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姚静娴  王宗山 《海洋学报》1992,14(4):124-127
关于东海黑潮变异的原因,管秉贤曾提出东海黑潮的变化是受北太平洋副热带上空风应力涡度的影响,即东北信风边界处的风应力场几乎控制了东海黑潮的变异.那未,如何解释这种海-气之间的遥相关呢?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洋上空风应力场的变异引起大洋水位的升降,大洋海平面的变化导致大洋环流(北赤道流)强度的变化,进而导致近海环流(东海黑潮)强弱的变化这一海气相互作用系统,对上面提到的海-气之间的这种远距离相关关系作进一步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黄海暖流是黄海中的重要水文现象,它对黄海的水文状况及环流结构起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迄今,尽管系统的研究不多,但所做的研究中已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然而,由于缺少较多的海流资料,利用温盐资料又难以确定其定量指标,所以关于黄海暖流的性质、流入黄海的途径,影响范围及强度变化诸问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管秉贤在1962年的论文中,根据从济州岛附近伸向黄海的高盐水舌,并对照海流流向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海、东海表、上层实测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根据迄今为止所获得的142套锚碇浮标和58套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大范围测流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海、东海表、上层环流。研究结果更加清晰、形象、直观地展示了黑潮及其向对马暖流的分支,台湾暖流的分叉,和黄海暖流、长江冲淡水及涡旋发达海区的若干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黄海、东海表、上二层实测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迄今为止所获得的142套锚碇浮标和58套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大范围测流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海、东海表、上层环流.研究结果更加清晰、形象、直观地展示了黑潮及其向对马暖流的分支,台湾暖流的分叉,和黄海暖流、长江冲淡水及涡旋发达海区的若干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东海北部一个夏季气旋型涡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大洋里都发现了中尺度涡旋,这是物理海洋学上的重大进展之一。目前所发现的中尺度涡旋,不管是在大洋里,还是在极地区,一般均处于千米以上的深水区。但在陆架浅海区,海底摩擦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是否也会出现这类涡旋,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根据现有文献和我们对近几年东海水文调查资料的初步分析得知,在我国陆架区至少有两个气旋型涡旋,一个在台湾东北的彭佳屿附近海域,另一个在济州岛西南海域。对前者,管秉贤(1978)和M.Uda(1974)等均从冷水团的角度进行过研究,特别是日本学者在此海域进行了多次调査。至于后者,井上尚文(1975)曾根据1969年11月投放的“人工水母”(即底层流示踪器)的资料分析指出:“在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两股底层流的中间区域,有黄海冷水伸入。在秋、冬期间,南北流向呈反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可以认为,以调查海区的中部(济州岛南面)海底为中心,有一个范围相当大的环流存在。”由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春、夏两季,这一反时针方向的水平环流是否继续存在。尤其在夏季,自南北上进入黄海和东海的黑潮及其分支(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与黄海、东海沿岸流系交错汇合,盘踞在下层的冷水又极度发展,使得环流结构和水文状况较冬季复杂得多,这时的情况又将变得怎样?本文主要根据1972年7-8月常规水文观测资料,同时参照近几年的水文资料,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本文研究的重点海区的范围是30°30′-33°00′N,124°00′-127°E,如图1阴影部分所示。为了便于资料的分析,在绘制温、盐度等平面分布图时,将其范扩大到28°-34°N之间的大部分海域。 本文引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海洋局标准断面调查资料,东海渔业资源调査资料,日本气象厅海洋气象观测资料和南朝鲜水产振兴院海洋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6.
黑潮水入侵东海陆架及陆架环流的若干现象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WOCE-SVP和中国近海环流观察项目的卫星跟踪表层测流浮标资料,详细分析了黑潮及其入侵东海陆架和东海陆架上层环流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黑潮从台湾东部进入东海后,明显入侵陆架,并在复杂地形的作用下使其流路呈现多种变化,分析结果还显示,对马暖流不仅仅是黑潮的延续,而是多支流合成的结果,通过资料分析发现:秋节东海黑潮西侧100m等深线处可能存在一支与黑潮反向的逆流,关于它存在的季节变化和动力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北赤道流延伸而来的黑潮,起源于我国台湾省的东南海域。当黑潮沿着台湾岛东岸北上时,它的主轴通过苏澳-与那国岛断面,自北太平洋进入我国东海,成为我国东、黄海海流系统的“大动脉”。显然,黑潮的流速结构及其变化,对东、黄海水文特征的分布、变化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别是旱涝现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而欲研究黑潮的上述问题,取苏澳-与那国岛断面作为探讨的核心是很合适的,因为这个断面不仅离黑潮源地较近,而且位于黑潮进入东海首当其冲的关键性区域。 关于黑潮在这一断面上海洋水文状态的变化情况,日本学者须田晥次(K.Suda,1937-1938)曾作过广泛的研究,他主要分析了黑潮源地区域标量场(温、盐、密度等)的逐月变化特征。本文拟引用须田当年所列举的温、盐度资料,来研究黑潮的流速结构(主要是流速分布和输送量)及其季节变化,并结合现有的海面风应力资料,试图对黑潮输送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原因作一初步的探讨,并作为进一步研究黑潮变动规律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根据韩国海洋研究所通过东海沿岸海洋过程试验(即COPEX-ECS)收集的CTD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东海东北部夏季的水文状况.文中首先分析了夏季出现在该海域最重要的几件海洋现象.其中主要包括长江冲淡水的东向扩展,黄海底层冷水南向插入,以及黑潮水的爬升和渗透。然后,使用t-S分析法,并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对东海东北部夏季水团进行了划分,并重点探讨了黑潮水和对马暖流水的结构特征。最后,本文讨论了朝鲜/对马海峡东、西水道夏季水文结构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9.
东海东北部夏季水文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韩国海洋研究所通过东海沿岸海洋过程试验(即COPEX-ECS)收集的CTD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东海东北部夏季的水文状况,文中首先分析了夏季出现面该海域最重要的几种海洋现象,其中主要包括长江冲淡水的东向扩展,黄海底层冷水南向插入,以及黑潮水的爬升和渗透,然后,使用t-s分析法,并参考有关研究成果,对东海东北部夏季水团进行了划分,并重点探讨了黑潮水和对马潮流水的结构特征,最后,本文讨论了朝  相似文献   

10.
黑潮和中国近海环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伍伯瑜 《台湾海峡》1991,10(1):25-32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总结和讨论了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影响的基本结果,指出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和沿台湾海峡向北运动的黑潮分支,其年际变化明显,并认为该黑潮分支的运动状况对中国近海特别是南海和东海南部的中、下层环流影响显著,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起源于台湾东南和非律宾东北海域的黑潮,在沿台湾东岸北上的过程中,其表层流轴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异。本文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GEK资料),粗略分析了台湾以东及东海南部海域黑潮表层流轴的季节变异,并对引起变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季风和海底地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海域中黑潮特有的路径特征,而季风是引起黑潮表层流轴季节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海州湾岸线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黄海南部,除北端岚山头,南端连云港一带为基岩海岸外,其余为淤泥质平原海岸。 因区域构造差异,南北岸线变化表现不一,湾顶临洪口是过渡地段。本文着重探讨海州湾全新世特别是近一千年来海面变化特征及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桶形基础负压沉贯的室内试验,中间现场试验,应用有限元法对负压沉贯的渗流场分析,负压对桶形基础沉贯阻力的影响,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负压大小对桶形基础沉深,沉速的影响,研究了桶形基础在海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全球中期预报模式T63L9,选取2004年6月4日至13日10d作为试验个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分析了不同集合成员个数对于预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的技巧都明显高于单个控制预报。在集合成员较少时,随集合成员教的增加,集合预报的技巧提高明显,当集合成员数多于11个时,集合预报的效果提高缓慢。在中期预报时段内。集合成员数11为集合预报效果随集合成员教趋于饱和的临界值,如果继续增加成员数.预报效果提高较少,但计算量却大大的增加。本文只是单个试验个例的分析结果。为验证结论的普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  相似文献   

15.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大量标本加以鉴定研究写成。共报告肠鳃类 Enteropneusta 6种,即黄岛长吻虫 Saccoglossua hwangtauensis (Tchang et Koo),短殖舌行虫 Glossobalanus mortenseni Horst,多鳃孔舌形虫 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Tchang et Liang,肉质柱头虫Balanoglossus carnosus (Willey),三崎柱头虫Balanoglossus misakiensis Kuwano 和黄殖翼柱头虫Ptychodera flava Eschscholtz。分隶于两科四属。 短殖舌形虫,肉质柱头虫和黄殖翼柱头虫在我国是首次记录,我们均根据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作了详细描述,并讨论了与前人描述相异之处。到目前为止,多鳃孔舌形除了在我国沿海分布之外,国外尚未见有报道;张玺等在1965年对此种已有详细描述,本文仅对其特征作了记述。黄岛长吻虫是张玺等在国内发表过的,本文进一步对它作了补充描述和修正。三崎柱头虫,过去张玺等没有对它的内部解剖进行过描述,本文根据在我国沿海采到的标本,对它的内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并与前人描述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东海大陆架六放海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放海绵(Hexactinellida)又称三轴海绵(Triaxonida),或玻璃海绵(Hyalospongia)。主要特征是具有由三个互相垂直的轴所形成的六辐骨针。其他骨针的各辐间都以90度角或180度角相连接。骨针硅质,没有钙质或海绵质骨针。 六放海绵是深海动物,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在大陆架边缘。许多六放海绵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并具有精致的结构,构成一个很特殊的动物类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75-1976年进行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时。在大陆架外缘,水深131-210米海域,采集到35个标本及若干碎片,共有4种,隶属于两科两属。其中三种,即欧氏偕老同穴,堂皇偕老同穴和饭岛围线海绵,是本水域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8.
赵全基 《海洋科学》1993,17(1):62-66
本文分析了南黄海近岸沉积物中P_2O_5,CaCO_3、有机碳及一些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这些特征与沉积物类型、水动力状况、入海河流、生物活动及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厦门西海域的盐度,结果表明:其季节变化与厦门地区的降雨量有密切关系。春季,盐度为全年的最低值。厦门西海域盐度的周日变化受潮汐的影响,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平潮前后1h之内。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浮岩中斑晶矿物结晶的P-T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翟世奎 《海洋科学》1987,11(1):26-30
本文利用多种地质温度计估算了冲绳海槽浮岩中斑晶矿物的结晶条件。结果表明:灰白色浮岩中的橄榄石、辉石、基性斜长石、磁铁矿等是在大约890℃和大约三十几km深的条件下结晶的。这些矿物之所以存在于SiO2含量高达70%的酸性浮岩中是由于在岩浆喷出地表之前发生了岩浆的混合作用。根据斑晶矿物的结晶深度,推测灰白色浮岩的初始岩浆来自地幔的熔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