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军  李莹甄  汪一鹏 《中国地震》2004,20(3):229-237
通过对活动断裂定量资料和地震活动性的分析对比,认为完整地震轮回包括特征地震和特征地震之间的次级地震;次级地震的震级与上次特征地震的离逝时间、断裂滑动速率有关;断裂的位移分为产生特征地震的大粘滑和产生次级地震的小粘滑;完整地震轮回中震级一频度关系依然成立;完整地震轮回的能量积累大致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的地震活动性不同;特征地震的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特征地震与次级地震之间的变形分配。基于上述认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关系,用于定量估计地震构造的潜在震级和危险性;并将其初步运用于天山部分地震构造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昌珑  徐伟进  吴健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15,37(6):1024-1036
本文介绍了特征地震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正态分布模型和布朗过程时间模型, 提出了使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的特征地震含时间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和方法. 通过具体算例对不同的特征地震模型进行了比较, 并对特征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探索. 研究结果表明, 特征地震含时间模型在复发周期早期的地震危险性低于不含时间模型, 而在后期其地震危险性则高于不含时间模型. 特征地震复发周期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与布朗过程时间模型计算得出的地震危险性差别不大. 在未到期望复发时间时, 正态分布模型与前两种模型计算的地震危险性差别不大; 而接近期望复发时间及之后时段, 正态分布模型计算的地震危险性则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扩展中引入有关震源参数的先验信息。特别是将破裂形式与理论修正系数一起考虑应用于衰减定律。通过与实测资料、修正或未修正的衰减定律以及包括破裂方式参数的衰减定律结果的比较,评定了这一修正的有效性。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特性得到保存,将描述与每个震源区有关的最可能的震源机制二维概率密度函数引入经典的危险性分析公式。这一新的表述方法也可用于离散分析的框架中。因此,根据离散分析设计的地震就以震源机制为特征。本文给出了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南部运用的实例。与这一地区正断层作用的地震活动相比较,分析结果强调了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走滑事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工程场地抗震韧性的概念;围绕稳定性和恢复力两个韧性特征,分析了场地条件及特征参数、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灾害、工程对场地的功能要求、地震危险性分析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因素对工程场地抗震韧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程场地抗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合理的评价方法,可实现工程场地抗震韧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了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该模型无需潜在震源区划分,同时发展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新方法。根据三种地震目录资料建立了三种地震活动性模型,利用高斯光滑函数获得了湖南区域内的比值分布特征,使用了两种典型的衰减模型,计算了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分布。其分析结果显示PGA分布特征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大体一致,部分区域PGA提高,PGA达0.05g的区域显著扩大,其中包括邵阳、湘潭、吉首、怀化等重要城市,而这种PGA分布特征与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是一致的。概率危险性曲线的结果表明常德等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比湖南区域内其他城市高。表明此模型用于地震危险性计算中是简便易行的,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尤其对于地质和地震构造信息缺乏的弱震区和中强震区,该方法作为替代方法并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基于渤海海域的地震环境及地震危险性特征,根据46个海洋平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分析了不同设防水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与其他工程类比的方法,确定了海洋平台抗震设防的两级目标;通过与国内其他规范的类比,确定了海洋平台强度设计地震的概率水准取重现期200年,变形设计地震的概率水准取重现期1000—2500年,并深入分析论证了其合理性;最后,根据渤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区和地震动参数区划给出了相应的设防参数。本文是对渤海地区多年来海洋平台抗震设防经验的总结,是对我国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标准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任梦依  刘哲 《地震学报》2022,44(6):1035-1048
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构建地震活动性模型,因其输入参数取值难以避免不确定性,导致依据该模型所得的地震危险性估计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鉴于此,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为研究区,提出了基于全域敏感性分析的地震危险性估计的不确定性分析流程和方法。首先,利用地震活动性广义帕累托模型,进行研究区地震危险性估计;然后,选取地震记录的起始时间和震级阈值作为地震活动性模型的输入参数,采用具有全域敏感性分析功能的E-FAST方法,对上述两个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两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震危险性估计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危险性估计结果(不同重现期的震级重现水平、震级上限及相应的置信区间)对两个输入参数中的震级阈值更为敏感;不同重现期的地震危险性估计结果对震级阈值的敏感程度不同;对不同的重现期而言,在影响地震危险性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上,两个输入参数之间存在非线性效应,且非线性效应程度不同。本文提出的不确定性分析流程和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基于其它类型地震活动性模型的地震危险性估计不确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美国地震区划图随着建筑抗震设计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一张图发展成现今抗震设计图和地震危险性图两图共生的形式。地震危险性图主要反映依据地震科学认识与基础观测资料评估得到的国土地震危险性分布,抗震设计图则继承了传统地震区划图的主要功能,反映国土范围内建筑抗震设计所需地震动设计参数的分布,服务于建筑设计。依据抗震设计需求,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地震系数分区区划、设计地震地震动区划和最大考虑地震地震动区划3个阶段,各阶段均始于地震危险性图的改进,并以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更新换代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抗震设计图的编制为标志。本文总结了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历程,对地震危险性图与抗震设计图发生变革的技术原因、主要特征、应用意义及其影响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9.
b值描述研究区的地震震级频度分布特征,是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报分析的基础参数,它实际上是衡量某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的一种标志,在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影响b值统计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能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服务。  相似文献   

10.
胥广银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7,29(3):275-285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 一般把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震源(潜在震源)简化为点源或者是线源. 但对于较大震级的地震,仍然采用点源或线源模型来描述潜在震源显然是不合理的. 为此,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本文提出了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并以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车笼埔断层为例,探讨了其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结果表明:①采用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是合理的,因为它可以模拟地震破裂面与地震动影响场的三维展布特征,尤其适用于较大震级地震的近场区域; ② 潜在地震破裂面源的大小、产状,对近震源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果有明显的控制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概率法与构造法之同源协调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核安全导则HAF010(1)为基准,论述了概率法与构造法之间的同源协调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改善相关地震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地震危险性分析衰减不确定性校正中的主观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文  赵鹏君 《地震》1994,(2):64-72
实际使用中的危险性分析模型均带有主观的性质,其与现实原型之间的差异包含两种性质不同的不确定性,即现实模型与理想模型之间的主观不确定性,和理想模型与现实之间的随机误差或客观不确定性。本文具体讨论对衰减规律作(客观)不确定性校正时主观不确定性的影响问题。文中分析了衰减不确定性校正的两种做法,即在危险性分析中直接校正和先忽略衰减不确定性,求得危险性曲线后总校正的做法,讨论了两者的等价性,并用半定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震区b值和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震级和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和地震年平均发生率是表征一个地区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参数,也是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不可缺少的计算参数。本文根据当前的地震目录,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给出了东北地震区的b值和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该研究成果对在本区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和地震科学方法认知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众多的学者开始用基于物理机理真实断层模型和速度结构模型的地震动数值模拟来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灾害特征。本文初步汇总了地震动数值模拟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研究现状、计算方法和研究实验项目,阐述了地震动数值模拟在物理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从抗震设防的角度上来看:基于地震动数值模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将有助于提前做好防震救灾预警。本文综述了地震动数值模拟在物理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研究和应用,该方法的不断完善会使其在未来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潜在震源区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论述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中潜在震源区的概念及其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它与地震危险区的差异,其次,阐述了我国现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对潜在震源区概念的发展,最后,讨论了潜在震源区的不确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Potential sources are aggregates of probable future epicenters.In this area,for source models currently,in common use for seismic risk analysis in China,the mean area of each potential source is about 3000-4000 km2.It is assumed that seismic risk has a uniform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range of each potential source,bu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model to a large extent may give an underestimation of the seismic risk.In this paper,the relativ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picenters in space within potential sources is discussed,a method is proposed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within potential sources,and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given.By using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seismic risk analysis and seismic zonation can be made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reasonable.  相似文献   

17.
震级—破裂长度关系与断层破裂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工程地震的进展之一是对所论地区作概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1968年,Cornell首先对地震危险性分析作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点源模型”。70年代,洪华生(A.H-S)等提出断层破裂模型。该模型假设,断层破裂长度仅由震级决定,场地烈度由场地到断层破裂区的最短距离决定。由于断层破裂模型的广泛使用,震级-破裂长度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危险性分析工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潘华  雷建成 《中国地震》1995,11(4):390-396
地震危险性评判,通常需要将多种方法的结果加以综合。为了去除各种方法中可能的重复信息,并对各种方法对危险性评判结论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度量,使综合的结果更加合理,我们引入了分量分析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分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阐述了该方法在地震危险性综合评判中的应用,最后给出了华北北部中长期地震危险性预测的一个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9.
Conceptual aspects related to seismic vulnerability, damage and risk evaluation are discussed first, together with a short review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possibilities for seismic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 The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and the way of obtaining seismic damage scenarios for urban areas starting from capacity and fragility curves are then discussed. The determination of capacity curves for buildings using non-linear structural analysis tools is then explained, together with a simplified expeditious procedure a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fragility curves. The seismic risk of the buildings of Barcelona, Spain,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The seismic hazard in the area of the city is described by means of the reduced 5% damped elastic response spectrum. The information on the buildings was obtained by collecting, arranging, improving and completing a broad database of the dwellings and current buildings. The buildings existing in Barcelona are mainly of two types: unreinforced masonry structures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with waffled-slab floors. The ArcView software was used to create a GIS tool for managing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seismic risk scenarios.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buildings is significant in Barcelona and, therefore, in spite of the low-to-moderate seismic hazard in the region, the expected seismic risk is conside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