虫诱导鱼类发生免疫反应的类型,免疫反应机制以及纤毛虫疫苗的研究现状。鱼类对纤毛虫诱导产生免疫反应的研究多集中在小瓜虫诱导鱼类免疫反应的研究。鱼类对瓜虫免疫保护机制已基本弄清且已成功研制出小瓜虫疫苗,这是目前唯一的应用于实验室的寄生原生动物疫苗。  相似文献   

3.
东海带鱼的生物学——Ⅰ.卵巢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城华 《海洋与湖沼》1982,13(5):461-472
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f(?)l)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已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对卵巢周年变化的研究迄今还未见到较系统的报道。朱元鼎教授曾提出“……带鱼一年究竟产卵几次,每次排卵多少,排卵的方式与环境条件如  相似文献   

4.
鱼类甲状腺轴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组成,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滤泡合成并释放甲状腺激素(主要为甲状腺素—T4),T4运输至肝脏等外周组织中,经过脱碘转化形成生物活性更强的三碘甲腺原氨酸(T3),T3主要通过同核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甲状腺激素对鱼类胚胎发育、仔鱼变态及性别分化等早期生长发育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甲状腺激素为鱼类胚胎发育期所必须,外加适量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胚胎或仔鱼存活率;仔鱼变态过程中,某些外部形态变化及相关组织分化依赖甲状腺激素的调控,牙鲆等仔鱼变态期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表达量会显著升高;性腺发育期,甲状腺激素对调控鱼类性别分化方向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枝管藻多糖对久效磷暴露水体中鱼类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金鱼(Carassius auratus)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AChE)活力变化为指标,观察了枝管藻多糖对久效磷暴露的水体中鱼类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枝管藻多糖灌胃鲫鱼15d,枝管藻多糖能显著降低久效磷对鱼类体内SOD活力的诱导和有效阻止久效磷对鱼类中枢神经系统AChE活性的抑制,具有拮抗久效磷农药对鱼类毒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洪万树 《海洋学报》1993,15(1):137-140
为了探讨鱼类性腺发育成熟规律和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调节问题,过去进行了许多性腺发育组织学、细胞学以及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十年来,应用电镜、免疫、质谱和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迅速进展[1~2].Nagahama[3]首先采用高体方法研究硬骨鱼类性腺类固醇激素的来源,这一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探讨鱼类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过程中激素的作用问题,而且已被认为是一种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鱼类生命早期对环境的依赖性和感受性大大高于其它生活阶段。但目前关于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对鱼类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本实验以海洋经济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为对象,研究环境水平TBT(0.01、0.1、1和10ng/L)对其胚胎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TBT暴露导致严重的躯干部损伤,表现为骨骼肌细胞排列紊乱以及呈现出纤维化现象。另外,TBT还引起胚胎躯干部凋亡的关键执行分子Caspase-3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增加,表明TBT诱导了躯干部细胞凋亡和影响了肌肉正常功能。TBT对鱼类胚胎肌肉组织的影响,可能影响鱼类的游泳能力,最终将导致鱼类种群数量减少。本文结果将为海洋环境政策的制定,为评估有机锡污染对海洋鱼类资源的影响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已经被确认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达100余种,其中能够诱导鱼类产生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 VTG)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包括农药、多氯联苯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等几大类.由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结构的复杂性,其诱导机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能够诱导鱼类产生VTG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筛选方法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来源于海洋的鱼类胶原蛋白和海藻酸盐对创面的修复效果,建立大鼠皮肤急性创面模型,对两种材料的功效进行探索。研究采用临床常用创面敷料使用方法,将两种材料植入创面处,采用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等方法进行观察评价。结果显示,鱼胶原蛋白和海藻酸盐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诱导创面修复能力,但在诱导血管长入、材料降解融合以及整体创面修复状态等方面,鱼类胶原蛋白要优于海藻酸盐。结果证明,两种不同的海洋生物材料均可以创造良好的伤口愈合环境,有效促进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黑鲷三倍体人工诱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倍体鱼类,因具有不育性、生长快、抗病力强和饲养管理容易等优点,所以国内外水产科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和效益。在国内,虽然淡水鱼这方面的工作较多也较深入,但海水鱼三倍体人工诱导还尚未见到报道。本文系于1989年3—6月对黑鲷进行人工诱导三倍体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超远缘鱼类—斑马鱼和泥鳅—受精卵的激光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激光诱导方法对不同科鱼类,鲤科(Cyprinidae)的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鳅科(Cobitidae)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受精卵进行的融合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科间的鱼类受精卵可以融合并继续存活发育,有的可发育至初孵仔鱼。但是,其融合、发育表现出与亲缘关系较近的鱼卵的融合、发育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为我国北方咸淡水鱼类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南方也有养殖,属鲻科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其中尤以鲻鱼(Mugil cephalus B.)为甚。由于它们中的大多数种类适盐性广、食物链低、生长快和肉味美,因而成为海水,咸淡水,乃至淡水鱼类养殖的很好对象。主要养于印度-太平洋区域、地中海和黑海沿岸。1969年,在保加利亚瓦尔纳召开的国际生物学计划海洋生产力组(IBP/PM)的会议上,与联合国粮农组织(PAO)一道,把鲻科鱼类列为国际性生物研究课题之一,受到有关国家的普遍重视。近十多年,对于鲻科鱼类的人工繁殖研究,在某些种类上已取得较大进展。鲻梭鱼,可期在几年内,进入种苗的生产阶段。 我国劳动人民对鲻科鱼类养殖至少已有四个世纪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生产经验。但自古以来,都是利用天然种苗进行养殖。近年来,由于大量兴修水利,淡水入海的运流量不断减少,天然种苗场受到某些影响,能捕到的天然苗也不如以往丰盛,加之种苗资源本身因受气象的影响各年也有所变动。为了使生产能按计划进行,人工繁殖种苗已成为当务之急。 1967年,我所和原天津淡水渔业公司工农养殖场合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开始进行研究。并在人工诱导排卵方面取得成功,所获卵子得到受精和孵化。1968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部分同志也参加了这项试验。当年共获得一千万卵子,其中有二百万卵子获得受精。孵苗十四万多尾。因受寒潮影响,大量胚卵在即将孵出前,或在孵出仔鱼之后不久死去。最后仅培育九百余尾达2公分以上的梭鱼苗。这一年的试验,为咸淡水养殖梭鱼的全人工繁殖打开了"通途"。1969年,养殖场由地方移交给部队,我所继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进行合作,一直到1972年截止。1969年,室外池塘育苗成活率达30%,育成6厘米以上的梭鱼苗二千尾左右。这些苗经过越冬,到第二年春天,体长达20厘米以上。1972年,经过人工诱导排卵的亲鱼,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和受精,并孵出仔鱼。这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来说,又迈开了新的一步。 本文总结了六年来(1967-1972)咸淡水养殖梭鱼人工繁殖试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自然繁殖也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这一材料发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是一种降河洄游鱼类,在海里繁殖出来的幼鱼可以进入淡水中生长发育;但性成熟时必须在含碘量较高的海水中过渡后,才能排卵繁殖。在降河洄游期间其甲状腺的碘代谢情况如何,国内目前还没有进行过研究;因此我们对降河洄游期间松江鲈鱼碘代谢过程中甲状腺的集碘规律进行了研究,以供养殖松江  相似文献   

14.
周莉  刘清华  李军 《海洋科学》2020,44(8):48-55
鱼类生殖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作为供体细胞移入同种或异种受体,在受体内迁移、定居、增殖、分化、成熟,产生供体来源功能性配子和后代,称为鱼类生殖细胞移植。作为一项辅助生殖技术,与冷冻保存技术相结合,已经在多种鱼类上进行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经建立了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囊胚胚胎、孵化幼鱼、成鱼为受体的移植体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未来将在濒危物种保护、代理养殖、干细胞诱导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已经报道的鱼类生殖干细胞移植技术,以及鱼类生殖干细胞移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激素诱导欧氏六线鱼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鱼类成为人工养殖对象,人们越来越希望养殖鱼类能在人为控制下成熟和产卵,从而打破自然环境下的繁殖周期,为养殖生产提供更多的、适合生产需要的苗种,本研究采用LRH-a(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17β-雌二醇及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使用腹腔注射的方法,对欧氏六线鱼的性腺发育进行诱导实验,旨在探讨激素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996年9~10月间,取网箱暂养的欧氏六线鱼39尾,随机取7尾以观察实验前六线鱼的性腺发育状况,逐尾称体重,解剖取出生殖腺和内脏,称量生殖腺重和净重,计算性腺指数,并求出其平均值,♀:0.64±0.10,♂:0.…  相似文献   

16.
性类固醇激素对动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但其对鱼类雌、雄生长差异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 为进一步了解动物雌雄生长差异的内在原因, 本文通过在体注射和荧光定量PCR 方法, 比较了性类 固醇激素(E2、MT)对尼罗罗非鱼雌鱼和雄鱼的生长及对垂体GH、肝脏GHR1、IGF-I mRNA 表达的 影响。结果表明: 性类固醇激素E2 和MT 对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及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有显著的 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二态性。E2 明显促进雌鱼的生长但不显著影响雄鱼的生长, MT 显著促进雄鱼和雌鱼的生长; E2 可使雌鱼垂体GH 和肝脏GHR1 、IGF-I 的mRNA 水平显著升高 (P<0.05), 但降低雄鱼垂体GH和肝脏GHR1的mRNA表达; MT 显著提高雄鱼垂体GH和肝脏GHR1、 IGF-I mRNA 水平(P<0.05), 但降低雌鱼垂体GH 的mRNA 表达, 促进雌鱼肝脏GHR1 mRNA 的表达, 但对雄鱼肝脏GHR1 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雌鱼(P<0.05).上述结果表明, 性类固醇激素对不同性别尼 罗罗非鱼的生长及生长轴相关基因的mRNA 表达有不同的影响, 表现出明显的性别二态性, 提示不 同性别鱼体内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不同可能是导致尼罗罗非鱼雌雄生长二态性的另一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硬骨鱼类中有些种类具有雌雄同体的现象,即性腺同时存在于卵巢和精巢组织,这种雌雄同体现象在一些鱼类中甚至可终生存在,并能自行受精,如鮨科鱼类 Serranaus cabrilla 等。另外有些鱼类虽然在其生活史中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但卵巢和精巢并不同时成熟,不同年龄段表现为不同的性别,有一个性转换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在发育过程中精巢先成熟,卵巢受到抑制,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如黑鲷),随着年龄増大,精巢逐渐萎缩而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性;(2)卵巢先成熟,到了高龄精巢才成熟(如石斑鱼类和淡水黄鳝等),第一次性成熟都是雌鱼,产卵过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从自然界捕鱼苗来养殖,常受到资源的限制,往往很难满足养殖的需要,人工繁殖是解决自然苗种不足的根本途径。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从仔鱼培育到二龄的黑鲷,一般全部表现为雄性,三龄鱼才有部分转为雌性,为了使其能提前转为雌性,尽早参与生殖,达到人工生产苗种的目的,作者于1991-1992年进行了人工诱导鱼类性转变的研究,同时观察了性腺的发育过程。 过去有关人工诱导发生性转变的研究多数采用生活史上没有经历性转变的鱼类(即雌雄异体鱼类),用人工方法使生活史上有经历性转变的鱼类发生性转变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主要采用雌性激素投喂和注射方法,结合环境因子如水温、光照,使生活史上有性转换过程的黑鯛,在低年龄时提前发生性转变。此研究对提高经济价值较高海鱼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薛钦昭 《海洋科学》1991,15(4):32-35
本文在室内无潮汐因子作用条件下对采集于青岛太平湾基岩海岸潮间带的短滨螺进行观察,发现其具有和潮汐同步的排卵和运动节律性。30d后,仍能观察到排卵的潮汐节律性。1a后,短滨螺不呈现排卵的潮汐节律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室内无潮汐因子作用条件下对采集于青岛太平湾基岩海岸潮间带的短滨螺进行观察,发现其具有和潮汐同步的排卵和运动节律性。30d后,仍能观察到排卵的潮汐节律性。1a后,短滨螺不呈现排卵的潮汐节律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H.E染色法、Mallory染色法、Heidenhain-Azan(简称HA)法、鱼类脑垂体染色法(简称Jafri)及电镜技术对雌性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的脑垂体进行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探讨了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与性腺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呈背腹型,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组成。神经垂体为一束神经纤维,中间夹杂两种垂体细胞和两种胶质。腺垂体结构复杂,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腺垂体内鉴别出6种内分泌细胞。前腺垂体内有3种:催乳激素(PROL)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中腺垂体含有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和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后腺垂体内含有一种促黑色素激素(MSH)分泌细胞。雌性条斑星鲽脑垂体内只发现一种类型的GtH分泌细胞,其内含有大小两种分泌颗粒.同时也研究了垂体中其他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