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红鱼试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自行培育的美国红鱼苗体长25~30mm,1996年6月上,中旬到当年12月中旬,其个体的平均重量分别达到了750g和800g,生长速度优于我国基他养殖鱼种。  相似文献   

2.
笔者自行培育的美国红鱼苗体长25~30mm.1996年6月上、中旬到当年12月中旬.其个体的平均重量分别达到了750g和800g,生长速度优于我国其他养殖鱼种。  相似文献   

3.
不同红萍作鱼饵料的适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毅斌  宋铁英 《台湾海峡》1996,15(A00):49-51
4种红萍喂养尼罗罗非鱼和草鱼的结果表明,一年4季的最佳红萍品种为:春季止洲萍,夏季卡洲萍和羽叶萍,秋季羽叶萍,冬季细绿萍。而且红萍体内的蛋白质含量越高,纤维含量越低,其适口性越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提出了黑鲷人工繁殖、培苗、越冬及池塘高密度养殖等一系列方法和技术之后,又进行了泥滩养殖黑鲷技术的研究。黑绸作为暖湿性鱼种,移殖于浅滩混水环境进行养殖,这在国内外尚未见到先例。通过科研人员两年多的努力,在河北省黄骅市.获得成功。该研究在种苗中间培育、鱼种越冬和商品鱼养成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越冬成活率95.3%,尾均重292g,平均亩产418.3kg,亩获益10500元的好成绩,为我国海水养鱼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还进行了黑鲷人工配合…  相似文献   

5.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常温育苗已有过一些报道[1~3]。为了提高牙鲆苗种规格,增强苗种度夏能力,缩短养殖周期,1995年我们在荣成市马山渔业公司育苗场进行了牙鲆升温育苗生产。截至7月6日巳育出全长5~10cm大规格牙鲆亩种300000尾,至自然水温达到最高值的8月下旬,部分鱼种全长已达15cm以上,大大增强了苗种度更能力,提高了苗种度夏成活率。1亲鱼培育及产卵1.1亲鱼培育1996年第5期于1994年11月份购入海上捕捞的牙鲆亲鱼33尾,全长范围40~75cm,体…  相似文献   

6.
近30年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文以鱼类浮游生物为指示生物,选择1986年、1999年、2007年和2016年4个年份的数据,选取鱼类浮游生物总种类数、底栖鱼种类数、水层鱼种类数、低耐污鱼种类数、高耐污鱼种类数百分比、杂食性鱼种类数百分比、虫食性鱼种类数百分比、肉食性鱼种类数百分比、鱼类取样个体数、天然杂交种种类数百分比等10个评价指标,采用1、3、5赋值法计算4个不同年份的河口生物完整性指数(Estuarine Biotic Integrity Index,EBI),并以此评价近30年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986年、1999年、2007年和2016年4个不同年份的EBI值分别是52、40、36、34,对应的EBI等级分别为“好”、“一般”、“一般?差”、“差”。通过分析EBI年际变化的结果,发现近30年来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现先下降,而后稳定在较低水平的趋势,说明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亟需及时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7.
1993年,于文登市小观海珍品育苗养殖场,在海湾扇贝和对虾育苗结束后,利用其配套的单胞藻培养地进行真鲷育苗,利用对虾育苗池和卤虫孵化池培养轮虫。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前提下,育成全长3.01~6.50cm,平均全长3.44cm的真鲷商品鱼种161116尾,从仔鱼培育到商品苗种的成活率达到24.72%,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2685尾,1993年7月19日通过了文登市科委组织的验收。正材料和方法1.1育苗设施亲鱼产卵池(1个)和鱼苗培育池(6个)皆用单胞藻培养池(规格为3.8m×3.7m×0.8m,水…  相似文献   

8.
论文资料表明中日两国海区共出现4351种鱼类,分属329科。其中中国分布为3048种,日本为3254种,两国共有种为1951种,占海区鱼类总数的44.84%。文中并对上述鱼种依不同海区作了比较分析,其中有上百种鱼种是两国渔业的主要对象。论文指出,中日海洋鱼类的高度多样性是同源扩布的产物;同时,又由于区维与海流系统的差异,导致鱼种在共性基础上的分异。保护海洋鱼类多样性是持续渔业生产的基础,我们应共同努力为建立资源管理型渔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率不断加强,高额掠捕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环境污染直接威胁鱼类生态栖息地、人工增养殖培苗系统对天然鱼种遗传多样性的破坏等,已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物种绝灭、传统鱼种资源衰退和种质资源的退化。因此,尽快查明我国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持续利用重要鱼类资源和开展濒危鱼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已成为当今鱼类学研究的优先主题,更需委我国鱼类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着这一热衷愿望,中国鱼类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1993年学术年会,于1993年10月25日-30日在青岛召开。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国鱼类学界的积极响应,应…  相似文献   

10.
试验了主养团头鲂的合理放养密度;配养品种的最佳选择及放养比数;优质配合颗粒饲料;驯化投饵;水质调控等高产技术。试验结果:19.59亩水面,总净产鱼种13130.0kg,平均亩净产鱼种670.04kg,其中团头鲂亩净产397.50kg,平均尾重33.97克,亩纯收入3350.66元,投入产出比为1:2.33。  相似文献   

11.
杨吝 《海洋信息》1996,(2):26-27
1 金枪鱼资源分布金枪鱼及其近缘鱼种属于亚目鲭鱼,包括金枪鱼、颌针鱼、箭鱼和其他有关的鱼种。这些鱼种生活于热带区和温带区。由于世界鱼糜和罐头业的需要,捕捞者已把长鳍金枪鱼、肥壮金枪鱼、青干金枪鱼、马苏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鲣鱼全都当作主要的商品金枪鱼鱼种。  相似文献   

12.
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毛兴华研究员承担的“红鱼引种驯化及繁殖生物学研究”日前通过山东省科委主持的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基本摸清了该鱼在我国移植驯化后的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表明该鱼是一个广温广盐、生长速度快、饵料广谱、抗逆性强的优良养殖鱼种。该成果总体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苗种培育技术与养殖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鱼类生活史型与生态学参数地理变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85-1986年东海北部近海调查材料及其它有关文献,对43种鱼计74个种群或群体的生活史选择型及其生态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我国近海的主要鱼类大多偏于r选择型。对r-K选择鱼种的资源特征及其对捕捞的反应作了阐述。各鱼种的种群生态学参数在种间和空间分布均表现出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胶州湾渔业资源逐年减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1980~1985年,共获鱼种类109种,进入90年代,仅获鱼种类58种,减少了46.3%,网获量仅占80年代的10%左右。尤其是优质鱼种大大减少。主要经济鱼种,如牙鲆、梭鱼、丰滑舌鳎鱼等数量锐减。据1995年5月份调查,牙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B—H模型对南海北部底拖网的主要渔获对象:深水金线鱼、金线鱼、马六甲绯鲤、条尾绯鲤、多齿蛇鲻、蓝圆鲹、长尾大眼鲷、短尾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黄鲷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进行评估,分析了拖网作业对不同鱼种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多鱼种渔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1982-1985年和1992年8月-1993年6月间渤海渔业增殖生态学调查所得的1090网次定量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综合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82-1985年间渤海鱼类鱼种数为119种,其中暖温种居首位,占57.98%;暖水种次之,占28.57%;冷温种种数最少,占13.45%。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呈现单周期型,10月份鱼种数最多,达83种;2月份仅为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黄海底层鱼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勇  程家骅 《海洋学报》2008,30(4):123-130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R型分析发现,春季关系最密切的鱼种有4种:斑鳐、凤鲚、海鳗和黑鳃梅童鱼;夏季有5种:鳀、小黄鱼、黄鮟鱇、绿鳍鱼和长蛇鲻;秋季也有5种:带鱼、灰鲳、虻鲉、日本鲭和小黄鱼;冬季有3种:带鱼、鳄齿鱼和发光鲷。历史资源调查证实,夏季的这5个鱼种之间以摄食与被摄食关系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季节关系密切的鱼种所聚集分布的水域,正是这些鱼种各季对应的生理周期洄游分布的主要水域。根据Q型分析可以得到各季的综合优势鱼种及其优势分布水域,发现带鱼和小黄鱼是东海、黄海渔业资源的绝对优势鱼种,除了带鱼、小黄鱼以外,其他的综合优势鱼种都是一些价值较低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小型鱼类。  相似文献   

18.
据厦门市机帆船光诱围网渔业1975—1978年31090网次生产纪录,1973—1980年的生产统计资料,探讨了该群聚优势鱼种和资源量指标值的空间分布及优势鱼种的交替。  相似文献   

19.
大亚湾鱼类数量分布关系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亚湾64种鱼类的数量逐月做了分析。找出了全年各月鱼种间及站位间数量分布结构的代表鱼种和代表站位,从而对大亚湾鱼类在全年各月的种间数量分布关系及站位间数量分布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棕斑兔头鲀、带鱼及鲱科和鯷科中的一些种类的数量分布状况,可代表大亚湾全年各鱼种数量分布的概况。从单一站位内鱼种数量分布的结构上看,3,5,1和9号等调查站位为全年所设18个站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20.
自1998年“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概念首次提出以来,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of fisheries landings,MTL)广泛用于评估捕捞活动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并指导管理机构的政策制定。近年来研究表明,掌握MTL的潜在变化机制对于以MTL作为渔业可持续性指标至关重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渔获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本文探讨了全球三大洋14个FAO渔区MTL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不同MTL变化趋势下高营养级鱼种和低营养级鱼种渔获量的变动情况。研究表明, MTL呈上升和回升状态均可能伴随着低营养级鱼种渔获量的下降。此外,通过观察营养级高于3.25鱼种的MTL以区分“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和“捕捞沿着海洋食物网”现象需考虑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开发历程。利用渔获物平均营养级评价渔业可持续性必须综合考虑高营养级和低营养级鱼种,以及群落结构和开发历程的掩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