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星虫类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和近岸水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珊瑚礁间。关于我国西沙群岛星虫类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1980年作者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浪花礁、赵述岛、东岛等地采得不少此类标本,作为第一部分报告。这里共提到6属9种,其中3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
远海梭子蟹对主要环境条件的要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廖永岩  李晓梅 《海洋学报》2002,24(2):140-145
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又名远洋梭子蟹,俗称“花蟹”,属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栖息于水深10-30m的沙质或泥沙质底上,可在河口或沿岸捕获.该种蟹属暖水蟹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各省(区)沿海及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马来群岛、印度洋、东非海域[1,2];主产在中国南海珠江口以南的南海海域,是海南、粤西、北部湾一带海域的主要经济蟹类,在这一带产量相当大.远海梭子蟹体型大(体宽最大达187mm),食用价值高,是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可供出口创汇[3].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星虫类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星虫类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和近岸水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珊瑚礁间。关于我国西沙群岛星虫类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1980年作者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浪花礁、赵述岛、东岛等地采得不少此类标本,作为第一部分报告。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海诸岛的中沙群岛位于西沙群岛的东南侧,由许多隐伏于海面以下的大小珊瑚礁组成。中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 本文是根据1975年采自中沙群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尽管现有样品数量不多,但其所含有孔虫种类却相当丰富。经鉴定,共212种(包括亚种),分隶于43科122属。其中有1个新属、23个新种。在这212种中,除14种属于浮游种类外,其余198种均属底栖种类。在198种底栖有孔虫中,砂质胶结型种类约占14.6%(29种),钙质无孔型种类约占28.3%(56种),钙质有孔型种类约占57.1%(113种)。从种类组成看,中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与西沙群岛的大体相似。不过,中沙群岛有52种底栖有孔虫尚未在西沙群岛发现,且其中的一种大型有孔虫剌浆果拟白垩虫Baculogypsinoides spinosa Yabe and Hanzawa大量出现,由此看来,中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与西沙群岛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本文仅对作者等在“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Ⅰ”和“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Ⅱ”两文中尚未报道过的52种底栖有孔虫加以描述和图示,而对在上述两文中已报道过的种类不再重述。 所有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西沙群岛口足类(甲壳纲)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沙群岛的口足甲壳类(Stomatopod Crustacea)过去尚无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三次生物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共记述7种,分隶2科3属。其中有5种都是首次发现于我国近海,有一种为新种一一西沙微虾蛄Parvisquilla xishaensis sp. nov. 。 口足类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和近岸水域,有不少种(特别是指虾蛄科Gonocfactylidae的许多种)栖息于珊瑚礁间;西沙群岛珊瑚礁环境中,有丰富的热带海洋动物区系,估计口足类应该相当丰富,由于我们过去调查采集还不够充分,目前发现的种不多,象在海南岛及南海其他近岸岛屿常见的假虾蛄Pseudosquilla ciliata Fabricius,刺尾指虾蛄Gonodactylus demani以及裂尾虾蛄属Charisquilla等属的代表,在西沙都还没有采到,预计将来随着调查采集的深入,还会发现更多的属种。  相似文献   

6.
在《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中,曾描述了蛙蟹科、馒头蟹科、菱蟹科、梭子蟹科、豆蟹科、扁蟹科、珊隐蟹科、沙蟹科、方蟹科及地蟹科的32种,分隶于22属。本文为西沙群岛蟹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材料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1975-1976年先后五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共记述30种,分隶于7科26属,其中1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主要报道蜘蛛蟹科、贝绵蟹科、玉蟹科共18种;此外,对《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己报道过的科属补充了12种。  相似文献   

7.
1980年12月和4月,分别采自广东省大亚湾三门岛及海南岛清澜港的甲壳类标本中,有5个属于梭子蟹属,经鉴定其头胸甲后缘与后侧缘之间有刺(齿),而额缘分3齿,与梭子蟹属的已知8种的特征有显著不同,故定为新种,即:大亚湾梭子蟹(新种)Portunus dayawanensis sp.nov.及海南梭子蟹(新种)Portunus hain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我国西沙群岛现代有孔虫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 笔者在《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Ⅰ》一文中已报道了175种。本文共记述了底栖有孔虫240种(包括6个未定种),其中的235种为首次记录,分隶于3亚目,10总科,38科,110属;有8个新属和86个新种。砂质胶结型种类有31种,占总种数的13.2%;钙质无孔型种类有48种,占总种数的20.4%;钙质有孔型种类有156种,占总种数的66.4%;浮游有孔虫未见有新增加的种类。凡是在前文己报道过的属以及本文重复报道的5个种,均不再加以描述。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通过本文对现有的56份砂样所含有孔虫的分析鉴定,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是极其丰富的。随着今后更全面的调查,特别是水下样品的进一步补充采集,待发现其他种类时,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9.
三疣梭子蟹池养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著名的海产食用蟹类,遍布我国沿海,其中以黄渤海产量最高,仅掖县年产量就达一千万斤左右。 关于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日本曾在浅海区埋桩设网蓄养或在陆上修池蓄水试养,但由于同类相残引起成活率低等原因,至今尚未  相似文献   

10.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分别为Golfingiidae科,Phascolosomatidae科,Sipunculidae科和Aspidosiphonidae科。其中Golfingiidae科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近半。星虫动物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底质及岩礁、珊瑚礁、藻场的沉积沙泥环境中,营埋栖生活,温带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绝大多星虫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是底栖经济鱼类和甲壳类优质的天然饵料,不少种类还是海珍食品。光裸方…  相似文献   

11.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首先从认识物种开始,并需要内容全面的的基础资料,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现场调查和文献研习所获得的物种编目和分布图集研究成果。由于分类学人才储备不足,重要标本的收集和鉴定变得越来越困难。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洋生物种源中心,许多海洋生物类群的最高物种多样性都出现于该区域。本文在西太平洋及其边缘海(105-152°E,0–45°N)701个测站获取的6203份浮游动物样品分类鉴定基础之上,对1965-2008年该区浮游动物主要类群的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和新物种新纪录进行了汇编和总结。本文共记录和编入西太平洋及其边缘海10个浮游动物类群206科686属2657种(含亚种)。包括水螅水母类99科251属697种,栉水母类12科22属59种,浮游软体动物14科36属85种,介形类8科91属416种,桡足类51科156属908种,糠虾类4科60属202种,磷虾类2科8属56种,十足类8科23属105种,毛颚类5科13属48种,被囊类5科26属81种。文中详细列举了10大类群的主要优势种,并记述了筒螅水母科2新种以及棒状水母科1新属2新种。许多赤道热带海、高纬度寒带海、深海深层的浮游动物物种在我国首次记录,较以往我国所记录的1852种增加了806种,增录43.5%,包括赤道热带种增录1.4%,高纬度冷水种增录3.5%,深海深水种增录3.2%。作者还对中国海洋浮游动物研究的5个主要领域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定性系统分类信息对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2008年以后中国海洋生物种类全面系统总结的专著而言。  相似文献   

12.
描述原狭蚌虫属一新种—桑梓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 sangziensis sp.nov.,列表比较新种与近似种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1986的主要区别特征。有24幅形态图,包括10幅电镜照片。模式标本保存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花水母目一新科新属新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金标 《海洋学报》1982,4(2):209-214
1978年2月至1979年1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和国家水产总局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联合调查浮游生物,其中有5个花水母,经著者鉴定,认为是一新种,并建议创立一个新属、新科,兹将形态特征描记于下.  相似文献   

14.
1975年3-5月作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的西沙群岛生物调查,获得不少苔藓动物(Bryozoa)标本,发现其中有五号标本与以往报道的粗胞属(Scrupocellaria Van Beneden,1845)内各已知种显著不同,经研究确认系两个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The results of a study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he discharge of an ocean outfall off Mõkapu Point, Oahu, Hawaii, from 1975 to 1979 show large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abundance of fish around the outfall si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utfall afforded new rock substratum for the attachment of algae and sessile animals which attracted large aggregations of fish. During a 112 year perio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ommunity structure 1–5 km from the outfall when measured by similarity indice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lgal biomass occurred between samplings.Similarity indices may be better indicators of fish community change than diversity indices since the former reflect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species in common and large temporal changes in a community structure may occur without changing the value of its diversity index. Morisita's (1959) similarity index has greater sensitivity to the changes in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than the index derived by Sorensen (1954) due to emphasis 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domin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16.
AnewspeciesofthegenusParamisophria(Copepoda,Calanoida,Arietellidae)fromtheChinaSeas¥LianGuangshanandQianHonglin(ReceivedFebru...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形态结构观察结合rbcL和COI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发现分布于海南省博鳌的台湾蜈蚣藻(Grateloupia taiwanensis S.M.Lin et H.Y.Liang)为海南新纪录种。结果表明:藻体直立,红色或紫红色,质地柔软黏滑,高6—18cm,宽2—3cm,叶片呈披针形,边缘长出的小育枝亦呈披针形,长5—25mm,宽1—5mm,固着器呈圆盘状;皮层由8—11层细胞构成,髓部非中空,髓丝纵走或相互交错;雌雄异体,精子囊由外皮层细胞形成,球形。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6个细胞构成,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构成(6cpb-5auxb型),均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囊果散布于除固着器外的整个雌配子体的表面;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呈十字形分裂。rbc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采自海南的样本与产自台湾南部的台湾蜈蚣藻之间无碱基序列差异;CO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样本间无碱基差异,在蜈蚣藻属这一大的进化支中聚集成独立的小分支,区别于其他种。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body organization and some biological data of Epimenia arabica , a new species of Sotenogastres of the order Cavibelonia , are presented. The species is described based on four large-sized specimens (13–21 cm × 0.7-1 cm) from three different localities off the coast of the Sinai Peninsula (Red Sea). It feeds on Scleronephthya corymbosa V erseveldt & C ohen ( Octocorallia: Alcyonacea ), generally at depths of 2–5 meters.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于1959年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锥头虫科刺尖锥虫属一新种——中国刺尖锥虫Leodamas sinensis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及与近似种的区别,并编制了刺尖锥虫属Leodamas Kinberg,1866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茎苔虫属(Caulibugula Verrill, 1900) 隶于唇口目、无囊亚目、双胞科(Cheilostomata,Anasca, Bicellariellidae)。茎苔虫的群体系由分节的长茎(stem) 和丛状分枝构成。每节为一空个虫。空个虫的前膜细长,侧壁有钙质加厚(Calcareous thickening)。附根一般由茎部始端的空个虫分出。泡状体(vesicles) 或有或无。分枝双列(很少单列),通常呈扇形。大多数种类扇形分枝始端的第一个虫与其后续个虫稍有不同,常呈倒圆锥形。普通个虫(ordinary zooids) 系双胞型(Bicellariella-type) 或草苔虫型(Bugula-type)。双胞型个虫呈陀螺形,前膜短但刺长;草苔虫型个虫细长形,前膜长但刺短而少,或无刺。鸟头体皆有柄,着生位置因种而异,吻和颚骨皆呈尖形,或全无鸟头体。卵胞或有(口上卵胞hyperstomial ovicell) 或无。 茎苔虫属的种可分为两组:一组种的扇形分枝的普通个虫为双胞型,如桑给巴尔茎苔虫C. zanzibariensis (Waters);另一组种为草苔虫型,如杯茎苔虫C.caliculata (Levinsen)。 Busk(1884)把具有双胞型个虫的种归于双胞苔虫属(Bicellaria, s, l.), 而Levinsen(1909)则把具有草苔虫型个虫的种放入草苔虫属。但是由空个虫构成的分节长茎是这类苔虫所特有的稳定特征,因而具有这一稳定特征的种,不能归于双胞苔虫屈和草苔虫属,只能归于茎苔虫属(Harmer, 1926:457)。 茎苔虫属的成员通常栖息在近岸浅海,有的种从潮间带至水深100多米皆有分布,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印度、非洲东岸、中国和日本。此外,还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和大西洋沿岸(佛罗里达、卡罗来纳、巴西)等地。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搜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后写成,共报道10种,其中3种为中国首次记录,6种为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