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培养基中添加亚硒酸钠、硫酸钾培养钝顶螺旋藻,研究硒、硫不同克分子比(Se:S)对钝顶螺旋藻有机化硒的影响,用2,3-二氨基萘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藻体中总硒、有机硒、4价硒及6价硒含量,分析藻体中硒的形态,价态构成。结果显示,一定范围内Se:S对钝顶螺旋藻产率影响不大,但硒浓度为3.80mmol/L、Se:S=0.812时螺旋藻产量、总硒及有机硒含量均最高,富硒钝顶螺旋藻中以有机硒为主,无机硒以4价硒为主。  相似文献   

2.
硒剂量对钝顶螺旋藻的生理生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进行不同剂量水平的硒处理,以单位生物量S.platensis的加硒量为硒剂量(xSe=CSe/W(S.platensis)),通过每天向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硒,维持螺旋藻生长期的硒剂量为恒定水平(即每天的xSe相同),研究不同硒剂量对S.platensis的生理生化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抗氧化酶的活性除了APX之外基本上随xSe的增大而增大;当xSe不大于0.1时,硒对S.platensis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藻的色素含量与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藻体MDA含量小于或接近于对照组;当xSe不小于0.2时,藻的色素含量与蛋白含量下降,其中,xSe为0.4的实验组的生物量则比对照组下降了21%;藻体MDA含量随xSe的增大而上升.实验结果提示,当xSe不大于0.1时,硒对螺旋藻产生营养作用,而当xSe不小于0.2时硒对螺旋藻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水钝顶螺旋藻富硒及其含硒藻蓝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亚硒酸钠梯度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生长及藻胆蛋白含量的影响,对含硒藻蓝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含硒藻蓝蛋白纯品。结果表明,硒添加浓度小于100mg.L-1时,对藻体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生物量、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有增加,藻体硒含量及富硒系数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相似条件下的淡水螺旋藻;纯化的含硒藻蓝蛋白溶液在弱光照、低温、pH4—8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含硒藻蓝蛋白的光谱特性与藻蓝蛋白相比几乎没有差异,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吸收峰在280nm和620nm,荧光激发峰在558nm,室温条件下最大荧光发射峰在655nm,说明海水钝顶螺旋藻富集硒后及海水的胁迫对其藻蓝蛋白的光谱特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硒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及其在细胞中的累积和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硒对纯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生长的影响及其在细胞生化组成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当硒浓度低于50mg/dm3时,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低浓度下(<10mg/dm3)可促进其生长;当硒浓度超过50mg/dm3时则起抑制作用,高浓度对藻体起毒害作用。藻细胞中总硒含量与培养液中的硒浓度有关,在0~40mg/dm3范围内,硒含量随着培养液中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从0mg/dm3的2.50×10-5(m/m,dw)到40mg/dm3的231.45×10-6(m/m,dw),至50mg/dm3,又开始降低为174.26×10-6(m/m,dw);硒在S.platensis生化组成中的分布,以蛋白质含量为最高,可达总硒的49.22%~71.49%,而脂类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中的含量则较低,分别为总硒含量的3.59%~6.18%和1.45%~2.56%,硒在各组成中的含量与培养液中的硒浓度有关,其变化趋势与总硒含量的一致。  相似文献   

5.
富硒螺旋藻的抑癌及抗辐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峙 《海洋科学》2006,30(7):82-85
螺旋藻(Spirulina)作为人类天然食品和药品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1]。微量元素硒(Se)在体内的功能形式主要为30余种硒蛋白(selenoprotein),特别是十几种硒酶(selenoenzyme)[2,3],如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diase,GPx)家族、脱碘酶(Iodothyronine deiodinases,ID)家族、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家族(Thioredoxin reductases,TDR)等,它们参与机体重要的生命代谢活动。富硒螺旋藻中有机硒含量高,并从中分离纯化到多种含硒活性物质如含硒藻蓝蛋白、硒多糖等[4]。进一步研究发现,硒的掺入可增强藻蓝蛋白及多糖等天然活性物质的…  相似文献   

6.
三种螺旋藻及其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结合硒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于1992年9月—1995年1月将极大、钝顶、盐泽等三种螺旋藻在加4—100mg/L硒浓度的培养基内培养,研究藻细胞及其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结合硒的量,探讨硒的结合机理。结果表明,极大螺旋藻累积的硒随外加硒的浓度而增加,但累积系数接近平均值2.184;在同样的硒浓度(8mg/L)条件下,盐泽螺旋藻对硒的累积远大于极大和钝顶两种螺旋藻的,高达696.968×10-6;极大螺旋藻中蛋白质和脂类结合的硒分别占藻细胞含硒量的14.63%和16.05%,两者均高于其它两种藻中相对应的量;三种藻细胞多糖结合硒的能力均很弱,但胞外多糖结合硒的能力较强。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螺旋藻累积硒的机理一方面是大分子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生化过程使硒与蛋白质和脂类结合形成大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海水螺旋藻C-藻蓝蛋白富硒及其抗氧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水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C-藻蓝蛋白的富硒能力及含硒c-藻蓝蛋白对超氧阴离子(O2·)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低浓度硒(40-80mg·L-1)培养时,海水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对硒的富集效果显著强于淡水螺旋藻C-藻蓝蛋白.硒浓度为40mg·L-1时,C-藻蓝蛋白对硒的利用率最高,富硒系数最大(O.9%);硒浓度为60mg·L-1时,C-藻蓝蛋白含硒量最高(402mg·kg-1).含硒C-藻蓝蛋白比CJ藻蓝蛋白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都有所加强,清除效应与C-藻蓝蛋白的含硒量及蛋白浓度呈正相关.C-藻蓝蛋白含硒量最高组(402mg·kg-1)在浓度为180μg·ml-1时,对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可达到83%和35%,远高于同样条件下其他淡水种类相应蛋白的清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海水培养的螺旋藻能显著提高C-藻蓝蛋白的富硒能力和含硒C-藻蓝蛋白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活性.此研究对开发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含硒C-藻蓝蛋白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和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硒碲胁迫对两种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了硒(Na2SeO 3)和碲(Na2TeO 3)胁迫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和极大螺旋藻(Spirulinamaximu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藻对硒、碲表现出不同的耐性。对于S.platensis,CSe≤200mg/L促进生长 ,CTe<100mg/L影响不大 ,CTe≥100mg/L抑制生长 ,CSe≥800mg/L或CTe=400mg/L藻死亡 ;而对于S.maximum ,CSe=25mg/L时促进生长 ,CTe≤25mg/L无影响 ,CTe≥50mg/L明显抑制生长 ,CSe≥800mg/L或CTe≥600mg/L则死亡。而在培养周期内分次添加硒、碲 ,当累计达到CSe(CTe)=800mg/L,两种藻仍能正常生长。表明硒、碲添加方式不同 ,产生明显不同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日本真海带对硒的积累和生物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海水中添加亚硒酸盐(Na2SeO3)及不同浓度的氮磷营养盐(NaNO3+NaHO2PO4),研究海带对硒的积累,通过分离测定海带富硒前后各生化组分的含硒量来探讨硒的生物转化问题.结果表明天然海带含硒量(鲜重)为0.451~0.596μg/g,海带富硒最佳的Na2SeO3浓度为200mg/dm3,培养56h后的富硒倍率约为50.在天然海带中,硒主要以有机态存在,有机硒占总硒含量的86.22%;在含有200mg/dm3NaO2SeO3的海水中培养56h后测得海带的总硒为24.481μg/g,其中有机硒含量为16.703μg/g,无机硒为4.714μg/g;在添加氮磷营养盐的含硒海水中,海带的富硒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适宜的氮磷条件下(150mg/dm3NaNO3和25mg/dm3NaHO2PO4)总硒含量达到33.649μg/g,而无机硒含量基本不变,为4.497μg/g,因此提高部分转化为有机硒,有机硒含量达到24.678μg/g.这说明海带具有通过自身代谢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较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海水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Geitler藻胆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及光谱测定,其种类和吸收光谱与淡水钝顶螺旋藻相似。光强和氮源是影响藻胆蛋白的重要因子,低光强可诱导海水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含量大幅度(19.7%)增加;氮源不足或缺乏可导致藻胆蛋白大量降解,随后补充氮源则可使藻胆蛋白含量得到恢复,因而证明藻胆蛋白在海水钝顶螺旋藻中亦可起“氮库(nitrogen pool)”的作用。海南三亚室外生产的海水钝顶螺旋藻干品的藻胆蛋白含量随季节呈现周期性变化,光强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硒对极大螺旋藻生长及含硒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0.4mg/L硒培养极大螺旋藻时,35℃与160μmol/m^2.s的光温条件有利于螺旋藻生长和对硒的累积,在此种光温条件下,40mg/L硒以下均促进藻的生长,其中12mg/L硒的效果最大;超过60mg/L硒就有抑制作用;400mg/L硒以下藻即死亡。  相似文献   

12.
钝顶螺旋藻藻胆体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室温荧光发射光谱表征 ,研究了藻胆蛋白浓度、离子强度、pH和葡聚糖等因素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藻胆体的稳定性的影响。藻胆蛋白浓度为0.6~1.2g/L时 ,钝顶螺旋藻藻胆体的室温荧光发射峰在676~681nm之间 ,此时藻胆体的稳定性强 ,不易解离。在低离子强度(<0.75mol/L)条件下 ,钝顶螺旋藻藻胆体易解离 ,解离速度随离子强度的递减而加快。钝顶螺旋藻藻胆体在 pH7时稳定 ,而在 pH5,6,8,9时只有轻微解离 ,表明藻胆体在较宽的 pH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在钝顶螺旋藻藻胆体溶液中加入10%的葡聚糖 ,保存30d后藻胆体依然保持完整 ,说明葡聚糖对藻胆体的稳定性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中提取纯化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光吸收值A620/A280为3.1,观察Se(Ⅳ)与PC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及红硒化现象。光谱检测发现,加入SeO32-后,PC在620 nm的特征光吸收减弱,并随Se(Ⅳ)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单调降低,278 nm和347 nm的光吸收增强;PC的荧光发射和荧光激发也均呈现衰减。另外,PC与Na2SeO3相互作用后,观察到红硒化现象,透射电镜(TEM)证明主要存在形态为红色纳米硒。结果提示PC可能是SeO32?作用的敏感靶点,Se(Ⅳ)对PC主要表现为氧化损伤,而Se(Ⅳ)被还原为红色纳米硒。  相似文献   

14.
代表旱雨季的4航次九龙江口硒的调研中,发现总溶解无机硒和Se(Ⅳ)皆呈保守行为;溶解有机硒和颗粒氧化物硒则无甚规律可循。沉积物中机硒与有机磷含量良好正相关关系。由沉积相向上覆水体提供的溶解无硒和有机硒的通量,分别为170和200nmol/(m^2.月)。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物中硒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测定与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卉  贺萍 《海洋科学》2004,28(2):36-39
建立了一种测定海洋生物中不同形态硒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在pH=3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硒(Ⅳ)能催化溴酸钾氧化甲基紫的褪色反应,硒(Ⅳ)含量在0.14~8μg/L范围内与褪色反应速率成正比,生物样品经HNO3-HClO4消化后直接测定硒(Ⅳ)和有机硒含量,再经盐酸还原后测定总硒含量,两者差减得硒(Ⅵ)含量。结合MIBK(甲基异丁基酮)萃取分离干扰组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准确度,用于海洋生物材料中不同形态硒的测定,操作简便快速,结果令人满意。对几种海藻和双壳贝类样品中硒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洋生物中,硒主要以有机硒和硒(Ⅳ)的形式存在于难溶性的大分子蛋白质中,硒(Ⅵ)的含量普遍较低,且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锗对两种微藻的毒性及其在细胞中的累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钝顶螺旋藻Spriulina platensis (Cyanophyceae)和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 (Chlorophyceae)暴露在不同浓度锗的培养液中,研究了锗对它们的毒性及锗在藻细胞中的累积,结果表明,锗对S.platensis的毒性较D.salina大。在培养浓度范围内,S.Platensis中的总锗含量与培养介质中的锗含量关系不大。锗在S.platensis中的分布较均匀且呈剂量效应,在D.salina中,总锗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锗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锗在细胞中的分布以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中为主,脂类中含量则较低,上述差异反映了灌类在生理特性上的不同,研究表明,当藻类暴露在含锗介质中时,可吸收累积一定量的锗并结合到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中,从而达到降低锗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用添加硒的改良Zarrouk培养基培养钝顶螺旋藻(Arthrospira platensis)FACHB-834,测定了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物量及含碳率,探究硒对螺旋藻生长及固碳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较低的硒浓度(1和10 mg/L)促进螺旋藻生长,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1%和15%(P0.05),终生物量最高达1.04 g/L;固碳速率最高达153.32 mg/(L·d);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_v/F_m)、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_(max))和光能的利用效率(α)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较高的硒浓度(50和100 mg/L)抑制螺旋藻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量分别降低了43%和48%、含碳率分别降低了10%和17%、固碳速率分别降低了53%和61%(P0.05),F_v/F_m分别最大降低了32.4%和31.2%、rETR_(max)分别最大降低了15.4%和11.2%、α值分别最大降低了48.2%和39.4%(P0.05)。综合考虑钝顶螺旋藻的生长和固碳速率,本实验培养钝顶螺旋藻的最佳硒浓度为1 mg/L。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培养富硒钝顶螺旋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海水中的硒主要以可溶性无机硒和有机硒形式存在。无机硒有Se~(2-)、SeO_3~(2-)和SeO_~(2-)三种形态,其中以SeO_3~(2-)和SeO_4~(2-)为主。有机硒主要以二甲基硒化物和二甲基脱硒化物(dimethyl deselenide)的形式存在。一般总硒含量在0.03μg/l—6μg/l范围内,大部分在0.05μg/l—1.00μg/l之间,硒(Ⅳ)与硒(Ⅵ)的含量大致相同。但不同海域海水的硒  相似文献   

19.
在常规的Zarrouk培养基中添加1000∶3(v/v)的罗非鱼下脚料蛋白酶解液对钝顶螺旋藻进行混合营养培养,考察在光照强度230μmol/m2.s、温度15~40℃范围内对螺旋藻生物量、叶绿素、藻胆蛋白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酶解液在15~35℃时能够显著提高螺旋藻生物量,35℃时增幅最大为38.2%;在30~40℃时添加酶解液显著提高螺旋藻叶绿素的含量,30℃时含量提高了11.7%;在15~20℃低温条件下添加酶解液显著提高螺旋藻藻胆蛋白含量,15℃时增幅达15.1%;在15~35℃范围内添加酶解液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30℃时增幅最大为13.7%。  相似文献   

20.
硒对两种盐藻生长的影响及其在细胞中的累积和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由于有机硒的重要医疗保健作用,利用生物合成方法生产有机硒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本文试图利用有重要食用和医疗价值的盐藻(Dnualiella salina、D.bardawil),通过在培养过程中添加Na2SeO3的方法,来富集和转化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