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发光细菌的生长和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A_2)的萤光酶和萤光酶应用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发光细菌生长和萤光酶合成的最适环境和营养条件,明确其生长与发光之间的关系,使菌体能以最快的速度合成大量的萤光酶。有关环境和营养条件对发光细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Harvey等已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不同的菌种或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已知环境条件下,其发光变化亦不尽相同。近年来,对发光细菌的萤光酶的生物合  相似文献   

2.
发光细菌     
林光恒 《海洋科学》1978,2(3):34-37
早在十八世纪许多学者就已观察到微生物的发光现象。对发光微生物,包括发光细菌和发光真菌的研究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生物发光重要组成部分的微生物发光,由于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的重要性,一直吸引着微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兴趣。海洋发光细菌在海上所形成的乳状海光,对军事、渔捞、航运的意义,也一直为航海学家、海洋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所注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发光的本  相似文献   

3.
每当夜幕降临在大海时,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海面上闪闪烁烁的光芒象一条条火舌。海洋发光主要是由发光细菌引起的。在这些发光细菌的生物体内,有一种荧光素和氧结合、生成氧化荧光素,其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因此就发出了光。海洋发光细菌多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洋中。它们大多是以寄生、共生或腐生的方式生长在鱼、虾、贝、藻等生物体上,为这些鱼、虾、贝等提供了新的光源,使它们更有利于觅食和驱敌。一个瓜  相似文献   

4.
利用发光细菌测定抗菌素的效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应用发光细菌的发光系统来检测各种物质的报道日见增多,尤其在检测环境污染、有毒物质等方面应用较多。由于其快速易行,灵敏度高而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抗菌素效价的检测上,则尚未见报道。本文主要利用发光细菌的发光特性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特点,选用目前应用很广的几种抗菌素——四环素,多粘菌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对发光细菌  相似文献   

5.
海洋里的鱼类,有很多能发出亮光。一般来说,能发光的鱼类多居于深海,浅海里鱼类能发光的比较少。鱼类是依靠身体上的发光器官发光的。这些发光器官的构造很巧妙。有的具有透镜、反射镜和滤光镜的作用,会折射光线;有的器官内的腺细胞,会分泌出发光的物质。还有些鱼发光是因为鱼体上附有共栖性的发光细菌,这些发光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发出亮光。鱼体上发光器官的大小、数目、形状和位置,因鱼的种类而各有不同。大多数  相似文献   

6.
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倪纯治  叶德赞 《台湾海峡》1997,16(3):265-269
本文报道了养殖池施用光合细菌后,水中异养细菌、弧苗,发光细菌和光合细菌的消长情况,研究了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添加光合菌后,池水中光合细菌数量增加而弧菌和发光菌数量减少,表明了光合细菌具有调节养殖环境微生态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浙江省象山港网箱养殖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肠道分离到一株发光细菌LB0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这株菌属于鳆发光杆菌(Photobacteria leiognathi).同时对这株菌的发光条件和发光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LB01在470nm左...  相似文献   

8.
东海、黄海发光细菌的特性和一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海洋发光细菌的菌种有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鲾鱼发光杆菌(P.leiognathi)、哈维氏发光弧菌(Vibrio harveyi)、美丽发光弧菌生物型Ⅰ(V.splendidus biotype Ⅰ)、费氏发光弧菌(V.fischeri)、火神发光弧菌(V.logei)、海氏另单胞菌(Alteromonas hanedia)。除最后一种是专性好气性细菌外,前六种都是兼性厌气性细  相似文献   

9.
一株海洋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光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岛近海海洋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出一株海洋发光细菌,命名为D40。经过形态观察以及一系列生理生化特征测试结果,确定这株菌属于弧菌属(Vibrio)的哈维氏发光弧菌(Vibrio harveyi)。同时对这株菌的发光条件和发光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细菌D40在PH7.5,温度30℃,NaCl浓度为3.0%时,发光强度最高,液体培养4h开始发光,6h后,发光达到峰值,持续发光时间可达19h。  相似文献   

10.
初步研究了南海中、东部海区海洋发光细菌的生态分布与种类组成.对28个测站的表层水样和部分测站的水柱垂直分层(50、100、150和200 m)水样进行了发光细菌培养、计数、分离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水体中发光细菌检出率达76.92%,检出率自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观测海区表层海水中发光细菌的平均菌量为(8.60±15.57)CFU/dm3,深层海水的菌量较高,至150 m水层平均菌量达最高值,为(49.47±75.40) CFU/dm3,细菌丰度变幅为3~307 CFU/dm3,平均菌量的最高值和较大的变幅范围都出现在150 m水层;在200 m以浅水体中,发光细菌垂直分布趋势基本与深度的增加以及水温的降低相关联,高值大多出现在100~150 m水层;观测海区发光细菌主要由哈维氏发光细菌Lucibacterium harveyi、曼达帕姆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madapamensis、明亮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和费氏发光细菌Vibrio fischeri组成,分别占鉴定种群的42%、33%、19%和6%.  相似文献   

11.
利用凝胶双向扩散试验研究海洋发光细菌的分类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细菌分类,向以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为主要依据。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提供了很多新技术,使细菌分类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此类研究结果反映了细菌之间的亲缘关系,因而更确切地反映了细菌各属、种之间的进化联系。凝胶双向扩散试验属于免疫学方  相似文献   

12.
一些海洋发光细菌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友吕  曹蕴慧 《海洋学报》1982,4(3):377-381
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从东海(北纬26°30'-30°00',东经124°-129°)海水和海底泥中分离到的8株发光细菌和一株衰失发光性能菌株[#7032(-)]的菌体形态、鞭毛和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结果表明#7032、#7032(-)、#1025菌体有一根粗的端生鞭毛、大量的周生鞭毛和微细的丛生鞭毛.#7032和#7032(-)菌外部形态、鞭毛结构相似,在磷钨酸负染色中鞭毛可显示鞘和核心结构,鞘可呈环饼状或成段脱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点种法并以副溶血弧菌(Vp1.2164)和溶藻弧菌(Va-Y)为弧菌指示菌,对从健康的大黄鱼肠道内分离的115株细菌进行体外拮抗试验。并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抗菌谱测定,最后利用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和16SrRNA基因序列对拮抗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中筛选到3株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编号分别为X1402-1、X1108和X3914,且菌株X1402-1的抗菌作用最强,抗菌谱最广,21株病原指示菌中,对16株均能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Vp-1.2164的抑菌直径最大,达到28.5mm,对Va-Y的抑菌直径为8.7mm;其次为菌株X1108和X3914,对两种指示弧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2.0mm、9.0mm和0mm、7.2mm。经VITEK-32细菌快速鉴定系统鉴定,3株拮抗菌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的相似性均为99%。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3株拮抗菌分别与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EU419918)、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 asputida(FJ440105)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DQ988136)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最高,分别为100.0%、97.5%、99.0%。综合分析试验结果,X1402-1、X1108和X3914分别被确定为类产碱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渤海分离的48株发光细菌,从形态、生理生化、免疫学等方面进行了鉴定,发现它们是同一个种,均属弧茵属,具有广食性和无Na~+生长两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海洋发光弧菌是海水养殖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从福建省晋江市附近水产养殖场花蛤、牡蛎软组织及波罗地海大菱鲆肠道内含物中分离得到16 株发光细菌, 采用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restriction analysis)、16S rDNA 序列测定、Biolog 碳源代谢分析及药敏试验等方法对...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南海北部湾海域近年来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赤潮,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亟待探明赤潮成因。球形棕囊藻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的有害藻华微藻,具有明显的种下遗传分化。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赤潮藻种来源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针对分离于北部湾海域赤潮发生期间的4株棕囊藻,以核糖体28S大亚基rRNA基因(28S rDNA)D1-D2区和转录间隔区(ITS区)为靶区构建克隆文库,通过测序分析了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北部湾分离的4株棕囊藻均为球形棕囊藻,但不同年份分离的球形棕囊藻藻株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部分球形棕囊藻藻株(PG2015和PG2017)的不同克隆间也存在遗传差异,这种遗传差异在由单一藻细胞建立的克隆培养系中仍存在,表明遗传差异是来自细胞内多拷贝的基因序列,可能源自不同地理种群球形棕囊藻之间的基因交流。与ITS区相比,28S rDNA D1-D2区能更好地反映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状况,具有作为分子标记指示球形棕囊藻地理种群的潜力,但仍需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北部湾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的认识,有望为进一步解析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原因种来源提供判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米氏凯伦藻4株藻际异养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经16S rRNA序列分析,4株藻际异养细菌分别隶属于Formosa、Erythrobacter、Shewanella和Marinobacter四个属,P1菌株与Formosa的16S rR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5%,P2、P3和P4菌株与Erythrobacter、Shewanella和Marinobacter的同源性在99%以上。通过4株异养细菌及其同源性大的24株细菌构建进化树得出,28株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中主要分成4个分支,与同源性分析相符。  相似文献   

18.
李军  徐怀恕 《海洋与湖沼》1998,29(4):353-361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条斑紫菜外生细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藻际微生物多样性与紫菜健康养殖的关系,从江苏南通(养殖)、山东青岛(野生)、浙江温州(养殖)三地的条斑紫菜叶状体和江苏东台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及其周围的海水样品中分离了条斑紫菜外生细菌。根据菌落特征和菌体形态将获得的63株细菌分为21种表型。16SrDNA-V3片段DGGE分析结合序列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与假交替单孢菌(Pseudoalteromonas)、嗜冷单胞菌(Psychrobacter)和芽孢杆菌(Bacillus)等10属相应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通过对条斑紫菜外生细菌区系多样性分析得出:条斑紫菜藻体外生细菌组成与生活环境相关,但不同于周围海水细菌群落;不同来源(地点)、不同生理状况(健康与病烂)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状体和丝状体)的条斑紫菜外生菌种群组成差异较大。许多外生细菌对常见测试菌、海水养殖动物致病菌和人致病菌具有抑菌活性,其抑菌特点与紫菜生理性状相关。从健康条斑紫菜样品分离的外生菌中假交替单孢菌占优势,病烂紫菜未分离到假交替单孢菌,提示假交替单孢菌可能与紫菜健康生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架典型断面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现场调查对东海典型PN断面(文中为C断面)的颗粒态氨基酸(Particulate Amino Acids,PAA)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叶绿素a(Chla)、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颗粒态氨基酸的构型特征(D和L型)等参数探讨了该区颗粒有机氮的来源和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受咸淡水混合和生物现场生产双重作用影响,POC、PON以及PAA的总浓度均达到了极大值,其中,受再悬浮作用影响,底层水体中的有机物呈现高度降解的状态;近岸水华区域的颗粒态氨基酸则更多来源于现场生产,而且POC/Chla质量比值与降解因子DI值的负相关特征表明冲淡水向海洋输送的过程中,现场生产力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比重逐渐增大,悬浮颗粒物也变得越来越新鲜。值得关注的是,一些D型氨基酸[如D型天冬氨酸(D-Asp),D型丙氨酸(D-Ala)]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暗示颗粒态氨基酸在受到物理水团和生物现场生产作用控制的同时,还受控于微微型浮游生物以及异养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