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黄海浅水陆架区是我国重要经济海域之一,对该海域海流结构的研究是研究陆架环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关于这项研究的论著颇多。但根据描述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国海海流结构的论述至今却极少。本文根据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局较长时间的海流观测资料,以描述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对南黄海实测流速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文中引用的实测流速数据的观测站分布于偏近我国的南黄海陆架上。共选取三个观测站,分别以A,B,C标示,三者近似地呈等腰三角形分布,A,B站的连线近似地与经线平行。观测日期颇长,分别是1975年4-5月。1976年4-8月和1977年4-7月。本文着重研究南黄海近表层(5米层)4-6月实测流速谱的特性,所以,统计分析结果反映的是南黄海近表层海流在春夏交替季节的特性。实测流速数据的采样时间间隔均取每15分钟一次。观测仪器系国产HLP1-1印刷海流计。各观测站上截取的观测数据组数见表1。  相似文献   

2.
东海北部冷涡区温盐度和海流观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州岛西南的东海北部海区是东海陆架区的重要渔场之一;南去的黄海沿岸流、黄海冷水,北去的黄海暖流和台湾暖流等在这里相汇,夏季上层还有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该区地处浅海陆架区,受潮汐和气候的影响很大,水文要素不仅有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且有明显的短周期变化。因此,该海区的海流、水文状  相似文献   

3.
台湾暖流深层水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潜居于闽、浙外海深、底层的台湾暖流深层水(又称东海上层水或东海次表层水),是东海陆架西部海域的主要水团之一。台湾暖流深层水的消长变化,对于东海陆架西部海域的水文状况,以及渔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显著。关于台湾暖流深层水,国内、外海洋学者曾对其温、盐度特性和来源作过一些研究,但对其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变化)特征研究尚少。探讨这一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水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环流季节变化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改进POM模式基础上,建立1个中国东部海域斜压准预报模式,利用全球海洋模式结果并结合实测资料以及高精度卫星遥感SST资料,进行了东海陆架海域温盐及环流年循环的数值模拟,并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环流系统及其季节变化、各暖流的路径等广为关注的问题。模式结果表明:黑潮主轴主体沿陆架坡折走向,中段黑潮流幅由南至北增宽,流速变大,流核所达深度变浅。浙闽沿岸流是一典型的季风环流,台湾暖流终年表现出东、北两分支结构,其分支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东海东北部陆架海域,冬季黑潮以其分支形式向北入侵,夏季则主要以大陆边缘流的形式向北进入陆架。论文对各暖流的水源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同时期现场深水潜标的流速观测数据,研究了超强台风泰利过境前后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流场、位势密度场、位势涡度场以及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强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泰利台风通过改变台湾东北陆坡附近海域的流场、位势密度场,显著地削弱(增强)了西段(东段)陆坡附近的位势涡度梯度,从而使得西段(东段)陆坡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强度显著增强(减弱)。此外,本文还区分了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表层的跨陆坡“上凸型”位势涡度分布与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并认为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也应作为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位势涡度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大气中的台风过程对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过程及机制,相关结论可为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SeaDAS从SeaWiFS卫星数据反演中国东海叶绿素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海洋遥感反演海中叶绿素浓度,对海洋初级生产力估算及赤潮预报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SeaWiFS卫星传感器业务化算法OC4,利用SeaDAS软件反演中国东海叶绿素浓度,并与东海同步现场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SeaDAS方法计算的东海叶绿素含量与实测含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总体上计算值要高于实际测量值;东海叶绿素含量具有分带性,河口、近岸海域高,中陆架次之,外陆架最低,这种发育特点与该海域的陆源营养盐输入、海洋动力系统有着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6年4月在海洋岛附近海域的CTD测量资料,系统分析了该海域温度、盐度、密度和声速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分析指出:4月份是海洋岛附近海域季节性跃层的生成期,海区会产生正跃层、逆跃层、冷中间层、暖中间层等复杂的垂直结构;中间层和底层水文要素受海流的影响较大,而表层水文要素主要受海面风场和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海洋水文观测中对实测流的定点观测,一般采用双联浮筒测表层流(0~2米层的流);用印刷式海流计或直读式海流计测表层以下的海流,如何对海峡、河口及海角附近的强流区测流?海洋水文调查规范中还没有明确规定。为开发利用成山头海区的潮流能,我们采用表层浮筒、HLS-1型声学多普勒海流计、LS25-A型旋浆式流速仪(河道流速仪)和ZD-3型直读式海流计进行了尝试。成山角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其尖端伸向黄海,此海区由于海底地形复杂,又离北黄海无潮点较近。因此,这里的潮汐、潮流特征是潮差小,潮流大。实测流速有时可达四节以上。由于海底石棚较多,流大水急,涡旋多,锚泊测流船只会出现走锚现象。在这样海流复  相似文献   

9.
渤海、黄海与东海的水温垂直结构呈现陆架浅海特有的水文特征,其分布与变化甚为复杂。几十年来,虽然中外海洋学家曾对这些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及其变异作过大量研究,但是,关于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则始于六十年代初期,毛汉礼等根据一年观测资料(1958-1959)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但是这些资料多数是用颠倒温度表观测,少数为深度温度计(BT)观测;并且研究海区限千124°E以西。本文试图分析研究近年来渤海、黄海与东海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的统计特性;研究海区有了较大的扩展:黄海至124°30''E;东海至127°E。 文中引用国家海洋局1975一1980年间BT观测资料,共计166个观测站,累积约七千余个BT片资料。  相似文献   

10.
海流对于海洋渔业、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物质输运等理化生现象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利用海洋再分析流场资料,简要分析印度洋海区和南海海区(20°S—30°N,30°E—130°E)的流场年平均以及季节变化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南海海区流场的季节变化显著,受到季风、黑潮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作用,在东北季风期间存在沿粤东沿岸至海南岛南侧转向沿越南沿岸的一支流系,该流系的强度变化影响爪哇海等南海南侧海区流场变化。2苏拉威西岛东侧和加里曼丹岛西侧流系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流动强盛的时期这两支流系均是偏南向流动;从爪哇海流出的海流常年存在,夏季附近流速最大,最大流速分布在1.0m/s。3赤道印度洋海区和非洲东岸的沿岸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上层海区流动的低流速区存在流向切变;沿岸流最大流速在5-9月出现,可达1.8m/s以上,而赤道流系则在11月,可达0.8m/s以上。  相似文献   

11.
利用ADCP对东海大陆架定点(26°30.052′N,122°35.998′E)连续观测6个多月的海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层化对该海域潮流的垂向结构有显著影响,层化导致潮流流速、潮流椭圆长轴、椭圆率和倾角在通过密度跃层时发生较大改变。9月份,东海大陆架存在较强的密度跃层,层化加强,海流流速、M2分潮潮流倾角和M2分潮潮流椭圆率在跃层深度以浅随深度显著增大,跃层处达最大,跃层以深随深度迅速减小;2月份,上层海洋混合较强,密度跃层强度最弱,潮流流速、潮流椭圆长轴、椭圆率和倾角在垂向上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横穿黑潮锋断面的流场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一组简化了的运动方程组,在充分考虑底Ekman层作用的情况下,提出一种横穿锋面的断面上流场结构的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东海横穿黑潮锋的不同断面上的流场(1989-1990年资料)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黑潮锋左侧(向岸侧)存在较强的上升流,而锋区右侧(离岸侧)表现为海水的下降运动。垂直流速为(1-20)×10-3cm/s的量级,而横穿锋面方向的水平流速为1-3cm/s,其中以夏、秋季跃层附近最强。在陆架坡折处,上升流转向陆架。同时,还分析了正压场和斜压场对这种流场的不同贡献,认为在黑潮区,正压场起主要作用;而在内陆架区,斜压场则变得重要。将计算的流场与硝酸盐的分布比较表明,两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二十多条测线的测深、旁测声纳和浅地层连续测量的调查以及底质等资料,概述了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堆积平原地貌及其上的地貌类型,其中海底沟,坎、岗阜等地貌类型的线性排列和古海岸线的位置相应。  相似文献   

14.
从统计分析看控制东海重矿物分布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地质作用过程都是复杂的,东海也不例外,其沉积过程具有长期性、继承性和叠加性的特点.因而反映在矿物组合及其分布变化上较为复杂,影响因素颇多.然而,运用数学地质方法却可帮助我们寻找和确定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查明它们的相互关系,甚至建立定量描述的模式.而这正是传统地质学研究中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表层水温年际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东海沿岸嵊山(北)和厦门(南)站1960—2001年海表温度(SST)监测数据与东中国海1982—2011年AVHRR水温资料,讨论了台站监测的空间代表范围,分析了东海陆架SST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嵊山和厦门站SST变化分别代表内陆架和台湾海峡。东海陆架52年来SST总体呈升温趋势,冬季最为显著;内陆架的升幅远大于台湾海峡。内陆架水温冬季分别在1977年和1995年发生两次跃升,共升温2.34℃;春、夏、秋季均在1994年发生冷暖转折,分别升高1.19℃、1.43℃和1.16℃。台湾海峡水温冬季在1989年跃升0.91℃,夏季在1987年跃升0.38℃,春、秋季则在1996—1997年间分别升温0.80℃和0.58℃。全年水温变化最大处在长江口附近内陆架海区,可能的主导因素是低盐水与外海水混合:随季风、降水、径流变化的沿岸流、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给该区域带来不同水团,使得热量向下层输运减少,从而导致东海内陆架升温快于其它海区。  相似文献   

16.
We discussed the detailed current structures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the San'in Coast in June 1988 and June 1989, using ADCP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data, which were taken by the quadrireciprocal method (Katoh, 1988) for removing tidal currents from observed currents. In waters northwest of Hagi (Yamaguchi Pref.) and Hamada (Shimane Pref.), two mainly northeastward current cores were observed on each of transects. The offshore current core is baroclinic in relation to the bottom cold water with temperature below 10°C, and has velocities mostly between 0.5 and 0.8kt (26 and 41 cm s–1) at 20 m depth. The onshore current core, which is barotropic, has velocities between 0.3 and 0.5 kt (15 and 26 cm s–1) at 20 m depth. In waters northwest of Izumo (Shimane Pref.), where the width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s narrow,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current cores, because the offshore core tends to join the onshore one. Estimating the magnitude of each term in the diurnally averaged equation of motion for about 3.3 nautical miles (6.1 km), we found that the orders of the inertia term and the gradient of tidal stress were 10–4 cm s–2, and the order of the Coriolis force was 10–3 cm s–2. Near the bottom northwest of Hagi and Hamada, two bands of countercurrents were found; one was slightly offshore of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permanent thermocline, and the other was in the water colder than 5°C ridging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南海西北陆架冬季水文特征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12年12月南海西北部陆架海区的温盐和流速实测资料,分析了粤西和琼东陆架海区冬季三维温、盐结构和流场特征,给出沿陆架和跨陆架方向的水体和热盐通量。结果表明:(1)在50m以浅,粤西和琼东海区温度均由近岸向外海递增,深层则相反;冬季近岸海区混合层较深,外海密度跃层位于60—120m深度且层结较强,浮力频率大于10–2/s;(2)海流大致沿等深线向西南流动,30m以深流速大小在0.03—0.40m/s之间,且随着深度增加而略有减小;琼东海区100m等深线附近在60m以浅水层观测到水体辐聚并有明显温度锋面存在;(3)沿陆架方向的水体和热盐输送均大于跨陆架方向,其中粤西单位面积沿/跨陆架水体通量平均值为0.13×10–6/0.03×10–6Sv/m2,低于琼东海区的0.91×10–6/0.56×10–6Sv/m2。  相似文献   

18.
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引起了许多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并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板块运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将注意力转移到板块聚合边界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上,在1979年2月东京召开的西太平洋研讨会[1]及1980年3月召开的西北太平洋地质、地球物理研讨会[2]上,都将对西太平洋沟、弧、盆系列的调查研究列为最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主要根据1992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进行的“南海环流试验”的调查资料,并引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82年7月、1985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的调查资料、黑潮合作调查(CSK)的资料,通过温、盐度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动力计算结果,指出夏季在南海东沙群岛北侧存在着一偏西向海流,它的流动路径与文献[5-7]中所说的南海黑潮分支的流动路径显著不同。对夏季南海海流的三维数值模拟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对东海中陆架泥质区及其周边的表层沉积物分别利用容量法、元素分析仪法进行了IC、OC含量分析,利用筛析法和沉降法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IC含量均明显高于OC含量。OC含量在泥质区高,砂质区低;IC含量分布为:近岸细粒沉积区为相对高值区,中陆架砂质区为低值区,中陆架泥质区为高值区,外陆架砂质区为特高值区.OC富集主要受控于上覆水体的生物生产量、沉积动力环境以及海底物理化学条件。IC的分布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