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植物硅酸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硅酸体化学成分的研究,在植物学和地质学中都有重要意义。前者是为了研究不同化学元素在植物生理、生化中的作用;后者是了解不同植物硅酸体中C与O元素的含量,为利用硅酸体进行年代学研究、进行C与O同位素及古环境研究提供依据。本文除对硅酸体化学成分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外,并研究了16个种属植物硅酸体的化学成分,将为硅酸体研究在我国的应用提供有意义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植物硅酸体AMS^14C测年和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植物和地层样品的植物硅酸体中,封闭了一部分原来植物细胞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AMS^14C(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和碳同位素分析。而且植物硅酸体本身所含有的氧、氢同位素与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氧、氢同位素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利用植物硅酸体氧、氢同位素进行古环境分析。它的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高分辩率、连续地从黄土剖面中获取植物硅酸体化,本有可能成为类似于利用深海有孔虫进行氧同位素天空的新的陆地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3.
植物硅酸体研究在我国海洋地质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海岸带、浅海、半深海现代及第四纪沉积物进行的植物硅酸体研究表明,植物硅酸体可以在恢复海洋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可用于解决一些哑地层中的相关问题,在时间尺度上其分辨率也是较高的.  相似文献   

4.
植物硅酸体的研究及在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简述了国外植物硅酸体(植物蛋白石)这门新兴学科的进展情况,介绍了植物硅酸体研究在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中如古气候与古环境、地层时代、考古等方面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5.
东海嵊山岛风尘黄土中的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东海岛屿风尘黄土地层的存在是下蜀黄土在东部的继续与延伸,红外释光测年(IRSL)表明,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形成年代约为50-10kaBP,即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期间;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该剖面样品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石,且在剖面中变化较大,在对植物硅酸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了判别分析、冷暖比值判别和古植被类型判别的方法,对植物硅酸体所反映的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将岛屿风尘地层中的植物硅酸体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反映了岛屿黄土堆积期的7次气候变化过程,探讨了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特征,发现该剖面沉积期间主要为干冷的草原环境且经过了一系列冷-暖气候变迁。  相似文献   

6.
太湖水体有机污染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1987-1988年有关研究资料,分析太湖COD,BOD5和TON的时空变化及其与TOC的关系,研究COD出入湖量和水文气象因子对湖体COD的影响。结果表明,COD是太湖有机污染的重要指标;在不同时期和湖区,其含量差异明显,丰水期低,枯水期高。各湖区污染排列为:五里湖>梅梁湖>湖心区>东太湖。进入太湖有机物量的增减,是COD在湖体中消长的主导因素,但水位和温度等条件因子对有机污染程度亦有重要曩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四纪海陆相地层中盾形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认为,我国海陆相地层中常见的盾形化石是植物硅酸体众多形态中的一种类型。并对盾形化石的生理、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层,即以前所谓的“暗绿色硬粘土层”过去被看作是“哑地层”,本文首次发现该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硅酸体,且各种类型的硅酸体在地层中均有出现,并在剖面上有较大的变化。在定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其组合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对应分析方法,探讨了本区晚第四纪古地理、古环境变迁历史,认为该层形成于一种弱草甸环境,且在其形成过程中有四次气候冷-暖变化。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层,即以前所谓的“暗绿色硬粘上层”过去被看作是“哑地层”,本文首次发现该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硅酸体,且各种类型的硅酸体在地层中均有出现,并在剖面上有较大的变化。在定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其组合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对应分析方法,探讨了本区晚第四纪古地理、古环境变迁历史,认为该层形成子一种弱草甸环境,且在其形成过程中有四次气候冷—暖变化。  相似文献   

10.
藻类光合固碳的研究技术与解析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高坤山 《海洋科学》1999,23(6):37-41
藻类的光合固碳构成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基础。藻类固碳的研究是藻类生理生态学的重要部分,对认识藻类在水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水域生物圈的关系倍受关注;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否会通过影响水域中无机碳浓度和pH影响水域生态系统,藻类的光合固碳对大气CO_2浓度的作用如何等是目前科学界所关心的问题。因此,研究CO_2浓度变化与藻类的关系十分重要。开展此研究的基础是藻类固碳的研究技术与解析方法。尽管有关藻类光合作用以及固碳特性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目前尚没有任何专业书…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植物硅酸体及其化石的研究概况,以及它在恢复古环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秋茄幼苗对低温的反应及钙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银鹏  林鹏 《台湾海峡》1998,17(3):324-329
本文研究了400mmol/dm^3NaCl及不同CaCl2浓度培养28d的秋茄幼苗,在低温4℃、0℃、-4℃处理48h后叶片SOD、POD活性,MDA含量,以及电解质渗漏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秋茄幼苗叶片在4℃和0℃处理后电解质渗漏率均低于50%,-4℃造成叶片死亡,表明秋茄幼苗对零上低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零下低温,培养液中适宜的Ca浓度能够缓解零上低温造成的电解质渗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古土壤层及其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长江三角洲陆相硬粘土层含有典型土壤的特征,如粘粒胶膜、土壤新生体、裂隙和孔洞等,应为古土壤层。通过对土壤形成物分析发现,古土壤形成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虽较现今寒冷,降雨量也有所减少,类似现今的温带气候,但当时干湿季节(时期)交替明显,地下水位升降频繁,可能是古季风活动的反映。土壤层中成土程度有强弱变化,植物硅酸体指示的气候有冷暖干湿之分,表明沉积和成土作用交替进行,因此成土作用能够改造已形成的土壤发生层,特别是冰期低海面时持续的成土作用进一步改造早期古土壤,致使土壤发生层分异不够明显。  相似文献   

14.
海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是以溶解形式存在的,溶解有机碳(DOC)在全球碳循环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化学海洋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ugimura和Suzuki1988年用高温催化氧化法(HTCO)测定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DOC)得到的测定数据比过去传统方法的高2~4倍,这一结果在海洋学界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然而在1991年国际DOC测定互校工作后,Suzuki修订了他早期的工作。近几年来,通过对DOC测定方法的重新评价,结果发现用高温催化氧化法和传统的湿氧化法测得的DOC数据相似,但下面…  相似文献   

15.
冲绳海槽浮岩中岩浆包裹体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系统地分析了冲绳海槽酸性浮岸中玻璃质岩浆包裹体的岩石化学成分,探讨了包裹体的岩石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在岩浆起源及结晶演化过程中的指示意义,并结合前期及前人工作讨论了冲绳海槽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成因联系及演化关系。结果表明,斑晶结晶时岩浆熔体为钙碱性英安质或流纹质岩浆,是来自地幔的拉斑玄武质岩浆充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尽管各斑晶矿物中玻璃质岩浆包裹体的化学成分有所差异,但根据包裹体的岩石化学成分特征可以断定包裹体所代表的岩浆具有同源性,其差异只是反映了岩浆结晶演化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矿物结晶期,为进一步详细研究浮岩岩浆的结晶演化过程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对比冲绳海槽酸性浮岩与玄武岩等不同岩石类型的岩石化学特征,可以证明这些岩石类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包括同源性与继承性,它们分别是岩浆作用不同阶段的产物。另外,包裹体的成分主要取决于包裹体所在斑晶矿物的种类与成分,分析中未发现岩石化学性质明显不同的岩浆包裹体共存的现象,也没有在中酸性矿物中发现基性玻璃质岩浆包裹体,因此可以推断基本不存在不同性质的岩浆之间的直接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虾养殖生态系有机质含量及其不同测定方法的数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有机质含量及其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总量波动在7.56 ̄19.76mg.L^-1(TCO)或4.76 ̄6.25mg.L^-1(COD),平均为13.05±2.85mg.L^-1(TOC)或5.52±0.40mg.L^-1(COD)。总有机质中,溶解有机质所占比例为76%(DOC/TOC)或82%(DCOD/COD);溶解有机质与颗粒有机质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海带雌配子体对无机碳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H漂移技术(pH-drift technique),对海带雌配子体克隆的碳素营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带雌配子体对无机碳的利用能力较弱,其pH补偿点为8.85,CO2补偿点为1.635μmol/L。与HCO^-3利用有关的抑制剂:Acetazolamide(Az),4’4’-diisothiocyanatosilbene-2,2-disulfonic acid(DIDS),4-acetam  相似文献   

18.
红树林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了解不同演替阶段红树植物养分利用、分配以及环境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由海向岸不同演替阶段的三种红树植物(白骨壤、秋茄和木榄)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器官碳(C)、氮(N)、磷(P)以及沉积物中有机碳(sedimental organic carbon, SOC)、全氮(total nitrogen, 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三个演替阶段的红树植物不同器官和沉积物养分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C、N、P含量在三个演替阶段植物中均表现为叶、茎大于根(P<0.05),白骨壤叶和茎的N、P含量显著高于秋茄和木榄(P<0.05),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对于养分的利用策略不同,演替初期为竞争,演替后期为防御。相关性分析显示,秋茄茎与根中的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木榄叶与茎中的N含量、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红树植物叶、茎的N、P含量与土壤SOC、TP以及C:N有显著的负相关性,随着由海向岸的群落演替,红树植物生长从N限制转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莱州湾西岸人工岸段植物景观植物筛选及环境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前期进行了岸体工程建设,为人工岸段景观构建提供了基础;进行土壤理化指标的监测,确定土壤高盐碱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在此基础上,开展人工岸段自然分布和可引种植物种类调查,并制定植物筛选标准,运用专家打分法对景观植物进行了初步筛选。并运用筛选出的植物在人工岸段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柽柳等6种耐盐碱植物乔灌木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引种植物优势互补,不仅能进行绿化,还能保证景观效果,适宜在莱州湾西岸的人工岸段进行种植,值得在莱州湾及其他岸段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雌雄异株植物在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漫长的进化历程导致雌株和雄株在形态、生理、生殖格局、空间分布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针对雌雄异株植物对环境胁迫响应规律这一科学问题,以阐明雌雄异株的差异响应特征为目标,本文综述了在干旱、盐度、养分、重金属及气候变化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下,雌雄异株植物在种群结构、形态、生理、分子水平上的响应特征规律,阐述雌雄异株植物的响应特征规律和研究前景,为雌雄异株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发现围绕着高等植物的雌株和雄株对环境胁迫的差异响应研究已有大量的工作基础,但针对于具有雌雄异株特性的大型海藻展开的研究较少,鉴于对具有雌雄异株特性的大型海藻雌株和雄株分别进行研究的缺乏,研究它们各自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差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该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后亟需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